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1)

1. 卷之中

問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然古今所論迎隨之義。及所用迎隨之法。各各不同。願發明之。

白話文:

有學者問道:順著病勢的發展趨勢,截斷病情向壞的發展。這樣怎能不使病機虛弱呢?隨著病勢的發展趨勢,幫助正氣,這樣怎能不使正氣充實呢?但是,古今醫家論述迎隨的含義,以及所採用的迎隨方法,各有不同。希望您能解釋一下。

曰。素難所論。刺法之正也。今醫所傳。無稽之言也。不求諸古而師諸今。所謂下喬木。入幽谷。豈能升堂而入室哉。茲以古法釋之於前。以今法辨之於後。則古是今非。判然如黑白矣。岐伯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言邪之將發也。先迎而亟奪之。無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

白話文:

提前阻止疾病的傳播。又說:當疾病剛要來臨時,一定要及早制止它。這些都是迎接疾病並奪取它的主動權,不讓它傳播到經絡上。仲景說:太陽病,頭痛七天以上自己痊癒的,是因為病邪行經結束了。如果想要讓它再次發作,可以針刺足陽明穴,使病邪不傳播,就會痊癒。刺瘧論說:瘧疾即將發熱時,刺足跗上的動脈,打開它的孔,放出它的血,就會立即使人感到寒冷。瘧疾即將發冷時,刺手陽明和太陰穴。

早遏其路。又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奪之。不使其傳經而走絡也。仲景曰。太陽病。頭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刺瘧論曰。瘧方欲熱。刺跗上動脈。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

足陽明、太陰。隨井俞而刺之。出其血。此皆迎而奪之之驗也。夫如是者。譬如賊將臨境。則先奪其便道。斷其來路。則賊失其所利。惡得不虛。而流毒移害。於此而可免矣。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言邪之已過也。隨後以濟助之。無令氣忤。故曰。視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之。

白話文:

只刺入皮肉,不使出血。不要泄漏正氣。用以疏通經絡。這樣,神氣就會平和。意思是隻疏通經脈。使它和順通利。抑制按壓絡脈較虛弱處。使氣到達那裡。還有一種說法是。太陰瘧疾發作的時候,會嘔吐。嘔吐完了症狀就會減輕。這時就可以放血治療。意思是症狀減輕時就可以治療。這些都是根據情況而定。由於邪氣進入經脈,經脈虛弱,導致氣滯鬱結。經典上說。針刺的穴位較淺。按壓時不要放鬆。下針後不要拔出。把多的氣移到不足的地方。這樣,神氣才能得到。

而刺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謂但通經脈。使其和利。抑按虛絡。令其氣致。又曰。太陰瘧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此皆隨而濟之。因其邪過經虛而氣或滯郁也。經曰。刺微者。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

(按摩其病處。手不釋散。著針於病處。亦不推之。使其人神氣內朝於針。移其人神氣令自充足。則微病自去。神氣復常。)岐伯曰。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謂行未行之氣。移未復之脈。此皆隨而濟之之證也。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難步。則隨助之以力。濟之以舟。

白話文:

(在按摩病人的病處。手的動作平緩,不鬆散。把針紮在病患處。也不推拿它。使病患的精神和氣血都集中在針灸上。移動病患的精神和氣血,使之自我充實。那麼,輕微的疾病自然就會消失了。精神和氣血恢復正常。)岐伯說:「扶正必用補法。補法就是運作。運作就是轉換。所謂轉換尚未運行的氣,把尚未恢復的脈絡引導過來。這些都屬於隨順而幫助的證據。之所以這樣做,就好比一個人體弱難以步行,就要隨順地幫助他以力量,用船隻接濟他。

則彼得有所資。惡得不實其經。虛氣鬱於此而可免矣。迎奪隨濟。其義如此。(他章又曰。追而濟之。注云。追。補也。或云。追隨同一意。靈樞曰。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此又似徐緩之意。後人訓隨有隨即之意。謂邪去經虛。隨即用補以助之。○愚謂補法兼此數義。

白話文:

因此彼得有一些依靠。怎麼能不實現他的經文呢。邪氣鬱結於此而可以避免。迎補隨濟。其意義就是這個樣子。(另一章又說追而濟之。注云:「追」,補也。或雲:「追隨」同一意。靈樞曰:「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這又像是徐緩的意味。後人解釋隨有隨即的意思。說的是邪氣離開經絡虛弱,隨即用補的方法幫助它。愚蠢的人認為補法兼顧了這些意義。

故其所釋。各有不同。)難經曰。迎而奪之者。寫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實則寫之。是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

白話文:

所以他們所解釋的,各有不同。《難經》說,迎接並奪取的是它的兒子,順應並幫助的是它的母親。假設是心臟有病,那麼火是病因,而土是火的兒子,手心的俞穴是「大陵」穴,實證就瀉它,這就是迎接並奪取。木是火的母親,手心的井穴是「中衝」穴,虛證就補它,這就是順應並幫助。迎接的,是在前面迎接;順應的,是在後面幫助。這是以心臟為例來說明。

余可類推。補寫雲手心主。所謂少陰無俞。手少陰與手厥陰同治也。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內為陰。外為陽。里為陰。表為陽。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如陰虛陽實。則補陰寫陽。陽虛陰實。則補陽寫陰。或陽並於陰。陰並於陽。或陰陽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

白話文:

我能類推引申。填寫追加雲手心主。所謂少陰無腧穴。手少陰和手厥陰同治。調理氣的方法。必定是在陰陽之間。內部為陰。外部為陽。內裡為陰。表層為陽。觀察病所在於陰陽哪方,而對症調理。比如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者陽並於陰。陰並於陽。或者陰陽俱虛俱實。都要根據所見到的症狀來調理。

(一說男外女內。表陽里陰。調陰陽之氣者。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類也。)機按。素難所論。迎隨不同者。素問通各經受病言。難經主一經受病言。病合於素問者。宜依素問各經補寫之法治之。病合於難經者。宜從難經子母迎隨之法治之。各適其宜。

白話文:

(一種說法是,男性體質偏外,女性體質偏內。表面為陽性,內部為陰性。調節陰陽之氣的方式,就像是從陽性引到陰性,或從陰性引到陽性一樣。陽性疾病治療陰性,陰性疾病治療陽性,就是這種道理。)

機按:素難所論的迎隨不同,素問通篇討論各經絡受到疾病侵襲後的情形,難經則主要討論某一經絡受到疾病侵襲的情形。疾病符合素問所述的,就應該按照素問各經絡的補寫之法來治療。疾病符合難經所述的,就應該按照難經的子母迎隨之法來治療。各得其宜。

庶合經意。又按。玄珠經曰。五運之中。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其法。太陽司天。取九月。寫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寫金之源。少陰司天。取三月。寫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寫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寫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詳此迎取之法。

白話文:

這都是遵循《素問》經書的旨意。另外根據《玄珠經》記載:五行運轉之中,必須消除體內積鬱之氣。首先要找到根源,具體方法是:太陽司天,取九月,扶持水之根源。陽明司天,取六月,扶持金之根源。少陽司天,取三月,扶持火之根源。太陰司天,取五月,扶持土之根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扶持木之根源。這就是用針迎而取之的方法。詳見《迎而取之的方法》。

乃治氣運勝實淫郁。故用此法以治之。與素難之法不同也。

賦曰。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手之三陽。從手上走至頭。手之三陰。從腹下走至手。捻針逆其經為迎。順其經為隨。假如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捻針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為逆其經而上。故曰迎。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為順其經而下。故曰隨。三陰亦准此法。

白話文:

