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5)

1. 三才法

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號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號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號曰地才。得氣補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寫者,吸氣。針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氣寫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施法同前。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五息也。

經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者。」謂徐出針而疾按之,則真氣不泄而實也;疾出針而徐按之,則邪氣得出而虛也。賦言內針作三次進,出針作三次退,與經文「徐而疾,疾而徐」之意,大不相合。且針出內而分三才,肉厚穴分,用之無礙。肉薄去處,法將何施?故針者惟當察其肉之厚薄,而酌其宜,庶幾無害。經曰:「刺有淺深,各正其理。」此之謂也。

他篇又云:「補法三次進,一次退。(假如此穴五分,先針入二分,候得氣,再入二分,候得氣,更入一分,撞五分止,然後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孔,勿令出血。)寫法一次進,三次退。(假如此穴合針五分,便針入五分,候得氣,便退針二分,少停,又退二分,少停,候得氣,則起針,慢出不閉針孔,令其氣出。)」與此補作三次進,二次退;寫作二次進,三次退,前後所言,亦自相矛盾矣。經曰:「義無斜下者。」欲端以正也。謂指直刺,針無左右也。惟針陽分,或臥針取之。賦言倒針朝病,與經相反。其曰飛經走氣,考經無載,不敢妄議。

白話文:

[三才法]

補法是呼氣時進行的。初針時,只刺入皮層,這被稱為"天才"。稍等片刻後,再深入一些,刺入肌肉層,這叫"人才"。再稍等片刻,再進一步,刺到筋骨之間,這就是"地才"。等到感受到氣感,再進行補法。再等待一段時間,把針退回到肌肉層,等到氣感下沉並緊繃,針尖對準病竈,進行進針和退針的來回操作,飛經走氣的操作就包含在這裡面了。寫法是在吸氣時進行的。針從皮層開始,稍等片刻,直到深入到筋骨間,感受到氣感後,再進行寫法。再等待一段時間,把針退回到肌肉層,等到氣感下沉並緊繃,針尖對準病竈,操作方法跟之前一樣。稍等片刻,是指大約三秒鐘。再等待一段時間,指的是大約五秒鐘。

古經典上說:「緩慢而快速,氣感就會充盈;快速而緩慢,氣感就會虛弱。」意思是在緩慢拔針後快速按壓針孔,這樣真氣就不會流失,氣感就會充盈;如果快速拔針後緩慢按壓,那麼邪氣就能夠排出,氣感就會虛弱。賦文提到,進針時要進行三次,拔針時也要進行三次,這跟古經典上的「緩慢而快速,快速而緩慢」的概念完全不同。而且,針灸時分成三個階段,對於肌肉厚的地方,穴位分佈合理,這樣使用沒有問題。但是,對於肌肉薄的地方,這種方法該如何應用呢?所以,針灸師應該根據肉的厚度來判斷,選擇最適合的方法,這樣才能避免傷害。古經典上說:「針刺的深度不同,各有其道理。」就是這個意思。

在其他篇章中也提到:「補法要三次進針,一次退針。(比如這個穴位深度是五分,先針入二分,等到氣感出現,再針入二分,等到氣感出現,再針入一分,到五分就停止,然後快速拔針,用左手拇指按住針孔,防止出血。)寫法是一次進針,三次退針。(比如這個穴位深度是五分,就直接針入五分,等到氣感出現,就退針二分,稍等片刻,再退針二分,稍等片刻,等到氣感出現,就拔針,緩慢拔針,不封針孔,讓氣能夠流出。)」跟這裡提到的補法三次進針,二次退針;寫法二次進針,三次退針,前面和後面的描述,也有矛盾之處。古經典上說:「沒有斜刺的道理。」這是想要強調正確的姿勢。意思是說,手指要直刺,針不能左右搖擺。只有在針灸陽性部位時,可能會側躺著針灸。賦文中提到,針尖對準病竈,這跟古經典的描述相反。所謂的飛經走氣,經典上沒有記載,不敢妄加評論。

2. 候氣法

病未退者。針下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未可出針。出則病復。再須補寫。停以待之。直候病勢已退。針下微松。如魚吞釣之狀。乃真氣至也。方可出針豆許。搓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急捫其穴。寫者呼之去徐。不閉其穴。

經曰。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然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八風者。(東方嬰兒風。南方大弱風。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方折風。)虛邪也。謂乘人之虛而為病者也。

以時至者謂天應。太乙移居以八節之前後。風朝中宮而至者也。(義具天元玉冊。○如立春節前後數日。宜東北風。若於此時而得西南風。乃從後衝來。謂之虛邪。如春分節前後數日。宜東風。若遇西風。亦謂之虛邪。應時者為正。沖時者為邪。)八正虛邪。宜避之而勿犯。

若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四時之氣所在。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也。機按。此以八節之正氣。候八風之虛邪。應時而來者。謂之正。非時而至者。謂之邪。人能候而避之。無用於針刺也。

或有所犯。當隨四時之氣所在而調之。此亦候氣之法也。故集見於此。

經曰。凡刺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如二分二至前後五日。氣未定也。然。候日月者。謂候日之寒溫。月之空滿也。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寫。

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標幽賦謂。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此以月之生死為期。午前卯後者。辰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生。是故月郭空無寫。宜疾溫之。離左酉南者。未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死。是故月郭盈無補。

