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熱積」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熱積是中醫學上的病症名,是指由於體內熱邪過盛,導致陰液虧損,出現發熱、口渴、煩躁、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
熱積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熱邪,如夏季暑熱、秋季燥熱等;二是內生熱邪,如情志不遂、飲食不節等。
熱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發熱:多為高熱,可達40℃以上,常伴有口渴、煩躁、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
- 口渴:口渴明顯,飲水不止,但飲水後不易解渴。
- 煩躁:情緒急躁,易怒,心煩意亂,不能安靜。
- 尿黃:尿色黃赤,量少,有時可見血尿。
- 大便乾結:大便乾結,排便困難,甚至出現便秘。
熱積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潤燥為主。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知母、生地等。
熱積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辛辣、油膩的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 夏季注意防暑降溫,秋季注意防燥。
如果出現熱積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類證治裁》:「〔熱積〕,大承氣湯,見一卷溫。」
- 2.《醫碥》:「不可離白朮,為濕也。忌枳殼。為能寬腸也。忌當歸,為能滑腸也。(用補中益氣者白芍代之。)瀉已愈,至明年此月復發者,有積也。熱積大承氣湯,(見大便不通。)虛者保和丸(見傷飲食)加三稜、蓬朮之屬。寒積備急丸。(見傷飲食。)理中(見中寒)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寒熱雜合而瀉者最宜。」
- 3.《証治準繩‧雜病》:「扶脾丸、桃花丸、訶子丸、赤石脂禹餘糧湯,皆治寒滑。瀉已愈,至明年此月日時復發者,有積故也。脾主信,故至期復發。熱積,大承氣湯。寒積、感應丸。虛者,以保和丸加三稜、蓬朮之屬投之。」
- 4.《醫辨》:「瀉已愈,至明年此月日時復發者,有積故也。脾主信,故至期復發。熱積,大承氣湯。寒積,感應丸。虛者,以保和丸加三稜、蓬朮之屬投之。」
- 5.《濟陽綱目》:「收澀之劑,固腸丸、訶子散皆治熱滑,扶脾丸、桃花丸、訶子丸、赤石脂禹餘糧湯皆治寒滑。瀉已愈,至明年此月日時復發者,有積故也。脾主信,故至期復發。熱積,大承氣湯;寒積,感應丸;虛者,以保和丸加三稜、蓬朮之屬投之。」
▼ 展開更多
炙甘草湯
- 1.《幼幼新書》:「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沙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解五毒,治潮熱、積熱等疾。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調膩粉少許下。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痰伏痞吐逆等,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理中湯
- 1.《雜病廣要》:「似痢非痢,寒熱不調之症,或熱積於中,而以冷物冷藥冰之,或冷積於中,而以熱物熱藥壓之,故熱與冷搏而成瀉,或澀或溏,裡急後重者,戊己丸、香連丸或理中湯加黃連、木香。(《入門》)」
當歸建中湯
- 1.《扁鵲心書》:「此由膏粱飲酒太過,熱積腸中,久則成癰,服當歸建中湯自愈。若近肛門者,用針刺之,出膿血而愈。(此證身皮甲錯,腹皮急脹如腫,甚者腹脹大,轉有水聲,或繞臍生瘡,若臍間出膿者不治。大法以口□為主,若膿成□□□而殞。)」
小柴胡湯
- 1.《赤水玄珠》:「大承氣湯最緊,小承氣湯次之,謂胃氣湯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云:盪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也。」
四物湯
