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2)

1. 卷之上

機按。今之針士,決癰用鋒針鈹針;其他諸病,無分皮膚肌肉血脈筋骨,皆用毫針;余者置而不用,甚有背於經旨矣。於此而知九針所主,多系外邪薄湊為病;用針施瀉,深中病情;使今之人而有是病,針亦在所必用。若夫病邪大甚,元氣已傷,決非針之所能濟矣。假如癆瘵陰虛火動,法當滋陰降火,針能滋陰否乎?痿症肺熱葉焦,法當清金補水,針能補水否乎?經曰: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是也。知此則病之可針不可針,亦可以類推矣。奈何,世之專針科者,既不識脈,又不察形,但問何病,便針何穴,以致誤針成痼疾者有矣。間有獲效,亦偶中耳;因而誇其針之神妙,寧不為識者笑耶?

或曰:針灸當明經絡,可曉以否?

曰:直行者,謂之經。經有十二,所以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此則榮氣之行也。然,衛氣晝但行於陽而不行於陰;夜但行於陰而不行於陽;不與榮同道,不與息數同應。)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厥陰、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注手太陰也。

又曰: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隧,潛道也。經脈行而不見,故謂之經隧。詳見陽經外絡內、陰經內絡外條。)旁出者,謂之絡。(經之橫支,交接別經者。)十二經有十二絡。(如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兼陽蹺絡、陰蹺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也。皆從十二經之所始,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也。又曰孫絡。(小絡也;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又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也,非髀肉筋骨也。)

問曰:榮衛之氣,亦有別乎?

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也。(詳見井滎俞經合注)

或曰:經脈與絡脈異乎?

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諸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寫其邪而去其血。留之發為痹也。凡診絡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魚際絡青,胃中寒;魚際絡赤,胃中熱。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皆多血絡,必間日一取,大血盡而止,乃調其血實。

白話文:

[卷之上]

現在的針灸師,治療癰疽只用鋒針和鈹針,其他疾病,無論是皮膚、肌肉、血脈、筋骨,都只用毫針,其餘的針都不用,這與經書的旨意大相逕庭。由此可知,九針的用途,大多針對外邪輕微入侵引起的疾病,用針來瀉出邪氣。如果病情深入臟腑,即使現代人得了這種病,針灸也未必能奏效。如果病邪嚴重,元氣已受損傷,那更是針灸所無法治療的。例如,肺癆、陰虛火旺等症,應該滋陰降火,但針灸能滋陰嗎?痿症、肺熱葉焦等症,應該清金補水,但針灸能補水嗎?經書說:「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是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判斷哪些病症可以用針灸治療,哪些不能用針灸治療了。然而,現在那些專攻針灸的醫生,既不了解脈象,又不觀察形狀,只問病人得了什麼病,就隨便在什麼穴位上扎針,結果導致誤針而留下頑疾的例子有很多。偶爾有針灸有效的案例,那也是碰巧而已,因此而誇耀針灸的神奇功效,豈不是會被懂行的人笑話嗎?

有人問:針灸應該了解經絡,你能解釋一下嗎?

我說:直行的脈絡稱為經脈,共有十二條經脈,它們負責運行氣血,溝通陰陽,以滋養全身。它們的起點都位於中焦,手太陰、陽明經從中焦開始;陽明經連接足陽明、太陰經;太陰經連接手少陰、太陽經;太陽經連接足太陽、少陰經;少陰經連接手厥陰、少陽經;少陽經連接足少陽、厥陰經;厥陰經又連回手太陰經。(這就是榮氣的運行路線。但是衛氣白天只在陽經運行,不在陰經運行;晚上只在陰經運行,不在陽經運行,它和榮氣的運行路線不同,與呼吸的次數也不一致。)

又有人問:五臟的氣血運行都依賴經絡嗎?

我說:是的,五臟之氣都通過經絡和隧道的運行來輸送氣血。氣血不調,百病就會由此產生。所以,要守護好經絡。(隧道指潛藏的通道,經脈在體內運行看不見,所以稱為經隧,詳見陽經外絡內、陰經內絡外部分的說明。)從經脈旁分支出來的脈絡稱為絡脈。(它是經脈的橫支,與其他經脈相連接。)十二經脈各有十二條絡脈。(例如,手太陰肺經絡屬大腸,手陽明大腸經絡屬肺,等等。)加上陽蹺脈、陰蹺脈和脾經的大絡脈,一共是十五條絡脈。它們都從十二經脈的起點開始,互相連接貫通,最終匯聚於寸口、人迎穴位。還有一些更小的支脈稱為孫絡。(它是絡脈的支脈,經脈是主要的脈絡,分支橫向的脈絡是絡脈,絡脈的分支就是孫絡。又說,經脈與絡脈交匯的365個穴位,是絡脈滲灌全身各個關節的部位。關節是指神氣運行出入的部位,並不是指股骨、肌肉和骨骼。)

有人問:榮氣和衛氣有什麼區別?

我說:榮氣是水谷精微之氣,在五臟中調和,在六腑中輸布,然後才能進入經脈。所以,它沿著經脈上下運行,貫通五臟,聯繫六腑。衛氣是水穀的較為粗糙的氣,它的氣勢急促,流動迅速,不能進入經脈。所以,它沿著皮膚的內層,肌肉之間運行,溫煦於肓膜,散佈於胸腹。逆著衛氣運行就會生病,順著衛氣運行就會痊癒。它不與風寒濕邪相合。(詳見井滎俞經合注)

有人問:經脈和絡脈有什麼區別?

我說:十二經脈潛伏在肌肉之間,深藏而不見,它們的虛實要通過氣口來判斷。那些浮在表面,很容易看到的脈絡都是絡脈。絡脈不能通過關節,必須經過一些特殊的通道出入,然後匯合於皮下,它們的交匯點都在體表。所以,刺絡放血時,必須刺在絡脈的結節處。如果血液非常充盈,即使沒有結節,也要立即放血,以排出邪氣,去除瘀血。如果瘀血不去,就會導致痹症。診斷絡脈時,顏色青暗則表示寒邪而疼痛;顏色赤紅則表示有熱邪;魚際穴絡脈青暗,則表示胃寒;魚際穴絡脈赤紅,則表示胃熱;絡脈顏色發黑,則是瘀血久留引起的痹症;絡脈顏色青赤黑交雜,則表示寒熱夾雜;絡脈顏色青暗而短淺,則表示氣血不足。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都需要放出絡脈中的瘀血,最好隔日放一次血,等到出血量減少才停止,這樣才能調整氣血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