宜速冷之。將一月比一日也。又云。望不補。晦不寫。弦不奪。而朔不濟者。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二十二或二十三。朔。每月初一日也。)四時八正之氣者。謂四時正氣。八節之風。來朝於太乙者也。(義具天元玉冊中)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

氣定乃刺者。謂八節之風。氣靜定乃可以刺經絡之虛實。故歷忌云。八節前後各五日。不可刺灸。以氣未定故也。機按。此亦因天時而用針刺。皆候氣之法也。故附次焉。

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陽分。水下二刻。人氣在陰分。故病在三陽。必候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候氣在陰分而刺之。謹候氣之所在。是謂逢時。是知氣之所在。謂之實。謂之來。氣之不在。謂之虛。謂之去。故云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之存亡之時。

白話文:

候氣法

病人病情尚未痊癒時,針刺下去,針感如同紮根般,推動不動,旋轉也不移動,這是邪氣作祟。此時應將針吸拔出來,但還不能完全拔出,如果拔出,病情會復發,需再次補寫(補氣),暫時停止針灸,等待病情好轉。待針下感覺微松,如同魚兒吞食魚餌般,才是真氣到達,才能將針慢慢拔出少許,然後搓揉穴位並停止針灸。補法是用吸拔之法去除病疾,迅速按壓穴位;瀉法是用呼出之法緩慢去除病邪,不要閉合穴位。

經書記載,所謂「八正」是指用來觀察八種風邪虛弱之氣的時刻,這些邪氣會在特定時間出現。「四時」是指用來區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位置,並根據季節調整治療方法。「八正」指的是八個節氣的正氣,「八風」則指的是八種邪氣(東方嬰兒風、南方大弱風、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方折風),這些邪氣會趁人體虛弱時入侵致病。

「以時至者謂天應」是指天象的應驗,太乙(古代星象)在八個節氣的前後移動,風向會朝向中央宮而來。(詳細解釋見《天元玉冊》)例如,立春節前後幾天,應該吹東北風,如果此時吹西南風,就是從相反方向衝來,稱為虛邪。春分節前後幾天,應該吹東風,如果遇到西風,也是虛邪。應時的風為正氣,反時的風為邪氣。八正的虛邪應該避免。

如果人體虛弱,又遇到天象虛弱,兩者相感,邪氣會深入骨髓,傷害五臟六腑,所以說天象禁忌不可不知。四時之氣的所在位置,春天之氣在經脈,夏天之氣在孫絡(經絡分支),秋天之氣在皮膚,冬天之氣在骨髓。總而言之,用八個節氣的正氣來觀察八種風邪虛弱之氣,應時而來的為正氣,非時而至的為邪氣。人能預測並避免這些邪氣,針灸就沒有必要了。

如果遇到邪氣侵犯,就要根據四時之氣的所在位置來調整治療,這也是候氣的方法,所以將其收錄於此。

經書記載,凡是針刺治療,都必須觀察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息穩定後才能針刺。例如二分二至前後五日,氣息不穩定。觀察日月是指觀察太陽的寒暖和月亮的盈虧。月球剛開始生長,則血氣開始精純,衛氣開始運行;月球圓滿,則血氣充盈,肌肉強健;月球空虛,則肌肉消瘦,經絡虛弱,衛氣不足,形體單獨存在。因此,天氣寒冷時不針刺,天氣溫暖時不凝滯,月球初生時不瀉氣,月球圓滿時不補氣,月球空虛時不治療。這就是根據天時來調節血氣。 (《標幽賦》說:上午卯時(5-7點)之後,太陰月生而天氣溫暖,下午酉時(17-19點)之後,月球死亡而天氣迅速變冷。這是以月球的生死為時間標準。上午卯時之後是辰巳二時(7-11點),此時太陰月生,所以月球空虛時不瀉氣,宜溫暖;下午酉時之後是未申二時(13-17點),此時太陰月死,所以月球圓滿時不補氣,宜迅速降溫。將一個月比作一天。)望不補,晦不寫,弦不奪,朔不濟,望是每月十五日,晦是每月三十日,弦有上弦和下弦,上弦是初七或初八,下弦是二十二或二十三,朔是每月初一日。

四時八正之氣是指四時的正氣和八個節氣的風,朝向太乙(星象)而來。(詳細解釋見《天元玉冊》)謹慎觀察氣息所在位置再行針刺。

氣息穩定後才能針刺,是指八個節氣的風,氣息平靜穩定後才能針刺經絡的虛實。所以歷法禁忌說:八個節氣前後各五日,不可針灸,因為氣息不穩定。總而言之,也是根據天時來使用針灸,都是候氣的方法,所以附錄在此。

經書記載,水位下降一刻鐘,人體之氣在陽分;水位下降二刻鐘,人體之氣在陰分。所以,如果病在三陽經,必須等氣在陽分時再針刺;如果病在三陰經,必須等氣在陰分時再針刺。謹慎觀察氣息所在位置,這叫做逢時;知道氣息的所在位置,叫做實,叫做來;氣息不在,叫做虛,叫做去。所以說,針刺實處,是指針刺氣息來的時候;針刺虛處,是指針刺氣息去的時候。這講的是氣息存在與消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