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

1. 卷之下

或曰。病有宜灸者。有不宜灸者。可得聞歟。

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則沉寒痼冷。二則無脈。知陽絕也。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蓋恐致逆也。

白話文:

他說:一般來說,不能針灸的,應該用艾灸來治療。原因之一是沉寒痼冷;原因之二是沒有脈象,知道陽氣已經斷絕了;原因之三是腹皮緊急而陽氣陷入了裡面。除了這三種情況外,其他情況都不可以用艾灸。因為擔心會引起逆症。

針經云。陷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夫病有邪氣陷下者。有正氣陷下者。邪氣陷下者。是經虛氣少邪入。故曰感虛乃陷下也。故諸邪陷下在經者。宜灸之。正氣陷下。宜藥升之。如補中益氣之類。)

白話文:

《針經》上說:如果出現陷下症狀,就要用灸法治療。天地之間沒有其他的東西,只有陰陽兩種氣而已。陽氣在外在上,陰氣在內在下。現在所說的陷下,是指陽氣下陷到陰血之中,這樣陰就反客為主,而覆蓋了陽脈。症狀都表現為寒冷。在體外出現的,就用灸法治療。(生病有邪氣陷下的,有正氣陷下的。邪氣陷下,是經絡虛弱,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所以說感虛就會陷下。因此,各種邪氣陷落在經絡中的,都應該用灸法治療。正氣陷下,應該用藥物升提,比如補中益氣之類的方劑。)

經曰。北方之人。宜灸焫也。為冬寒大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藏。藏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藏是也。若太過則病。固宜灸焫。此陽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

白話文:

醫書上說,北方的居民,適合灸。因為冬天寒氣旺盛,陽氣伏藏在裡面,都應該灸。按照理論,腎臟主藏,陽氣在裡面藏著。冬季三個月,閉藏是正確的。如果過度就會生病,所以適合灸。這是因為陽明陷入陰水之中。

難經云。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也。若將有病者。一概而灸之。豈不誤哉。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云。脈浮。

白話文:

《難經》說,如果是一位內熱病人,針灸需要選擇把熱能聚集的地方,也就是陽氣沉入陰氣中的地方,再借助陽氣經絡交匯的穴位,利用火來引導陽氣。這時可以用灸法。如果不管有無疾病,一概予以灸法,不是出錯了嗎?《仲景》說,脈搏細微頻密的人,絕對不能灸。因為火就是邪氣,如果用灸,則會加劇煩躁和胃氣逆亂,它追逐血液去侵犯實在病證,從而導致血脈行散,即使是用微火灸,也會在體內產生強大的攻邪力量,以致灼傷骨頭,損傷筋脈,血液難以恢復正常。另外,如果脈象浮也是不能灸的。

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經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

白話文:

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解表。用火灸。邪氣無處可出,反而會被火激發而增盛。疾病在腰部以下的,必然嚴重而僵硬,這叫做火逆。脈浮熱,卻用灸法治療,這是實證。邪氣被火激發而活動,必定會出現咽喉乾燥、吐血的症狀。又說:人體的穴位有三百六十個,其中有三十個穴位灸之有害,七十九個穴位刺之有災,都是因為傷及骨髓的緣故。經絡所反映出來的症狀,邪氣所在的位置。脈沉的,邪氣在內;脈浮的,邪氣在表。

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嗌乾咽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

白話文:

世上的醫生只知道把脈診斷病證,卻不知道病證的禁忌。如果表證是寒證,那麼患者會出現全身出汗、身體總是很冷、經常發抖怕冷、不口渴、想蓋厚衣服、經常怕冷、手腳冰冷、皮膚乾枯等。這種情況脈搏一定是沉細而緩慢的。只要出現一到兩個證狀,都應該灸之。這是因為陽氣下陷的緣故。如果患者身體發熱怕熱、時而煩躁不安、或面紅面黃、咽喉乾燥口乾、舌頭上面黃紅色、時而口渴、咽喉疼痛,這些都是熱在外面的緣故。

