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8)

1. 卷之上

凡六痏。巔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也。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一作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寫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之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溲血。口中乾。日半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脈尚躁。喘且復熱者死。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熱病脈尚盛躁。不得汗者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

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又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口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或曰。刺熱病亦有異乎。

或曰。寒熱瘰癧在頸腋者。何氣使然。

經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留於脈而不去也。鼠瘻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外為膿血者。易去也。去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已。若反其目視之。

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或曰。癰疽何以治之。

經曰。癰疽之生。膿血之成。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者。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已有膿血。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所謂多害者。觀逆順也。其白眼青。黑眼小。一逆。內藥而嘔。二逆。腹痛渴甚。三逆。肩項不便。四逆。音嘶色脫。五逆。除此五者。順矣。

或曰。水腫之病。宜刺乎。

經曰。經脈滿則絡脈溢。絡脈溢則繆刺之。以調其絡脈。使復其形而不腫。繆刺者。不分隧穴而刺之。大法。水溢於表。或腹脹。或四肢腫而氣稍實。脈浮洪者。宜行此法。或病孤危。脈微弱者。今亦往往而繆刺之。禍不旋踵。蓋不審經言。脈絡滿溢。宜繆刺之理也。

或曰。人有肥瘦白黑小長。刺法同乎否乎。

經曰。年質壯大者。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肥人者。廣肩。腋項肉薄。皮厚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瘦人者。皮薄色少。

白話文:

[卷之上]

人體共有六個痏(穴位):頭頂一個,囟會一個,髮際一個,廉泉一個,風池兩個,天柱兩個。患熱病七天或八天,脈搏跳動,呼吸急促而短促(或說脈象弦急)的,要立即針刺治療,病人就會自行出汗。淺淺地針刺手的大拇指間的穴位。熱病患者已經出汗,而且脈象順暢可以繼續出汗的,就取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穴位。瀉法可以退熱,補法可以使病人出汗。如果出汗過多,就針刺內踝上橫脈來止汗。

熱病七八天,脈搏微弱,小便帶血,口乾舌燥,半天就會死亡;脈象代脈的,一天就會死亡。熱病雖然已經出汗了,但脈象仍然躁動不安,呼吸急促又發熱的,會死亡。熱病七八天,脈象不躁動,躁動的脈象也不散,三天內有出汗,三天不出汗,第四天就會死亡。熱病脈象仍然強勁躁動,不能出汗的就會死亡;脈象強勁躁動,出汗後平靜下來的就會活下來。熱病病人不知道哪裡疼痛,耳朵聾了而且不能自主收縮,口乾舌燥,陽熱很盛,陰氣卻略微有寒邪,熱邪深入骨髓,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此外,熱病還有九種情況是不能針刺的:一、不出汗,顴骨發紅,呃逆不止的;二、腹瀉但腹部仍然脹滿厲害的;三、眼睛看不清,熱症持續不退的;四、老人和嬰兒,發熱伴隨腹部脹滿的;五、不出汗,嘔吐出血的;六、舌根潰爛,熱症持續不退的;七、咳嗽並伴有鼻出血,不出汗,或者出汗不能達到腳部的;八、骨髓發熱的;九、發熱伴隨抽搐痙攣的。腰部疼痛、瘛瘲病(一種抽搐病)、口噤(嘴巴緊閉)等,以上這九種情況都不能針刺。

有人問:針刺治療熱病也有不同之處嗎?

有人問:寒熱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長在頸部和腋下的,是什麼氣造成的?

經書說:這些都是鼠瘻(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寒熱的毒氣,停留在經脈中而不消失。鼠瘻的病根都在內臟,其末端從頸部和腋下長出來,浮在經脈之中,尚未深入肌肉,外有膿血的,容易治療。治療要從根本入手,引導其末端,就能使它衰弱消失,並消除其寒熱。仔細觀察其走向而施治,緩慢進針,緩慢退針。如果像麥粒大小,一針見效,三針痊癒。如果反過來看(指觀察針刺的方向),

如果看到有紅色經脈,上下貫穿瞳孔,看到一條經脈,一年內死亡;看到一條半經脈,一年半死亡;看到兩條經脈,兩年內死亡;看到兩條半經脈,兩年半死亡;看到三條經脈,三年內死亡。如果看到紅色經脈沒有貫穿瞳孔,是可以治療的。

有人問:癰疽(皮膚深層的化膿性感染)怎樣治療?

經書說:癰疽的產生,膿血的形成,都是積累細微病邪造成的。所以聖人要在它沒有形成之前就進行治療。愚人等到它已經形成了,膿液已經形成,十死一生。所以聖人不會讓它形成。已經有膿血了,小治療小,效果小;大治療大,危害多。所以已經形成膿血的,只能用砭石和鈹針來治療。所謂危害多,要看順逆。白眼珠發青,黑眼珠變小,這是一逆;服用內藥而嘔吐,這是二逆;腹痛口渴厲害,這是三逆;肩項活動不便,這是四逆;聲音嘶啞,面色脫白,這是五逆;除了這五種情況,就是順了。

有人問:水腫病適宜針刺嗎?

經書說:經脈飽滿,就會使絡脈溢出;絡脈溢出,就要用繆刺法治療,來調節絡脈,使它恢復原狀而不腫脹。繆刺法,是不分經絡穴位而針刺。大法是,水液溢於體表,或者腹部脹滿,或者四肢腫脹而氣稍虛實,脈象浮洪的,適宜用這種方法。如果病情危急,脈象微弱的,現在也往往用繆刺法,禍患隨之而來,這是因為不理解經書中所說的,經脈絡脈飽滿溢出的,才宜用繆刺法治療的道理。

有人問:人有肥瘦、白黑、大小、長短之分,針刺方法相同嗎?

經書說:年齡大,體質壯實的人,血氣充盈,皮膚堅韌,因為遭受邪氣侵襲,針刺時要深而留針。嬰兒,肉體柔軟,血少氣弱,針刺時要用毫針淺刺,並迅速拔針,一天可以扎兩次。肥胖的人,肩膀寬闊,腋下和頸項的肌肉薄,皮膚厚而黑,嘴唇腫脹,血液黑色而污濁,氣血澀滯,針刺時要深而留針,並增加針刺次數。瘦人,皮膚薄,面色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