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6)
卷之上 (6)
1. 卷之上
或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針治亦當別乎?
經曰: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此正經自病也。蓋憂思喜怒,飲食動作之過,而致然也。風喜傷肝,暑喜傷心,飲食勞倦喜傷脾(勞倦亦自外至),寒喜傷肺,濕喜傷腎。此五邪所傷也。
蓋邪由外至,所謂外傷也。凡陰陽臟腑、經絡之氣,虛實相等,正也;偏實偏虛,失其正,則為邪矣。由偏實也,故內邪得而生;由偏虛也,故外邪得而入。機按:經言凡病皆當辨別邪正內外虛實,然後施針補寫,庶不致誤。
或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寫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
經曰:虛者補其母,母能令子實也;實者寫其子,子能令母虛也。假令肝病虛,則補厥陰之合、曲泉;實則寫厥陰之滎、行間。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如井主心下滿之類。正經自病,所謂憂愁思慮則傷心、強力入水則傷腎之類是也。不虛不實,是諸臟不相乘,故云自取其經(重解卷末)。
或曰:經言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益有餘,何謂也?
經曰:此謂病有虛實也。假令肝木實,肺金虛,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所謂實其實,虛其虛,損不足,益有餘也。
或曰:七情所傷之病,何以察識?亦可以刺否?
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生,長生久視。故心怵惕思慮,則傷神,傷神則恐懼自失;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又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也。
又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寶,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白話文:
[卷之上]
有人說,疾病有正經自病和五邪所傷兩種,針灸治療也要區分。
經書說:憂愁思慮傷心;形寒飲冷傷肺;憤怒氣逆,向上而不向下,傷肝;飲食勞倦傷脾;久坐濕地、用力下水傷腎。這些是正經自病,都是因為憂思、喜怒、飲食、動作過度而引起的。風易傷肝,暑易傷心,飲食勞倦易傷脾(勞倦也來自外在),寒易傷肺,濕易傷腎。這些是五邪所傷。
邪氣由外而來,稱為外傷。陰陽、臟腑、經絡的氣機,虛實平衡就是正,偏虛偏實,失去平衡,就成了邪。因為偏實,所以內邪產生;因為偏虛,所以外邪入侵。總之,經書說所有疾病都必須辨別邪正、內外、虛實,然後才能施以針灸,這樣才能避免錯誤。
有人問:經書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者,以經取之,這是什麼意思?
經書說:虛者補其母,因為母能使子實;實者瀉其子,因為子能使母虛。比如肝臟虛弱,就補厥陰經的合穴(曲泉穴);肝臟實證,就瀉厥陰經的滎穴(行間穴)。不虛不實者,以經取之,指的是正經自病,沒有其他邪氣侵犯,應該從其經脈本身治療,例如井穴主治心下滿悶之類。正經自病,例如憂愁思慮傷心,用力下水傷腎等等,就是這種情況。不虛不實,就是各臟腑之間沒有相互影響,所以說自取其經(詳解在卷末)。
有人問:經書說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益有餘,這是什麼意思?
經書說:這指的是疾病有虛實之分。例如肝木實而肺金虛,金木應該互相平衡,就應該讓金平木。例如肺實而肝虛,氣少,用針灸時不應該補肝,而應該瀉肺,這就是所謂的「實其實,虛其虛,損不足,益有餘」。
有人問:七情所傷的疾病,如何察知和診斷?可以用針灸治療嗎?
經書說:聰明的人養生,一定順應四時,適應寒暑,調和喜怒,安居處所,調節陰陽,調和剛柔。這樣,邪氣就不會產生,就能長壽。所以,心神過度緊張思慮,會傷神,傷神就會恐懼失常;脾臟憂愁不解,會傷意,傷意就會神志錯亂;肝臟悲哀過度,會傷魂,傷魂就會神志狂亂,記憶力減退;肺臟過度喜樂,會傷魄,傷魄就會發狂;腎臟盛怒不止,會傷志,傷志就會健忘。恐懼不解會傷精,傷精就會骨頭酸痛,四肢萎軟。所以,五臟主藏精,不可傷害,傷害就會陰虛,陰虛就會無氣,無氣就會死亡。所以,用針灸治療時,要觀察病人的狀態,了解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這五者受損,針灸就無法治療。
又說: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懼,肝氣實則憤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無力,五臟不安,脾氣實則腹部脹滿,小便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傷,心氣實則笑個不停;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通,氣短,肺氣實則喘息,胸悶,呼吸困難;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冷,腎氣實則脹滿,五臟不安。一定要審察五臟的病理表現,了解其氣的虛實,然後謹慎地調節。
又說:肺、心有邪氣,其氣滯留在兩肘;肝有邪氣,其氣滯留在兩腋;脾有邪氣,其氣滯留在兩髀(大腿);腎有邪氣,其氣滯留在兩膕(膝窩)。這八個部位都是人體重要的關節,是真氣經過的地方,也是血液循環的地方。邪氣和惡血都不應該滯留在此,滯留就會傷及筋絡骨節,關節不能屈伸,所以就會病痛攣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