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中 (2)
卷之中 (2)
1. 三才法
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號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號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號曰地才。得氣補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寫者,吸氣。針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氣寫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施法同前。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五息也。
經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者。」謂徐出針而疾按之,則真氣不泄而實也;疾出針而徐按之,則邪氣得出而虛也。賦言內針作三次進,出針作三次退,與經文「徐而疾,疾而徐」之意,大不相合。且針出內而分三才,肉厚穴分,用之無礙。肉薄去處,法將何施?故針者惟當察其肉之厚薄,而酌其宜,庶幾無害。經曰:「刺有淺深,各正其理。」此之謂也。
他篇又云:「補法三次進,一次退。(假如此穴五分,先針入二分,候得氣,再入二分,候得氣,更入一分,撞五分止,然後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孔,勿令出血。)寫法一次進,三次退。(假如此穴合針五分,便針入五分,候得氣,便退針二分,少停,又退二分,少停,候得氣,則起針,慢出不閉針孔,令其氣出。)」與此補作三次進,二次退;寫作二次進,三次退,前後所言,亦自相矛盾矣。經曰:「義無斜下者。」欲端以正也。謂指直刺,針無左右也。惟針陽分,或臥針取之。賦言倒針朝病,與經相反。其曰飛經走氣,考經無載,不敢妄議。
白話文:
[三才法]
補法是呼氣時進行的。初針時,只刺入皮層,這被稱為"天才"。稍等片刻後,再深入一些,刺入肌肉層,這叫"人才"。再稍等片刻,再進一步,刺到筋骨之間,這就是"地才"。等到感受到氣感,再進行補法。再等待一段時間,把針退回到肌肉層,等到氣感下沉並緊繃,針尖對準病竈,進行進針和退針的來回操作,飛經走氣的操作就包含在這裡面了。寫法是在吸氣時進行的。針從皮層開始,稍等片刻,直到深入到筋骨間,感受到氣感後,再進行寫法。再等待一段時間,把針退回到肌肉層,等到氣感下沉並緊繃,針尖對準病竈,操作方法跟之前一樣。稍等片刻,是指大約三秒鐘。再等待一段時間,指的是大約五秒鐘。
古經典上說:「緩慢而快速,氣感就會充盈;快速而緩慢,氣感就會虛弱。」意思是在緩慢拔針後快速按壓針孔,這樣真氣就不會流失,氣感就會充盈;如果快速拔針後緩慢按壓,那麼邪氣就能夠排出,氣感就會虛弱。賦文提到,進針時要進行三次,拔針時也要進行三次,這跟古經典上的「緩慢而快速,快速而緩慢」的概念完全不同。而且,針灸時分成三個階段,對於肌肉厚的地方,穴位分佈合理,這樣使用沒有問題。但是,對於肌肉薄的地方,這種方法該如何應用呢?所以,針灸師應該根據肉的厚度來判斷,選擇最適合的方法,這樣才能避免傷害。古經典上說:「針刺的深度不同,各有其道理。」就是這個意思。
在其他篇章中也提到:「補法要三次進針,一次退針。(比如這個穴位深度是五分,先針入二分,等到氣感出現,再針入二分,等到氣感出現,再針入一分,到五分就停止,然後快速拔針,用左手拇指按住針孔,防止出血。)寫法是一次進針,三次退針。(比如這個穴位深度是五分,就直接針入五分,等到氣感出現,就退針二分,稍等片刻,再退針二分,稍等片刻,等到氣感出現,就拔針,緩慢拔針,不封針孔,讓氣能夠流出。)」跟這裡提到的補法三次進針,二次退針;寫法二次進針,三次退針,前面和後面的描述,也有矛盾之處。古經典上說:「沒有斜刺的道理。」這是想要強調正確的姿勢。意思是說,手指要直刺,針不能左右搖擺。只有在針灸陽性部位時,可能會側躺著針灸。賦文中提到,針尖對準病竈,這跟古經典的描述相反。所謂的飛經走氣,經典上沒有記載,不敢妄加評論。
2. 候氣法
病未退者。針下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未可出針。出則病復。再須補寫。停以待之。直候病勢已退。針下微松。如魚吞釣之狀。乃真氣至也。方可出針豆許。搓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急捫其穴。寫者呼之去徐。不閉其穴。
經曰。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然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八風者。(東方嬰兒風。南方大弱風。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方折風。)虛邪也。謂乘人之虛而為病者也。
以時至者謂天應。太乙移居以八節之前後。風朝中宮而至者也。(義具天元玉冊。○如立春節前後數日。宜東北風。若於此時而得西南風。乃從後衝來。謂之虛邪。如春分節前後數日。宜東風。若遇西風。亦謂之虛邪。應時者為正。沖時者為邪。)八正虛邪。宜避之而勿犯。
若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四時之氣所在。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也。機按。此以八節之正氣。候八風之虛邪。應時而來者。謂之正。非時而至者。謂之邪。人能候而避之。無用於針刺也。
或有所犯。當隨四時之氣所在而調之。此亦候氣之法也。故集見於此。
經曰。凡刺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如二分二至前後五日。氣未定也。然。候日月者。謂候日之寒溫。月之空滿也。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寫。
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標幽賦謂。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此以月之生死為期。午前卯後者。辰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生。是故月郭空無寫。宜疾溫之。離左酉南者。未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死。是故月郭盈無補。
宜速冷之。將一月比一日也。又云。望不補。晦不寫。弦不奪。而朔不濟者。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二十二或二十三。朔。每月初一日也。)四時八正之氣者。謂四時正氣。八節之風。來朝於太乙者也。(義具天元玉冊中)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
氣定乃刺者。謂八節之風。氣靜定乃可以刺經絡之虛實。故歷忌云。八節前後各五日。不可刺灸。以氣未定故也。機按。此亦因天時而用針刺。皆候氣之法也。故附次焉。
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陽分。水下二刻。人氣在陰分。故病在三陽。必候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候氣在陰分而刺之。謹候氣之所在。是謂逢時。是知氣之所在。謂之實。謂之來。氣之不在。謂之虛。謂之去。故云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之存亡之時。
以候虛實而刺之是也。故曰。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此之謂也。又曰。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失時反候者。如春氣在經脈。反刺絡脈。令人少氣。夏氣在孫絡。反刺經脈。令人解㑊。
