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4)

1. 經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腸商陽迎香主。足胃厲兌頭維三。脾部隱白大包參。膀胱晴明至陰位。腎經湧泉俞府住。心包中衝天池隨。三焦關衝耳門推。膽家竅陰瞳子髎。肝經大敦期門紹。手心少衝極泉來。小腸少澤聽宮罷。十二經穴始終歌。學者銘於肺腑照。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從少商穴開始到中府穴結束。】

【手陽明大腸經由商陽穴起始,至迎香穴終結。】

【足陽明胃經自厲兌穴開始,至頭維穴結束。】

【足太陰脾經起於隱白穴,終於大包穴。】

【足太陽膀胱經從晴明穴開始,至至陰穴結束。】

【足少陰腎經自湧泉穴開始,至俞府穴結束。】

【手厥陰心包經從中衝穴起始,至天池穴終結。】

【手少陽三焦經由關衝穴開始,至耳門穴結束。】

【足少陽膽經自竅陰穴起始,至瞳子髎穴終結。】

【足厥陰肝經從大敦穴開始,至期門穴結束。】

【手少陰心經自少衝穴起始,至極泉穴終結。】

【手太陽小腸經由少澤穴開始,至聽宮穴結束。】

【以上為十二經絡的穴位起止位置,學習者應熟記於心。】

2. 十二經納支幹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醜肝通。此是經脈流注序。君當記取在心胸。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白話文:

[十二經絡與天干地支的對應歌]

肺經對應的是寅時,大腸經對應的是卯時,胃經對應的是辰時,脾經對應的是巳時,心經對應的是午時,小腸經對應的是未時,膀胱經對應的是申時,腎經對應的是酉時,心包經對應的是戌時,三焦經對應的是亥時,膽經對應的是子時,肝經對應的是醜時。這就是人體經脈流注的順序,你應該牢記在心。

甲木對應的是膽經,乙木對應的是肝經,丙火對應的是小腸經,丁火對應的是心經,戊土對應的是胃經,己土對應的是脾經,庚金對應的是大腸經,辛金對應的是肺經,壬水對應的是膀胱經和三焦經,癸水對應的是腎經和心包經。

3. 天心十一穴歌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委中配承山。下至崑崙穴。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此法人不知。金鎖通關節。機按。他家又添太衝。作十二穴。去陽陵加陽輔。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兩穴。或手與足二穴。或兩手兩足各一穴也。(一說。右手提引謂之擔。

左手推按謂之截。擔則氣來。截則氣去。所解無定見者。法不經見。故諸家各以己意而釋之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天心十一穴歌」指出使用三里、內庭、曲池、合谷、環跳、陽陵、通裏、列缺、委中、承山及崑崙這十一個穴位。在施針時,如需擔負(提升)氣血,就採用擔法;如需截斷(止住)氣血,就採用截法。這些方法通常人並不清楚,但卻能像金鎖一樣疏通關節,調節氣血。另有一種說法是,除了上述十一個穴位外,還會加上太衝穴,形成十二穴法。在陽陵穴之外,再加上陽輔穴。截法通常只使用一個穴位,擔法則可能涉及兩個穴位,可能是手和腳上的穴位,或者是在兩手兩腳上各選一個穴位。(另有一種解釋,認為右手的提拉動作稱為擔,左手的推按動作稱為截。擔可以讓氣血上行,截可以讓氣血下行。對於這些解釋,沒有固定的看法,因為這些方法並不常見,所以各家學派都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釋。)

4. 經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谿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肺任行肺系。陰蹺照海隔喉嚨。

白話文:

公孫穴連接衝脈,並與胃、心、胸等部位相關。 內關穴則是陰維脈的交會點,功能涵蓋下方的相同區域。 臨泣穴連結膽經和帶脈。 陽維脈在目銳穴與外關穴相逢。 後谿穴關聯督脈,影響內眥和頸部。 申脈穴則讓陽蹺脈得以通絡。 列缺穴沿肺經行至任脈,作用於肺系。 最後,陰蹺脈在照海穴處,其效應可達喉嚨。

5. 八會歌

(熱病在內者。各隨其所屬而取之會也。)

八脈始終連八會。府會太倉中脘內。藏會季肋是章門。骨杼血膈(骨會大杼。血會膈俞。)都在背。氣會三焦在膻中。筋會陽陵居膝外。髓會絕骨脈太淵。(脈會太淵)學者當知其所在。

白話文:

八條經脈的起點和終點都與八個會穴相連。腑會穴在胃部,具體位置是中脘穴,位於太倉穴處。臟會穴則在季肋部位,即章門穴。骨會穴在大杼穴,血會穴在膈俞穴,這兩個穴道皆位於背部。氣會穴在膻中穴,與三焦相關。筋會穴在陽陵泉穴,位於膝蓋外側。髓會穴在懸鐘穴,又稱絕骨穴;脈會穴則在太淵穴。學習針灸或經絡理論的人,應清楚這些穴位的位置。

