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 Herbacirsii, 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Fieldhistle Herb, Setose Cephalanoplos Herb
- 別名:小薊姆,野紅花,牛戳刺,刺刺芽,刺薊菜,槍刀菜,刺殺草,曲曲菜,小牛扎口,青青菜,刺兒草,萋萋菜,木刺艾,貓薊,刺蘿蔔,刺兒菜,千針草,小惡雞婆,薺薺菜,刺桿菜,薺薺毛,青刺薊,刺角菜,刺菜,小雞角刺,刺尖頭草,白雞角刺
- 來源:菊科刺兒菜屬植物刺兒菜的乾燥地上部分(帶花全草),根狀莖亦可入藥。夏、秋二季花開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 道地藥材:西藏, 雲南, 廣東, 廣西
- 生長環境:山坡, 荒地, 河旁或荒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國藥典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小薊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小薊,其止血功效自古以來便為醫家所重視。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卓越的止血作用,且作用機制似乎並非單一,涵蓋了止新血與破宿血兩種情況。
《本草綱目拾遺》中明確指出小薊具有「破宿血,止新血」的功效,並列舉了其應用範圍,包括「暴下血、血痢、全瘡出血、嘔血」等症狀,甚至連蜘蛛蛇蠍的毒傷出血亦可應用,足見其止血功效之廣泛。此處「破宿血」指的可能是清除瘀積於體內的陳舊血液,而「止新血」則是指迅速止住新鮮的出血。
《本草圖經》則進一步區分了小薊與大薊的功效差異:「小薊根…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大薊根…破血之外亦療癰腫,小薊專主血疾。」此處強調小薊更專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鼻出血及便血等,而其止血作用之精準,更勝於兼具破血功效的大薊。
《本草書名》中引述的《本章經集註》與《分類草藥性》雖然沒有直接論述小薊的止血功效,但從後者提到的「治血淋脹痛,跌打損傷,紅崩、白帶」等症狀來看,亦可間接推測其與血液循環相關疾病的治療作用,而止血功效可能正是其發揮作用的重要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充分說明小薊具有廣泛而有效的止血作用,無論是新發生的出血還是陳舊的瘀血,皆可藉由小薊的藥力得到改善,其在中醫止血領域的地位不可忽視。 然而,具體應用仍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2. 涼血止血
小薊,其「涼血止血」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其功效的佐證,可從多部古代醫藥典籍中找到。
《本草綱目拾遺》中明確指出小薊具有「破宿血,止新血」的雙重作用。不僅能清除體內淤積的陳舊血液,還能有效阻止新鮮血液的持續流失。其功效範圍廣泛,涵蓋了「暴下血、血痢、全瘡出血、嘔血」等多種出血症狀,甚至還記載了其治療蜘蛛、蛇蠍等毒蟲咬傷的功效,暗示其具有清熱解毒的潛力,間接輔助止血。
《本草圖經》則進一步區分了小薊與大薊的功效。它認為小薊根「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專門針對各種出血症狀,而大薊則兼具破血和治療癰腫的功效。此處的描述突顯了小薊在止血方面的專長,強調其作用的專一性和有效性。
此外,《本草書名》引述的《本章經集註》和《分類草藥性》也記載了小薊的相關功效。《分類草藥性》中提到小薊能治療「血淋脹痛,跌打損傷,紅崩、白帶」,這些症狀都與血瘀、出血相關。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已觀察到小薊在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以及一些與出血相關的婦科疾病上的療效。
綜上所述,古代典籍對小薊「涼血止血」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提供了其臨牀應用價值的佐證,體現了小薊在中醫藥體系中獨特的地位及臨牀價值。其作用機制雖未在古籍中明確闡述,但其療效的累積觀察,已為後世醫家所沿用。
3. 消腫解毒
小薊,其消腫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於止血和消腫兩個方面,兩者互為表裡,共同成就其治療腫毒的療效。
《本草綱目拾遺》明確指出小薊具有“破宿血,止新血”的功效,並列舉了其治療暴下血、血痢、瘡瘍出血、嘔血等出血症狀的應用,同時也提及其能治療蜘蛛、蛇蠍等毒蟲咬傷。這說明小薊不僅能止血,還能解毒,其消腫解毒的功效,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其止血作用,減少炎症滲出,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本草圖經》則更進一步區分了小薊和大薊的功效。指出小薊根「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專主血疾;而大薊則兼具破血和療癰腫的功效。這暗示了小薊的消腫作用,主要還是針對因出血或淤血引起的腫痛。 其消腫機制,可能與其止血作用相關,減少局部充血、炎症反應,從而緩解腫脹。
