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2)

1. 卷之上

或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何謂也?」

曰:「此謂刺淺,不至所當刺之處也。如病在骨,當刺至骨,但針至筋而去,則傷筋矣。」

或曰:「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何謂也?」

曰:「此戒過分太深也。如病在皮中,針至皮中而止,無令深入傷肉也。」

或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何謂也?」

經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淺深之應也。是知春夏之氣,浮而上,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淺,欲其無太過也。秋冬陽氣沉而下,人之氣亦然,故刺之當深,欲其無不及也。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

或曰:「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何謂也?」

《難經》曰:「致,取也。」春夏氣溫,必致一陰者,春夏養陽之義也。初下針則沉之至腎肝之部,候其得氣,乃引針而提之至於心肺之分,所謂致一陰也。秋冬氣寒,必致一陽者,秋冬養陰之義也。初內針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候其得氣,推針納之達腎肝之分,所謂致一陽也。此則古人特推其理,有如此耳。凡用針補寫,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相拘也。

或曰:「針家亦診脈否?」

經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言脈口氣內絕不至)「用針者,反實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其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言脈口氣外絕不至)「用針者,反實其內,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機按:此言工不診脈,妄行針刺,故不免於絕氣危生。)

經曰:「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也。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是謂平人。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而陰竭,寫陰則陽脫。如此亦弗灸,可將以甘藥。不已者,因而寫之,則五臟氣壞矣。」又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癢,代則乍甚乍間。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見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

白話文:

[卷之上]

有人問:刺到骨頭,不會傷到筋;刺到筋,不會傷到肉;刺到肉,不會傷到脈;刺到脈,不會傷到皮。這是什麼道理?

回答說:這是因為針刺太淺,沒有到達應該刺到的部位。例如,疾病在骨頭,應該刺到骨頭,但針只刺到筋就停止了,就會傷到筋。

有人問:刺到皮不傷肉,刺到肉不傷筋,刺到筋不傷骨,這是什麼道理?

回答說:這是告誡針刺不要過深。例如,疾病在皮膚,針刺到皮膚就停止,不要再深入傷到肌肉。

有人問:春夏針刺淺,秋冬針刺深,這是什麼道理?

經書上說:春天氣血在毛髮,夏天氣血在皮膚,秋天氣血在肌肉之間,冬天氣血在筋骨。這是淺深針刺的依據。可知春夏之氣,浮在表面,人體的氣也一樣,所以針刺應該淺一些,避免過度。秋冬陽氣下沉,人體的氣也一樣,所以針刺應該深一些,避免不足。經書上說:「一定要順應季節的氣候,不要違背天地之和諧。」這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問:春夏各取一陰,秋冬各取一陽,這是什麼道理?

《難經》說:「致」就是取得的意思。春夏氣候溫暖,一定要取得一陰,這是春夏養陽的道理。剛下針時,要深刺到腎肝部位,等到針感出現,再慢慢提針到心肺部位,這就是所謂的「致一陰」。秋冬氣候寒冷,一定要取得一陽,這是秋冬養陰的道理。剛下針時,要淺刺到心肺部位,等到針感出現,再推針深入到腎肝部位,這就是所謂的「致一陽」。這是古人特別推崇的道理,僅供參考。凡是用針灸補瀉,都有各自的適宜方法,不必拘泥於此。

有人問:針灸醫生是否也診脈?

經書上說:凡是用針灸之前,必須先診脈,觀察氣的盛衰,才能施治。如果五臟之氣已經衰竭(脈象、呼吸、神氣內在衰竭),用針灸反而會加重體表病症,與陽經相合,如果留針以致使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則內部真氣耗竭,真氣耗竭就會死亡,死亡的原因是沒有氣來推動身體,所以靜止不動。如果五臟之氣已經衰竭於體表(脈象、呼吸、神氣外在衰竭),用針灸反而會加重體內病症,取四肢末端的經絡,如果留針以致使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則陽氣反而內陷,內陷則逆亂,逆亂則死亡,死亡的原因是陰氣過盛而躁動。所以說,上等的醫生能使氣血平衡,中等的醫生會擾亂脈象,下等的醫生則會使氣血衰竭,危及生命。(機按: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醫生不診脈就隨便針刺,就會導致氣血衰竭,危及生命。)

經書上說:把脈時,要同時觀察寸口脈和人迎脈,以了解陰陽是否虛實,是否平衡。沒有疾病的人,寸口脈和人迎脈應該隨著四季變化,上下相應,一起往來,六經脈象不結滯,這是健康人的表現。氣虛的人,寸口脈和人迎脈都弱小,與正常的尺寸不相符,這樣的情況,就是陰陽都不足,補陽則陰虛,瀉陰則陽虛,這種情況也不宜灸,可以服用溫和的藥物,如果還是不行,再瀉之。

五臟之氣就會受損。又說:寸口脈主內,人迎脈主外,兩者應該相應,一起往來,如同拉繩子一樣,大小相等。春夏人迎脈略大,秋冬寸口脈略大,這樣的情況,叫做健康人。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疾病在足少陽經,一倍而躁動;在手少陽經,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疾病在足太陽經,兩倍而躁動;在手太陽經,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疾病在足陽明經,三倍而躁動;在手陽明經。(脈象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癢,代則時而嚴重時而緩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分肉之穴位,代則取血絡之穴位,如果服用藥物後症狀加重則灸之,如果脈象不盛不虛,則按經絡取穴,稱為經絡刺。)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四倍,而且又大又數,叫做溢陽,溢陽為外邪入侵,不治則死,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始末,察其寒熱,以判斷臟腑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