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24)
第三冊 (24)
1. 血從毛孔出
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證損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如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
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瑣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肉桂,血寒所宜。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特取其正治大略耳。人能觸類而長,可以應無窮之變矣。
【診】:脫血而脈實者難治。病若吐血復鼽衄,脈當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吐血衄血,脈滑、弱小者生,實大者死。汗出若衄,其脈滑小者生,大躁者死。嘔血胸滿引痛,脈小而疾者逆也。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難治者,邪勝也。
身涼脈靜者易治,易治者,正氣復也。衄血者,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血溢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凶也。若變而下行為惡利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證下血者,當自愈。若無病之人,忽然下利者,其病進也。
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利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白話文:
血從毛孔出
如果要尋找治療陰虛的藥物,就必須從這方面入手。《脾胃論》說:如果醫生醫術精湛,就能根據症狀增減藥物,選取一兩種最適合的藥物為主藥即可。這篇文章特別討論出血病,並探討治療出血的藥物。如果氣虛血弱,就要像長沙醫家治療血虛一樣,用人參來補益,陽氣旺盛就能滋生陰血。四物湯只能治療血分受傷,前提是氣不虛弱。輔助藥物方面,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適合血瘀;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適合血崩;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適合血痛;蓯蓉、續斷、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適合血虛;乳酪適合血燥;乾薑、肉桂適合血寒;生地黃、苦參適合血熱。以上只是概括說明主要的治療方法。人們能夠觸類旁通,就能應對無窮的變化。
診斷:出血而脈象有力者難治。如果病人吐血又兼有鼻出血,脈象應該沉細,反而是浮大有力者就會死亡。吐血鼻出血,脈象滑而細弱者能活,脈象實大者則死。出汗如同鼻出血,脈象滑而細弱者能活,大汗淋漓者則死。嘔血胸悶疼痛,脈象細而數者病情危急。脈象有力而跳動,鼻出血伴隨發熱者死亡。吐血、咳嗽逆氣上衝,脈象數而發熱,不能平臥者死亡。各種出血症狀,伴隨發熱和脈象有力者難治,難治是因為邪氣盛。
身體寒冷脈象平和者容易治療,容易治療是因為正氣恢復。鼻出血,如果只是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或者出汗不到腳部者死亡。血液溢出向上走,無論是唾液、嘔吐或吐血,都是凶險的徵兆。如果血液轉而向下,導致腹瀉,則屬於順利,預後較好。血液向上走是逆,治療困難;血液向下走是順,治療容易。所以張仲景說:蓄血症狀向下出血者,就會自愈。如果沒有疾病的人,突然腹瀉,病情就會加重。
現在患有血證,血液向上走又向下走導致腹瀉,邪氣將要排出,這是吉利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