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1)
卷之上 (1)
1. 卷之上
或曰。內經治病。湯液醪醴為甚少。所載服餌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則明針法無慮十八九。厥後方藥之說肆行。而針灸之法。僅而獲存者。何也。
曰。內經上古書也。上古之人。其知道乎。勞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肥鮮。以戕其內。衣不蘊熱。以傷其外。起居有常。寒暑知避。恬憺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生。雖有賊風虛邪。莫能深入。不過湊於皮膚。經滯氣鬱而已。以針行滯散郁。則病隨已。何待於湯液醪醴耶。
當今之世。道德已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縱欲以竭其精。多慮以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寒暑不避。故病多從內生。外邪亦易中也。經曰。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病既屬內。非藉湯液之盪滌。豈能濟乎。此和、緩以後。方藥盛行。
而針灸罕用者。實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病有深淺。治有內外。非針灸宜於古。而不宜於今。湯液宜於今。而不宜於古也。
經曰。上古作湯液。為而弗服。中古之時。服之萬全。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針灸治其外。雖形弊血盡而功不立。此之謂也。
或曰。針灸宜於古。而不宜於今。吾已聞命矣。然今之病。亦有針灸而愈者。何也。
經曰。病之始起者。可刺而已。又曰。邪之新客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寫之。其病立已。蓋病之初起。邪之新客。當此之時。元氣未傷。邪氣尚淺。以針除之。甚得其宜。學者察識於此。而於用針治病。亦可以知其大概矣。故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或曰。九針之所主。皆外傷歟。抑亦有內傷歟。
經曰。一曰鑱針。頭大末銳。令無得深入。主病在皮膚無常者。二曰員針。筒身員末。主無傷肉分。主病在分肉間者。三曰鍉針。大其身。員其末。主病在血脈。按脈取氣。令邪出也。四曰鋒針。筒其身。鋒其末兩三隅。主四時八風。客於經絡為痼病者。令可以泄熱出血而發痼病也。
五曰鈹針。末如劍鋒。主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可以取大膿也。六曰員利針。令尖如犛。且員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主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令可深內以取之也。七曰毫針。尖如蚊虻喙。長一寸六分。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主邪客經絡。而為寒熱痛痹者也。
八曰長針。鋒利身薄。主深邪遠痹。八風內舍於骨解腰脊骨腠間也。九曰大針。大如梃尖。微員。主淫邪流溢於節解皮膚之間。以寫機關之水也。九針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疾弗能移。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病深針淺。病氣不寫。病小針大。氣寫大甚。病大針小。氣不泄泄。
白話文:
[卷之上]
有人說,《內經》治病,湯藥酒醴用的很少,記載的服藥方法也僅有一二,而灸法卻有四五種,其他則主要闡述針法,大概佔了十八九。後來,藥方之說盛行,而針灸之法卻很少流傳下來,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內經》是上古的書籍。上古的人,他們的智慧啊!勞作不至於疲倦,休息不至於過度,飲食不追求肥美鮮嫩,以免損傷內臟;衣著不追求溫暖厚重,以免損傷肌膚;作息有常,懂得避寒就暑;恬靜淡泊,虛無無為,精神內守,疾病從哪裡產生呢?即使有外邪入侵,也無法深入肌體,頂多停留在皮膚表面,造成經絡阻塞氣血鬱滯而已。用針法疏通經絡,散解鬱滯,疾病自然就好了,何必需要湯藥酒醴呢?
當今的時代,道德已經衰敗,以酒為漿,以荒唐為常態,縱慾以耗竭精氣,多思慮以耗散真氣,不懂得保全精氣,不懂得調養精神,只圖一時痛快,違背養生之道,作息無度,不避寒暑,所以疾病大多從內生,外邪也更容易入侵。經書說:針刺治療外邪,湯藥治療內邪。疾病既然屬於內邪,如果不藉助湯液的清洗滌蕩,怎麼能治好呢?所以,從漢代和、緩的時期以後,藥方盛行,
而針灸卻很少使用,實際上是因為時代不同,人和以前不一樣了。疾病有深有淺,治療也有內外之分。針灸適合古代,而不適合現代;湯藥適合現代,而不適合古代。
經書說:上古時期製作湯藥,卻很少服用;中古時期,服用湯藥效果很好;當今時代,必須依靠毒藥猛攻內邪。針灸治療外邪,即使體力耗盡,血液流盡,效果也不明顯,這就是原因。
有人說:針灸適合古代,而不適合現代,我已經明白了。但是,現在的疾病,也有用針灸治癒的,這是為什麼呢?
經書說:疾病剛開始的時候,只要用針刺就可以了。又說:邪氣剛入侵的時候,還沒有固定位置,推動它就向前移動,牽引它就停止,遇到邪氣就將其排出,疾病馬上就好了。因為疾病剛開始,邪氣剛入侵,此時元氣未受損傷,邪氣也比較淺,用針將其去除,非常恰當。學習者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在應用針灸治療疾病時,也可以了解大概了。所以說:上等的醫生,在疾病未發生時就進行治療;其次,在疾病未盛行時治療;
其次,在疾病已經衰弱時治療;下等的醫生,在疾病已經蔓延時治療;在疾病已經很嚴重時治療;在疾病與脈象相反時治療。所以說:在疾病最嚴重的時候,千萬不要加重損傷;在疾病已經衰弱的時候治療,效果一定很好。
有人說:九種針的用途,都是治療外傷嗎?還是也治療內傷?
經書說:一、鑱針,針頭大而末端尖銳,不能深入,主要治療皮膚上無固定位置的病症;二、員針,針身圓而末端圓鈍,主要治療不傷及肌肉分層的病症,治療病灶在肌肉之間的疾病;三、鍉針,針身較粗,末端圓鈍,主要治療血脈病症,按壓脈搏取氣,讓邪氣排出;四、鋒針,針身細長,末端有兩三個尖角,主要治療四季八風侵犯經絡而引起的慢性病,讓它可以泄熱出血,而使慢性病痊癒;
五、鈹針,末端像劍鋒,主要治療寒熱交爭,兩種氣互相搏鬥,形成癰疽膿腫,可以用它來排出膿液;六、員利針,針尖像犛牛角一樣,既圓又尖,針尖稍大,針身較細,主要治療虛邪入侵經絡而引起的暴發性痹症,可以深入體內將其取出;七、毫針,針尖像蚊子或牛虻的嘴,長一寸六分,操作要輕柔緩慢,輕微地久留,主要治療邪氣入侵經絡而引起的寒熱痛痹;
八、長針,針身細長鋒利,主要治療邪氣深入,病灶遠離的痹症,八風內侵滯於骨骼關節、腰脊骨骼和肌肉之間;九、大針,針身粗大像小棍一樣,末端略圓,主要治療邪氣充盈流溢於關節、肌肉和皮膚之間,以此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液。九種針的長短大小各有用途,如果使用不當,疾病就不能轉移。疾病淺則針深,會損傷肌肉;疾病深則針淺,邪氣不能排出;疾病小而針大,氣血會大量排出;疾病大而針小,邪氣就不能完全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