《註解》:「賦」:古文的一種體裁,類似韻文,但比韻文更自由,不拘泥於格律。《賦》中常包含一些哲理或寓意。

「足之三陽」:是指足三陽經,包括胃經、膽經和膀胱經。

「從頭下走至足」:是指足三陽經的循行路線,從頭部向下一直到腳。

「足之三陰」:是指足三陰經,包括脾經、肝經和腎經。

「從足上走入腹」:是指足三陰經的循行路線,從腳向上一直到腹部。

「手之三陽」:是指手三陽經,包括大腸經、小腸經和三焦經。

「從手上走至頭」:是指手三陽經的循行路線,從手上一直到頭部。

「手之三陰」:是指手三陰經,包括肺經、心經和心包經。

「從腹下走至手」:是指手三陰經的循行路線,從腹部一直到手。

「捻針」:是指用手指捻動針具。

「逆其經」:是指捻針的方向與經絡的循行方向相反。

「順其經」:是指捻針的方向與經絡的循行方向相同。

「假如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是指假設足三陽經的循行路線是從頭部向下一直到腳。

「捻針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為逆其經而上」:是指捻針時,大拇指指向後方,食指指向前方,這種捻針的方式是逆著經絡的循行方向向上。

「故曰迎」:是指這種捻針方式叫做「迎」。

「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為順其經而下」:是指捻針時,大拇指指向前方,食指指向後方,這種捻針的方式是順著經絡的循行方向向下。

「故曰隨」:是指這種捻針方式叫做「隨」。

「三陰亦准此法」:是指其他三陰經的捻針方法也是按照這種方法進行的。

機按。經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寫之以遏其沖。何嘗以逆其經為迎。隨者隨其氣之方往而將虛也。補之以助其行。何嘗以順其經為隨。所言若是。其誕妄可知矣。豈可示法於人哉。

白話文:

機按語:經典上說,迎就是指在氣剛來且尚未盛的時候,用針刺的方法來阻止它的衝擊力。怎麼能將針刺在相反的經脈上而叫做迎呢?隨就是指在氣將要離開且將要虛弱的時候,用針刺的方法來幫助經脈的氣運行的力量。怎麼能順著經脈來針刺而叫做隨呢?如果說法如此,其荒誕妄誕之處是可以知道的。怎可將這種方法展示給別人呀?

賦曰。迎者迎於前。隨者隨於後。迎接猶提也。隨送猶按也。針在孔穴之內。如舟在急流之中。拽上曰逆。撐下曰順。拽上猶提也。撐下猶按也。故曰。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又曰。動退空。歇迎奪右而寫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動退空三字。明言提而出也。推內進三字。明言按而入也。迎隨即提按也。

白話文:

賦曰。迎者迎於前。隨者隨於後。迎接猶提也。隨送猶按也。針在孔穴之內。如舟在急流之中。拽上曰逆。撐下曰順。拽上猶提也。撐下猶按也。故曰。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又曰。動退空。歇迎奪右而寫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動退空三字。明言提而出也。推內進三字。明言按而入也。迎隨即提按也。

翻譯成

賦中說。迎針法是在針刺部位前方迎住,隨針法是在針刺部位後方隨送。迎與奪,猶如提法;隨與濟,猶如按法。針在孔穴之內,猶如船在急流之中。向上拽針叫逆,向下撐針叫順。向上拽針猶如提針;向下撐針猶如按針。所以說。迎針奪氣要有分寸。隨針濟氣要有淺深。又說。動退空。歇住迎針奪氣法,右手寫(運針)涼。推針內進。搓住隨針濟氣法,左手補(運針)暖。動退空三字。明確說明提針而出。推內進三字。明確說明按針而入。迎隨即提按。

機按。經言提針為寫。按針為補。是知提按只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之義。

賦曰。吸而捻針。左轉為寫為迎。呼而捻針。右轉為補為隨。

機按。經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寫。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寫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

白話文:

醫生按:經書上說:針刺時要配合吸氣,不要讓氣逆。保持安靜,讓針留得久一些,不要讓邪氣擴散。針刺時要旋轉針,以得到氣為目的。趁呼氣時拔針,氣呼盡就拔出來。這樣,大氣都出來了,所以叫「寫」。呼氣盡時針刺進去,保持安靜,讓針留得久一些。因為這樣,氣才會來寫,就像等待尊貴的客人到來,不知不覺天就黑了,客人已經來了,自然感到高興並歡迎。拔針時要等吸氣才能拔出來,如果氣沒出來,各個部位仍有病氣,所以提插關閉各個部位的門戶,讓精神和氣保存下來,大氣留住。

