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選方》~ 上卷 (12)
上卷 (12)
1. 小兒急證門
凡有臍風撮口。胎風撮口。鎖肚撮口。瘹腸撮口。卵疝撮口。皆出結鬱於腸胃。閉不得通。腹中滿脹。肚上青筋。撮口不乳。最為惡候。一臘內見之尤急。用紫丸子利之。才通疾去兒和。用者敬信而已。(直指)
紫丸(千金),赤石脂,代赭石(各一兩),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
上為末。巴豆杏仁別研為膏。相和。更搗二千杵。入少蜜。同搗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大一丸。與少乳汁令下。
白話文:
凡是出現臍風撮口、胎風撮口、鎖肚撮口、瘹腸撮口、卵疝撮口等症狀,都是由於腸胃積聚鬱結,不通暢所致。患者腹中滿脹,肚上青筋暴起,嘴巴撮合,不能吸吮乳汁,這是非常嚴重的徵兆。如果在出生後一年內出現這些症狀,更要緊急治療。
可以用紫丸來治療。紫丸的組成如下:
- 赤石脂、代赭石各一兩
- 巴豆三十枚
- 杏仁五十枚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巴豆和杏仁另行研磨成膏狀,混合在一起,再反覆搗碎兩千次,加入少量蜂蜜,繼續搗勻,密封保存三十天。給嬰兒服用時,取如麻子大小的一丸,用少許乳汁送服,幫助藥物順利排出。
備註
- 此方劑屬於中醫古方,現代醫學不建議自行使用。
- 嬰兒出現任何異常症狀,應立即諮詢醫生。
龍膽湯(千金),小兒初出。面目悉黃。而啼。閉目聚口撮面。口中乾燥。四肢不能伸縮。皆是血脈不斂也。
龍膽,鉤藤,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苓,甘草(各六銖),大黃(一兩)
上水煎灌之。(原方有蜣螂二枚今依神巧萬全方。嬰童百問等去之。)
療小兒胎熱撮口。(聖惠)
牛黃(細研一錢),竹瀝(一合)
白話文:
新生兒面容發黃,啼哭,閉眼合口,臉部抽搐,口乾舌燥,四肢無法伸展,都是血脈不收斂所致。可用龍膽、鉤藤、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苓、甘草各六銖,大黃一兩,水煎灌服。也可以用牛黃研末一錢,加入竹瀝一合,一起服用,治療新生兒胎熱、口部抽搐。
上令勻。時時與少許服之。
瓜蒂散(袖珍小兒方),療臍風撮口。吹入鼻內。啼則可療。又療小兒三歲。忽發心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病。不急療殺人。
瓜蒂(七枚),赤豆(七粒),秫米(七粒)
上為末。用一豆許。吹兩鼻內。令黃水汁出。殘藥未盡。水調服之。得吐黃水。即瘥。
臍風一成。必有青筋一道。上行至肚。而生兩岔。宜灸筋頭三壯。截住。若見兩岔。即灸兩岔筋頭各三壯。十活八九。遲則上行攻心死矣。又法。以小艾炷。隔蒜灸臍中。(歐氏保嬰錄)
白話文:
按照醫師指示,適量服用藥物。
瓜蒂散可以治療新生兒臍風引起的口歪。將藥粉吹入鼻中,嬰兒哭鬧時可有效治療。也可以治療三歲以下兒童突然出現心胸滿悶、堅硬、手腳心發熱的症狀,這些症狀若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黄疸病,危及生命。
將瓜蒂七枚、赤豆七粒、秫米七粒研磨成粉末。取少量药粉吹入两鼻孔,使黄色液体流出。剩余药粉用清水调和服用,促使黄色液体吐出,即可痊愈。
臍風一旦形成,一定會有一條青筋從臍部向上延伸到腹部,並分叉。應在青筋末端灸三壯,以阻斷青筋上行。若已分叉,則在兩條分叉青筋的末端各灸三壯,十個病人中能救活八九個。如果延誤治療,青筋會向上攻心,导致死亡。另外,可以用小艾條隔着大蒜灸臍中,也能治疗臍風。(出自《歐氏保嬰錄》)
急驚屬實熱。宜用清涼。慢驚屬虛寒。宜用溫補。二病若霄壤之相隔。療法若冰炭之相反。而諸方書。多用一藥。以療二病。何其謬妄之甚也。(活幼心法)
嚏開散(活幼心法),半夏(生用一錢),皂角(五分)
上為細末。用一小豆許。用管子。吹入鼻立醒。
稀涎散(活幼心法),每服二匙。白湯調下。若牙關緊不可開。即從鼻灌之。(方出中風門)
此二方。姑存以備驚風急用。