6. 十二經見證歌

肺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因氣動也)則病喘與咳。肺脹膨膨缺盆痛。兩手交瞀為臂厥。所生病者(不因氣動)為氣嗽。喘渴煩心胸滿結。臑臂之內前廉痛。小便頻數掌中熱。氣虛肩背痛而寒。氣盛亦疼風汗出。欠伸少氣不足息。遺矢無度溺變別。大腸氣盛血亦盛。是動頰腫並齒病。

所生病者為鼻衄。目痛口乾喉痹候。大指次指用為難。肩前臑外痛相參。胃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悽悽惡寒畏見人。忽聞木音心震懾。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氣賁響。凡此諸疾骭厥竭。所生病者狂瘧說。濕溫汗出鼻血流。口喎唇胗喉痹結。膝臏疼痛腹脹兼。

氣膺伏兔䯒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徹。有餘消穀溺黃色。不足身前寒振慄。胃房脹滿不消食。氣盛身前熱似蒸。此是胃經之病真。脾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痛難移。腹脹善噫舌本強。得食與氣快然衰。所生病者舌腫痛。體重不食亦如之。

煩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瘧隨。不臥強立股膝腫。疽發身黃大指痿。心經多氣少血宮。是動心脾痛難任。渴欲飲水咽乾燥。所生脅痛目如金。脅臂之內後廉痛。掌中有熱向經尋。小腸氣少還多血。是動則病痛咽嗌。頷下腫兮不可顧。肩似拔兮臑似折。所生病主肩臑痛。

耳聾目黃腫腮頰。肘臂之外後廉痛。部分尤當細分別。膀胱血多氣猶少。是動頭疼不可當。項似拔兮腰似折。髀強痛徹脊中央。膕如結兮腨如裂。是為踝厥筋乃傷。所主瘧痔小指廢。頭囟項痛目色黃。腰尻膕腳疼連背。淚流鼻衄及癲狂。腎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

喘嗽唾血喉中鳴。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視䀮䀮氣不足。心懸如飢常惕惕。所生病者為舌乾。口熱咽痛氣賁促。股內後廉並脊疼。心腸煩痛疸而澼。痿厥嗜臥體怠惰。足下熱痛皆骨厥。心包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下腫。甚則胸脅支滿結。心中澹澹或大動。

喜笑目黃面赤色。所生病者為煩心。心痛掌中熱之疾。三焦少血還多氣。是動耳鳴喉腫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後痛兼目銳眥。肩臑肘臂外眥疼。小指次指亦如廢。膽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心脅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所生頭痛連銳眥。缺盆腫痛並兩腋。

馬刀挾癭生兩旁。汗出振寒痎瘧疾。胸脅髀膝至跗骨。絕骨踝痛及諸節。肝經血多氣少方。是動腰疼俯仰難。男疝女人少腹腫。面塵脫色及咽乾。所生病者為胸滿。嘔吐洞泄小便難。或時遺溺並狐疝。臨症還須仔細看。(機按。經言十二經是動及所生諸病。虛則補之。實則寫之。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茲集切脈觀色數條於前。繼集諸經病症數條於後。蓋欲學者備舉兼盡。庶不陷於一偏。免致殺人於無知無識。陰譴之報。或可以少逭也。)

白話文:

肺經的特性是氣多血少。如果氣動不順,會導致喘息和咳嗽。肺部脹滿,缺盆部位會感到疼痛。兩手交叉麻木,可能是臂厥的現象。肺經生病時,會出現氣嗽、喘息、口渴、心煩、胸部滿悶等症狀。手臂內側前緣疼痛,小便頻繁,手掌中心熱。若氣虛,肩背會感覺冷且疼痛;氣盛時,同樣會疼痛,但會出汗。打哈欠、呼吸短促,甚至無法正常呼吸,大小便失禁,排尿異常。大腸氣血旺盛時,臉頰會腫脹,牙齒會有問題。

胃經的特徵是氣血均旺。如果氣動不順,會出現打哈欠、面色晦暗。情緒低落,怕見人,聽到木頭聲音會心驚膽戰。可能會突然登高唱歌,然後拋棄衣物奔跑,嚴重時腹部會脹氣,甚至發出咕嚕聲。這些疾病都可能引起小腿肌肉的疲倦乏力。胃經生病時,會有精神錯亂、瘧疾、濕溫、汗出、鼻血、口歪、嘴脣腫脹、喉嚨堵塞等症狀,膝蓋和腿骨會疼痛,腹部也會脹氣。