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患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瞼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灸。不可拘於面赤也。機按。素難諸書。皆言陽氣陷下者。脈沉遲也。

白話文:

但是有一、兩種症狀是不可灸的。如果脈搏浮數,或者僅僅數,也不可灸,一灸災難就會發生。若是有鼻子聞不到香臭,鼻涕清清水樣,眼瞼時常發癢,或者打呵欠、打噴嚏,怕冷,那他的脈象一定沉,這是脈象症狀相應的。或用手輕輕按脈發現脈的弦而緊,這是陰脈壓制陽脈。即使是臉色發紅也適合灸,不可拘泥於臉色發紅。機按:素難的諸多書籍中都提到,陽氣衰弱陷落的,脈象會沉遲。

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冬月陰寒大旺。陽明陷入陰水之中者。並宜灸之。設脈浮者。陽氣散於肌表者。皆不宜灸。丹溪亦曰。夏月陽氣盡浮於表。今醫灼艾。多在夏月。寧不犯火逆之戒乎。或者因火而生熱脹發黃腰痹咽燥唾血者。往往有之。尚不知為火逆所致。寧甘心於命運所遭。

白話文:

脈象和證候都顯示寒氣在體表。在冬季,陰寒之力強盛,陽明經被困於陰水中。這種情況都需要灸治。如果脈浮,表示陽氣散佈在肌表,就不適合灸治。丹溪也說過,夏季陽氣全部浮在體表,現在的醫生卻在夏季使用艾灸,豈不是違背了火逆的禁忌嗎?有時候,因為艾灸而導致發熱、脹滿、發黃、腰痹、咽喉乾燥、吐血等病症,往往有人不知道這是火逆引起的,反而認為是命運使然。

悲夫。經曰。春夏養陽。以火養陽。安有是理。論而至是。雖愚亦當有知者焉。

或曰。嗽病多灸肺俞、風門何如。

白話文:

唉,真可悲啊。經書上說,春夏應該養生陽氣,用火來養生陽氣,這怎麼可能呢?這樣的理論,即使是愚蠢的人也應該知道是不對的。

有人問,咳嗽的病症多數會針灸肺俞穴、風門穴,這樣做合適嗎?

曰。肺主氣屬金。行秋之令。喜清而惡熱。受火所制。為華蓋。居四藏之端。飲食入胃。熱氣上蒸。兼之六部有傷。痰火俱作。發而為咳為嗽。其痰多者。顯是脾之濕濁。隨火上升為嗽。其痰少者。肺火抑鬱。不得宣通為咳。咳形屬火。痰形屬濕。風門、肺俞二穴。明堂、銅人皆云治嗽。

白話文:

肺主氣,屬金,掌管秋天的氣息。喜清涼,厭惡炎熱,受火克制。位於五臟六腑的最外層,猶如華蓋一般。飲食進入胃中,熱氣上蒸,加上六腑受損,痰火同時產生,就會發作咳嗽。痰多的人,顯然是脾的濕濁隨火上升而引起咳嗽。痰少的人,則是肺火鬱結,無法宣通而導致咳嗽。咳嗽的病因屬於火,痰的病因屬於濕。風門、肺俞兩個穴位,以及明堂、銅人等醫書都記載著治療咳嗽的方法。

今人見有痰而嗽。無痰而咳。一概於三伏中灸之。不計壯數。二穴切近華蓋。而咳與嗽本因火乘其金。茲復加以艾火燔灼。金欲不傷得乎。況三伏者。火旺金衰。故謂之伏。平時且不可灸。而況於三伏乎。夫治嗽。當看痰與火孰急。無痰者。火旺金衰。十死七八。瀉火補金。

白話文:

現在的人看到有痰就咳嗽,沒有痰就咳,不分青紅皁白都在三伏天艾灸,不計灸壯的數量,兩個穴位都靠近大腦,而咳嗽和咳痰本來就是因為火太旺剋制了金。現在又用艾灸火灼燒,金能不受到傷害嗎?何況在三伏天裡,火勢旺盛,金氣衰弱,所以一般不灸。現在既然三伏天可以灸,那麼咳嗽的治療,就要看痰和火哪個更急迫。沒有痰的,是火太旺剋制了金,十個有七八個會死,要瀉火補金。

