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中 (13)
卷之中 (13)
1. 十四法
安知靜以久留。非青龍擺尾。則赤鳳迎源。非進氣。則留氣。氣之已至也。安知慎守勿失。非白虎搖頭。則蒼龜探穴。非調氣。則納氣。陰中隱陽。陽中隱陰。或施龍虎交戰。或行龍虎升騰。或用子午搗臼。或運抽添秘決。無非巧立名色。聾瞽人之耳目也。豈肯用心擴充其古法之未備。
拯救其時習之難變哉。且其所立諸法。亦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捻右捻之外。或以彼而參此。或移前而那後。無非將此提按徐疾左捻右捻六法。交錯而用之耳。舍此別無奇能異術之可稱焉。是古非今。難逃僭逾。知我者。必以我為不得已焉。又按。素問捫循切散彈怒爪下推按。是施於未針之前。
凡此不惟補可用。而寫亦可用也。故曰。通而取之也。
問曰。賦言生成息數。不足為生。太過為成。補生寫成。各依臟腑息數。補冷之時。令患人天氣入。地氣出。謹、按生成息數足。病人自覺和暖矣。寫熱之時。令患人地氣入。天氣出。謹按生成息數足。病人自覺清涼矣。生成息數者。即手陽九息。足陽十四息。手陰七息。足陰十二息是也。
,賦云。要知接氣通經。須明上接下引。接引要知交會。息數謹按生成。經脈尺寸長短。應天常度。呼吸動搖出納。數法同行。注云。陽經上接下引。陰經下接上引。交會者。如手太陽交會足太陽。手少陽交會足少陽。手陽明交會足陽明。足太陰交會手太陰。足少陰交會手少陰。
足厥陰交會手厥陰。若知上下交會。須知接氣引經。謹按生成息數者。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手足三陽。手九呼而足十四呼。以行衛氣。過經四寸。手足三陰。手七吸而足十二吸。以行榮血。過經七寸。手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九呼。足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十四呼。
呼者。使衛氣上行也。手三陰經。施針定息。皆用七吸。足三陰經。施針定息。皆用十二吸。吸者。使榮氣下行也。假如兩手三陽經。從手上行至頭。經長五尺。施針用九息者。一息氣行六寸。九息氣行五尺四寸。除准經長五尺。仍餘四寸。為催氣過他經四寸。令氣不回也。
此為上接。接則宜補。兩足三陽經。從頭下行至足。經長八尺。施針用十四息者。一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四息氣行二尺四寸。共八尺四寸。除准經長八尺。仍餘四寸。為催氣過他經四寸。令氣不回。此為下引。引則宜寫。兩手三陰經。從胸下至手。經長三尺五寸。
施針用七息者。一息氣行六寸。七息氣行四尺二寸。除准經長三尺五寸。外餘七寸。為催氣過他經七寸。令氣不回。兩足三陰經。從足上至胸。經長六尺五寸。施針用十二息者。一息氣行六寸。十息六尺。二息二六一尺二寸。共七尺二寸。除准經長六尺五寸。仍餘七寸。為催氣過他經七寸。
白話文:
十四法
要達到氣息久留的效果,不是單純的「青龍擺尾」手法,而是要配合「赤鳳迎源」的技巧。關鍵在於氣的運用,既要「進氣」,也要「留氣」,讓氣息到達應到的位置。 如何謹慎地守住而不使其散失呢?這就需要運用「白虎搖頭」和「蒼龜探穴」的技巧,也就是「調氣」與「納氣」的結合,讓陰陽之氣相互調和。 手法可以靈活運用,例如「龍虎交戰」、「龍虎升騰」、「子午搗臼」、「抽添秘決」等,這些都是巧妙的命名,就像聾啞人看見聲音、聽見顏色一樣,外人難以理解。 古法並非完美無缺,後人應當用心去完善它,而非一味地墨守成規。
所用的各種手法,其實都離不開「提、按、疾、徐、左捻、右捻」這六種基本技巧的運用。 這些技巧會交錯使用,沒有其他奇特的方法可以取代它。 如果捨棄這些基本技巧,而另創奇法,那必然是僭越古法,難免落入窠臼。 真正了解我的人,一定會明白我這麼做的不得已。
此外,《素問》中提到的「捫循切散彈怒爪下推按」等手法,是用於針灸之前的準備工作,不只是可以「補」,也可以「寫」(瀉)。因此,可以說,這是一種「通而取之」的方法。
有人問道:「經文中提到‘生成息數’,不足為生,太過為成,‘補生寫成’要依據臟腑的息數。補冷的時候,讓患者的天氣(陽氣)內入,地氣(陰氣)外出。按照生成息數,患者就會感到溫暖。瀉熱的時候,讓患者的地氣內入,天氣外出。按照生成息數,患者就會感到清涼。」 所謂「生成息數」,就是手陽九息,足陽十四息,手陰七息,足陰十二息。
經文中還提到:「要了解接氣通經,必須明白上接下引的原理。接引要了解經脈的交會,並謹慎按照生成息數來操作。經脈的長短,要符合天道的規律,呼吸的動搖出納,也要與數法同步。」 經文中注釋道:陽經上接下引,陰經下接上引。 經脈交會指的是:手太陽與足太陽交會,手少陽與足少陽交會,手陽明與足陽明交會,足太陰與手太陰交會,足少陰與手少陰交會,足厥陰與手厥陰交會。 了解上下交會,才能掌握接氣引經的方法。 謹慎按照生成息數,一呼一吸算一息,氣行六寸。手足三陽經,手九呼足十四呼,以行衛氣,氣行超過經脈四寸;手足三陰經,手七吸足十二吸,以行榮血,氣行超過經脈七寸。
在手三陽經施針時,定息皆用九呼;在足三陽經施針時,定息皆用十四呼。呼,是使衛氣上行的意思。在手三陰經施針時,定息皆用七吸;在足三陰經施針時,定息皆用十二吸。吸,是使榮氣下行的意思。例如,兩手三陽經,從手上行至頭,經長五尺,施針用九息,一息氣行六寸,九息氣行五尺四寸,超過經脈四寸,使氣不回流,這是「上接」,接則宜補。兩足三陽經,從頭下行至足,經長八尺,施針用十四息,一息氣行六寸,十四息氣行八尺四寸,超過經脈四寸,使氣不回流,這是「下引」,引則宜寫。兩手三陰經,從胸下至手,經長三尺五寸,施針用七息,一息氣行六寸,七息氣行四尺二寸,超過經脈七寸,使氣不回流。兩足三陰經,從足上至胸,經長六尺五寸,施針用十二息,一息氣行六寸,十二息氣行七尺二寸,超過經脈七寸,使氣不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