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5)
卷之上 (5)
1. 卷之上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喘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寫。不在於此。只在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
是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當寫之。病來潮作之時。精神困窮。語言無力及懶語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當補之。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已。臍下氣海穴取之。)
或曰。病有臟腑陰陽內外高下。何別何治。願詳言焉。
經曰。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以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腧。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脈絡。
又曰。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經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傷形乃應。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治此者。病九日。三刺而已。病一月。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帝曰。內外之病。難易之治何如。伯高曰。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經曰。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經曰。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痛者。陰也。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癢者。陽也。淺刺之。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後治其陰。(病在上者。下取之。在下者。上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經曰。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足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或曰。經言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謂也。
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假令心病由中風得之。為虛邪。木在火後。生火為母也。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土在火前。為子也。中濕得之。為賊邪。水剋火也。傷寒得之。為微邪。火勝金也。傷暑得之。為正邪。火自病也。
白話文:
[卷之上]
人體由形和氣構成。「氣」指的是口鼻之間的呼吸,「形」指的是皮肉筋骨血脈。形體健壯者為氣血有餘,消瘦者為氣血不足。判斷氣的虛實,觀察口鼻呼吸即可:勞累如常者為氣有餘;若呼吸急促、氣短,甚至呼吸困難,則為氣不足。形氣,指的是人體身形及氣血,需根據情況補益或瀉掉,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在疾病發作時,才需要針對病氣進行調整。
若疾病發作時,精神亢奮,病氣加重,則為病氣有餘,邪氣旺盛,應當瀉掉。若疾病發作時,精神萎靡,言語無力或懶於說話,則為病氣不足,真氣不足,應當補益。如果病人本身形氣不足,疾病發作時病氣也減弱,則為陰陽俱虛,應禁用針灸,宜用甘溫的藥物補益,並可從臍下氣海穴取氣。
有人問:疾病涉及臟腑陰陽、內外、高下,其區別和治療方法為何?
經書上說:人體內外都有陰陽。內在的陰陽,以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外在的陰陽,以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因此,病在陰中之陰,則刺陰經的滎穴;病在陽中之陽,則刺陽經的合穴;病在陽中之陰,則刺陰經的經穴;病在陰中之陽,則刺脈絡。
又說:有形體病變但不疼痛的,屬於陽性疾病;沒有形體病變但疼痛的,屬於陰性疾病。沒有形體病變而疼痛,是陽氣充足而陰氣受損,應急治陰氣,不可攻伐陽氣;有形體病變但不疼痛,是陰氣充足而陽氣受損,應急治陽氣,不可攻伐陰氣。陰陽都動盪不安,時而有形體病變,時而沒有,並伴隨煩躁,稱為陰勝於陽,這屬於不表不裡之症,症狀不會持續很久。
經書上說:風寒損傷形體,憂愁、恐懼、憤怒損傷氣。氣受損則臟腑生病,臟腑受損則形體反應。風邪傷及筋脈,筋脈則會做出反應。這是形氣內外相互影響的關係。治療這種疾病,病程九天,只需針灸三次;病程一個月,則針灸十次。針灸的次數多少,取決於病情的輕重緩急及遠近,以此來調節病情。久痹不愈者,應觀察其血絡,盡力放出瘀血。
皇帝問:內外之病,治療的難易如何?伯高回答:疾病先侵犯形體,尚未進入臟腑的,針灸治療時間只需半天;疾病先侵犯臟腑,形體才做出反應的,針灸治療時間則需加倍。
經書上說:針灸治療熱症,如同用手探入熱湯;針灸治療寒症,如同人不願行走。陰性疾病但有陽性症狀,應取下陵、三里穴位,直刺而無危險,氣下行則停止,氣不下行則繼續。疾病部位高而內在的,取陰陵泉;疾病部位高而外在的,取陽陵泉。經書上說:病在上者為陽,病在下者為陰;疼痛者為陰,用手按壓感覺不到的為陰,應深刺;瘙癢者為陽,應淺刺。疾病先從陰部開始的,先治陰後治陽;疾病先從陽部開始的,先治陽後治陰。(病在上者,從下取穴;病在下者,從上取穴;病在頭者,從足取穴;病在腰者,從膕取穴;病生於頭者,頭重;病生於手者,臂重;病生於足者,足重。治療疾病,應先針刺疾病發生的部位。)
經書上說:疾病始於手臂,先取手陽明、手太陰穴位,直到汗出;疾病始於頭部,先取項太陽穴位,直到汗出;疾病始於足脛,先取足陽明穴位,直到汗出;足太陰、足陽明穴位均可使汗出。因此,取陰經穴位而汗出過多的,應在陽經穴位止汗;取陽經穴位而汗出過多的,應在陰經穴位止汗。
有人問:經書上說疾病有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這是什麼意思?
經書上說:從後天而來的為虛邪;從先天而來的為實邪;從所不勝而來的為賊邪;從所勝而來的為微邪;自身引起的為正邪。例如,心病由中風引起,為虛邪(木生火);飲食勞倦引起,為實邪(土生火);中濕引起,為賊邪(水克火);傷寒引起,為微邪(火克金);傷暑引起,為正邪(火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