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7)

1. 卷之上

或曰。八正之候何如。

經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從其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主生養萬物。從其沖後來者。為虛風。主傷人殺害。故聖人謹候虛風而避之。邪弗能害。)其以夜半至也。民皆臥而弗犯。

故其歲民少病。以晝至也。民皆懈惰而中之。故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者。民皆又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而歲之和而少賊風。則民少病而少死。賊風邪氣寒溫不和。

則民多病而死矣。

或曰。諸病逆順。可得聞乎。

經曰。腹脹身熱脈大。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脈大。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一逆也。腹脹便血。脈大時絕。二逆也。咳溲血脫形。

脈搏。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四逆也。咳嘔腹脹飧泄脈絕。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而刺之。是謂逆治。五奪者。形肉已奪。一也。大奪血之後。二也。大汗出之後。三也。大泄之後。四也。新產及大血之後。五也。此皆不可寫。熱病脈靜。

汗已出。脈盛躁。一逆也。病泄。脈洪大。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篤重。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五逆也。小兒病。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或曰。經言痹病有眾痹。有周痹。何分別耶。

經曰。眾痹者。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

後刺其下以脫之。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曰周痹。

問曰。經言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刺之以月。死生為數。何也。

經曰。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數。則曰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寫。左刺右。右刺左。不已。復刺之。如其法。(言所以約月。死生為數者。隨氣之盛衰也。)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如是刺之則無過數。無不及矣。)

或曰。經言熱病有五十九刺。可得聞歟。

經曰。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寫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

白話文:

[卷之上]

有人問:八正之候是怎麼回事?

經書說:觀察八正之候,通常以冬至那一天,立於葉蟄之宮。當它到達時,天上必然會以風雨回應。從南方來的風雨,是虛風,會傷害人。(從它所居住的地方來的風,是實風,能滋養萬物;從它衝擊而來的風,是虛風,會傷害人致死。所以聖人謹慎觀察虛風並躲避它,邪氣就無法傷害人。)如果在半夜到達,人們都睡著了,就不會受其侵害,所以那一年人們少生病。如果在白天到達,人們都懶散而被它侵襲,所以人們就多生病。虛邪侵入骨骼而不發於體表,等到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洩,又恰逢立春那一天,風從西方來,人們又會被虛風侵襲。這兩種邪氣互相搏鬥,經氣阻塞不通。所以那些遇到風雨的人,稱為遇上歲露,而一年之中風雨調和,賊風少,則人民少生病少死亡;賊風邪氣寒溫不調,則人民多病而死。

有人問:各種疾病的逆順情況,可以聽我講講嗎?

經書說: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腹鳴而滿,四肢冰冷脈大,是二逆;鼻出血不止脈大,是三逆;咳嗽且小便出血、身體虛弱,脈搏微弱有力,是四逆;咳嗽、身體虛弱、身熱,脈搏微弱而快速,是五逆。像這樣的情況,不超過十五天就會死。腹部脹大,四肢冰冷,身體虛弱洩瀉嚴重,是一逆;腹部脹大便血,脈搏有力時有時無,是二逆;咳嗽、小便出血、身體虛弱,脈搏跳動,是三逆;嘔血胸悶牽引後背,脈搏微弱而快速,是四逆;咳嗽、嘔吐、腹部脹大、飧泄、脈搏絕,是五逆。像這樣的情況,不到一時(一個小時)就會死。醫生不察覺這些情況而施針,這就是所謂的逆治。五奪者:形體肌肉已損傷,一也;大量失血之後,二也;大量出汗之後,三也;大量洩瀉之後,四也;產後及大量失血之後,五也。這些情況都是不可施針的。熱病脈象平靜,汗已出,脈象盛而躁動,是一逆;疾病洩瀉,脈象洪大,是二逆;著痹不移,肌肉破損,身熱,脈象偏弱,是三逆;性行為過度而損傷身體,身熱,面色蒼白,及後下血,小便頻數,是四逆;寒熱交加損傷身體,脈象堅實有力,是五逆。小兒生病,頭髮都豎起來,必定會死。

有人問:經書上說痹病有眾痹,有周痹,有什麼區別呢?

經書說:眾痹,是指疾病在各個部位出現,時發時止,時輕時重,以右應左,以左應右,不是遍佈全身的。治療這種疾病,即使疼痛止住了,也必須在患處施針,不要讓它再次發作。周痹,是指在血脈之中,隨著血脈向上向下蔓延,不能左右移動,各有其位。疼痛從下往上走,先在下邊施針以遏止它,然後在上邊施針以疏通它;疼痛從上往下走,先在上邊施針以遏止它,然後在下邊施針以疏通它。這種病不在臟腑,也不在皮膚表面,只在肌肉筋膜之間,真氣不能周流,所以叫做周痹。

有人問:經書上說凡是痹病來回移動,沒有固定位置,在肌肉筋膜間疼痛,用針灸治療,以月份計算療程,生死有數,這是為什麼?

經書說:用針灸的人,要根據氣的盛衰來決定針灸的次數。針灸次數超過了,就叫做脫氣;針灸次數不夠,就叫做氣不通。左邊刺右邊,右邊刺左邊,不止一次,要反覆刺,按照這個方法。(意思是說為什麼要以月計算療程,生死有數,是因為要根據氣的盛衰。)一個月第一天刺一針,第二天刺兩針,逐漸增加,到十五天刺十五針,十六天刺十四針,逐漸減少。(這樣施針,就不會超過次數,也不會不夠次數。)

有人問:經書上說熱病有五十九處穴位可以施針,可以聽我講講嗎?

經書說:熱病三天,氣口脈象平靜,人迎脈象躁動,就取諸陽穴位,五十九處穴位施針,以疏散熱邪,排出汗液,充實陰氣,以補益不足。所謂五十九處穴位是指:兩手內外側各三處,共十二處;五指間各一處,共八處;腳也一樣。頭部髮際內一寸旁開三分處各三處,共六處;再深入髮際三寸,邊緣五處,共十處;耳前後、口下各一處,項中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