間或可生。痰多者。濕盛也。降火下痰。其嗽自愈。縱灸肺俞、風門。不過三壯五壯。瀉其熱氣而已。固不宜多灸。三伏之中。更不宜灸也。

或曰。頭目之疾。灸之何如。

白話文:

偶爾也可以發作。痰多的人,是濕氣過重。去除火氣和痰,咳嗽自然就會痊癒。即使是艾灸肺俞穴和風門穴,也不要超過三到五壯,目的是要祛除熱氣,不宜多灸。三伏天裡,更不適合艾灸。

曰。手之三陽。從手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督脈自尾閭抵脊。上頭至人中。頭者。手足三陽與督脈所會之地。故冬月之寒。頭無所畏。美酒之飲。面為之赤。是皆諸陽所致也。今有頭風頭暈。中風發致眼目耳鼻等疾。輒於頭部諸穴。多灼艾炷。是猶抱薪救火。安能濟耶。

白話文:

中醫書籍記載,各臟腑的經脈走行。手上的三條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腳上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走向腳部。督脈從尾閭向上直行脊椎,再往上到頭部的人中穴。頭部是手足三陽經及督脈匯集的地方,因此冬天寒冷的時候,頭部並不會畏寒。飲用美酒時,面部會發紅,這都是陽經的緣故。現代有人因為頭風、頭暈、中風而引發眼、耳、鼻等疾病,便在頭部多處穴位灼艾灸。這種行為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怎麼可能有效呢?

當看病在氣分血分。分類施治。庶得其宜。縱使應灸。亦不過三壯五壯。以瀉熱氣而已。眼目疼痛。多由血熱。豈宜妄灸助熱。以傷其血哉。

或曰。人言無病而灸。以防生病何如。

白話文:

在看病的時候,要區分是氣分還是血分。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是需要針灸的,也不過是三壯或五壯,用來瀉去火熱之氣就可以了。眼睛疼痛,大多是血熱引起的。怎麼可以隨便針灸來幫助火熱,以致於損傷血氣呢?

曰。人之有病。如國之有盜。須用兵誅。其兵出於不得已也。針灸治病。亦不得已而用之。人言無病而灸。如破船添釘。又言。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干。此世俗之通論。予獨以為不然。夫一穴受灸。則一處肌肉為之堅硬。果如船之有釘。血氣到此。則澀滯不能行矣。昔有病跛者。

或曰。膏肓治百病。而諸家取穴之法不同。何歟。

白話文:

邪氣位於足少陽膽經的位置,從外踝以上,沿著經絡灸幾處穴位,有一名醫生用針灸臨泣穴,希望能針到病處,通氣過去,但纔到灸過的疤痕處,就止住不前,無法再繼續下去。這才明白灸火會損傷人體經絡。有時候遇上急症,想要打通經絡的氣,卻已經來不及了。邪氣侵犯經絡,讓人感到痛苦,所以不得已才用灸法治療。沒有疾病而灸,對身體沒有好處。

邪在足少陽分。自外踝以上。循經灸者數穴。一醫為針臨泣。將欲接氣過其病所。才至灸瘢。止而不行。始知灸火之壞人經絡也。或有急證。欲通其氣。則無及矣。邪客經絡。為其所苦。灸之不得已也。無病而灸。何益於事。

曰。高下各去胛骨一側指許是穴。不可失之狹。狹則內犯大筋。不可失之闊。闊則外犯胛骨。必須大筋之外。胛骨之內。空處按之。覺與前胸乳間膈膜相應。乃是真穴。舊傳取兩乳間量則。分作八寸。以比橫寸之則。量之於背。蓋人有生而背突者。背常闊。而胸常狹。胸突者。

白話文:

