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中 (12)
卷之中 (12)
1. 十四法
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以深。針入五分。行九陽之數。熱至。便進針一寸。行六陰之數。乃陽行陰道之理。則先補後寫也。
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先針一寸。行六陰之數。寒至。便退針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乃陰行陽道之理。則先寫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寫者。直待寒侵。
抽添法,針入穴後。行九陽之數。氣至慢慢轉換。將針提按。或進或退。使氣隨針到於病所。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納之狀。抽者。拔而數拔也。添者。按而數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陽之數。得氣。隨吹按添。就隨吸提抽。其實在乎動搖出內。呼吸同法。以動搖出內。呼吸相兼併施。故曰。同法。謹按生成息數足效也。此治癱瘓半身不遂之疾。
調氣法,下針至地。復出於人。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寫。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退搓捻。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病所。再用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滯。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四法。通經接氣。驅而運之。然用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進氣法,針入天部。行九陽之數。氣至。速臥倒針。候其氣行。令病人吸氣五七口。其針氣上行。此乃進氣之法。可治肘臂腰腳身疼。亦可龍虎交戰。走注之病。左捻九。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納氣法,下針之時。先行進退之數。得氣。便臥倒針。候氣前行。催運到於病所。便立起針。復向下納。使氣不回。又云。下針之後。如真氣至。針下微微沉緊。如魚吞釣之狀。兩手持針。徐徐按倒。令針尖向病。使氣上行至病所。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上行不回也。
留氣法,用針之時。先進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入伸提之。卻退至原處。又得氣。依前法。可治痃癖癥瘕之病。
經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邪氣)皆出。故命曰寫。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
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正氣)留止。故命曰補。注云。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動。捫循謂手摸。欲氣舒緩。切謂指按。使經脈宣散。推按謂排蹙其皮以閉穴。彈怒使脈氣滿䐜爪下。置針準定。通而取之。
以常法也。適平調也。審視氣已平調。則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機按。古人用針。於氣未至。惟靜以久留。待之而已。待之氣至。寫則但令吸以轉針。補則但令呼以轉針。如氣已至。則慎守勿失。適而自護也。何其簡而明。切而當哉。舍此之外。別無所謂法也。今人於氣之未至也。
白話文:
十四法
陽中隱陰法:先感到寒冷後感到溫熱,由淺入深下針。先針入五分,行九陽之數(即九次針灸動作),感到溫熱後,再進針一寸,行六陰之數(即六次針灸動作)。這是陽氣運行於陰經的道理,所以先補後瀉。
陰中隱陽法:先感到溫熱後感到寒冷,由深入淺下針。先針入一寸,行六陰之數,感到寒冷後,退針五分,行九陽之數。這是陰氣運行於陽經的道理,所以先瀉後補。所謂補,必須感到溫熱;所謂瀉,必須感到寒冷。
抽添法:針刺入穴位後,行九陽之數,氣至後慢慢轉換,將針提按,或進或退,使氣隨針到達病灶。扶針直插,再向下納針,迴旋陽氣陰氣。抽添就是提按進退的動作,抽是拔針多次,添是按針多次。選擇重要穴位,先進行九陽之數,得氣後,隨針的提按、進退而施行吹、按、添、吸、提、抽等手法。關鍵在於針的動搖和進出,呼吸配合針法,以動搖進出、呼吸相配合施治,所以稱為同法。謹慎按照生理呼吸次數,療效足夠。此法治療癱瘓、半身不遂。
調氣法:針刺入穴位到底,再退出,如果想讓氣向上走,就向右捻針;如果想讓氣向下走,就向左捻針。想補,先呼氣後吸氣;想瀉,先吸氣後呼氣。如果氣不到,就用手沿經絡循摸,用指甲掐按,用針搖動,進退搓捻,直到氣至。運用龍虎升騰之法,前面按壓使氣向後行,後面按壓使氣向前行,運氣到達病灶。再用納氣法,扶針直插,再向下納針,使氣不回流。如果關節阻滯,氣過不去,就用龍虎龜鳳四法通經接氣,驅動運行。此外,循摸、指甲掐按,無往不利。
進氣法:針刺入上部經絡,行九陽之數,氣至後,迅速臥倒針,等待氣運行,讓病人吸氣五到七次,針氣向上走,這就是進氣法,可以治療肘臂腰腳身體疼痛,也可以治療龍虎交戰(氣血衝撞)、氣血瘀阻的病症。左旋九次,右旋六次,也是止痛的針法。
納氣法:下針時,先進行進退動作,得氣後,立即臥倒針,等待氣向前行,催促氣運行到病灶,再豎起針,再向下納針,使氣不回流。或者,下針後,如果真氣到達,針下微微沉緊,像魚吞餌一樣,兩手持針,緩緩按倒,使針尖指向病灶,使氣向上運行到病灶,扶針直插,再向下納針,使氣向上運行不回流。
留氣法:用針時,先進針七分,行純陽之數,如果得氣,就深入伸提,再退回原處,又得氣,再用同樣方法。可以治療痃癖(腹部腫塊)、癥瘕(腹部腫塊)等疾病。
經書說:吸氣時,針要向內進,不要使氣逆行;靜止久留,不要使邪氣散佈。吸氣時,轉動針,以得氣為目的;呼氣時,引針,呼氣盡了才拔針,邪氣就都出來了,所以叫做瀉法。必須先用手摸索循經,用手指按壓疏通,用指腹推按,用指彈刺激,用指甲點按,疏通經絡,採取適當的方法,從外引導經氣,閉合神氣。呼氣盡了才向內進針,靜止久留,以氣至為目的,像等待珍貴的東西一樣。
不知不觉天就晚了,氣已經到了,自然就會保護自己。等到吸氣時,針才拔出,氣就出不來了,各在自己的位置,閉合經氣門戶,讓神氣存在,正氣就留住了,所以叫做補法。注釋說:呼指氣出,吸指氣入,轉指轉動,捫循指用手摸,使氣舒緩,切指指壓,使經脈舒暢,推按指排擠皮膚以閉合穴位,彈怒指使脈氣充盈,用指甲按壓,針刺準確,疏通經絡,採取適當的方法。
用常法,適當調整,仔細觀察氣已經調和了,就要謹慎守護,不要更改,以免疾病復發。古人用針,在氣未到時,只是靜止久留,等待而已。等到氣到了,瀉法就只是吸氣時轉動針,補法就只是呼氣時轉動針。如果氣已經到了,就要謹慎守護,不要失去,自然就會保護自己,多麼簡潔明瞭,切合實際!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現在的人,在氣未到時,……(原文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