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面色萎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面色萎黃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症候,多由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肝鬱氣滯等原因引起。

氣血不足: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虛則不能濡養肌膚,均可導致面色萎黃。

脾胃虛弱:脾胃是人體的消化吸收和營養運輸中心,脾虛則運化失常,不能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導致面色萎黃。

肝鬱氣滯: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血行不暢,均可導致面色萎黃。

面色萎黃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辨證施治。氣血不足者,可用補氣養血、健脾益胃的藥物治療;脾胃虛弱者,可用健脾益胃、消食化積的藥物治療;肝鬱氣滯者,可用疏肝理氣、行氣活血的藥物治療。

面色萎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調理,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面色萎黃是一種常見的症狀,但如果長期不改善,則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因此患者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酒客年五十餘,左脅下硬滿大如盤者已久。腹皮攣急而痛,煩熱時發,喘逆不得臥,面色萎黃,身體羸瘦。丙申之春,發潮熱如燃火不愈者五十餘日。余乃作此方使飲,凡五十餘劑,其熱稍退。又時時以紫圓攻之。病者信服前方一年許,舊疴盡除。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下利如休息,而無膿血,唯水瀉耳,或自止則腹脹,瀉則爽然,而日漸羸憊,面色萎黃,噁心吞酸,時腹自痛者,與半夏瀉心湯兼用篤落丸為佳,且宜長服也。

平胃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
  • 2.《古今醫統大全》:「(《御藥》)_參苓平胃散_,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脹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或自利,或霍亂,或嗝氣反胃,並宜服此。
  • 3.《御藥院方》:「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墮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之。

黃耆建中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人、女人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䐜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口乾燥,少力身重,胸滿短氣,腰背強痛,骨肉痠疼,行動喘乏,不能飲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後不復,並宜服之。

十全大補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血氣,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此藥性溫不熱,平補有效,養氣育神,醒脾止渴,順正辟邪,溫暖脾腎,其效不可具述。
  • 2.《類證治裁》:「久而氣陷血脫,補中益氣湯。血滑不止,舉元煎下玉關丸。若面色萎黃,下元虛憊,加味六君子湯,下斷紅丸,或十全大補湯去茯苓,加防風。其結陰便血,脈必虛澀,系厥陰肝血內結,陽失統運,滲入腸間。諸家謂陰寒內結,非也。遵《醫通》補中益氣湯,倍黃耆,加炮姜。
  • 3.《雜病廣要》:「去血過多,面色萎黃,以十全大補湯去桂主之。(《原病集》)

真武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蕭(五十三歲),面色萎黃少採,脈來小濡微澀,此皆壯盛積勞,向衰陽弱,病至食下咽,氣迎阻擋,明明反胃格拒,安靜快活,可延年歲(氣迎阻擋,必有痰涎迎壅,故大半夏湯為的。)

小建中湯

  • 1.《溫病條辨》:「三十四、温病愈後,面色萎黃,舌淡,不欲飲水,脈遲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湯主之。

參苓白朮散

  • 1.《赤水玄珠》:「參苓白朮散,治脾氣虛,不能約束其血,或為寒涼藥傷,以致飲食少進,面色萎黃。

歸脾湯

  • 1.《廣瘟疫論》:「至若屢經汗、下、清理,二便已清利,胸腹無阻滯,六脈虛散、結、代、微弱而譫語者,陰陽兩虛,神無所倚也。虛在上焦,必心悸、神倦,生脈散加棗仁、天王補心丹。虛在中焦,必面色萎黃,四肢倦怠,歸脾湯。虛在下焦,必耳聾、目直視,六味地黃湯加遠志、五味、龍骨、茯神。

人參湯

  • 1.《聖濟總錄》:「上八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治脾胃虛冷,嘔逆醋心,冷癖翻胃,中酒後不得食,面色萎黃,人參湯方
  • 2.《雜病廣要》:「冶虛冷䐜脹,及嘔逆醋心,翻胃不能食,面色萎黃,人參湯方。