《本草書名》引述的《本章經集註》和《分類草藥性》則從不同角度補充說明瞭小薊的功效。 《分類草藥性》記載其可治「血淋脹痛,跌打損傷,紅崩、白帶」,這也間接說明瞭小薊在治療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腫痛方面的應用,例如跌打損傷導致的腫脹,或炎症引起的脹痛。 這些記載都支持了小薊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且其作用機理與其顯著的止血作用密切相關。總而言之,小薊消腫解毒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消腫或解毒,而是通過止血,從而控制炎症反應,達到消腫解毒的效果。
4. 清熱涼血
小薊,其清熱涼血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止血和清解血熱兩個方面。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降溫」,而是透過調節血液運行,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本草綱目拾遺》明確指出小薊「破宿血,止新血」,這說明小薊既能清除體內淤積已久的瘀血,又能迅速止住新鮮出血。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暴下血、血痢、外傷出血(如瘡瘍出血)、以及嘔血等多種出血症狀,甚至還能解蜘蛛、蛇蠍等毒蟲之毒,顯示其強大的止血和解毒能力。此處的「止血」,並非單純的血管收縮,而是更深層次的血液運行調節,將積滯的熱毒排出體外,從根本上解決出血問題。
《本草圖經》則進一步區分了小薊和大薊的功效,指出小薊「專主血疾」,其根部能有效治療吐血、衄血(鼻出血)、下血等症狀,相比大薊更專注於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這也側面印證了小薊在清熱涼血方面的專長。
《本草書名》引述的《分類草藥性》則記載小薊可治療血淋(尿血)、跌打損傷引起的出血、紅崩(月經過多)、白帶等症狀,這些都與血液運行失常,以及體內熱毒有關。這些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小薊清熱涼血的功效,並展現其在治療各種出血和婦科疾病方面的應用價值。總體而言,小薊的清熱涼血功效並非單純的「降溫」,而是透過調節血液運行,清除熱毒,從而達到止血、消腫、解毒等多種治療效果。
5. 利水消腫
小薊,其利水消腫的功效,雖非其主要作用,但在古代典籍中亦有記載,並與其止血、活血功能相互關聯。 從現有資料來看,小薊利水消腫的機理並非單純利尿排水的單一作用,而是透過其整體的藥性來達成。
《本草綱目拾遺》中,雖未直接提及小薊的利水消腫功效,但記載其能治療“血淋”,而血淋往往伴隨著尿路感染、血尿、水腫等症狀,小薊能止血,並改善相關症狀,間接推測其可能具備利水消腫的潛力。此處的血淋,應理解為現代醫學中的泌尿系統疾病,而小薊的止血作用可能幫助緩解因出血導致的腫脹。
《本草圖經》則著重於小薊根的止血功效,並指出小薊「專主血疾」,而大薊則兼具破血與療癰腫的功能。此處雖未明確指出小薊利水消腫,但「癰腫」一詞往往伴隨體內積液,若能治癒癰腫,則暗示其可能具備調節體液平衡的能力,間接支持其利水消腫的可能性。
《分類草藥性》,收錄於《本草書名》中,更直接地提到小薊能「治血淋脹痛」,此處的「脹痛」可能與水腫相關,說明小薊的應用範圍涵蓋了因血淋引起的腫脹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記載多與小薊的止血、活血功效相關聯,其利水消腫作用可能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整體藥性作用的體現。 因此,小薊利水消腫的功能,需要結合其他藥物,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小薊的古代典籍
小薊的現代功效
1. 保護心血管
小薊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具有顯著的升壓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無論是小薊的煎劑還是酊劑,通過靜脈注射方式給予麻醉犬、貓以及家兔,都能觀察到明顯的血壓升高。進一步的量化研究表明,每克小薊所含的升壓物質,其效力約等同於14毫克去甲腎上腺素。
研究發現,即使脊髓被破壞的大鼠,在給予小薊後依然表現出升壓反應,且六烴季胺對此升壓作用並無明顯影響。這表明小薊的升壓機制,可能並非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來實現。
藥理學實驗顯示,小薊的升壓作用能夠被可卡因和麻黃鹼增強,但會被苄胺唑啉和加氫麥角鹼所對抗。值得注意的是,預先使用利血平耗竭兒茶酚胺,並不會影響小薊的升壓效果。這些特性顯示出小薊具有類似兒茶酚胺的作用,研究推測其中的酪胺可能在升壓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即使經過煮沸濃縮或長時間放置後,小薊的升壓活性仍然存在,這暗示其升壓成分不僅僅是單純的兒茶酚胺類物質,可能還包含其他具有升壓活性的成分。
2. 抗腫瘤
小薊所含的某些生物鹼,對 S 和 EAC 兩種腫瘤均展現一定的抑制作用。
小薊水煎液具有對抗誘變劑致突變的作用,例如能對抗 4-硝基鄰苯乙胺、疊氮鈾等誘變劑的致突變性。
小薊的祛瘀消腫作用,可能與其抗菌、降脂、利膽、利尿以及抗腫瘤作用相關。換言之,這些作用的協同作用,可能共同促成了小薊在抗腫瘤方面的效果。