龍膽湯(千金),療急驚身熱。面赤搐搦。上視牙關緊硬。口鼻中氣熱。痰涎潮壅。忽然而發。發過容色如故。有偶因驚嚇而發者。有不因驚嚇而發者。然多是身先有熱。而後發驚搐。未有身涼而發者。此陽證也。(方見前)
白話文:
驚風發作,若是因為實熱引起,就應該用清涼藥物治療;若是因為虛寒引起,就應該用溫補藥物治療。這兩種病症就像天壤之別,治療方法也像冰火一樣對立。但很多醫書卻用同一種藥物治療這兩種病症,這實在是太過謬妄了。
對於急性的驚風,可以用嚏開散,將半夏和皂角研磨成細粉,用管子吹入鼻子,可以快速醒過來。
如果驚風是慢性的,可以用稀涎散,每次服用兩匙,用白湯調服。如果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可以從鼻子灌藥。
這兩個方子只是用來應急的,如果驚風是因實熱引起,可以用龍膽湯治療。這種情況會出現發燒、面紅、抽搐、眼睛向上看、牙關緊閉、口鼻氣息熱、痰涎阻塞、突然發作等症狀,發作後容貌恢復正常。有可能是因為受驚嚇而發作,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發作。但大多數情況是先出現發熱,然後才出現驚風抽搐,很少有身體發涼的情況。這是陽證。
肘後療驚癇瘲掣。(幼幼新書),上取熊膽一兩豆大。和乳汁。及竹瀝汁服。並良。得去心中涎效驗。
柴胡加大黃湯(袖珍小兒方),療急驚風。最利痰熱。即小柴胡湯。加大黃。(量虛實加之)
救急驚神方(滋德堂方),生白石膏研末十兩。辰砂研末五錢。二味和勻。每服一歲至三歲一錢。四歲至七歲一錢五分。八歲至十二歲二錢。十三歲至十六歲二錢五分。用生蜜調下。
黑附湯(直指),慢脾風之候。面青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困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溫。而四肢冷。其脈沉微。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救一二。(活幼心法云。慢脾風者。即慢驚失理而甚者。其實難大分別。)
白話文:
《直指》記載,治療慢脾風的方子:黑附湯。症狀包括面色青白、額頭出汗、舌頭短縮、頭低垂、眼睛閉合不能睜開、昏睡中搖頭吐舌、頻頻嘔吐惡臭物、緊閉嘴巴咬牙、手足輕微抽搐而不收、身體可能發冷或發熱,但四肢發冷、脈象沉細。這種情況屬於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個病人中,只有二個能治癒。(《活幼心法》記載,慢脾風其實就是慢驚失理加重後的表現,實際上很難區分。)
附子(炮三錢),木香(一錢半),白附子(一錢),甘草(炙半錢)
上生薑五片。水煎。以匙送下。加人參一錢半。名黑附子湯。(保嬰撮要)
虛風湯(幼幼新書),療慢驚多因吐瀉。或因久瀉而得之。身冷麵或白或黃。不甚搐搦。目微微上視。口鼻中氣塞。大小便清白。昏睡露睛。筋脈拘攣。此危證也。
黑附子,南星(各一個),白附子(七個),全蠍(一個)
白話文:
附子炮製後三錢,木香一錢半,白附子一錢,甘草炙烤後半錢,加上生薑五片,用水煎煮,用湯匙送服。再加入人參一錢半,稱為黑附子湯。黑附子湯出自《保嬰撮要》,用於治療因吐瀉引起的慢驚,或因久瀉導致的虛風症。患者表現為身體冰冷,面部蒼白或發黃,輕微抽搐,眼球微微上視,口鼻氣塞,大小便清澈,昏睡露眼,筋脈拘攣,屬於危重症狀。治療方法為:黑附子、南星各一個,白附子七個,全蠍一個。
上水煎。
肘後療卒得癇方。(外臺)
鉤藤,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如小棗大。
人參牛黃散(總微論),療小兒驚熱。
牛黃,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以薄荷水調下。最佳。
琥珀散(嬰童百問),療小兒急慢驚風。入口立效。驚癇發作。常服除根。
辰砂(一錢半),琥珀,牛黃,天麻,殭蠶,全蠍,白附子,乳香,蟬蛻,代赭石(煆醋淬七次各一錢),麝香,片腦,牛膽南星(各一字)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
肘後療卒得癇方,記載於外台秘要。
