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對》~ 卷之中 (15)
卷之中 (15)
1. 十四法
病若在中。則旁取之(左刺右。右刺左。)
又曰。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寫人迎、天突、喉中。積於腹中者。下取之。寫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旁取之。上下取之。(上。天突、人迎。下。氣街、三里。)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又曰。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即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亦同。)
又曰。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寫之時。何所置氣。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寫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猶棄置之也。然病有虛實不一。補寫之道亦不一。是以陽氣不足。(浮氣)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寫陰以和之。
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寫陽以和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又曰。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彈而按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亦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
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背令熱。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大熱遍身。狂言。妄聞妄見。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寫之。因其偃臥。
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凡此莫非通經接氣。但不以呼吸多少。而為經脈長短之候耳。指微賦注所釋。譬猶援儒入釋。以璞亂玉。何其謬哉。
或曰。今醫用針。動輟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謂其法之神秘。弗輕示人。惟恐有能盜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
曰。金針賦十四法。與夫青龍擺尾等法。可謂已盡之矣。舍此而他。求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況此等法。證之於經。則有悖於經。質之於理。則有違於理。彼以為神。我以為詭。彼以為秘。我以為妄。固可以愚弄世人。實所以見鄙識者。古人有善。惟恐不能及人。今彼吝嗇至此。法雖神秘。殆必神亦不佑。法亦不靈也。奚足尚哉。
或曰。今醫置針於穴。略不加意。或談笑。或飲酒。半晌之間。又將針捻幾捻。令呼幾呼。仍復登筵。以足其欲。然後起針。果能愈病否乎。
曰。經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又云。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又云。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凡此數說。敬乎怠乎。又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謂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
白話文:
十四法
疾病若在身體內部,則從身體側面取穴治療(左側病痛從右側刺針,右側病痛從左側刺針)。
又說,氣體積聚在胸腔者,應從上方取穴治療,如人迎、天突、喉嚨等穴位;積聚在腹部者,應從下方取穴治療,如足三里和氣街等穴位;上下都脹滿者,則從側面和上下同時取穴治療(上方取天突、人迎;下方取氣街、足三里),以及季肋下緣一寸處。病情嚴重者,可在雞足穴取穴。診脈時,如果脈象洪大而弦急,或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脈搏,以及腹部皮膚十分緊繃,則不可針刺。又說,
要仔細辨別陰陽,以區分病症的虛實寒熱。陽性病症要從陰經治療,陰性病症要從陽經治療。(也就是說,從陽經引導陰氣,從陰經引導陽氣,用左側治療右側,用右側治療左側也相同)。
又說,該補氣時,要從哪裡取氣;該瀉氣時,要將氣體送到哪裡。浮在體表而不循經絡運行的是衛氣,精氣循經絡運行的是榮氣。補氣時,應取浮而不循經的衛氣來補足虛弱的地方;瀉氣時,則將榮氣送到穴位,但不用它,如同棄置不用一樣。然而,疾病有虛實不同的情況,補瀉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如果陽氣不足(浮氣),而陰氣有餘,則應先補陽後瀉陰以達到平衡;
如果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應先補陰後瀉陽以達到平衡。這樣,榮衛之氣就能自然通暢了。又說,使用針灸時,必須先觀察經絡的虛實,仔細地沿著經絡循行路線觸診,彈撥並按壓,觀察其反應是否靈敏,然後才能選穴並施針。六經調和者,稱為無病,即使有病也會自行痊癒。如果一條經絡上部實滿下部虛弱不通,則必定有橫絡之氣阻礙了主要經絡的運行,此時應觀察並瀉去阻礙之氣。
這就是所謂的解結。上寒下熱,先刺項部的太陽穴,並長時間留針,刺針後用艾灸項部和背部使其溫熱,待溫熱感下傳至下部後即可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上之」。上熱下寒,觀察脈象虛弱下陷的部位,在經絡上取穴,待氣機下行後即可停止。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全身大熱,伴隨狂言、妄聞妄見等症狀,可在足陽明經和大絡穴取穴,虛者補之,血瘀而實者瀉之。病人仰臥,
施術者站在病人頭前,用雙手四指夾住頸動脈,長時間按壓並推動,向下推至鎖骨上窩後再返回原位,待熱退後即可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凡此諸法,都是為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並不以呼吸的多少為準,而是根據經脈的長短來判斷。指微賦注的解釋,如同將儒家思想融入佛教,以粗糙的璞玉來混淆真正的美玉,實在是謬誤之極。
有人說,現在的醫生用針灸時,動作時隱時現,用袖子遮蓋雙手,暗中操作指法,認為這種方法非常神秘,不輕易傳授給別人,唯恐有人竊取他們的技法,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技法呢?
說:金針賦中的十四法,以及青龍擺尾等方法,已經很完整了。除此之外,去尋找其他的神秘技法,我認為是不可能的。況且這些方法,與經書相比,就違背了經典;從道理上分析,就違背了理法。他們認為是神奇,我認為是詭詐;他們認為是秘密,我認為是妄言。固然可以用此愚弄世人,但實際上暴露了他們的淺薄無知。古人有好的技法,都擔心自己學不到,而現在他們卻如此吝嗇。即使技法很神秘,恐怕神明也不會保佑,技法也不會靈驗。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呢?
有人說,現在的醫生將針刺入穴位後,就幾乎不加注意,或談笑風生,或飲酒作樂,過了一會兒,又捻動針幾下,讓病人喊幾聲,然後又回到酒席上繼續享樂,直到滿足自己的慾望,才拔出針。這樣真的能治癒疾病嗎?
說:經書上說:凡是真正的針刺,必須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態。又說:手動時要像有目的性一樣,針刺要均勻而有光澤;要靜下心來,觀察穴位的變化;又說:要像面對深淵一樣謹慎,手要像握住老虎一樣穩妥,心神不要馳於外物;又說:要像等待貴賓一樣專心致志,不知時間的流逝。這些話,是敬畏之心還是怠慢之心?又說:虛實之間,要像得到和失去一樣;實虛之間,要像有和無一樣。謂之氣至實滿為得,氣虛為失。氣至實滿虛弱,根據補瀉原則而論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