3. 升高血糖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 小薊 中所含的 芸香甙 和 氧化芸香甙 具有升高血糖的功效。 這個發現提示我們,小薊的某些化學成分可能影響體內的葡萄糖代謝或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導致血糖水平的上升。 然而,關於芸香甙和氧化芸香甙如何具體影響血糖升高的機制,需要更深入的現代藥理研究來探討,例如研究它們是否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或作用、是否影響肝臟對葡萄糖的釋放、或是否影響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等。
4. 降血脂
中藥小薊的降血脂功效,主要來自於其成分中的芸香甙和氧化芸香甙。
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這兩種成分可能通過以下機制來降低血脂:
- 降低膽固醇 (Cholesterol): 芸香甙和氧化芸香甙可能作用於肝臟,抑制膽固醇的合成酶活性,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的產生。此外,它們也可能促進膽固醇的排泄,例如增加膽汁酸的合成和排泄,間接降低血中膽固醇水平。
- 降低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s): 芸香甙和氧化芸香甙可能影響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otein Lipase, LPL) 的活性,促進三酸甘油酯的水解和清除。 此外,也可能通過抑制肝臟中三酸甘油酯的合成,或促進脂肪酸的氧化,從而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的含量。
這些作用機制的具體分子靶點和訊號通路尚需更深入的研究來驗證,但現有資料顯示,芸香甙和氧化芸香甙在小薊降低血脂的功效中扮演重要角色。
5. 強心作用
小薊的水煎劑和酊劑對離體蛙心和家兔心臟表現出明顯的興奮作用。這種興奮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增強心臟收縮強度: 小薊能顯著增強離體蛙心、家兔心臟和豚鼠心房肌的收縮強度。
- 提高心臟收縮頻率: 小薊也能夠加快離體蛙心、家兔心臟的收縮頻率。
研究表明,小薊的強心作用可以被心得安阻斷。心得安是一種β-受體阻斷劑,這暗示小薊的強心作用可能與β-腎上腺素受體途徑有關。
小薊中具有強心活性的主要成分為兒茶酚胺類和氧化芸香甙。其中,氧化芸香甙提純物在劑量達到 60mg/kg 時,即可觀察到明顯的強心效果,表現為家兔心臟收縮加強、加快。這表明氧化芸香甙是小薊強心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
6. 鎮靜
小薊水煎液對於小鼠展現出鎮靜作用。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意味著小薊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可能作用於小鼠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性的效果。具體而言,可能的藥理機制包括:
- 影響神經遞質系統: 小薊中的成分可能調節某些神經遞質的釋放、合成或代謝,例如γ-氨基丁酸 (GABA)、血清素、多巴胺等。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若小薊能增強GABA能神經傳遞,則可能導致鎮靜效果。而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失衡也可能導致焦慮和不安,因此小薊對這些遞質的調節也可能 contributing to 鎮靜。
- 作用於神經受體: 小薊的成分可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某些神經受體,例如GABA受體、苯二氮䓬類受體等。這些受體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著神經元的興奮性和抑制性。與這些受體結合可能會增強抑制性神經傳遞,從而產生鎮靜效果。
- 調節離子通道: 某些成分可能影響神經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例如鈣離子通道、鉀離子通道等。這些離子通道的開閉直接影響著神經元的電位變化,進而影響其興奮性。通過調節這些離子通道,小薊可能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產生鎮靜效果。
由於參考文獻僅提到鎮靜作用,並未深入探討其藥理機制,因此以上分析僅為基於現有知識的推測。要深入了解小薊鎮靜作用的具體藥理機制,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實驗研究,例如成分分離、受體結合實驗、神經生理學研究等。
7. 抗菌
小薊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抗菌功效廣泛,主要體現於對多種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具體而言:
- 廣譜抗菌性: 小薊煎劑在體外實驗中,證實對多種常見的致病菌具有抑製作用,涵蓋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其中包括:
- 白喉桿菌
- 肺炎球菌
- 溶血性鏈球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綠膿桿菌
- 變形桿菌
- 福氏痢疾桿菌
- 大腸桿菌
- 傷寒桿菌
- 副傷寒桿菌
-
抗結核桿菌活性: 小薊的酒精浸劑(濃度為1:300)可抑制人型結核桿菌的生長。相較之下,小薊水煎劑需要更高的濃度才能達到類似的抑菌效果,表明酒精浸劑可能更能有效萃取出抗結核桿菌的活性成分。然而,水煎劑也具備抗結核桿菌能力,只是效果相對較弱。
8. 抗炎鎮痛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小薊具有抗炎鎮痛的功效。具體來說,小薊對於大鼠的甲醛性足腫脹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表明它可能具有減輕炎症反應的能力。然而,其抗炎效果不及可的松,意味著在抗炎強度上可能相對較弱。
從藥理機制上推測,小薊可能通過影響炎症介質的釋放或抑制炎症細胞的活化來達到抗炎目的。至於鎮痛效果,儘管資料只提及其抗炎特性,但由於炎症往往伴隨著疼痛,因此小薊的抗炎作用也可能間接起到一定的鎮痛效果。更深入的藥理研究需要探討小薊具體的作用靶點和途徑,例如是否影響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質的合成,或者是否作用於疼痛傳遞通路等。
9. 提升免疫力
小薊提升免疫力之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活性成分能透過多重途徑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它可促進免疫細胞增殖與活化,包括提升巨噬細胞等吞噬細胞之吞噬效率,並增強其殺菌作用。此外,小薊的抗氧化特性有助於清除自由基,保護免疫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其抗炎效應則能抑制過度炎症反應,維護免疫系統的穩態,進而共同強化整體免疫防禦機制。
10. 抗發炎
小薊的抗發炎功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主要活性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與縮環醇等。這些天然分子展現多靶點作用機制,有效抑制炎症反應。
具體而言,小薊成分能夠顯著調控炎症信號通路。例如,它們能下調核轉錄因子NF-κB的活化,該因子是介導多種促炎基因表達的核心環節。透過抑制NF-κB通路,進而減少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細胞介素-6 (IL-6) 等關鍵促炎細胞因子的生成與釋放。
此外,小薊的活性成分亦被發現能抑制環氧合酶-2 (COX-2) 的表達及活性,從而減少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質的合成,這些介質在疼痛、發熱及水腫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它還可能抑制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的產生,降低過量一氧化氮 (NO) 對組織的損傷及炎症促進作用。
這些綜合性作用機制,使得小薊能有效從源頭上阻斷或減輕炎症級聯反應,表現出現代醫學中常見的鎮痛、解熱、消腫效應。因此,它在緩解風濕性關節炎、痔瘡等與炎症密切相關的疾病症狀上具有潛在應用價值。整個過程體現了天然藥物多成分、多靶點協同的複雜藥理學特點。
小薊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小薊的炮製
小薊炭製作步驟
- 取凈小薊段放入鍋內。
- 炒至棕黑色。
- 注意存性。
- 噴灑少許清水。
- 取出晾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薊注意事項
- 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 避免與鐵器接觸。
- 不適合胃弱泄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飲食的患者。
- 不適合氣虛者。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 可能與某些藥物產生相互作用,使用前請諮詢醫生或藥師。
- 肝功能受損者不宜使用。
- 胃腸道疾病患者不宜使用。
- 心臟病患者應慎用。
小薊相關的方劑
小薊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小薊含有的化學成分
芸香甙(Rutin),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氯化鉀(potassium chloride), 蒙花甙/刺槐甙(linarin/acaciin), 刺槐素(acacetin), 酪胺(tyramine), 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 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φ-Taraxasteryl acetate), 三十烷醇(triacontan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