脾經的氣血特性是氣盛血衰。如果氣動不順,會出現食入即吐、胃脘痛、身體疼痛難忍、腹脹、嘆息、舌根僵硬、進食或呼吸時病情好轉等症狀。脾經生病時,會有舌頭腫脹、疼痛、身體沉重、無法進食等症狀。心煩、心下急痛、腹瀉、溏瘕、寒瘧、失眠、站立姿勢僵硬、大腿和膝蓋腫脹、膿瘍、身體黃疸、大拇指萎縮等症狀也可能出現。

心經的特徵是氣多血少。如果氣動不順,會有心脾疼痛、口渴想喝水、咽喉乾燥、脅痛、眼睛黃等症狀。心經生病時,手臂內側後緣疼痛,手掌中心熱。小腸氣少血多,如果氣動不順,會有咽痛、下巴腫脹、肩膀像被拉扯、手臂像斷裂等症狀。小腸經生病時,會有肩膀、手臂疼痛、耳聾、眼睛黃、腮頰腫脹、肘臂外側後緣疼痛等症狀。

膀胱經的特徵是血多氣少。如果氣動不順,會有頭疼、脖子像被拉扯、腰部像斷裂、大腿強硬疼痛、脊椎中間疼痛、膕部結塊、小腿肌肉撕裂等症狀。膀胱經生病時,會有瘧疾、痔瘡、小指無力、頭頂、脖子、眼睛黃、腰、臀部、膕部、腳、背部疼痛、淚流不止、鼻血、癲狂等症狀。

腎經的特徵是氣多血少。如果氣動不順,會有飢餓感但不想吃東西、喘息、咳嗽、咯血、喉嚨有聲音、坐著想站起來、面色晦暗、視力模糊、氣息微弱、心懸如飢、常常感到緊張等症狀。腎經生病時,會有舌頭乾燥、口熱、咽喉痛、股內後緣和脊椎疼痛、心腸煩痛、黃疸、痢疾、萎縮、嗜睡、體力疲憊、腳底熱痛等症狀。

心包經的特徵是氣少血多。如果氣動不順,會有手掌心熱、肘臂收縮緊繃、腋下腫脹、胸脅支撐滿、心臟跳動不規則、喜笑、眼睛黃、面色紅等症狀。心包經生病時,會有心煩、心痛、手掌中心熱等症狀。

三焦經的特徵是血少氣多。如果氣動不順,會有耳鳴、喉嚨腫脹、麻痺等症狀。三焦經生病時,會有自發性出汗、耳後疼痛、銳角眼瞼疼痛、肩膀、手臂、肘部外側眼瞼疼痛、小指和次指無力等症狀。

膽經的特徵是氣多血少。如果氣動不順,會有口苦、嘆息、心脅疼痛、面色灰暗、腳熱、身體無光澤等症狀。膽經生病時,會有頭痛、銳角眼瞼疼痛、缺盆部位腫脹、兩側腋下疼痛、馬刀挾癭在兩側生長、出汗、寒顫、瘧疾、胸脅、大腿、膝蓋、腳踝骨、絕骨、腳踝疼痛以及各個關節疼痛等症狀。

肝經的特徵是血多氣少。如果氣動不順,會有腰疼、俯仰困難、男性疝氣、女性少腹腫脹、面色灰暗、咽喉乾燥等症狀。肝經生病時,會有胸滿、嘔吐、洞泄、小便困難、偶爾遺尿、狐疝等症狀。

7. 十二經井滎俞經合歌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商陽二三間合谷。陽谿曲池大腸牽。少衝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後谿腕。陽谷小海小腸經。大敦行間太衝看。中封曲泉屬於肝。竅陰俠谿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切要知。湧泉然谷太谿穴。復溜陰谷腎之經。

厲兌內庭陷谷胃。衝陽解谿三里隨。至陰通谷束京骨。崑崙委中是膀胱。中衝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曲澤傳。關衝液門中渚穴。陽池支溝天井源。此是三焦經穴俞。號曰流注五行全。

白話文:

肺經上的穴位有: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

大腸經上的穴位有: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曲池。

心經上的穴位有: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

小腸經上的穴位有: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小海。

肝經上的穴位有: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

膽經上的穴位有:竅陰、俠谿、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

脾經上的穴位有: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

腎經上的穴位有:湧泉、然谷、太谿、復溜、陰谷。

胃經上的穴位有: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谿、足三里。

膀胱經上的穴位有: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

心包經上的穴位有: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

三焦經上的穴位有: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

這些穴位在中醫理論中被稱為「井、滎、俞、經、合」五腧穴,代表了五個不同階段的氣血流動情況,與五行學說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