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選方
《救急選方》一書,乃日本江戶時代醫學家丹波元簡所著,是一部專門探討中醫急救學的重要著作。本書雖成書於日本享和年間(相當於清朝嘉慶時期),但其內容根植於中國古代醫學,並結合作者及其父的臨床經驗,為當時乃至後世的醫者提供了一份實用的應急救治指南。全書結構清晰,內容涵蓋廣泛,旨在於危急時刻,為醫者提供迅速有效的應對方案。
丹波元簡在書中序言開宗明義地指出,人生病危,往往「急如風雨」,若不能及時得到救治,頃刻之間便可能喪失生命,此情令人深感哀憐。他回憶其父亦曾有感於此,編撰國字方書以利民眾。而丹波元簡本人見到當代醫者,即使研習醫學,但在面對突發危急之症時,仍有因辨證不明、用藥失當而導致病人死亡的情況,例如對宿食、中風脫證、霍亂、驚風、疔瘡等急症處理錯誤。更有甚者,遭遇尋常少見的卒暴之病,便手足無措,歸咎於天命。他認為這歸根究底是平時不注重「救卒拯急之術」。有鑑於此,他決心從自己所藏的醫書中,精心遴選出「最簡捷」而驗效卓著的方劑與方法,編纂成此《救急選方》,以資醫家應急之需。
從「凡例」中,我們更能體會丹波元簡編撰此書的用心與原則。本書的核心目的,誠如凡例首條所示,在於「拯急救危之備」。作者強調醫者應在閒暇之時翻閱此書,熟悉書中方法,並預先準備藥物或製成藥劑,以便突發情況下能夠迅速辨證施治。對於那些看似「萬無生機」的危證,作者鼓勵醫者仍需「竭心力,死中求活」,體現了醫者仁心。
書中內容按急救領域分為五卷:急救要方、急救內科、急救外科、急救婦科、急救小兒科。這種分類方式條理分明,便於醫者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迅速查閱。每卷內部又包含「要方」、「歌訣」、「歌訣注解」、「歌訣講義」四個層次。這種編排方式極具教學與實用價值。「要方」列出具體方劑組成及主治;「歌訣」將複雜的方劑或證候特點編成易於記憶的韻文;「歌訣注解」和「歌訣講義」則進一步闡釋歌訣的含義、方劑的應用要點和病機原理。這種層層深入的結構,不僅幫助醫者記憶方藥,更能深化對病證機理的理解,提高臨床應變能力。對於處於緊張狀態下的急救場景而言,能夠迅速回憶起歌訣,並結合講義理解其精髓,無疑能大大提高效率和準確性。
書中具體內容的選取,可從提供的片段中窺見一斑。在「諸卒死門」中,收錄了《金匱要略》中的三物備急丸、還魂湯等著名急救方,以及肘後方、秘方集驗等來源的各種救治方法,如以蔥白、半夏末吹鼻,用雞冠血或薤汁灌鼻,針灸人中、大椎、足大指等穴位,甚至使用醋氣、馬屎水、牛洞(牛糞)等看似原始卻在當時被認為有效的手段,展現了古人在極端情況下探索生命極限的嘗試。這些方法的共同點是追求快速生效,不拘泥於常規治療。
「中惡門」則針對因感受不正之氣導致的突然昏厥等危急狀況,提供了朱犀散、走馬湯等方劑,並強調了非藥物療法如隔絕惡氣、燒香、吹氣入鼻等。這些內容反映了當時對某些不明原因的急病,除了辨識常見病機外,也存在對「邪氣」、「鬼氣」的認識與應對。
「五絕死門」直接列舉了自縊、壓傷、溺水、魘寐、產乳絕等五種常見的突發性死亡情況,並提供統一的急救方法(如用半夏末吹鼻),同時指出在心下仍有餘溫時救治的可能性,甚至額外補充了「無病卒死」為第六絕死。這部分內容極具實用性,直接對準了當時社會中常見的非疾病性突發意外。
凡例中特別提到,書中所選方劑來源廣泛,從醫聖張仲景以降,歷代醫家驗方均有採錄,甚至包括日本本土的經驗方。對於同一種病證列舉多方,並非炫耀博學,而是考慮到各地藥材資源不同、物候變化等因素,方便醫者「因便取材」,選擇易得的藥物。這體現了本書極強的臨床導向和靈活性。此外,作者也坦承在輯錄過程中可能存在疏漏或差錯,但整體原則是擇取「切乎施用者」,不拘泥於原書的章節順序。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在外科部分主要輯錄內科方藥,如金瘡、疔瘡等,而將貼敷膏散等外治法歸屬瘍醫,不在本書討論範圍,這限定了本書的急救範圍主要偏向於內科或全身性急救。
儘管作者保留了原始方劑的分兩升合計量單位,但也明確指出用藥者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藥物的峻猛程度,「酌古准今,以從俗便」。這再次強調了醫者自身的判斷力和應變能力在急救中的關鍵作用,避免了生搬硬套。
總結而言,《救急選方》是一部極具價值的急救醫學專著。它系統性地匯集了當時可得的、被認為對危急重症有效的方劑與方法,並通過歌訣、注解、講義的形式使其易於學習和應用。本書的出現,回應了當時社會對快速有效急救手段的迫切需求,為醫者在面對生死攸關的時刻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儲備與行動指南。丹波元簡編撰此書的動機、嚴謹的編排方式以及對臨床實用性的高度重視,都使得這部著作在東亞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中醫急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是一本實用的急救手冊,更是那個時代醫者秉持仁心,在醫術有限的條件下,竭力與死神搏鬥、挽救生命的真實寫照。最終,作者以「圓機之妙,在於神悟」作結,提示讀者,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面對變幻莫測的病情,真正的急救藝術,仍在於醫者靈活變通、神而明之的臨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