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5)

1. 卷之上

液門滎水。中渚俞木。支溝經火。天井合土。此陽經之穴。以次而相生也。六腑又有原者。經曰。以三焦行於諸陽。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五臟則以俞為原。肺俞太淵。心俞大陵。肝俞太衝。脾俞太白。腎俞太谿是也。膀胱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

胃俞陷谷。過於衝陽為原。三焦俞中渚。過於陽池為原。小腸俞後谿。過於腕骨為原。大腸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腑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也。臟之俞。腑之原。皆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也。名之曰原。以臍下腎間動氣。

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於臟腑也。故曰。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

經曰。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言井滎俞經合。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或曰。五臟募皆在陰。俞皆在陽。何謂也。

難經曰。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募在陰。俞在陽。募與俞。五臟孔穴之總名也。在腹為陰。謂之募。言經氣聚於此也。在背為陽。謂之俞。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募在腹者。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脾募章門。肝募期門。腎募京門。俞在背者。肺俞在背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

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皆俠脊兩旁各一寸五分。陰病行陽。陽病行陰者。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針法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或曰。六腑各有俞。(背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飲食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針治奈何。

經曰。五臟有俞。(井滎俞經合之俞)六腑有合。(六腑合穴)各有所發。各隨其過。(經脈所經過處)則病瘳矣。

或曰。靈樞難經以大陵為心之原。而又別以兌骨為少陰之原。諸家針灸書。並以大陵為手厥陰心主之俞。以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者。為心經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

靈樞七十一篇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其餘脈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又第二篇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大陵。行於行間。入於曲澤。手少陰也。(按中衝以下。並手心主經俞。

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素問繆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痏。又氣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注)五臟俞惟有心包絡井俞之穴。而亦無心經井俞穴。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寫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詳此前後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手心主同治也。

白話文:

[卷之上]

液門穴屬滎穴,五行屬水;中渚穴屬俞穴,五行屬木;支溝穴屬經穴,五行屬火;天井穴屬合穴,五行屬土。這是陽經的穴位,循序相生。六腑除了俞穴外,還有原穴。經書說:「三焦通行於諸陽」,所以又設一個原穴,稱為「原」。五臟則以俞穴為原穴,例如肺俞配太淵,心俞配大陵,肝俞配太衝,脾俞配太白,腎俞配太谿。膀胱俞配束骨,過於京骨為原穴;膽俞配臨泣,過於丘墟為原穴;胃俞配陷谷,過於衝陽為原穴;三焦俞配中渚,過於陽池為原穴;小腸俞配後谿,過於腕骨為原穴;大腸俞配三間,過於合谷為原穴。總之,五臟陰經只以俞穴為原穴,六腑陽經則既有俞穴,又有原穴。臟的俞穴,腑的原穴,都是三焦經氣運行和停留的地方,主要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稱為「原」,是因為臍下腎間有元氣的活動。

人的生命,十二經脈是根本,三焦則掌管原氣的運行,主要通行上中下三焦的氣,貫通臟腑。所以說,下焦擁有先天元氣,就是原氣。

經書說:「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自四關穴(指井、滎、俞、經四個穴位,手部不超過肘,足部不超過膝)。四關穴主治五臟,五臟有病,就應該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臟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的氣味的地方。(節的交接,三百六十五個交會點,是絡脈滲灌諸節的地方。)五臟有病,會反應在十二原穴上,明知其原穴的反應,就能知道五臟的病害了。

有人問:五臟的募穴都在陰面,俞穴都在陽面,這是為什麼?

《難經》說:「陰病走陽,陽病走陰。」所以募穴在陰面,俞穴在陽面。募穴和俞穴是五臟穴位的總稱,在腹部為陰,稱為募穴,意思是經氣聚集在此;在背部為陽,稱為俞穴,意思是經氣由此輸送到其他地方。腹部的募穴有: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脾募章門,肝募期門,腎募京門;背部的俞穴有:肺俞在背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都在脊椎兩旁各一寸五分的地方。《難經》所說的「陰病走陽,陽病走陰」,是指陰陽經絡之氣互相貫通,臟腑和背部互相感應,所以陰病有時會反應在陽面,陽病有時會反應在陰面。針灸方法是: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有人問:六腑都有俞穴(背俞),風寒濕氣侵入俞穴,飲食又影響它,循著俞穴而入,各自影響其所在的腑臟,針灸治療應如何處理?

經書說:五臟有俞穴(井、滎、俞、經的俞穴),六腑有合穴(六腑的合穴),各有所發病的地方,根據其病變的部位(經脈經過的地方)治療,則疾病就會痊癒。

有人問:《靈樞》、《難經》都以大陵穴為心臟的原穴,又另以兌骨穴為少陰心的原穴,其他針灸書籍都以大陵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以神門穴(在手掌後兌骨的末端)為心經的俞穴,這些說法不一致是為什麼?

《靈樞》七十一篇說:「少陰經沒有俞穴,心臟不會生病嗎?」岐伯說:「其外經生病而臟腑不病,所以只取其經脈在手掌後兌骨末端的穴位。」其餘脈氣出入彎曲,運行速度快慢,都像手少陰心經脈的運行。又第二篇說:「心氣從中衝穴出來,流到勞宮穴,注人大陵穴,行至行間穴,入到曲澤穴」,這是手少陰心經的路線。(按:中衝以下,都是手少陰心經的俞穴,《靈樞》直指是手少陰心經,卻沒有另外記載手少陰經的俞穴。)《素問‧繆刺篇》說:「刺手少陰心經兌骨末端的穴位,各一痏。」又《氣穴篇》說:「臟腑俞穴有五十穴。(王注)五臟的俞穴只有心包絡的井穴,而沒有心經的井穴。」又《難經》七十九難說:「假設心臟生病,就取手少陰心經的俞穴,補手少陰心經的井穴。」仔細研讀前後各經文的意義,就知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