他說:上穴和下穴各與肩胛骨相距一指寬,不可取穴的位置太窄,太窄就會碰到裡面的大筋。也不可取穴的位置太寬,太寬就會碰到外面的肩胛骨。一定要在大筋的外面,肩胛骨的裡面,空的地方按壓,感覺與前胸乳房之間的膈膜相應,這裡纔是正確的穴位。舊時相傳以兩乳之間的距離為準,分作八寸。用橫寸的準則來計算,在背部的長度。因為有人天生背部突起,背部通常較寬,而胸部通常較窄,而胸部突起的人

胸常闊。而背常狹。安能保其無過與不及焉。又有兒時偏臥一邊。以致背有邊闊邊狹者。亦不可以邊之闊狹為拘。但當隨其一邊闊狹。相去胛骨一側指許為正也。人之項。有二大筋。夾脊而下。兩筋外空。為第二行穴俞。穴俞外。又有二大筋。大筋外空。為第三行穴俞。膏肓系在三行魄戶之下。

白話文:

胸部通常較寬。而背部通常較窄。怎麼能夠保證它們不過或不及呢。另外還有人從小就偏向一邊睡覺。導致背部一邊寬一邊窄。也不能以一邊寬窄來侷限。應該根據讓人一邊寬窄。從肩胛骨向外一指處定為標準。人的脖子上有兩條大筋。夾著脊柱往下走。兩筋外側的空隙。是第二行的穴位。穴位外側。還有兩條大筋。大筋外側的空隙。是第三行的穴位。膏肓位於三行的魄戶之下。

神堂之上。若點穴。不出胛骨一側指許。則傷筋骨。非真穴也。世人又有四肋三間之說。揣按自大椎至三節之下。四節之上。准望於三四柱間定穴。指為四肋三間。用之不疑。瘦人椎骨分曉。用之可也。肥人揣按實難。又以指節寸量開三寸取穴。背高而狹者。全不合四肋三間之說矣。

白話文:

在神堂穴上,如果點穴的位置沒有超出肩胛骨一指的範圍,那麼就會傷到筋骨,這就不是真正的穴位。世人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四肋三間”。揣摩按壓從大椎穴到第三節椎骨下,第四節椎骨上,準確測量在三、四椎之間確定穴位。將其稱為“四肋三間”,用起來毫不懷疑。對於瘦人來說,椎骨分明 ,用這個方法是可以的。但對於肥胖的人來說,揣按起來就很困難了。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手指節寸量開三寸來取穴。但是,對於背部高而窄的人來說,完全不符合“四肋三間”的說法。

嘗是灸一骨立之人。用側指許法點之。方大悟四肋三間之妙。蓋人之胛骨。微有少曲。胛骨下廉上廉四肋之內。自有三間。膏肓正在四肋三間之中。即非脊骨三四椎之間也。世人多灸之者。蓋膏肓神明所居。或為邪干。則脂膏銷鑠。肓膜瘦薄。灸之而病或安者。以三焦主氣。

白話文:

我曾為一個骨頭形的病人灸過一次,我用指甲許的小面積點燃艾柱灸治法,才大悟四個肋骨及背上三分的奧妙。因為人的肩胛骨略呈彎曲形狀,肩胛骨下緣與肩胛骨上緣的內側,自然就有三個間隔,脂肪和胸脇膜剛好位於四個肋骨與背上三分間的中央,並不位於脊骨與椎骨相接的間隙。世人之所以常在這個地方進行灸治,是因為脂肪和胸脇膜為神明所居之處所,或因邪氣侵犯,則脂肪消損,胸脇膜乾癟。在這個地方施以灸治,有時也可以獲得疾病的暫時緩解,這是因為三焦為氣分化的主要通路。

為諸陽之府。氣病則陽虛而陰不得相附。膏肓在三焦部分。氣之所聚而行於諸陽。宜其主於氣病也。若治血病。吾未見其可者。晉侯夢二豎子在膏肓間。非秦緩不能灸也。以陽氣將絕。邪得專之故也。

或曰。古謂癰疽始發。灸之可使輕淺。何謂也。

白話文:

膏肓是諸陽的聚集之地。如果患上氣病,陽氣虛弱,陰氣無法依附。膏肓位於三焦,是氣聚合並運行的部位,所以膏肓主治氣病。如果拿它來醫治血病,我沒見過有人成功。晉侯夢見兩個小矮人在膏肓之間,秦緩用針灸治療,終於好了。這是因為陽氣將要斷絕,邪氣得以獨行專制的緣故。

丹溪曰。用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痛則灸至不痛。不痛須灸至痛。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陰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危也。

或曰。灸之不發何如。

白話文:

丹溪說:使用艾灸來疏通並拔除鬱積的毒素。這是從治療的角度來說的。只是頭部是諸陽所聚集的地方,因此所用的艾炷宜小而少。如果身體其他部位疼痛,則灸到不痛爲止。如果灸後不痛,則需要灸到疼痛為止。曾經有因為灸而死的人,那是因為體虛極端,孤陽將盡。他的脈搏一定浮數而大且鼓。精神一定短促而昏沉。沒有辦法抵擋火氣,所以才會如此危險。

羅氏曰。覃公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跗寒逆。精神困弱。脈沉細微。灸氣海、三里、陽輔。三日後。以蔥熨灸瘡。皆不發。復灸數壯。亦不發。十日後。全不作膿。瘡干而愈。針書曰。凡用針。氣不至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血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

白話文:

羅醫生說,覃公四十九歲時患有臍腹疼痛,完穀不化,足跗寒逆,精神困弱,脈沉細微。我灸了他氣海、三里、陽輔穴,三天後,用蔥熨灸瘡口,都沒有發作。我又灸了好幾次,也沒有發作。十天後,完全沒有膿液,瘡口乾涸而癒合。針灸書上說,凡是用針灸,如果氣血不足,灸之亦不發。這是因為血氣空虛,不能生膿,失去了滋養的緣故。

加以不慎。邪氣加之。病必不退。或曰。覃公所養。無不如意。何謂失其所養。曰。君言所養。口體者也。此論所養。性命者也。覃公壯年得志。務快其心。血氣空虛。以致此耳。

或曰。灸有補寫乎。

白話文:

如果看護者不慎重。邪氣會介入。疾病就不會消退。有人說。覃公所養的一切。無不如意。怎麼會說失去他能養的東西。我說。

您說的養,是指飲食起居。我說的養,是指生命。覃公中年得志。想要快意他的心。血氣虛空。以至於此。

經曰。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虞氏曰。灸法不問虛實寒熱。悉令灸之。亦有補寫乎。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用火來補益的人,不要吹火,讓火自然熄滅。用火來寫字的人,要用力吹火,讓艾草燃燒起來,然後才能寫字,直到火熄滅為止。虞氏說,灸法不分虛實寒熱,都應該灸。那麼灸法是不是還有補寫之分呢?虛證的人要灸,讓火氣來幫助元氣。實證的人要灸,讓實邪隨著火氣而發散出去。寒證的人要灸,讓寒氣恢復溫暖。熱證的人要灸,引導鬱熱之氣向外發散,這是火就燥的道理。

或曰。周身經絡。及穴俞相去分寸。經穴起止。十二經納支幹等條。古有歌括。亦可讀否。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先賢以歌括之。欲人易記誦耳。安可不讀。歌曰。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上膈屬肺從肺系。系橫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上魚際。

白話文:

有的人說:「周身的經絡、穴位之間的距離、經穴的起止點、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等,古人都有歌訣概括,可以學習嗎?」回答說:「經脈可以決生死,疏通百病,調和虛實,非常重要。先賢用歌訣概括,就是想讓人們容易記誦。怎麼能不學習呢?」歌訣說:「手太陰肺經從中焦生出,向下絡屬大腸,從賁門而出。向上經過膈肌而屬肺,從肺系出。肺系橫出腋下,在臑中運行。經過肘部、前臂寸口、手掌魚際。」

大指內側爪甲根。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陽明之脈手大陽。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廉出合谷。兩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夾鼻孔注迎香。

白話文:

