《針灸問對》~ 卷之上 (19)
卷之上 (19)
1. 卷之上
行至大腸為經。(金氣)過陽谿穴。入於膀胱為合。(水氣)入委中穴而終。是甲戌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辰,流注五穴畢也。與七韻中所說,亦相通否?
曰:榮衛晝夜各五十度周於身,皆有常度,無太過,無不及。此平人也。為邪所中,則或速或遲,莫得而循其常度矣。今何公於七韻中謂井、滎、俞、經、合五穴,每一穴佔一時。如甲日甲戌時,膽出竅陰;丙子時,流於小腸前谷;戊寅時,流於胃合谷,並過本原丘墟;庚辰時,行於大腸陽谿;
壬午時,入於膀胱委中;再遇甲申時,注於三焦六穴帶本原,共十二穴。是一日一夜,氣但周於此數穴也。且五臟五腑十經,井、滻、俞、經、合,每一穴佔一時;獨三焦六穴佔一時,包絡五穴佔一時。而賦乃言甲戌一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流注五穴畢。與韻中所語大不相合。
賦與韻出於一人,何其言之牴牾若是?不知不善於措辭耶?不知賦韻兩不相通耶?賦注又言:晝夜十二時,血氣行過六十俞穴。考其針刺定時晝夜周環六十首圖,乃知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之說矣。假如甲日甲戌時,甲,陽木也。故膽始竅陰木,木生前谷火,火生陷谷土,過丘墟原,
土生陽谿金,金生委中水。再遇甲申時,注於三焦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六穴。不特甲戌時為然,一日之中,凡遇甲時,皆如甲戌時所注之穴也。又如乙日乙酉時,乙,陰木也。故肝始大敦木,木生少府火,火生太白土,土生經渠金,金生陰陵水。再遇乙未時,
注於包絡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五穴。不特乙日乙酉時為然,一日之中,凡遇乙時,皆如乙酉時所注之穴也。所注皆在本日本時本經,注於井穴。以後時辰,不注井穴;以前時辰,如癸日癸亥時,主腎注於井。次至甲子時,膽經所注,一如甲日甲戌時所注之穴也。次至乙丑時,
肝經所注,一如乙日乙酉時所注之穴也。次至丙寅時,小腸所注,一如丙日丙申時所注之穴也。舉此為例,余可類推。此所謂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但與七韻所說不合,莫若刪去七韻,只存此說,庶免後人心蓄兩疑,猶豫而不決也。雖然,二說俱與素難不合,無用其法。
猶辨論之不置者,將使讀者不待思索,一覽即解其意矣。
問曰:保命全形論所言刺法,古聖傳心之要典也。今之針士,略無一言以及之,何耶?
曰:古語微奧,必須沉潛玩味,乃能深契。今人喜簡厭繁,但求熟於歌賦;其於聖經,視為虛文,孰肯留心於此哉!今吾子有志於此,可謂知本者矣。敢詳述之於下。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專其精神,不妄動亂;刺之真要,其在茲乎。)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白話文:
[卷之上]
經絡運行至大腸經,(金氣)經過陽谿穴,然後進入膀胱經,(水氣)到達委中穴而結束。這是在甲戌時,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五個時辰(五度)在一刻鐘內完成,經絡氣血流注五個穴位。這與七韻經文中所說的內容是否一致呢?
有人說,榮衛之氣晝夜各運行五十個時辰周遍全身,都有固定的運行規律,不會過多也不會不足,這是指健康人的情況。如果被邪氣侵犯,則運行速度或快或慢,就無法遵循其常規了。現在有人在七韻經文中提到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每個穴位佔據一個時辰。例如,甲日甲戌時,膽經氣血從竅陰穴開始運行;丙子時,流注到小腸經的前谷穴;戊寅時,流注到胃經的合谷穴,並經過本原穴丘墟;庚辰時,運行到大腸經的陽谿穴;壬午時,進入膀胱經的委中穴;再次遇到甲申時,流注到三焦經。這六個穴位加上本原穴,共十二個穴位,是一日一夜的氣血運行規律,氣血只在這些穴位循環。而且,五臟五腑、十條經脈,井、滎、俞、經、合穴位,每個穴位佔據一個時辰,唯獨三焦經的六個穴位佔據一個時辰,包絡經的五個穴位也佔據一個時辰。但是,某篇賦文中卻說甲戌一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氣血流注五個穴位就完成了,這與七韻經文中所說的大相逕庭。
賦文和七韻經文出自同一人,為何說法如此矛盾?是作者不善於遣詞用句嗎?還是賦文和七韻經文本身就互相矛盾?賦文中還提到,晝夜十二個時辰,氣血運行經過六十個俞穴。考究針灸定時晝夜周環六十首圖,就能了解到一個時辰相生相剋的五度之說了。比如甲日甲戌時,甲屬陽木,所以膽經從竅陰(木)穴開始;木生火,流注到前谷(火)穴;火生土,流注到陷谷(土)穴,並經過丘墟(土)本原穴;土生金,流注到陽谿(金)穴;金生水,流注到委中(水)穴;再次遇到甲申時,流注到三焦經的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六個穴位。不僅甲戌時如此,一天之中,凡是遇到甲時,都如同甲戌時所流注的穴位一樣。又比如乙日乙酉時,乙屬陰木,所以肝經從大敦(木)穴開始;木生火,流注到少府(火)穴;火生土,流注到太白(土)穴;土生金,流注到經渠(金)穴;金生水,流注到陰陵泉(水)穴;再次遇到乙未時,流注到包絡經的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五個穴位。不僅乙日乙酉時如此,一天之中,凡是遇到乙時,都如同乙酉時所流注的穴位一樣。流注的穴位都在其本身的時辰和經脈上,流注到井穴之後,後面的時辰就不再流注到井穴了,之前的時辰也是如此。例如,癸日癸亥時,主要流注腎經的井穴;其次到甲子時,膽經所流注的穴位,與甲日甲戌時所流注的穴位一樣;其次到乙丑時,肝經所流注的穴位,與乙日乙酉時所流注的穴位一樣;其次到丙寅時,小腸經所流注的穴位,與丙日丙申時所流注的穴位一樣。以此類推,這就是所謂的晝夜十二個時辰,氣血運行經過六十個俞穴。但這與七韻經文中所說的不相符,不如刪去七韻經文,只保留此說法,以免後人心中存有兩種疑惑,猶豫不決。雖然,兩種說法都與素問經文不相符,無用其法,但仍有人辯論不止,這樣會讓讀者不用思考,一看就明白其意思了。
有人問:保命全形論中所說的針刺方法,是古代聖賢傳下來的精髓,但現在的針灸師卻很少提及,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古代的說法深奧隱晦,必須沉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能真正領會。現在的人喜歡簡單厭惡繁瑣,只求熟記歌賦,而對經典則視為空話,誰還會用心研究呢?現在你對此有志向,可以說是知道根本的人了,我大膽地詳細闡述如下:岐伯說,凡是針刺要達到真諦,必須先治神(專注精神,不胡思亂想,針刺的要訣就在於此)。五臟的氣血運行規律已確定,九候的診斷方法已準備好,然後才可以下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