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22)
第三冊 (22)
1. 諸見血證
是燥氣亦能使血溢也。然則六氣皆能使人失血,何獨火乎。
《攖寧生卮言》云:古人言諸見血非寒證,皆以血為熱迫,遂至妄行,然皆復有所挾也。或挾風,或挾濕,或挾氣,又有因藥石而發者,其本皆熱。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則梔子、黃芩、黃連、芍藥、犀角、蒲黃,而濟以生地黃、牡丹皮之類。胃血,古人有胃風湯,正是以陽明火邪為風所扇,而血為之動,中間有桂,取其能伐木也。
若蒼朮、地榆、白芍藥之類,而濟以火劑。大腸血,以手陽明火邪,為風為濕也。治以火劑、風劑,風能勝濕也。如黃連、黃芩、芍藥、柏皮、荊芥、防風、羌活之類,兼用雞冠花,則又述類之義也。驚而動血者,屬心。怒而動血者,屬肝。憂而動血者,屬肺。思而動血者,屬脾。
勞而動血者,屬腎。血溢、血泄、諸蓄妄證,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而後區別治之。雖往往獲中,然猶不得其所以然也。後來四明遇故人蘇伊舉,間論諸家之術,伊舉曰吾鄉有善醫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下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則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予聞之愕然曰名言也。
昔者之疑,今釋然矣。
婦人之於血也,經水蓄而為胞胎,則蓄者自蓄,生者自生,及其產育為惡露,則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醞而為乳,則無復下,滿而為月矣。失血為血家妄逆,產婦為婦人常事,其去其生則一也。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蓋施之於蓄妄之初,亡血虛家不可下,蓋戒之於亡失之後。
白話文:
諸見血證
燥熱也能導致出血。既然六種氣候都能讓人失血,為何單獨指責火呢?
《攖寧生卮言》說:古人認為所有出血症狀,除了寒證以外,都是因為血被熱氣逼迫,導致血液妄行,但都伴隨其他因素。可能是風、濕、氣,也可能是藥物引起的,其根本原因都在於熱。上、中、下三焦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上焦出血,用梔子、黃芩、黃連、芍藥、犀角、蒲黃,再輔以生地黃、牡丹皮等。胃出血,古人有胃風湯,是認為陽明經的火邪被風吹動,導致出血,其中用桂枝,是取其能剋制木氣之意。
下焦出血,可用蒼朮、地榆、白芍藥等,再輔以溫熱的藥物。大腸出血,是由於手陽明經的火邪,以及風邪、濕邪引起的。治療用溫熱藥物和祛風藥物,因為風能勝濕。比如黃連、黃芩、芍藥、柏皮、荊芥、防風、羌活等,再加雞冠花,也是同樣的道理。驚嚇導致出血,屬於心;憤怒導致出血,屬於肝;憂愁導致出血,屬於肺;思考過度導致出血,屬於脾;勞累導致出血,屬於腎。
各種出血、血泄、積聚妄行等病症,初期我通常用桃仁、大黃等活血化瘀的藥物,以制止其病情發展,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治療。雖然屢屢奏效,但仍然未能完全理解其根本原因。後來在四明遇到故人蘇伊舉,我們一起討論各家醫術,伊舉說他家鄉有一位善於治病的醫生,治療失血積聚妄行,總是先用峻下之藥。有人問道:失血後再用瀉藥,病人會不會更虛弱?伊舉回答說:血液妄行,迷失了正常的運行軌道,如果不清除積聚的瘀血,妄行就會變成常態,怎麼能控制呢?況且,該去的自然會去,該生的自然會生,哪裡來的虛弱之說呢?我聽後大為震驚,說道:這真是至理名言啊!
我過去的疑惑,現在終於解開了。
婦女的血,經血積聚形成胎兒,則積聚的自然積聚,生成的自然生成;等到生產後排出惡露,則該去的自然會去,該生的自然會生;等到分泌乳汁,則不再排出,而是積聚而成為月經。失血是血液妄逆,產後出血是婦女常有的事,其排出和生成都是一個道理。失血症必須用瀉藥破血,這是針對積聚妄行初期而言的;已經失血過多的虛弱病人則不能使用瀉藥,這是針對失血之後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