秋氣在皮膚。反刺筋骨。令人寒慄。冬氣在骨髓。反刺肌肉。令人善忘。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在。反之則生亂氣。
經曰。寫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大氣乃屈。(切。急也。疾出其針也。大氣。大邪之氣。)補虛者。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
針孔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神乃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言但閉密其穴俞。勿令其氣散寫。近氣。已至之氣。遠氣。未至之氣。欲動經氣而為補。必候水刻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得時而調之追補也。
)
經曰。邪氣中人。因其陰氣。則入陰經。因其陽氣。則入陽脈。無常處也。在陽與陰。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遇。早遏其路。(謂即寫之。徑路既絕。則邪氣無能為矣。此所謂迎而奪之也。)帝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如湧波之起。
時來時去。不常在於所候之處。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又曰。無逢其沖而寫之。(沖。謂應水刻數之平氣也。工以為邪而寫之。則誤矣。)故曰。其來不可逢也。候邪不審。若邪已過而寫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也。
(邪已隨經脈流去。不可復追使還也。)待邪至時。髮針寫矣。若先若後。血氣已虛。其病不可取。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機者。動之微。應之速。椎者。動之甚。覺之遲。智者。動之微而即知。故先時而早治。愚者。動之甚尚不覺。故後時而失治。機微椎大。
因以喻之。)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亦不發。(發。微物也。不可掛以發。比發更微矣。言氣微動。知機者而即知也。故曰。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是也。椎者。大杵也。言氣已大動。彼冥頑者。猶且不覺。正如以杵撞擊。亦不知也。故曰。下工守其已成。
因敗其時是也。)
經曰。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氣候不相類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期。謂病在陽。則候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陰。則候氣在陰分而刺之。如水下一刻。人氣在陽分是也。)故曰。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不可以為工。
經曰。三部九候者。頭為上部。手為中部。足為下部。部各有三候。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上部天。兩額動脈候頭角之氣。上部地。兩頰動脈候口齒之氣。上部人。耳前動脈候耳目之氣。中部天。手太陰經渠動脈以候肺。中部地。手陽明合谷動脈以候胸中。中部人。手少陰神門動脈以候心。
下部天。足厥陰五里動脈以候肝。下部地。足少陰太谿動脈以候腎。下部人。足太陰箕門動脈以候脾胃。經曰。人身三陰三陽。其氣以何月各旺幾日。難經云。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
厥陰王。王各六十日。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也。少陽之至。陽氣尚微。故其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猶有陰也。故其脈大而短。太陽之至。陽盛極也。故其脈洪大而長。陽極盛。則變而之陰。故夏至後為三陰用事之始。太陰之至。陰氣尚微。故其脈緊大而長。少陰之至。
陰漸盛也。故其脈緊細而微。厥陰之至。陰極盛也。故其脈沉短以敦。陰盛極。則變而之陽。仍復三陽用事之始也。此則三陰三陽之王脈。
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故人六經之脈。亦隨四時陰陽消長送運而至也。故曰。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不可以為工。(逆從。謂病有可治不可治也。)
經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類。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而見於脈耳。難經所論。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經曰。客氣謂六氣更臨之氣。主氣謂應四時正王。春夏秋冬也。○五臟各以時受病。非其時。傳以與之。(時。謂王月。如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之類。非王月受邪。故各傳以與之。)○邪氣客於身。取之以時。故曰。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
凡此四時。各以其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邪者。不正之名。風寒暑濕飢飽勞逸。皆是邪。候可取之時而取之。如春氣在經脈之類。)○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五行者。更貴更賤。(當時貴。失時賤。)以知死生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
機按。賦言針下沉緊。為邪氣盛。針下微松。為正氣至。此但可以候氣於針下也。必須參究素難諸說。始知四時八節。何者為邪。何者為正。犯之而有其時。中之而有其處。或以波隴之起。而察其外。或以三部九候。而診其內。知脈之異於常者為邪。審脈之應於時者為正。如此。
則取之以時。治之有準。庶幾萬舉而萬全也。苟不知此。徒以賦言針下沉緊為邪。微松為正。或逢其沖而誤作邪者有也。或追其往而謬為正者有也。寧免偏之為害哉。故比次素難諸說於此。實所以發賦之所未發歟。
或曰。靈樞經言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二刻。人氣在少陽。三刻。人氣在陽明。四刻。人氣在陰分。是一時辰。氣周於身僅二度。一日一夜。氣周於身只得二十五度。與日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晝夜周身五十度之說不合。今醫才言候氣。多從此說。是歟非歟。
靈樞衛氣行篇云。榮氣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衛氣晝但行陽二十五度。不能入於陰。夜但行陰二十五度。不能出於陽。榮衛雖不同行。而周於身五十度皆同也。故水下一刻。人氣在三陽。水下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三刻。人氣在三陽。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是一時八刻。
周身四度有奇。方合晝夜周身五十度之說。此指榮氣言也。他篇又謂。一時八刻。周身二度。雖亦靈樞經文。以理言之。當從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