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23)
第三冊 (23)
1. 九竅出血
南天竺飲主之。或用血餘灰,自發為佳,無即父子一氣者,次則男胎髮,又次則亂髮,皂角水淨洗,曬乾燒灰為末,每二錢以茅草根、車前草煎湯調下。荊葉搗取汁,酒和服。刺薊一握絞汁,酒半盞和服。如無生者,搗乾者為末,冷水調三錢。
白話文:
用南天竺這種藥物來治療出血。或者用人的頭髮燒成的灰,最好是用自己頭髮燒的灰,如果沒有,就用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的頭髮,其次可以用男嬰的胎髮,再次之則用一般人的亂髮。用皂角水把頭髮洗乾淨,曬乾後燒成灰,磨成粉末,每次用二錢,用茅草根或車前草煎的湯送服。也可以把荊葉搗爛取汁,用酒調和後服用。或者用一撮刺薊擠出汁液,用半小杯酒調和後服用。如果沒有新鮮的刺薊,就用乾的刺薊磨成粉末,用冷水調和三錢服用。
2. 血從毛孔出
名曰肌衄,用人中白不拘多少,刮在新瓦上,用火逼干,研令極細,每服二錢,入麝香少許,溫酒調下。外以男胎髮燒灰𨢴之。未效,以鬱金末水調,鵝翎掃之即止。《九靈山房集》云:湖心寺僧履師,偶搔膕中疥,忽自出血,汨汨如湧泉,竟日不止,瘍醫治療弗效。
邀呂元膺往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語,及持其脈,惟尺脈如蛛絲,他部皆無,即告之曰,夫脈血氣之先也,今血妄溢,故榮氣暴衰,然兩尺尚可按,惟當益榮以瀉其陰火,乃作四神湯加荊芥穗、防風,不間晨夜並進,明日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一劑遂痊。
凡九竅出血皆可用:牆頭苔蘚可以塞。車前草汁可以滴。火燒蓮房用水調。鍋底黑煤可以吃。石榴花片可以塞。生萊菔汁可以滴。火燒龍骨可以吹。水煎茅花可以吃。《玉機微義》曰: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臟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
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
故曰血者神氣也,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婦人之生也,年至十四經行,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氣一傷,所變立至,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妄反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
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喜狂。墮恐跌僕則瘀惡內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
予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虛腹痛也。
白話文:
血從毛孔出
這種情況叫做「肌衄」,可以使用人中白,不論多少,刮在新瓦片上,用火烘乾,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麝香,用溫酒調和後服用。外用方面,將男嬰的胎髮燒成灰,塗抹在患處。如果還沒效果,可以用鬱金粉用水調和,用鵝毛輕輕掃在患處,就能止血。《九靈山房集》記載:湖心寺的僧人履師,偶然抓撓腿彎處的疥瘡,突然開始出血,像泉水一樣湧出,整天都止不住,找外科醫生治療也沒效果。
後來請來呂元膺診視,當時履師已經非常虛弱,沒力氣說話。把脈時,只有寸脈像蜘蛛絲般微弱,其他部位都摸不到脈搏。呂元膺就說,脈搏是氣血的先兆,現在血不正常地外溢,所以導致身體的氣血驟然衰敗,但兩尺脈還能按到,應該用補益氣血的方式來瀉掉陰火。於是開了四神湯,加荊芥穗、防風,不分早晚服用,第二天脈搏逐漸恢復,再服用一劑十全大補湯就痊癒了。
凡是九竅出血的情況都可以用這些方法:牆頭上的苔蘚可以塞住出血孔。車前草汁可以滴入。燒過的蓮房用水調和後使用。鍋底的黑灰可以吃。石榴花瓣可以塞住出血孔。生蘿蔔汁可以滴入。燒過的龍骨可以吹入。用水煎煮茅花可以服用。《玉機微義》說:經書上說,榮是指水穀的精華,調和五臟,散佈在六腑,才能進入脈絡。它源源不斷而來,在脾臟生化,由心臟統領,肝臟受納,肺臟宣佈,腎臟施洩,灌溉全身。
眼睛得到它才能看見,耳朵得到它才能聽見,手得到它才能拿取,手掌得到它才能握持,腳得到它才能行走,內臟得到它才能產生液體,腑得到它才能產生氣,所以說出入升降、滋潤宣通的功能,都是由此而來的。注入脈絡,如果少了就會澀滯,如果充足就會充實。經常通過飲食來滋養,所以才能陽生陰長,從飲食中提取汁液變化成紅色的血液。生化功能旺盛,各個經絡都依賴它來生長滋養;如果衰竭耗損,那麼各個脈絡就會因此而空虛,難道能不謹慎地保養嗎?
所以說,血是精神的基礎,得到它就能生存,失去它就會死亡。要知道血氣旺盛,身體就強壯;血氣衰弱,身體就衰弱。精神安定,陰氣就能產生;身體勞累,陽氣就會亢盛。陽氣旺盛,陰氣必然衰弱。又怎麼能說陽氣旺盛就能產生陰血呢?這說的是氣血的常態,陰氣依附於陽氣,跟隨陽氣在體內運行,如果沒有陰氣來約束,那麼陽氣又怎麼能維持?所以陰虛就很容易生病,也難以治療。因為相較於陽氣,陰氣常常虧虛,如果又損耗它,就會導致陽氣容易亢盛而陰氣容易匱乏。各個醫書都說:陽氣實在,陰氣虛弱,陰氣常常不足。
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女性從十四歲左右開始月經來潮,到四十九歲左右月經停止,可見陰血的生成很難,而虧損卻很容易。陰氣一旦受損,各種病症立刻就會出現:如果向上妄行就會吐血、流鼻血;如果向外衰竭就會導致虛勞;如果向下妄行就會大便出血;如果熱邪積聚在膀胱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尿血;如果滲透到腸道就會導致腸風;陰虛陽氣搏動就會導致崩漏;濕氣和熱邪淤積就會導致帶下病;熱邪到了極點,腐蝕成膿就會導致膿血。火邪到了極點,表現得像水,血液顏色會呈紫黑色。
熱邪勝過陰氣,就會引發瘡瘍;濕氣滯留在血液中就會導致疼痛或瘙癢,隱疹在皮膚上就會導致發冷或麻木。如果積蓄在上方就會導致健忘,如果積蓄在下方就會導致癲狂。如果感到恐懼、害怕跌倒就會導致瘀血內凝。如果從身體部位來區分,上半身屬於天的陽氣,下半身屬於地的陰氣。這些只是列舉了一些比較明顯的症狀。治療血症必須用歸屬於血分的藥物,要尋求血藥,大概就是四物湯吧。河間學派說要根據病情輔助用藥,稱之為六合湯,已經說得很詳細了。
我現在說明一下這些藥物的氣味和功效,對於它們各自的職責,不可不仔細考察。川芎是血中的氣藥,能通肝經,藥性辛散,能疏導氣滯引起的血瘀。地黃是血中的血藥,能通腎經,藥性甘寒,能滋生真陰的虧虛。當歸有三種用法,是血中的主要藥物,能通肝經,藥性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芍藥是陰分的藥物,能通脾經,藥性酸寒,能調和血氣,治療虛勞引起的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