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2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21)

1. 諸血門

2. 諸見血證

(附九竅出血,血從,毛孔出)

東垣云: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如有寒者,乾薑、肉桂之類主之。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甘草、當歸、沉香之類主之。

嘔血出於胃,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

海藏云:胸中聚集之殘火,腹裡積久之太陰,上下隔絕,脈絡部分,陰陽不通,用苦熱以定於中,使辛熱以行於外,升以甘溫,降以辛潤,化嚴肅為春溫,變凜冽為和氣,汗而愈也。然餘毒土苴猶有存者,周身陽和尚未泰然,胸中微躁而思涼飲,因食冷物服涼劑,陽氣復消,余陰再作,脈退而小,弦細而遲,激而為衄血,唾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為便血、溺血者有之,腎肝受邪也。

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水穀道路,浸漬而成。若見血證,不詳本源,便用涼折,變乃生矣。陽證溢出鮮血。陰證下如豚肝。

上而血者,黃耆桂枝湯,白芍當歸湯。中而血者,當歸建中湯,增損胃風湯。下而血者,芎歸朮附湯,桂附六合湯。若三血證在行陽二十五度見,黃耆四君子湯主之。若三血證在行陰二十五度見,當歸四逆加吳茱萸主之。

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陰虛陽走,其脈沉而散,其外證虛寒無熱候,宜烏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湯和大七氣湯,入川芎煎,調蘇合香丸溫之。《仁齋直指》云: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榮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耳。

外證必有虛冷之狀,法當溫中,使血自歸於經絡,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局方》七氣湯加川芎,或甘草乾薑湯,其效甚著。又有飲食傷胃,或胃虛不能傳化,其氣逆上,亦令吐衄,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

出血諸證,每以胃藥收功,木香理中湯,或參苓白朮散二分,枳殼散一分,夾和,米湯乘熱調下,或真方四君子湯,夾和小烏沉湯,米湯調下,以上並用薑棗略煎亦得,上藥不惟養胃,蓋以調氣輩與之並行。若夫桔梗枳殼湯,夾和二陳湯,薑棗同煎,入蘇合香丸少許佐之,又調氣之上藥也。

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血溢血泄。又云:少陽之復,火氣內發,血溢血泄。是火氣能使人失血者也。而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民病嘔血血泄,鼽衄善悲。又云: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血見。是寒氣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血見。

是濕氣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持於氣交,熱病生於上,冷病生於下,寒熱凌犯而爭於中,民病血溢血泄。是寒熱凌犯能使人失血也。太陰司天之政,初之氣,風濕相薄,民病血溢。是風濕相薄血溢也。又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病反側咳逆,甚而血溢。

白話文:

諸見血證(各種出血症狀)

(附帶說明九竅出血,血從毛孔滲出)

東垣說: 鼻出血(衄血)多因肺部問題引起,治療上宜使用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紫參、丹參、阿膠等藥物。咳嗽帶血(咯唾血)多因腎臟問題引起,治療上宜使用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等藥物。若有寒象,則應使用乾薑、肉桂等溫熱藥物。痰中帶血(痰涎血)多因脾臟問題引起,治療上宜使用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甘草、當歸、沉香等藥物。

**嘔吐出血(嘔血)**多因胃部問題引起,若是實證,則使用犀角地黃湯;若是虛證,則使用小建中湯再加黃連。

海藏說: 胸腔內積聚的餘熱,腹腔內積累已久的濕寒,導致上下不通,經絡阻塞,陰陽失調。治療上應使用苦熱藥物來穩定中焦,用辛熱藥物來疏通體表,用甘溫藥物來提升,用辛潤藥物來下降。如此一來,就能讓嚴寒之氣轉為春天的溫暖,讓凜冽之氣轉為和諧之氣,通過發汗使病情好轉。然而,體內殘留的毒素可能還未完全清除,全身陽氣尚未完全恢復,胸中可能微微煩躁,想喝冷飲。如果因此食用冷食或服用寒涼藥物,陽氣會再次受損,體內餘陰會再次作祟,導致脈象減弱變細,變得弦細而遲緩。這時就容易引發鼻出血(衄血)、咳嗽帶血(唾血),這是心肺受到邪氣影響的表現。也可能導致大便出血(便血)、小便出血(溺血),這是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影響的表現。

三焦出血,顏色紫黑而不鮮紅,這是因為重重寒濕化為毒素,阻礙了水穀運化的道路,長時間浸泡而形成的。如果遇到出血症狀,不仔細辨別病因,就盲目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使病情惡化。陽證的出血,血液鮮紅。陰證的出血,排出的血液像豬肝一樣。

上半身出血: 可以使用黃耆桂枝湯或白芍當歸湯。 中焦出血: 可以使用當歸建中湯或增損胃風湯。 下半身出血: 可以使用芎歸朮附湯或桂附六合湯。 如果上述三種出血症狀都在陽氣運行二十五度時出現,應使用黃耆四君子湯。如果三種出血症狀都在陰氣運行二十五度時出現,應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

吐血、鼻出血(衄血)、大便出血(便血),這些情況都表明患者陰虛而陽氣浮越,脈象沉弱而散亂,外在表現為虛寒而無熱象。宜使用烏金丸、散劑來止血,治療原則是上半身出血使用散劑,下半身出血使用丸劑,然後再使用木香理中湯和大七氣湯,加入川芎煎煮,調服蘇合香丸溫服。《仁齋直指》說:血遇到熱就會加速流動,所以止血多用寒涼藥物。然而,也有氣虛夾雜寒邪,導致陰陽不相維護,榮氣虛弱散亂,血也跟著錯亂運行,這就是所謂的陽虛則陰氣也會跟著散失。

這種情況下,外在表現必然有虛冷之象,治療方法應當溫補中焦,使血能回到經脈中。可以使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局方》七氣湯加川芎,或甘草乾薑湯,效果顯著。還有因為飲食損傷脾胃,或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導致氣機上逆,也會引起嘔吐和鼻出血,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木香理中湯或甘草乾薑湯。

各種出血症狀,常常可以使用健脾胃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如木香理中湯,或參苓白朮散二分,枳殼散一分,混合後用熱米湯調服,或真方四君子湯,混合小烏沉湯,用米湯調服。以上藥方都可以稍微加入薑棗同煎。這些藥方不僅能養胃,還可以與調氣的藥物一起使用。如果使用桔梗枳殼湯,混合二陳湯,加入薑棗同煎,再加入少量蘇合香丸,也是調氣的良藥。

《黃帝內經》說:當年火過旺,暑熱流行,肺金受邪,民眾容易發生血溢和血泄的疾病。又說:少陽之氣復盛,火氣內發,也會導致血溢和血泄。可見火氣能使人失血。但《黃帝內經》又說:太陽當令之年,寒邪過盛,血液容易在體內發生異常變化,民眾容易發生嘔血、血泄、鼻出血,並且容易悲傷。又說:太陽在泉之年,寒邪過盛,民眾容易發生出血。又說:太陰在泉之年,濕邪過盛,民眾容易發生出血。

可見濕氣也能使人失血。《黃帝內經》還說:少陰之氣當令,水火寒熱交替作用,熱病發生在上半身,冷病發生在下半身,寒熱相互侵犯在中焦,民眾容易發生血溢和血泄。可見寒熱交替侵犯也能使人失血。太陰之氣當令的最初階段,風濕相互侵犯,民眾容易發生血溢。又說:當年金氣過盛,燥氣流行,民眾容易出現反覆咳嗽、氣逆,嚴重時也會出現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