鉤藤、甘草各等分,以水煎服,每次服用量如小棗大小。
人參牛黃散,載於總微論,用於治療小兒驚熱。
牛黃、人參各等分,研為末,用薄荷水調服,效果最佳。
琥珀散,載於嬰童百問,用於治療小兒急慢驚風,入口即見效,能有效治療驚癇發作,常服可根治。
辰砂一錢半,琥珀、牛黃、天麻、殭蠶、全蠍、白附子、乳香、蟬蛻、代赭石(煆醋淬七次,每次一錢)、麝香、片腦、牛膽南星各一字。
上為末。薄荷湯下。慢驚加附子一分。(薛氏撮要。去龍麝。)
紫金錠(類萃),療一切驚風癇證。痰涎壅盛。功過牛黃等劑。(即萬病解毒丸。加雄黃辰砂。方出中飲食毒門。)
暴喘。俗傳為馬脾風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黃奪命散。後用白虎湯平之。(醫學綱目),馬脾風。在百日內者。不理。
牛黃奪命散(綱目),療小兒肺脹。喘滿胸膈起急。兩脅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喝。聲嗄而不鳴。痰涎潮塞。俗云馬脾風。若不急療。死在旦夕。
白話文:
以上是末條。薄荷湯在下方。慢驚加附子一分,這是薛氏撮要中的記載,去掉龍麝。
紫金錠,出自類萃,用於治療各種驚風癇證,痰涎壅盛。功效與牛黃等藥物相同。此方即萬病解毒丸,加雄黃辰砂而成,方出自中飲食毒門。
暴喘,俗稱馬脾風,大小便梗塞,應立即下藥。可用牛黃奪命散,之後用白虎湯調和。醫學綱目中記載,馬脾風若在百日內發作,不予理會。
牛黃奪命散,出自綱目,用於治療小兒肺脹。喘滿胸膈,呼吸急促,兩脅扇動,腹部凹陷,兩鼻孔張開,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痰涎阻塞。俗稱馬脾風。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很快死亡。
白牽牛,黑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熟),大黃,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末。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調下。涎多加膩粉少許。無時加蜜少許。(幼幼集成。去檳榔。加枳實。)
無價散(綱目),療風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
辰砂(一錢半),輕粉(五錢),甘遂(麵裹煮焙乾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入滴油一點。挑藥在上。沉下去卻。以漿水灌之。立效。(入門。名馬脾風散。)
白話文:
白牽牛、黑牽牛各半兩,大黃、檳榔各一兩,研成細末。三歲小孩每次服用二錢,用冷漿水調服。口水多者加少許膩粉,無時者加少許蜜。另外,也可用白牽牛、黑牽牛各半兩,大黃、枳實各一兩,研成細末服用。此方名為無價散,可治療風熱喘促、心煩意亂,俗稱馬脾風。辰砂一錢半、輕粉五錢、甘遂(麵裹煮焙乾)一錢半,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用溫漿水少許,滴入一點油,將藥粉放在油上,沉下去後,用漿水灌服,效果迅速。此方名為馬脾風散。
又一法(綱目),小兒喘脹。俗謂之馬脾風。又謂之風喉者。以草莖量病兒手中指里。近掌紋。至中指尖截斷。如此二莖。自乳上微斜直立兩莖。於梢盡頭。橫一莖。兩頭盡頭點穴。灸三壯。此法多曾見愈。
小兒生下。有走馬候。甚即遍沾作崩砂候。牙邊肉腫。爛齒齦紫色。口內氣臭。身微有潮熱。吃食不得。齒縫出鮮血。齒動似欲脫。肉爛自漏落。此候因肚中疳氣盛。而奔上上焦。熱蒸得牙如此。若先落齒一個即死。不活。先以淡鹽湯洗口內。次摻藥。
譚氏殊聖療走馬疳方。(幼幼新書),上用尿桶內白。不拘多少。焙乾為末。入麝香少許。研細揩牙立效。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如果出現“走馬候”,病情嚴重時會發展成“崩砂候”。症狀包括牙齦腫脹、腐爛、呈紫色;口中有臭味;身體微有潮熱;吃東西不消化;牙齒縫隙流血;牙齒鬆動好像要脫落;牙齦腐爛自行脫落。這種情況是因爲腹中積聚了大量的疳氣,上衝到上焦,熱氣蒸熏牙齒,導致牙齒出現上述症狀。如果先掉了牙齒就會死亡,無法存活。治療方法是:先用淡鹽水漱口,然後再用藥物敷治。