大拇指內側指甲根部。支脈還從手腕背面出來,分別連接其他各指,屬於陽明經絡。陽明經絡的手部經脈是手大陽經,食指內側起始於商陽穴,沿著手指的外側向上運行,與合谷穴相交,兩條經筋分歧,在骨頭兩側環繞,進入肘部外側,沿著肱二頭肌外側,經過肩端前側,柱骨旁邊,從肩下進入缺盆內,絡脈貫通肺部,向下通過膈肌,屬大腸。支脈從缺盆直上到頸部,斜貫穿臉頰,經過下頜骨,環繞著人中,連接左右鼻孔,向上與迎香穴相交。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裡。耳前髮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裡。下行直合氣沖中。遂由髀關抵膝臏。䯒跗中指內關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間通。一支別走足跗趾。

白話文:

胃經的足陽明經從鼻子開始,沿著鼻子外面進入上嘴脣,再從嘴脣出來繞過承漿穴(在人中下的凹陷處),在耳朵後面經過大迎穴(在耳垂的後面)和頰車穴(在耳朵根部的前下方)。然後到達耳前髮際一直到額頭和太陽穴,再經過支溝穴(在顴骨下的凹陷處)、人迎穴(在喉結兩旁)和缺盆穴(在鎖骨上窩的中央)。最後進入胸膈,與脾經相絡,然後直線到達缺盆穴下方的乳房內側。有一支從幽門穴(在腹中部)沿著腹部內壁向下,與氣沖穴(在膝蓋骨上方的凹陷處)相會。然後沿著大腿外側經過髀關穴(在大腿外側,膝蓋上方)和膝臏穴(在膝蓋骨上方的凹陷處)。再沿著小腿外側經過䯒跗穴(在腳踝外側)和中指穴(在腳趾的第一個關節處)相通。另一支從膝蓋下注到三里穴(在小腿外側,膝蓋下方的凹陷處)。最後從中指的外面通向足跗和腳趾。

大趾之端經盡矣。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內踝前。上腨循胻經膝里。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嚨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宮。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心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

白話文:

大腳趾的端點就是經脈的末端了。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向上沿着內側的白色肌肉的邊緣,通過內踝骨之後,到內踝前方。再向上,沿着大腿內側的肌肉,經過膝蓋內側,然後進入腹部。太陰脾經又與胃相連,並且與膈膜相通。它經過咽喉,連接到舌頭,並在舌頭下面分散開來。它的支脈從胃部分佈到心臟。手少陰心經起於心臟,向下直達膈膜,與小腸相通。分支從心臟下走,經過心包,向上直達喉嚨,並且與瞳孔相連。主幹部分向上出肺,從腋下出去,經過肘部內側「少海」穴到達手掌。

臂內後廉抵掌中。兌骨之端注少衝。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兌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

白話文:

胳膊內側後邊抵達手掌中央。兌骨的末端注入少衝穴。手太陽經小腸經脈絡。小指末端起於少澤穴。沿手的外側出於手腕中央。沿著胳膊的骨頭出於肘內側。向上沿著胳膊後側外出後邊。直過肩膀解開繞過肩胛骨。交叉肩膀往下進入缺盆內。沿著腋下絡於心臟沿著咽喉。下膈抵達胃部屬於小腸。有一支從缺盆貫通頸部和臉頰。到達眼睛兌眥穴轉而進入耳朵。又從耳前仍然上行至臉頰。抵達鼻子向上升至眼睛內眥。

斜絡於顴別絡接。足經太陽膀胱脈。目內眥上起額尖。支者巔上至耳角。直者從巔腦後懸。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俠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俠脊過髀樞。臀內後廉膕中合。下貫腨內外踝後。京骨之下指外側。

白話文:

斜絡連接於顴骨,別絡與足太陽膀胱經脈相接。眼睛內眼角上起自額頭尖,分支從頭頂上至耳角。直行的脈絡從頭頂腦後懸垂。絡繞腦部還出別下項,仍循著肩膀、膊骨、脊椎兩旁,抵達腰、背、腎、膀胱內。一支脈絡向下與後陰相連,貫通臀部,斜入委中穴。另一支脈絡在肩膀內部左右分別開,貫穿肩胛骨、脊椎,經過大腿的樞紐,會合於臀部內側後廉、膕中,向下貫穿小腿內外踝後,到達腳踝骨下、手指外側。