六君子湯

  • 1.《古今名醫彙粹》:「一、黃芩、白朮二味,為安胎之藥,若脾胃蘊熱,中氣無虧者,暫宜用之,凡屬脾胃虛痞,飲食少思,或泄瀉嘔吐面色萎黃,肢體倦怠者,宜用六君子湯。
  • 2.《古今名醫匯粹》:「一、黃芩、白朮二味,為安胎之藥,若脾胃蘊熱,中氣無虧者,暫宜用之,凡屬脾胃虛痞,飲食少思,或泄瀉嘔吐面色萎黃,肢體倦怠者,宜用六君子湯。
  • 3.《薛氏濟陰萬金書》:「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若脾胃蘊熱,中氣無虧者,宜用之。凡屬脾胃虛痞,飲食少思,或泄瀉嘔吐,面色萎黃,肢體倦怠者,宜用六君子湯。

大半夏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蕭(五十三歲),面色萎黃少採,脈來小濡微澀,此皆壯盛積勞,向衰陽弱,病至食下咽,氣迎阻擋,明明反胃格拒,安靜快活,可延年歲(氣迎阻擋,必有痰涎迎壅,故大半夏湯為的。)

二陳湯

  • 1.《古今醫鑒》:「一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身體虛弱,以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姜炒黃連、麩炒枳實,煎服。
  • 2.《古今醫鑑》:「一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身體虛弱,以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姜炒黃連、麩炒枳實,煎服。
  • 3.《濟世全書》:「如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萎黃,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黃連、枳實、生薑煎服。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年四十餘,臍旁有塊已數年矣。時時衝逆,心下動悸,不能行步,腰以下有水氣,面色萎黃,經水不調治宜先行其水,並利其血,與柴胡薑桂湯加吳茱萸、茯苓,兼用鐵砂丸。服數日,小便夜中快利五六行,臍旁之塊次第減小。數旬,諸證痊愈。

黃土湯

  • 1.《皇漢醫學》:「《用方經驗》本方條曰:「婦人崩血不止,男子下血久久不愈,面色萎黃,掌中煩熱,爪甲乾色(求真按:『乾色,恐為褪色之誤』),脈數胸動,或見微腫者,得效。是禁血之劑,不可漫投。」

抵當湯

  • 1.《經方實驗錄》:「_師曰_,余嘗診一周姓少女,住小南門,年約十八九,經事三月未行,面色萎黃,少腹微脹,證似乾血勞初起。因囑其吞服大黃䗪蟲丸,每服三錢,日三次,盡月可愈。自是之後,遂不復來,意其差矣。越三月,忽一

白朮散

  • 1.《濟陽綱目》:「_三因白朮散_,治中暑,嘔吐暈眩,及大病後調理失宜,勞復如初,及脾胃虛損,面色萎黃,飲食不美,口吐酸水,滑泄腹鳴,飲食所傷,霍亂吐瀉,並宜服之。

烏藥順氣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元氣素虛,勞則體麻發熱,痰氣上攻,或用烏藥順氣散、祛風化痰丸之類,肢體痿軟,痰涎自出,面色萎黃,形體倦怠,而脾肺二脈虛甚,此氣虛而類風。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十全大補湯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尋愈。

秦艽鱉甲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疼,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萎黃,唇焦口乾,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臥,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及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並能治之。

托裡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腿內側患此,膿內潰,噁心倦怠,面色萎黃,右關脈弦大,按之微細,此脾胃虛弱,肝木所乘也,先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劑元氣漸復,乃佐以托裡散而愈。

四君子湯

  • 1.《濟世全書》:「如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萎黃,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黃連、枳實、生薑煎服。
  • 2.《古今醫鑑》:「一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身體虛弱,以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姜炒黃連、麩炒枳實,煎服。
  • 3.《古今醫鑒》:「一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身體虛弱,以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姜炒黃連、麩炒枳實,煎服。
  • 4.《醫學正傳》:「其或面色萎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利,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藥、蓮肉、薏苡、乾山藥、豬苓、澤瀉、白扁豆之類。

甘露飲

  • 1.《沈氏尊生書》:「面色萎黃,泄注,食即嘔逆,即暑乘濕也(宜香茹湯對桂苓甘露飲,大加生薑治之;

大七氣湯

  • 1.《濟世全書》:「_大七氣湯_,治諸般痞積,面色萎黃,肌體羸瘦,四肢無力,皆緣內有蟲積。或好食生米,或好食壁泥,或好食茶、炭、咸、辣等物者,只此一服除根。

艾附暖宮丸

  • 1.《濟陰綱目》:「_艾附暖宮丸_,治婦人子宮虛冷,帶下白淫,面色萎黃,四肢疼痛,倦怠無力,飲食減少,經脈不調,血無顏色,肚腹時痛,久無子息,服藥更能戒惱怒、生冷,累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