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4)

1. 卷之上

或曰:六腑病形刺法何如?

經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冬日重感於寒則瀉,當臍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間熱。

若脈陷者,此其候也。取之巨虛下廉。三焦病者,腹脹,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為脹。取之委陽。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脛踝後足小指外廉皆熱。取之委中。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中澹澹,

恐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取陽陵泉。(凡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肉節,則皮膚痛;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補寫反,則病益篤。)

或曰:精氣津液血脈,亦有別乎?

經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

是謂脈。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或曰:病有在氣分者,在血分者,不知針家亦分氣與血否?

曰:氣分血分之病,針家亦所當知。病在氣分,遊行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以積塊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無者,是氣分也;或在兩脅,或在心下,或在臍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漸而長者,是血分也。以病風言之:或左足移於右足,或右手移於左手,移動不常者,

氣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著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須知在氣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隨其血之所在,應病取之。苟或血病寫氣,氣病寫血,是謂誅伐無過,咎將誰歸?

或曰:三陰三陽,氣血多少之刺,可得聞乎?

曰:經曰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多血多氣;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手少陰心、足少陰腎、手太陰肺、足太陰脾六經,少血多氣;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四經,多血少氣。故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陽、太陰、少陰,出氣惡血。故曰:知臟腑血氣之多少,而用補寫是也。

或曰:形氣病氣,何以別之?

經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俱有餘也,急寫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卷之上]

有人問:六腑疾病的針灸方法是怎麼樣的?

經書上說:大腸有病,腸子會絞痛鳴叫,冬天受寒加重則會腹瀉,肚臍部位疼痛,無法久站,和大胃的症狀相似。取巨虛穴和上廉穴。胃有病,肚子脹,胃脘部(胃部上端)正對心臟的位置疼痛,疼痛會向上蔓延至兩脅,膈肌和咽喉不通暢,吃喝不下。取足三里穴。小腸有病,小腹疼痛,腰部和脊椎以及睪丸疼痛,排便困難後,耳前發熱,如果寒邪很重,或者單獨肩部發熱很厲害,以及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發熱,脈象下陷,這些都是小腸有病的徵兆。取巨虛穴和下廉穴。三焦有病,肚子脹,小腹尤其堅硬,無法排尿,排尿困難,小便排出不暢則會導致水液停積而脹滿。取委陽穴。膀胱有病,小腹某一側腫脹疼痛,用手按壓,就會想小便但排不出來,肩部發熱,脈象下陷,以及脛骨踝部和小指外側都發熱。取委中穴。膽有病,經常嘆氣,口苦,嘔吐酸腐的液體,心中空虛恐懼,害怕別人抓捕自己,咽喉部有梗塞感,經常吐口水。此病位在足少陽經的始末部位,也要觀察脈象是否下陷,如果是,就用灸法治療。取陽陵泉穴。(凡是針刺這些穴位,一定要刺中氣穴,不要刺中肌肉組織。刺中肌肉組織,皮膚就會疼痛;刺中筋腱,筋腱就會鬆弛,邪氣出不來,反而會加重病情。)

有人問:精氣津液血脈,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經書上說:兩精結合,融合而成形體,經常先於身體生成,這叫做精。上焦運化吸收,宣洩五穀的滋味,滋潤皮膚,充實身體,滋養毛髮,如同霧露的滋潤,這叫做氣。皮膚毛孔的開合,汗液大量排出,這叫做津。食物進入體內,氣血充盈,津液滋潤骨骼,骨骼得以屈伸,津液補充滋養腦髓,皮膚潤澤,這叫做液。中焦吸收氣血,提取精華轉化為紅色,這叫做血。氣血運行受阻,沒有迴旋餘地,這叫做脈。精液虧損的人,會耳聾;氣虛的人,會視力模糊;津液虧損的人,皮膚毛孔開張,汗液大量流失;液體虧損的人,骨骼屈伸不利,面色萎黃,腦髓萎縮,脛骨酸痛,耳朵經常鳴響;血液虧損的人,面色蒼白,皮膚乾燥無光澤,脈象虛弱。

有人問:疾病有的在氣分,有的在血分,不知道針灸醫生是否也區分氣分和血分?

回答說:氣分血分的疾病,針灸醫生也應該知道。疾病在氣分,遊走不定;疾病在血分,沉著固定,不會移動。以積塊為例,在腹部或上或下,或有或無,這是氣分;如果在兩脅,或在心窩下,或在肚臍上下左右,位置固定不變,逐漸增大的,這是血分。以風病為例,或從左腳移到右腳,或從右手移到左手,位置經常變動的,是氣分;如果總是停留在左腳,或偏在右手,位置固定不動的,是血分。凡是疾病都差不多這樣。必須知道,疾病在氣分,上面有病,下面取穴;下面有病,上面取穴;左側有病,右側取穴;右側有病,左側取穴。疾病在血分,就根據血液所在的位置,相應的取穴治療。如果血病用瀉法治療,氣病用補法治療,或者相反,這就是治療方法不對,過失又該歸咎於誰呢?

有人問:三陰三陽,氣血多少的針灸方法,可以聽聽嗎?

回答說:經書上說,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氣血都多;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這六條經脈,血少氣多;手厥陰心包絡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這四條經脈,血多氣少。所以,刺陽明經,瀉出氣血;刺太陽經、厥陰經,瀉出血和惡氣;刺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瀉出氣和惡血。所以說,知道臟腑氣血的多少,然後再用補瀉法治療。

有人問:形氣和病氣,怎樣區分?

經書上說:形氣不足,病氣有餘,這是邪氣盛,應該用瀉法治療;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應該用補法治療;形氣不足,病氣也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不能針刺,針刺會加重虛弱,老年人會死亡,壯年人也會衰弱。形氣有餘,病氣也有餘,這是陰陽都過盛,應該瀉掉邪氣,調節虛實。所以說,有餘的瀉掉,不足的補充,這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