,足經腎脈屬少陰。小指斜趨湧泉心。然谷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腨內侵。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內。

白話文:

足經的腎臟經絡屬於少陰經。小指斜向湧泉穴。然谷穴下在內踝的後面。經絡從這裡分開,進入腳跟內側的腨穴,再進入小腿內側的膕穴。經絡向上貫穿脊骨,到達腎臟和膀胱。直行的經絡屬於腎臟,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和舌根行走。分支的經絡從肺臟連接到心臟,然後到達胸中更深的部分。手厥陰經的起點是心主穴,在胸部,屬於包絡穴,位於橫膈膜和三焦之間。分支的經絡沿著胸部,走出脅下,在脅下與腋下三寸的地方相交。經絡繼續向上,到達腋下,沿著臑穴的內側行走。

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衝支者別。小指次指絡相通。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肘後臑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後耳角旋。屈下至頤仍注頰。一支出耳入耳前。

白話文:

太陰和少陰兩條經脈中,從中衝穴分出的分支,通向小指和無名指。手經的少陽三焦脈,起始於小手指和無名指的末端。這兩根手指的岐骨手腕的表面,向上出現在手臂外側兩塊骨頭之間,到肘部後沿著臑穴,外側經過肩膀,在少陽經之後交錯傳遞,向下進入缺盆和膻中,分開絡脈,通向心包和膈肌內部。從膻中向缺盆穴上行的分支,向上經過脖子、耳朵後面和耳角,彎曲向下到下巴,再佈散到臉頰。另一分支從耳朵邊緣進入耳前。

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內眥乃盡焉。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抵頭循角下耳後。腦空風池次第行。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盆。支者耳後貫耳內。出走耳前銳眥循。一支銳眥大迎下。合手少陽抵項根。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屬膽仍從脅裡過。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從顴骨上端開始,沿著臉頰內側一直到眼睛內角。手少陽膽經從兩眼銳眥處開始,沿著頭部、耳後、枕部、風池穴等部位走行。然後,它在肩上與足少陽膽經交叉,有一支經脈從耳後貫穿到耳內,另一支經脈從銳眥穴到大迎穴,然後與手少陽膽經會合,再向下經過肩頸部,進入胸腔,貫穿膈肌,與肝經相絡,然後屬於膽,繼續從脅肋部經過。

下入氣街毛際縈。橫入髀厭環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過季脅下髀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趾次趾分。一支別從大趾去。三毛之際接肝經。厥陰足脈肝所終。大趾之端毛際叢。足跗上廉太衝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陰後。循膕內廉陰股沖。

白話文:

從肚臍下方沿氣街穴到小肚子。橫著進入大腿前面厭穴和環跳穴之間。直著進入缺盆穴、腋下和胸膛。經過季肋下、大腿前側厭穴內側。出膝蓋外側廉是陽陵穴。外輔穴絕骨穴、腳踝前面經過。腳背大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分界。有一支從大腳趾分出去。三毛的交接處連接肝經。厥陰足脈在肝經結束。大腳趾頭端毛際交接成叢。腳背上面太衝穴分出。腳踝前面一寸進入中封穴。向上腳踝交接出太陰穴背後。沿著小腿內側陰股穴沖向。

環繞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逢。上貫膈里布脅肋。俠喉頏顙目系同。脈上巔會督脈出。支者還生目系中。下絡頰裡環唇內。支者便從膈肺通。

白話文:

環繞外生殖器到小腹部。沿著胃屬於肝,連絡膽。向上貫穿橫膈膜,分布於兩側肋骨之間。沿著咽喉到頭頂,與眼睛的神經相連。脈絡上達頭頂,會合督脈而出。分支再回到眼睛的神經中。向下連絡面頰內部,環繞嘴唇內側。分支則從橫膈膜通向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