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三十卷 (2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十卷 (21)

1. 湯火門

凡湯火傷,急向火灸,雖極痛,強忍一時即不痛,慎勿以冷物塌之,及井底泥敷之,使熱氣不出,爛入肌肉。

火燒,以好酒洗之,再以鹽敷其上,如皮塌者,以酒熬牛皮膠敷之。

熱酒傷,用糯米粉炒黑,末,酒調敷之。

治湯火灼未成瘡者,用艾白根燒灰,雞子黃和敷之。如成瘡,用白蜜封之,以竹中取膜貼上,日三次。

治湯火瘡,麩皮炒黑灰,為末敷上,神妙。此方有補性,始終皆可用。

治湯火瘡,取舊烹銀爐中燒過焦黃土,研細如粉,以生薑調於帛上,貼之痛止。

一方,用熔銀鍋子細末,油調敷上佳。

保生救苦散,治火燒,熱油損,或致皮肉脫,及一切狗齧損傷,並刀斧傷。

用生寒水石,不拘多少,為極細末,調塗之。或幹上,然不如油調塗,其痛立止,並不作膿。無分毫釐苦楚,日近完復,永無破傷風症。

冰霜散,治火燒皮爛大痛。

寒水石(生),牡蠣(燒),朴硝,青黛,輕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新水或小油調塗立止。

治火燒。

桐油,水銀(各等分)

上二件,以柳條不住手攪成膏,再入大黃、石膏二末,和以牛皮膠,入少水溶開,外用貓兒肚底毛,細剪摻上貼之,以青黛敷之妙。

治湯火瘡爛者,以黃蜀葵花落者,淨器收之,入水些少,待爛成水,敷上神妙。

熱油燒外痛,以蜜敷之立安。(梅師方。)

治湯火瘡至妙。

用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傷處,後以藥未搽上,不痛且無痕。大凡湯傷,先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敷藥。

又方,以榆白皮末,豬脂油塗瘡愈。

白話文:

對於各種燒燙傷,應立即靠近火源進行灸療,儘管會極度疼痛,但只要忍耐片刻,隨後便不會感到痛楚。切記不要使用冰冷的物體覆蓋傷口,或是用井底的泥巴敷在上面,這樣會使熱氣無法釋放,導致傷口腐爛進入肌肉層。

若是被火燒傷,可以先用好酒清洗傷口,再將鹽敷在傷處。如果皮膚已經受損,可以用酒煮沸牛皮製成的膠狀物敷在傷口上。

若因熱酒造成傷害,可將糯米粉炒至黑色,磨成粉末後,用酒調和敷在傷口上。

對於燒燙傷尚未形成傷口的情況,可以將艾草的白色根部燒成灰,與雞蛋黃混合敷在傷口上。如果已經形成傷口,則可以用蜂蜜封住傷口,再從竹子中取出薄膜貼在上面,一天三次。

治療燒燙傷,可將麩皮炒至黑色,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效果奇佳。此方法具有補益作用,從開始到結束都可以使用。

治療燒燙傷,可從舊烹銀爐中取得燒過的焦黃土,研磨成細粉,用生薑調和,敷在紗布上貼在傷口上,可以止痛。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熔銀鍋的細末,用油調和敷在傷口上,效果更佳。

「保生救苦散」,可用於治療火燒傷、熱油傷害,以及因狗咬、刀斧傷害等各種情況。使用生寒水石,不限量,研磨成極細粉末,調和塗抹於傷口。或者乾敷,但效果不如用油調和塗抹,能夠立即止痛,且不會引起膿腫。完全無痛苦,傷口逐漸恢復,不會產生破傷風症狀。

「冰霜散」,適用於火燒傷皮膚爛掉的劇烈疼痛。

生寒水石、燒牡蠣、朴硝、青黛、輕粉(各等量)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新鮮水或少量油調和塗抹,立即止痛。

