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上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8)

1. 卷之上

病可與期。蓋言謹候其氣之所在之時而刺之。是謂逢時。如病在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分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候其氣在於陰分而刺之。故古人刺法。惟以氣之所在之處。穴俞為開。氣之不在之處。穴俞為闔並無所謂陽日陽時陽穴開。陰日陰時陰穴開之說。又嘗考之經曰。補寫以時。

與氣開闔相合者。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蓋邪來朝應之時。如波隴起。察其在何穴分。即於此時而刺之。謂之開。若依何公某穴某時某穴開。宜刺某穴。或遇邪至所定時穴刺之固宜。或邪已過未至。亦依其所定時穴刺之。寧不反增其病耶。經曰。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在。

反之則生亂氣。此之謂也。經曰。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經土。陽經木。陰俞金。陽俞火。陰合水。陽合土。今何公盡變其法。皆以十干配之十經。取干旺日時而注井滎俞經合。故甲日甲時取屬甲膽。而甲膽陽井之金。亦依日乾而變為木。小腸前谷滎水。亦依日乾而變為火。

然三焦包絡。又依難經而無所變。顛倒錯亂如此。與經合乎否乎。周身十二經。各有井滎俞經合。其所主病。亦各不同。假如病在肝。宜針肝之滎穴行間。乃曰乙日肝之滎穴不屬行間。而屬心之滎穴少府。舍肝之滎而針心之滎。是謂亂經。病可去乎。不可去乎。又謂陽日氣先血後。

陰日氣後血先。此亦不通之論。就以彼之所言。證之彼云。甲與己合。己日己巳時。脾引血出。甲戌時。膽引氣行。固合陰日血先氣後說矣。然甲日己巳時居前。而脾亦可引血先出。甲戌時居後。而膽亦可引氣後行。如此。則陽日血亦可先。氣亦可後矣。何其言之不審耶。機按。

經曰榮者水穀之精氣。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入於脈。與息數呼吸應。此經脈行度終始也。榮氣一周於身。外至身體四肢。內至五臟六腑。無不周遍。故其五十周無陰陽晝夜之殊。與衛氣之行不同。衛者。水穀之悍氣。出於上焦。

行於脈外。溫分肉。充皮膚。司開闔。不與脈同行。不與息數同應。晝但周陽於身體四肢之外。不能入五臟六腑之內。夜但周陰於五臟六腑之內。不能出身體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與榮大會於肺手太陰也。榮衛之行。各有常度如此。而謂陽日氣先血後。陰日氣後血先。

不自知其亂經旨也大矣。豈可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哉。(難經言。榮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上下。由息而動。巢元方謂氣行則血行。氣住則血住。似皆未達榮衛異行之旨也。)

或曰。指微賦言。養子時刻注穴者。謂逐時干旺氣。注臟腑井滎之法也。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假令甲日甲戌時。膽統氣出竅陰穴為井。(木氣)流至小腸為滎。(火氣)過前谷穴。注至胃為俞。(土氣)過陷谷穴並過本原丘墟穴。

白話文:

[卷之上]

疾病的治療可以預期。意思是說,要謹慎觀察體內氣的所在位置和時間,然後再進行針灸。這就是所謂的「逢時」。比如說,如果疾病在三陽經絡,就必須等到氣在陽分時再行針灸;如果疾病在三陰經絡,就必須等到氣在陰分時再行針灸。所以古人的針灸方法,只根據氣的所在位置,來決定穴位是否可以針刺,氣在的地方穴位就打開,氣不在的地方穴位就關閉,並沒有什麼陽日陽時陽穴打開,陰日陰時陰穴打開的說法。經書上也記載:「補瀉需依時而行。」

與氣的開合相配合,氣在的時刻叫做「開」,氣已經過去或還未到達的時刻叫做「闔」。邪氣來襲應對的時間,就像波浪一樣起伏,觀察它在那個穴位和經絡,就在這個時候進行針刺,叫做「開」。如果依照某位醫師的說法,在某個穴位某個時間針刺某個穴位是對的,那麼邪氣到達預定時間時針刺固然是應該的;但如果邪氣已經過去或還未到達,也根據預定的時間和穴位去針刺,豈不是反而加重病情嗎?經書上說:「針灸如果不了解四時和疾病的所在位置,就會產生亂氣。」這就是這個道理。經書上說:「陰井屬木,陽井屬金;陰滎屬火,陽滎屬水;陰俞屬土,陽俞屬木;陰合屬金,陽合屬火」。然而某位醫師卻改變了這個方法,全部用十天干配合十二經絡,選擇天干旺盛的時間來針刺井、滎、俞、經、合穴。例如甲日甲時,就選取屬甲的膽經,而甲膽陽井的金,也根據日干而變成木;小腸的前谷滎穴屬水,也根據日干而變成火。

但是三焦和包絡經絡,卻仍然根據《難經》而沒有改變。這樣顛倒錯亂,與經書相符嗎?周身十二經絡,各有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它們所主治的疾病也各不相同。例如,如果疾病在肝經,應該針刺肝經的滎穴行間穴;但是卻說乙日肝經的滎穴不是行間穴,而是心經的滎穴少府穴。捨棄肝經的滎穴而去針刺心經的滎穴,這就是違背經書,病情能治好嗎?不能治好嗎?又說陽日氣先於血,陰日血先於氣,這也是不通的論述。就用他的說法來驗證,他說甲與己相合,己日己巳時,脾經引血而出;甲戌時,膽經引氣而行。這確實符合陰日血先氣後的說法。但是,甲日己巳時在前,脾經也可以先引血而出;甲戌時在後,膽經也可以後引氣而行。這樣,陽日血也可以先,氣也可以後了。他的說法怎麼如此不嚴謹呢?我認為:

經書上說:「榮氣是水穀精氣的精華,它開始於中焦,注入手太陰、陽明經絡,依次相傳,到達足厥陰經絡,然後再返回注入手太陰經絡,進入脈絡,與呼吸的次數相應。這是經脈運行路線的始末。」榮氣周流全身,外達身體四肢,內達五臟六腑,沒有不周遍的。所以它五十周沒有陰陽晝夜的區別,與衛氣的運行不同。衛氣是水穀的悍氣,出自上焦,運行在脈絡之外,溫暖肢體,滋養皮膚,主管開合,不與脈絡同行,不與呼吸次數相應。白天只在身體四肢之外運行,不能進入五臟六腑之內;夜晚只在五臟六腑之內運行,不能出於身體四肢之外。所以必須五十周,到平旦才與榮氣在大會於肺經和手太陰經絡。榮衛的運行,各有常規,如此說陽日氣先血後,陰日氣後血先,

自己都不知道違背了經書的旨意是大錯特錯,怎麼可以把它作為方法來教導天下人,傳授給後代呢?(《難經》說:榮氣的運行,常常與衛氣相隨上下,隨著呼吸而運動。巢元方說: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似乎都沒有理解榮衛異行的旨意。)

有人說,《指微賦》中說養子時刻注穴的方法,是指根據時辰的天干旺盛之氣,來針刺臟腑的井、滎穴的方法。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針刺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晝夜十二時辰,氣血運行經過六十個穴位。例如甲日甲戌時,膽經統攝氣機,從竅陰穴(井穴,木氣)開始,流至小腸經(滎穴,火氣),經過前谷穴,到達胃經(俞穴,土氣),經過陷谷穴和本原穴、丘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