故命曰補。(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動。捫循謂手摸。欲氣舒緩。切謂指按。使經脈宣散。推按謂排蹙其皮。以閉穴。彈怒使脈氣䐜滿爪下。置針準定。審視氣已平調。則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即此觀之。則呼吸亦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且古人用針。但曰轉曰動而已。

白話文:

所以(《內經》)把(調氣)稱為補法。(呼,就是氣體呼出;吸,就是氣體吸入;轉,就是轉動;捫循,就是用手觸摸。就是希望氣體舒緩勻和。切,就是指按。使經脈得以宣發流通。推按,就是排緊其皮膚,以便穴位閉合。彈怒,就是使脈氣充滿在爪子下面。置針,就是針灸的定位。仔細觀察,氣已平穩調暢,就謹慎地守護著它,不要改變它,否則疾病會再次復發。據此觀察,那麼呼吸也可以說成是補法,不能理解為迎合順應。況且,古代人使用針灸,只是說轉動、撥動而矣。

並無所謂左轉為寫。右轉為補。可見賦中所說。率多無稽之談。學者師之。寧免謬妄。)

或曰。針灸書有針法歌括。又有宏綱陳氏針法。今詳述之。以求質正。庶使知有所適從也。

歌曰。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掐穴著力重些。最好令嗽一聲。左右用針轉入孔穴。則針易入不差。病人亦不知痛。)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

白話文:

歌謠說:

首先講平針法。把針含在嘴裡,用嘴裡的溫度溫暖針。按壓揉搓,使氣血散發出去。掐穴時一定要掐得深一些。拿著針安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大聲咳嗽一聲。隨著病人的咳嗽聲,將針退到人部。再次把針提到病部。然後把針退到天地人部。(掐穴時用力要重一些。最好讓病人大聲咳嗽一聲。左右手交替使用,轉動針柄,針就容易插入穴位,不會扎偏。病人也不會感覺疼痛。)補刺法一定要順著經脈刺入。讓病人頻頻吹氣。隨著病人的吹氣,向左轉動針柄。逐漸退到天地人部。

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寫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凡出針不可猛出。猛出必見血也。必須作兩三次徐徐轉而出之。有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穴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

白話文:

等針灸後,三分鐘,又溫灸三次,然後拔出針,同時吸氣,立刻閉合穴位。寫出想迎納經絡的穴位,然後吸氣將針內入。在吸氣時,必須向右轉動,依次將針刺入人體。轉動針仍繼續吸氣,依照方法要停止針刺。拔出針後吹出氣,並搖晃大門穴。(凡是拔出針,不可猛力抽出,猛力抽出一定會出血,必須分兩三次,徐徐轉動後取出。假如遇到暈針,趕快用奪命穴來急救之。穴位在手臂上側的筋骨的凹陷處。

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即是。蝦蟆兒上邊也。),宏綱陳氏謂。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針穴上。令嗽一聲。隨嗽內針至分寸。候針數穴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卻用寫法。令患人呼氣一口。

白話文:

從肩部到手肘,正中央的位置,就是「蝦蟆兒」穴。宏綱陳氏說,找到穴位後,用左手大拇指掐住穴位,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患者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將針刺入一寸。針刺完幾個穴位後,稍微停一下,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輕輕搖動、進退、搓捻針,像手輕微顫抖的樣子,這種動作稱為「催氣」。大約做五六次,感覺針下沉緊繃。最後,讓患者呼氣一口。

隨呼轉針。如針左邊。以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推前。食指向後。輕提針頭左轉。若針數穴。俱依此法。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卻輕提住針頭左轉。略退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住針頭。

白話文:

隨時快速轉動針。如果針在左側,就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持針,大拇指向前推,食指向後拉,輕輕提起針頭向左轉動。如果針刺多個穴位,都要按照這種方法。轉動完畢後,仍然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持針,然後用食指連續搓動三次,叫做「飛」。接著輕輕提起針頭向左轉動,稍稍後退半分左右,叫做「三飛一退」。按照這個方法重複五六次,感覺針下的穴位逐漸沉緊,說明氣至極點了。再次輕輕提起針頭。

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輕提針頭右轉。是針右邊寫法。欲出針時。令咳一聲。隨咳出針。此謂之寫。補則依前法催氣畢。覺針下氣至。卻行補法。令患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

