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中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10)

1. 十四法

十二捫,補時出針。用手指掩閉其穴。無令氣泄。故曰捫以養氣。一說。痛處未除。以手捫摩痛處。外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

十三按,欲補之時。以手緊捻其針按之。如診脈之狀。毋得那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細細吹氣五口。故曰按以添氣。添助其氣也。

十四提,欲寫之時。以手捻針。慢慢伸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令細細吸氣五口。其法提則氣往。故曰提以抽氣。

經曰。針有補寫之法。非必呼吸出納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滎俞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寫。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又不得氣者死。

注言。彈而怒之。鼓勇之也。(或以拇指拉其中指。令中指搏擊其穴。或以食指交於中指。令食指彈其針處也。)爪而下之。掐之稍重。皆欲致其氣之至也。氣至指下。如動脈之狀。乃乘其至而刺之。順。猶循也。乘也。停針待氣。氣至針動。是得氣也。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

動針而伸之。是謂寫。此古人補寫。非呼吸出內者也。若停針候氣。久而不至。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於衛氣之分。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於榮氣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氣。病不可治矣。前言氣來如動脈狀。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氣也。後言得氣不得氣。針下所候之氣也。機按。

古人針法。壓按彈怒爪切。多用左手。施之於未刺之先。以致其氣。氣至。順針刺之。別無法也。今之針法。雖十有四。多用右手。施之於既針之後。未針之前。不聞有致氣之說。古人針入氣至。補則推而內之而已。寫則動而伸之而已。氣若不至。停針待之而已。待之不至。

不過男則淺針候之於衛分。女則深針候之於榮分。何嘗有所謂飛針引氣。提針運氣種種諸法者哉。且今之十四法。字雖異而法實同。言雖殊而意則復。觀其設心。無非誇多炫能。巧施手勢。以駭人之視聽也。殊不知眾人信之。烏可與識者道哉。茲焉援古證今。知針者必有所別。

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又云。青龍擺尾行氣。龍為陽屬之故。行針之時。提針至天部。持針搖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緩。每穴左右各搖五息。如龍擺尾之狀。兼用按者。按則行衛也。

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員。兼之左右。搖而振之。又云。行針之時。開其上氣。閉其下氣。氣必上行。開其下氣。閉其上氣。氣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氣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氣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針頭按住少時。其氣自然行也。進則左轉。退則右轉。然後搖動是也。又云。白虎搖頭行血。虎為陰屬之故。行針之時。插針地部。持針提而動之。如搖鈴之狀。每穴各施五息。退方進員。非出入也。即大指進前往後。左右略轉。提針而動之。似虎搖頭之狀。兼行提者。提則行榮也。龍補虎寫也。

白話文:

十四法

十二捫:補瀉針法時,用手指按住穴位,不讓氣散失,所以稱為「捫以養氣」。另一種說法是,如果疼痛未消,就用手按摩痛處,再用飛針引導,去除疼痛。

十三按:想要補氣時,用手緊緊捻住針,按壓著,像診脈一樣,不要移動,再進針,每次按壓時,慢慢吹氣五次,所以稱為「按以添氣」,增加其氣。

十四提:想要瀉氣時,用手捻住針,慢慢提起一點點,不要轉動,再出針,每次提起時,慢慢吸氣五次,這樣提針,氣就會往外走,所以稱為「提以抽氣」。

經書上說,針法有補瀉之分,不一定要配合呼吸進出針。懂針灸的人相信前一種方法,不懂針灸的人相信後一種方法。刺針時,先用左手壓按穴位,在滎、俞穴處,彈撥、按壓,使氣至,如同脈搏跳動的樣子,然後順著針的方向刺入,得氣後,再推針向內,這是補法;如果動針並向外拉,就是瀉法。如果不得氣,就需根據男女的不同,調整針刺的深淺。如果還是不得氣,則病不可治。

註釋說:「彈而怒之」是鼓勵氣血之意。(可以用拇指拉動中指,讓中指彈擊穴位;或用食指和中指配合,用食指彈擊針刺處。)「爪而下之」是指用力掐按,都是為了讓氣血到達穴位。氣血到達指下,像脈搏跳動的樣子,就要趁此時刺針。順,就是順著的意思;乘,是指等待氣至。停針等待氣至,氣至則針動,這就是得氣;然後推針向內,是補法;動針向外,是瀉法。這是古人補瀉的方法,不是配合呼吸進出針的。如果停針等待氣血,很久都不到,男子就淺刺,等待衛氣;女子就深刺,等待榮氣。如果這樣還不得氣,病就治不好了。前面說的「氣來如動脈狀」,是指刺針前,左手感受的氣;後面說的「得氣不得氣」,是指針刺後感受的氣。

古人的針法,壓按、彈撥、按壓,多用左手,在刺針之前施用,以引導氣至。氣至後,順著針的方向刺入,沒有其他方法。現在的針法,雖然有十四法,多用右手,在針刺之後或之前使用,沒有引導氣至的說法。古人針刺後氣至,補法就推針向內,瀉法就動針向外,如果氣不到,就停針等待,等待氣還是不到,男子就淺刺等待衛氣,女子就深刺等待榮氣。從沒有所謂的飛針引氣、提針運氣等各種方法。而且,現在的十四法,名稱雖然不同,方法卻相同,說法雖異,意思卻一致,其用心不過是誇大其多、炫耀其能,巧妙運用手法,以驚嚇聽眾而已。殊不知眾人相信了,怎能與明白道理的人說呢?因此,我引用古代的記載來印證現代,懂針灸的人一定能看出其中的差別。

青龍擺尾:像扶船舵一樣,不進不退,左右交替,慢慢撥動。也有人說,青龍擺尾是運行氣血的方法。龍屬陽,所以刺針時,把針提起到天部,持針搖動並按壓,像推船舵一樣緩慢,每個穴位左右各搖動五個呼吸,像龍擺尾的樣子,配合按壓,按壓就是運行衛氣。

白虎搖頭:像用手搖鈴一樣,進退交替,左右搖動,振動針。也有人說,刺針時,打開上部氣機,關閉下部氣機,氣就會向上走;打開下部氣機,關閉上部氣機,氣就會向下走。例如刺手足,想要氣向上走,就用手指向下壓;想要氣向下走,就用手指向上壓。用針頭按住一會兒,氣就會自然運行。進針就左轉,退針就右轉,然後搖動。也有人說,白虎搖頭是運行血液的方法。虎屬陰,所以刺針時,把針刺入地部,持針提起並搖動,像搖鈴一樣,每個穴位搖動五個呼吸,進退交替,不是進出,而是大拇指向前後、左右略微轉動,提起針並搖動,像虎搖頭的樣子,配合提針,提針就是運行榮氣。龍屬補,虎屬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