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9)
卷之上 (9)
1. 卷之上
肉廉廉然。薄唇輕言。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壯士真骨者。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常人者。視其黑白。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血氣調和。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或曰。匹夫大人。刺法同乎。
經曰。氣滑則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濁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剽悍滑利也。又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凡刺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以秋冬之齊。刺瘦人以春夏之齊。
經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氣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以藥熨之。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起步內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所謂內熱也。
或曰。三虛三實者。何謂也。
經曰。三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虛。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反工為粗。三實者。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或曰。人身有四海。何也。
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治此者。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
逆者必敗。
或曰。諸家言某穴主某病。其說亦可從乎。
曰。治病無定穴也。邪客於人。與正周流上下。或在氣分。或在血分。無有定止。故喻用針。正如用兵。彼動則此應。或出以奇。或守以正。無有定製。醫者不究病因。不察傳變。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說。執中無權。按譜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流而獲安者。亦偶然耳。夫病變無窮。
灸刺之法亦無窮。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審經與絡。分血與氣。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庶得隨機應變之理。豈可執以某穴主某病哉。或曰。此固然矣。但學者望洋無下手處。曰。譬猶匠者。教人以規矩。取方圓也。規矩之法在師。方圓之法則在子弟。
白話文:
卷之上
肌肉飽滿而富有彈性,嘴唇薄而說話輕柔,血液清澈,氣血流暢,但容易氣虛血少。針灸此類體質的人,要淺而快速。體格健壯,骨骼堅實,肌肉結實,關節柔軟,身體狀態穩固。這樣的人,如果病情嚴重,則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針灸此類體質的人,要深而緩慢,且針刺次數要多。如果氣血運行通暢,則血液清澈,氣血流動順利。針灸此類體質的人,要淺而快速。至於普通人,則要根據其體質狀況,辨證施治。體格端正勻稱的人,氣血調和,針灸時,只需按常規針刺次數即可。
有人問: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針灸方法是否相同?
經書上說:氣血運行順暢則針刺要快速,氣血運行不暢則針刺要緩慢;氣血強盛則用細針淺刺,氣血虛弱則用粗針深刺;深刺則需留針較長時間,淺刺則需快速進針。以此觀之,針灸平民百姓,要深刺且留針;針灸達官貴人,則要輕微緩慢。這都是因為氣血強盛或順暢的緣故。又說,春天氣血在毛髮,夏天氣血在皮膚,秋天氣血在肌肉,冬天氣血在筋骨。凡是針灸治療疾病,都要根據季節來調整針刺深度。所以,針灸肥胖的人,宜在秋冬季節針刺;針灸瘦弱的人,宜在春夏季節針刺。
經書上說:營氣生病時,症狀為寒熱、氣短、血液運行不暢;衛氣生病時,症狀為氣痛,時發時止,氣機阻滯,胸悶作響;風寒入侵腸胃,寒邪痹阻,症狀為疼痛持續,皮膚麻木不仁。針灸營氣則出血,針灸衛氣則出氣,針灸寒邪痹阻則產生內熱。針灸平民百姓,需用火灼針;針灸達官貴人,需用藥物熨燙。熨燙寒邪痹阻的針刺部位,使熱力深入病灶。針灸後,需注意避免受風。每次針灸後,都必須熨燙。這樣,病情就能痊癒。所謂內熱,就是指這種情況。
有人問:三虛和三實指的是什麼?
經書上說:三虛是指年齡衰老,月經期虛弱,以及時節不和,或受風邪侵襲,這稱為三虛。因此,如果不懂得三虛的道理,治療就會粗糙。三實是指年齡正盛,月經期旺盛,以及時節適宜,即使有風邪侵襲,也不能造成危害。
有人問:人體有四海,指的是什麼?
經書上說:胃是水穀之海,其氣機向上通達於氣街穴,向下通達於三里穴;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其氣機向上通達於大杼穴,向下通達於巨虛穴的上下廉;膻中是氣之海,其氣機向上通達於柱骨穴的上下,向前通達於人迎穴;腦是髓之海,其氣機向上通達於腦蓋,向下通達於風府穴。氣海充盈,則氣滿胸中,呼吸急促,面紅;氣海不足,則氣少,說話費力。
血海充盈,則總覺得身體肥胖,渾渾噩噩,不知自己得了什麼病;血海不足,則總覺得身體消瘦,憂鬱煩悶,不知自己得了什麼病。水穀之海充盈,則腹脹;水穀之海不足,則飢餓,無法進食。髓海充盈,則輕捷有力,但超過限度也不好;髓海不足,則頭暈目眩,耳鳴,小腿酸痛,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疲倦嗜睡。治療這些情況,要仔細觀察其氣機輸注的部位,調節其虛實,避免危害,順應自然則能恢復健康,違背自然則必然失敗。
有人問:各家都說某穴主治某病,這種說法可以相信嗎?
回答說:治病沒有固定的穴位。邪氣入侵人體,會在經絡中上下流竄,或在氣分,或在血分,沒有固定的位置。因此,運用針灸,就像用兵一樣,敵方動,我方就應,或出奇制勝,或穩紮穩打,沒有固定的模式。醫生如果不探究病因,不觀察病情變化,只守著某穴主治某病的說法,墨守成規,按圖索驥,就像洪水泛濫,只想堵住下游以求安寧一樣,也只是偶然成功而已。疾病變化無窮,針灸方法也無窮,可以從上往下取穴,也可以從下往上取穴,可以從正面取穴,也可以從側面取穴。要仔細辨別經絡的走向,區分氣血的盛衰,疾病隨著經絡的走向而發生,穴位也隨著經絡的走向而選取,這樣才能做到隨機應變。怎麼能執著於某穴主治某病呢?有人說,這樣說固然不錯,但學習者卻不知從何入手。回答說,這就好比工匠教徒弟使用規矩,畫出方圓一樣。規矩的方法在老師,而方圓的結果則在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