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3)

1. 卷之上

寸口大。平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癢。代則乍痛乍吐。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移灸之。

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臟腑之病也。人迎與太陰脈口俱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人迎一盛。

寫足陽明。補足厥陰。二寫一補。日一取之。人迎二盛。寫足太陽。補足太陰。二寫一補。二日一取之。人迎三盛。寫足陽明。補足太陰。二寫一補。日二取之。脈口一盛。寫足厥陰。補足少陽。二補一寫。日一取之。脈口二盛。寫足少陰。補足太陽。二補一寫。二日一取之。

脈口三盛。寫足太陰。補足陽明。二補一寫。日二取之。所以日二取之。太陰主胃。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也。(以上補寫。皆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

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機按。此節全憑察脈盛衰。以知病在何經。乃可隨病以施針刺也。苟不診視。則經脈之虛實。補寫之多寡。病症之死生。懵然皆無所知矣。於此而妄施針灸。寧免粗工之誚哉。故集見於此。俾後之針士。必先以診視為務也。)

經曰。脈之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者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少血多氣。微有寒。刺急者。深納而久留之。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大者。微寫其氣。無出其血。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寫陽氣而去其熱。澀者。必中其脈。

順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經曰。凡刺之屬。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寫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邪氣獨出者。陰與陽未能調。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寫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寫其陽而和之。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

(三脈盛虛和也)必審其實虛。虛而寫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動脈而實且疾者。疾寫之。虛而徐者。則補之。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寫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久病者。

白話文:

[卷之上]

寸口脈搏有力,比正常人迎脈搏快一倍,病在足厥陰經;快一倍且脈象躁急,病在手心經。寸口脈搏比正常快兩倍,病在足少陰經;快兩倍且脈象躁急,病在手少陰經。寸口脈搏比正常快三倍,病在足太陰經;快三倍且脈象躁急,病在手太陰經。(脈象盛則腹部脹滿,腹部寒冷,飲食不消化;脈象虛則腹部發熱,飲食消化不良,氣虛乏力,小便顏色改變。脈象緊則疼痛瘙癢。脈象代則時痛時嘔。脈象盛則瀉之,脈象虛則補之。脈象緊則先針刺再灸治。脈象代則放血再調治。脈象陷下則只灸治。脈象陷下,是血凝結在體內,瘀血寒凝,故宜灸治。脈象不盛不虛,則根據經絡取穴治療。)寸口脈搏比正常快四倍,稱為內關,內關脈象又大又數,危及生命,無法治愈,必須仔細觀察其寒熱本末,以驗證臟腑的病變。人迎脈和太陰脈搏都比正常快四倍以上,稱為關格,關格者,預後時間短。人迎脈搏盛一次,瀉足陽明經,補足厥陰經,瀉兩次補一次,每日一次治療。人迎脈搏盛兩次,瀉足太陽經,補足太陰經,瀉兩次補一次,每二日一次治療。人迎脈搏盛三次,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瀉兩次補一次,每日兩次治療。脈搏盛一次,瀉足厥陰經,補少陽經,補兩次瀉一次,每日一次治療。脈搏盛兩次,瀉足少陰經,補太陽經,補兩次瀉一次,每二日一次治療。脈搏盛三次,瀉足太陰經,補陽明經,補兩次瀉一次,每日兩次治療。所以每日兩次治療,是因為太陰經主胃,富含穀氣,故可每日兩次治療。(以上補瀉,都必須仔細驗證,疏鬆地取穴治療,上氣平和後就停止。)人迎脈和脈搏都比正常快三倍以上,稱為陰陽俱溢,如果這樣的情況下不治療,則血脈閉塞,氣血運行不通暢,流竄於體內,五臟受損。如果是這樣,就用灸法治療,則會轉變成其他疾病。(按語:這一段完全依據觀察脈象盛衰,來判斷病在何經,才能根據病情施以針刺治療。如果不診察病情,則經脈的虛實,補瀉的多少,病情的死生,都茫然不知。在這種情況下妄施針灸,難免受人譏笑。所以將這些記錄下來,讓後世的針灸醫生,必須以診察病情為首要任務。)

經書說:脈象急促者,多為寒證;脈象緩慢者,多為熱證;脈象大者,多氣;脈象少小者,氣血皆少;脈象滑利者,陽氣盛,略帶熱;脈象澀滯者,少血多氣,略帶寒。針刺急促的脈象,應深刺久留;針刺緩慢的脈象,應淺刺快速出針,以祛除熱邪;針刺大的脈象,應輕瀉其氣,不可出血;針刺滑利的脈象,應快速淺刺,以瀉陽氣祛除熱邪;針刺澀滯的脈象,必須刺中脈,順其走向,順著脈的走向久留針,必須先按壓然後循經刺,針刺完畢,快速按壓針眼;脈象小者,陰陽氣血俱不足,不可針刺,而應服用溫補藥物治療。

經書說:凡是針刺,一次針刺則陽邪排出;兩次針刺則陰邪排出;三次針刺則穀氣到而停止。所謂穀氣到,就是已經補足而實,已經瀉而虛。所以由此可以知道穀氣到了。邪氣單獨排出者,陰陽未能調和,雖然疼痛不隨針刺而消失,病情必定減輕。陰盛陽虛,先補陽後瀉陰而使之調和;陰虛陽盛,先補陰後瀉陽而使之調和。三條脈絡搏動於足大拇指之間。(三條脈絡盛虛和也)必須仔細辨別其實虛,虛則瀉之,這叫做重虛,重虛則病情加重。凡是針刺這裡,用手指按壓,動脈搏動實而快速的,快速瀉之;動脈搏動虛而緩慢的,則補之。邪氣來時,脈象緊而急;穀氣來時,脈象緩而和。脈實者,深刺以瀉其氣;脈虛者,淺刺以使精氣不出,以滋養脈氣,單獨排出邪氣。久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