白話文:

  1. 將針轉到右側,就像拿著針的右側。

  2. 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

  3. 按照前面的方法,輕輕提起針頭,向右轉動。

  4. 這是針入的右側方向。

  5. 要取針時,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隨之拔出針。

  6. 這是針入的寫法。

  7. 補的話,按照前面的方法催氣,感覺到針下的氣到達,然後開始補法。

  8. 讓病人吸一口氣,隨之轉動針,就像將針轉向左側。

  9. 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將針頭向右轉動。

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若針數穴。俱依此法。行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

白話文:

用拇指指向後,食指指向前,繼續捻針深入一到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的分界。假如針位於右側,則捻針頭轉向左側,以我的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針,食指指向前,拇指指向後,繼續捻針深入一到二分。如果針灸多個穴位,都依循這個方法。全部做完後,暫時停頓一下,然後用手指輕輕彈擊針頭三次。像這樣重複三次。還是以我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持針。

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輕提針頭轉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

白話文:

用大拇指連續彈撥三次。稱之為「飛」。將針深入一到兩分。輕輕提起針頭,轉向左側。稱之為「一進三飛」。按照此方法操作五六次。感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有熱氣。表示氣已到位。讓病人吸一口氣。跟著吸氣將針取出。立即用手按壓穴位。此稱為「補」。

機按。以上二法。大同小異。但陳氏以搓為飛。他家以進為飛。無從可考。莫知誰是。其餘有可議者。詳辨於後。茲不復贅。

白話文:

機序按語。以上兩種法術。大體相同,小處不同。但是陳氏以搓為飛。其他流派以進為飛。無法考證。不知哪個正確。其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在後面詳細辨明。這裡不再重複。

或曰。捻針之法。有左有右。有內有外。男子左寫右補。女人右寫左補。何謂也。

曰。以食指頭橫紋至指梢為則。捻針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從食指橫紋捻上。進至指梢為左為外。從指梢捻下。退至橫紋為右為內。內針之時。須一左一右。捻入穴俞。經曰。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謂當刺時。先以左手壓按彈怒爪切。使氣來如動脈應指。

白話文:

他說:以食指的指紋到指尖為準。用大拇指和食指合起來捻針。大拇指從食指的指紋捻上去。進到指尖為左為外。從指尖捻下來。退到指紋為右為內。捻針的時候。必須一左一右。捻入穴位。經上說。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它左。不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它右。意思是當要針刺時。先用左手壓按彈怒爪切。使氣流過來像動脈應指。

然後以右手持針刺之。待氣至針動。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動針而伸之。是謂寫。古人補寫心法。不出乎此。何嘗有所謂男子左寫右補。女人左補右寫也哉。是知補寫轉針。左右皆可。但當識其內則補。伸則寫耳。後人好奇。廣立諸法。徒勞無益。

白話文:

之後以右手拿針刺入。等到氣到針動。就順著針往內推。這就是補。動針並伸出。這就是寫。古人的補寫心法,不出這個範圍。哪裡有什麼所謂男子左寫右補,女人左補又寫的說法。由此知道,補寫轉針,左右都可以。只需要知道內就是補,往外就是寫。後人好奇,廣立諸法,徒勞無益。

或曰。今針家有十四法。又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龍虎交戰。龍虎升騰。子午搗臼。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抽添法。調氣。進氣。納氣。留氣。種種諸法。亦可師歟否歟。

白話文:

有人說,現在的針灸有 14 種方法。另外還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龍虎交戰、龍虎升騰、子午搗臼、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抽添法、調氣、進氣、納氣、留氣等種種方法。這些方法是可以學習掌握的,也可以質疑它有無道理。

曰。此法多出金針賦。觀其自序可謂得之難。寶之至。考其針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錯雜紊亂。繁冗重複。今敢條陳。以俟明哲。

白話文:

他(李時珍)說,這個方法大多出自《金針賦》。看他的自序可以說求之不易,珍視之極。考究它的針灸方法,合理的很少,不合情理的很多,繁雜混亂,冗餘重複。現在膽敢條列說明,以待明智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