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3)

1. 卷之上

或曰。經病絡病。治有異乎。

經曰。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絡脈。血脈也。非十五絡之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

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左刺右。右刺左。必中其經。非絡脈也。)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即前血絡。外不得出。內不得入故也。)而生奇病也。(病在血絡謂奇邪)夫邪客大絡者。

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故曰繆刺。(絡病。其痛與經脈繆處也。亦宜左刺右。右刺左。雖與巨刺同。此刺絡而彼刺經也。)

或曰。十二經脈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治之亦有法乎。

曰。五臟得六腑。相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淬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無病。則繆刺之。(繆刺者。刺絡脈。

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痛在於左。而右脈先病者。巨刺之。(巨刺者。刺經脈也。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必謹察其九候。針道畢矣。

或曰。經病亦有宜刺者乎。

經曰。肝病。實則兩脅痛引少腹。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非其絡病。故取其經。取厥陰治肝氣。少陽調氣逆。)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脅中氣滿。獨異於常。乃氣逆之診。隨其左右。有則刺之。),心病。

實則胸中痛。脅支滿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與腰相引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本下血。其變病。刺郄中血。(或嘔變也。郄在掌後。去腕半寸。),脾病。實則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

肺病。實則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外。厥陰內血。(太陽外。厥陰內。則少陰也。視少陰足脈。左右有血滿異常者。刺之。),腎病。實則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憎風。虛則胸中痛。大小腹痛。

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注云。凡刺之道。虛補實寫。不虛不實。以經取之。是謂得道。經絡有血。刺而去之。是謂守法。猶當揣形定氣。先去血脈。而後乃調有餘不足也。)

白話文:

[卷之上]

有人問:經病和絡病的治療方法有什麼不同?

經書上說:邪氣侵犯人體,必定先停留在皮毛。如果停留在皮毛而不離開,就會進入孫絡。如果停留在孫絡而不離開,就會進入絡脈(絡脈是血管,不是指十五絡的絡脈)。如果停留在絡脈而不離開,就會進入經脈,進而連通五臟,散佈於腸胃,陰陽都受到影響,五臟就會受損。這是邪氣從皮毛入侵,最終侵犯五臟的過程。如果是這樣,就要治療它的經脈。(邪氣停留在經脈,左側盛則右側生病,右側盛則左側生病,也有互相轉移的情況。例如,左側疼痛尚未痊癒,右側脈象卻先出現病症,這種情況,必須用巨刺法治療,左側疼痛刺右側經脈,右側疼痛刺左側經脈,一定要刺中經脈,而不是絡脈。)現在邪氣停留在皮毛,進入孫絡,停留在孫絡而不離開,阻塞不通,不能進入經脈,就溢流到大的絡脈(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血管,邪氣外不能排出,內不能進入),於是產生奇特的疾病。(疾病在血管上,稱為奇邪)邪氣停留在大的絡脈,左側會影響右側,右側會影響左側,上下左右,都與經脈相關,並散佈到四肢末端,它的氣機沒有固定的位置,不進入經脈的穴位,所以叫做繆刺。(絡病,它的疼痛與經脈交錯的地方有關,也應該左側疼痛刺右側,右側疼痛刺左側,雖然和巨刺相同,但這是刺絡脈,而巨刺是刺經脈。)

有人問:十二經脈都連接著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穴位有病,必定會影響到經脈,治療它也有方法嗎?

回答說:五臟與六腑互相依存,構成表裡關係。經絡的支脈和穴位,各有虛實的不同,疾病所在的部位,就相應地調整治療。脈絡有病,就調整它的血氣;血液有病,就調整它的絡脈;氣機有病,就調整它的衛氣;肌肉有病,就調整它的肌肉;筋腱有病,就調整它的筋腱;骨骼有病,就調整它的骨骼。使用針灸、藥物和熨熨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不知道疼痛在哪裡,就從兩條蹺脈(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入手;如果身體某處有疼痛,而九候診察卻沒有發現疾病,就用繆刺法。(繆刺就是刺絡脈,左側疼痛刺右側,右側疼痛刺左側。)如果左側疼痛,而右側脈象卻先出現病症,就用巨刺法。(巨刺就是刺經脈,左側疼痛刺右側,右側疼痛刺左側。)一定要仔細觀察九候的診斷,針灸治療的原則就完成了。

有人問:經病也有適宜用針灸治療的嗎?

經書上說:肝臟有病,實證表現為兩脅疼痛牽扯到小腹,容易發怒;虛證表現為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耳朵聽不見聲音,容易害怕,感覺好像有人要抓他。治療時,取厥陰肝經與少陽膽經的穴位。(不是它的絡病,所以取經脈的穴位。取厥陰肝經治療肝氣,少陽膽經調理氣逆。)氣逆則頭痛、耳聾、面頰腫脹,要放血治療。(脅肋部氣滿,與平常不一樣,就是氣逆的表現,根據左右兩側的情況,如果有就刺。)心臟有病,實證表現為胸部疼痛,脅肋部脹滿疼痛,胸部、後背、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虛證表現為胸腹膨大,脅肋與腰部牽扯疼痛。治療時,取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的穴位,舌根下放血。它的變化病症,刺郄門穴放血。(或者嘔吐等變化,郄門在手掌後面,距腕關節半寸。)脾臟有病,實證表現為身體沉重、容易飢餓、肌肉萎縮、腳趾不能蜷縮、容易抽搐、腳底疼痛;虛證表現為腹部脹滿、腸鳴腹瀉、消化不良。治療時,取太陰脾經、陽明胃經、少陰腎經的穴位放血。肺臟有病,實證表現為喘咳、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陰部、大腿內側、膝蓋、脛骨、腳部都疼痛;虛證表現為氣短,呼吸困難,耳朵聽不見聲音,咽喉乾燥。治療時,取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外側與厥陰肝經的內側放血。(太陽經外側、厥陰經內側,就是少陰經。觀察少陰腎經的足部脈象,左右兩側是否有血滿異常的情況,如果有就刺。)腎臟有病,實證表現為腹部膨大、脛部腫脹、喘咳、身體沉重、盜汗、怕風;虛證表現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治療時,取少陰腎經、太陽膀胱經放血。(註釋說:凡是針灸治療的方法,虛證就要補益,實證就要瀉掉。既不虛也不實,就根據經脈的循行取穴,這就叫做掌握了方法。經絡有瘀血,就刺針放掉,這就叫做遵守法則。還應該根據病人的體形和氣機,先瀉掉血脈,然後再調整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