- 1.《明醫指掌》:「妊娠將及臨月,兩眼失明,不見燈火,頭痛暈,腮頷腫,不能轉項,此肝經熱毒上攻,蓋是薑、椒、熱酒、葷腥、炙爆熱積於中也,消風散、天門冬飲、四物湯加荊芥、防風、黃芩、黃連。」
黃耆建中湯
- 1.《鄒亦仲醫案新編》:「料君必素喜膏梁厚味、煎炒炙燔之物,熱積於中,由來有漸,灼熱成痰,布滿肺胃,治法不去痰則逆滿難當,去之則溫燥難避,咳血恐增,遵仲景甘藥進食法,與黃耆建中湯二劑。短澀脈象易為浮緩,浮乃陽象,非內傷所宜,換與都氣湯加沉香引氣入腎,期減喘滿之苦。」
黃連阿膠湯
- 1.《醫宗說約》:「身發熱痢膿血,莫作陰寒漏底說,溫熱積中成下痢,黃連阿膠湯可絕。」
旋覆花湯
- 1.《柳寶詒醫論醫案》:「予看病三十年來,自著者兩方。一方瘀熱湯,用三味旋覆花湯加茅根、枇杷葉,治瘀熱積胸痛最妙。一方未定名目,治痧疹後,邪戀正虛,將成勞者。倘神識脈情已脫者,無益也。方用四物加杏仁、蘇葉、桔梗。」
涼膈散
- 1.《証治準繩‧幼科》:「〔薛〕腮屬足陽明胃經,其生癱者,多因兒食甘甜厚味,脾胃積熱所致,亦有乳母鬱怒,兒受其患者。若因熱積於內,二便不通者,用涼膈散。風邪相搏,二便如常者,用漏蘆湯。胃經風熱,或兼咽喉腫痛,用升麻防風湯。若稟賦陰虛火動,頦間或兩耳內生瘡,或出膿不止者,宜用地黃丸。」
- 2.《保嬰撮要》:「腮屬足陽明胃經,其生癰者,多因兒食甘甜厚味,脾胃積熱所致。亦有乳母鬱怒,兒受其患者。若因熱積於內,二便不通者,用涼膈散。風邪相搏,二便如常者,用漏蘆湯。胃經風熱,或兼咽喉腫痛,用升麻防風湯。若稟賦陰虛火動,頦間或兩耳內生瘡,或出膿不止者,宜用地黃丸。」
防風通聖散
- 1.《醫學原理》:「_雙解湯_,治一切風熱積熱,乃益元散合防風通聖散。方見風暑二門。」
消風散
- 1.《明醫指掌》:「妊娠將及臨月,兩眼失明,不見燈火,頭痛暈,腮頷腫,不能轉項,此肝經熱毒上攻,蓋是薑、椒、熱酒、葷腥、炙爆熱積於中也,消風散、天門冬飲、四物湯加荊芥、防風、黃芩、黃連。」
清暑益氣湯
- 1.《証治準繩‧雜病》:「濕勝者,腫痛重著,其脈濡而細,宜分滲,除濕湯。暑勝者,煩渴熱積,其脈洪而數,宜清利,清暑益氣湯。若四氣兼見,但推其多者為勝,分其表裡以施治也。太陽經腳氣病者,頭痛目眩,項強,腰脊身體經絡,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皆痛,宜隨四時之氣發散而愈,麻黃左經湯。」
八正散
- 1.《幼科指南》:「小兒多因乳食停滯生熱,結於腸胃,以致二便秘結。其候口渴舌乾,唇赤面紅,熱積尿閉,小腹滿急,八正散主之。食積大便閉,腹脹痛者,用神芎丸主之。」
葛花解酲湯
- 1.《醫方集解》:「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酒,大熱有毒,又水之所釀成,故熱而兼濕,濕熱積於腸胃,故見諸證)。」
- 2.《成方切用》:「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酒熱而兼濕,濕熱積於腸胃,故見諸證。)」
芍藥湯
- 1.《幼科折衷》:「及有濕熱積滯於大腸,未經疏蕩亦成此疾,宜芍藥湯少加大黃以瀉其積滯之氣,痢止而肛不復脫矣,外宜蟠龍散敷之。大凡手足指熱者屬熱,指寒者屬虛,亦是一看法。」
- 2.《保命歌括》:「脫肛證,有因努責而出者,宜芍藥湯少加酒大黃,以瀉其濕熱積滯之氣。痢止,大便自調,肛不復脫矣。有因氣虛下陷而脫出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倍加當歸、白芍藥,使氣升血生,痢自止而肛不出矣。其有不收者,外用荊芥穗、五倍子末、朴硝煎湯燻洗,輕手按入,以帛勒之,再灸百會、長強穴。」
雙解散
- 1.《玉機微義》:「宣明雙解散治一切風熱積熱」
五皮散
- 1.《張氏醫通》:「五皮散(局方),治濕熱積於脾經。面目四肢浮腫。」
五福化毒丹
- 1.《小兒藥證直訣》:「治瘡疹餘毒上攻口齒,躁煩,亦咽乾,口舌生瘡,及治蘊熱積,毒熱,驚惕,狂躁。」
保和丸
- 1.《保命歌括》:「如食積成塊者,宜阿魏膠丸,以白朮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作湯使。痰積用清痰丸,食積用保和丸,酒積用東垣草豆蔻丸,氣積、熱積,木香檳榔丸,食積、冷積,感應丸。」
桃仁承氣湯
- 1.《赤水玄珠》:「丹溪曰:腸癰,大腸有熱積死血流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近肛門破入風者,難治,用防風之類。」
- 2.《濟陽綱目》:「_桃仁承氣湯_,下痢紫黑色者,熱積瘀血也,腹痛後重異常,以此下之。」
枳實導滯丸
- 1.《醫方簡義》:「治濕熱積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