治療火燒傷,可以使用桐油和水銀(各等量)。將這兩種材料用柳枝不斷攪拌成膏狀,再加入大黃和石膏的粉末,與牛皮膠一起加少量水溶解,外敷貓肚子下的毛,細剪後敷在傷口上,再用青黛敷上,效果極佳。

對於嚴重的燒燙傷,可以將黃蜀葵花的落花收集起來,放入乾淨容器中,加少量水,待其爛成水狀,敷在傷口上,效果奇佳。

若因熱油燒傷而感到劇烈疼痛,可以用蜂蜜敷在傷口上,立即舒緩疼痛。

有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燒燙傷的方法,可以使用劉寄奴草的粉末,先用糯米漿和雞毛掃帚清潔傷口,然後將藥粉塗抹在傷口上,不僅不會感到疼痛,而且不會留下痕跡。通常情況下,燒燙傷後應先用鹽粉撒在傷口上,保護肉質不受損壞,然後再敷上藥物。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榆樹皮的白色部分磨成粉末,與豬油混合塗抹在傷口上,有助於傷口癒合。

2. 顛撲損傷門

按《發明》經云:夫從高墜下,惡血留於內,不分十二經絡,聖人俱作風中肝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惡血必歸於肝。不問何經之傷,必留於脅下,蓋肝主血故也。痛甚則必有自汗。但人汗出皆為風症。諸痛皆屬於肝木,況敗血凝澀,從其所屬入於肝也。從高墜下,逆其所行之血氣,非肝而何?以破血行經藥治之。

《內經》云: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砍瘡出血一二石者,脈大,二十日死。

砍刺出血不止者,其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從高顛仆,內有血,腹脹滿,脈弦者生,小弱者死。

劉宗厚云:按破傷有瘀血有內,脈堅強實則生,虛小弱者死。若亡血過多,脈虛細小者生,浮大數實者死,皆為脈病不相應也。

子和云:諸落馬墜井,打撲傷損,閃肭損折,杖瘡腫發,焮痛不止者。可峻下二三十行,痛止腫消。宜以通經散、導水丸等藥,或加湯劑瀉之,後服和血消腫散毒之藥。

劉宗厚曰:按子和於墮車落馬,杖瘡閃肭者,俱用峻下。其有心恙牙關緊急者,云是驚涎堵塞於上,俱用三聖散,先吐後下。其法雖峻,然果有驚涎瘀血停留於內,焮痛腫脹發於外者,亦奏捷功。但於出血過多,老弱之人,脈虛大者,亦當求責。

又曰:謹按打撲金刃損傷,是不因動氣而病生於外,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為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症,專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停積而亡血過多之症。蓋打撲墜墮,皮不破而內傷者,必有瘀血;若金刃傷,皮出血,或致亡血過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

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又察其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惟宜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頃見圍城中軍士,被傷不問頭面、手足、胸背、輕重,治者例以大黃等藥利之。後大黃缺少,甚者遂以巴豆代之。以為不於初時瀉去毒氣,後則多致危殆,至於略人手指,亦悉以藥利之。

殊不知大黃之藥,惟與有瘀血者相宜,其有亡血過多,元氣胃氣虛弱之人,不可服也。其巴豆大熱有毒,止能破堅逐積,用於此疾,尤非切當。所以有服下藥過後,其脈愈見堅大,治者不察,又以為瘀血未盡而復下之,因而夭折人命,可不慎歟!

凡損傷,切不可食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系血入心即死,以攻下瘀血之劑治之。

《金匱》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

大黃(一兩,酒浸),緋帛(如手大,燒存性),亂髮(如雞子大,燒存性),炊單布(一尺,燒灰),敗蒲(一把,二寸),桃仁(四十九粒,去皮尖),甘草(炙,如中指節)

白話文:

顛撲損傷門

古代醫書認為,從高處墜落導致的內傷,瘀血積聚,不論傷及哪條經絡,都應歸咎於肝經,症狀會出現在脅下,治療方法如同中風。因為肝主血,瘀血必然歸於肝臟。無論何種經絡受損,疼痛都會集中在脅下,都是因為肝臟主血的緣故。疼痛劇烈時,必然伴隨自汗,而汗出通常被認為是風症。所有疼痛都屬於肝木,更何況是瘀血凝滯,必然會循經絡進入肝臟。從高處墜落,逆行衝擊血氣,除了肝臟還能是什麼?因此,應該使用破血行經的藥物治療。

《內經》記載:肝脈搏動有力而堅實,顏色不青紫,患病時脈搏跳動像墜落一般,這是因為脅下有瘀血,導致嘔逆。 《金匱要略》記載:寸口脈浮弱而澀滯,說明失血,如果伴有汗出則還好,若不汗出,則可能是身體有刀傷或斧傷導致的失血。

金瘡出血,脈象沉細者能活,脈象浮大者則死。

砍傷出血一到二石(古代重量單位)的,脈象洪大,二十天內必死。

砍刺傷出血不止,脈象停止或脈象洪大者,七天內必死;脈象滑細者則能活。從高處跌落,內出血,腹部脹滿,脈象弦緊者能活,脈象細弱者則死。

劉宗厚認為:破傷風瘀血在內,脈象堅強有力則能活,脈象虛弱細小者則死。如果失血過多,脈象虛弱細小者能活,脈象浮大數實者則死,這些都是脈象與病情不相符的情況。

子和認為:所有因墜馬、墜井、打撲、閃挫、骨折、杖傷腫痛不止的患者,可以使用峻下法,二三十次瀉下,疼痛就會停止,腫脹也會消退。可以使用通經散、導水丸等藥物,或者加用湯劑瀉下,然後服用和血消腫解毒的藥物。

劉宗厚說:子和治療墜車、墜馬、杖傷、閃挫等,都使用峻下法。如果有心臟疾病,牙關緊閉的患者,認為是驚涎堵塞在上,則使用三聖散,先催吐後瀉下。這種方法雖然峻烈,但對於驚涎瘀血停留於內,而外顯腫脹疼痛的患者,確實有效。但對於出血過多、年老體弱、脈象虛大的患者,則要謹慎使用。

劉宗厚又說:打撲、金刃傷,並非因外邪侵犯而致病,而是受到外力傷害,導致血肉筋骨受損,這與六淫七情致病不同,沒有氣血之分。因此,治療損傷,應專從血論,需區分瘀血停積和失血過多的情況。打撲墜落,皮肉未破而內傷者,必然有瘀血;金刃傷則皮肉破損出血,可能導致失血過多,這兩種情況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治療。治療瘀血者,宜攻利;治療失血過多者,則需兼顧補益。還需觀察傷勢的輕重深淺、經絡氣血的多少,應先清除瘀血,疏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再調氣養血,補益脾胃,這樣才能有效。最近見圍城中的軍士受傷,不論是頭面、手足、胸背,輕重皆不論,治療者一律用大黃等藥物瀉下。後來大黃不足,甚至用巴豆代替。他們認為如果不一開始瀉去毒氣,日後就會危殆,甚至手指受傷也用藥物瀉下。

殊不知大黃只適用於瘀血者,對於失血過多、元氣脾胃虛弱者,不可服用。巴豆性大熱有毒,只能破堅逐積,用於此病,更加不妥。因此,有些人服藥後,脈象反而更加堅實洪大,治療者不察,又以為瘀血未盡而再次瀉下,最終導致死亡,實在不可不慎!

凡是損傷,切勿飲用冷水,血液遇寒則凝固。如果血液進入心臟,立刻就會死亡,所以要使用攻下瘀血的藥物治療。

《金匱要略》治療墜馬及一切筋骨損傷的方劑:

大黃(一兩,酒浸)、緋帛(如手大,燒存性)、亂髮(如雞子大,燒存性)、炊單布(一尺,燒灰)、敗蒲(一把,二寸)、桃仁(四十九粒,去皮尖)、炙甘草(如中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