第三段
譚氏殊聖療走馬疳方。(幼幼新書),上用尿桶內白。不拘多少。焙乾為末。入麝香少許。研細揩牙立效。
這是出自《幼幼新書》的譚氏治療“走馬疳”的奇效方:取用尿桶里的白色物質,不論多少,烘乾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研磨細緻後塗抹在牙齒上,立刻見效。
注
- “走馬候”和“崩砂候”都是古代醫學術語,指的是兒童時期一種严重的疾病,可能与营养不良、消化不良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
- “疳氣”指的是古代醫學中指兒童由于营养不良而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碍,导致体质虚弱,容易患病。
- “上焦”指的是古代醫學中指胸部和頭部,包括心肺和腦等器官。
- “灸三壯”指的是用艾灸的方法,灸三次。
聖散子(新書),療小兒走馬疳。
膽礬,龍膽草(各一兩)
上同於瓦瓶中。煅煙盡。略存性。貼瘡上。(入麝香少許。名黑神散。)
雄黃散(新書),療走馬疳。
雄黃(半兩),水銀,銅綠(各半錢),麝香(半字)
上先將雄黃。同水銀研。令星盡。次入銅綠麝香。研勻細。先用鹽漿水揩患處。搵冷干。次貼藥。有涎吐之。先翦去死肉。貼藥。其效甚捷。
白話文:
這兩種藥方都是治療小兒走馬疳的。第一種叫聖散子,用膽礬和龍膽草各一兩,一起放在瓦瓶中煅燒,直到煙盡,留下一點藥性,然後貼在患處。也可以加入少許麝香,叫做黑神散。第二種叫雄黃散,用雄黃半兩、水銀、銅綠各半錢、麝香半字,先將雄黃和水銀一起研磨,直到細膩如星,再加入銅綠和麝香研磨均匀。使用前,先用鹽水清洗患處,擦乾,然後貼上藥物。如果患處有口水,先去除死肉再貼藥。這兩種藥效都非常快。
檳榔散(新書),檳榔,大黃,青皮(各一分),黑牽牛(一錢),木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錢。薄荷蜜水下。
牛黃散(新書),甘草(二兩),鬱金(一兩),馬牙硝(半兩),硃砂(二錢)
上為細末。袞伴令勻。每服一錢。或半錢。新汲水調下。上二方。並療走馬疳。
黃連解毒湯(兒科方要),療牙疳。清血中之熱。瀉胃中之火。
白話文:
檳榔散是由檳榔、大黃、青皮、黑牽牛和木香組成,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薄荷蜜水送服。牛黃散則由甘草、鬱金、馬牙硝和硃砂組成,也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或半錢,用新鮮的水調服。這兩種藥方都用於治療走馬疳。黃連解毒湯則出自兒科方要,用於治療牙疳,具有清血熱、瀉胃火的功效。
黃連,甘草,玄參(各一錢),射干(一錢半),貝母,桔梗,連翹(各七分),生地(八分),犀角(水磨一錢藥熟入)
水煎服。
三黃犀角地黃湯(本朝經驗),走馬疳宜速服之。即三黃湯合犀角地黃湯。
療卒然腹皮青黑而死。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各半寸。並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灸三壯。仍用酒和胡粉。塗其腹。(得效)
白話文:
這個方劑由黃連、甘草、玄參、射干、貝母、桔梗、連翹、生地和犀角等藥材組成,各藥材的用量已在上方列出。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劑名為「三黃犀角地黃湯」,是本朝醫家驗證有效的方劑,專治走馬疳,應盡快服用。此方其實是將「三黃湯」與「犀角地黃湯」合方而成。
此方還可治療患者突然出現腹皮青黑而死亡的症狀。治療方法是:用艾灸法在肚臍上下左右各半寸處和鳩尾骨下一寸處,共五個部位,每處灸三壯。同時,用酒和胡粉混合塗抹於患者腹部,效果顯著。
小兒暴腹滿欲死。半夏不以多少。微火炮為末。酒和為丸。如粟米大。三五粒。淡薑湯。或蜜湯下。(得效)
小兒中惡暴死。蔥白納下部。及鼻中立活。或用菖蒲著舌底。及吹入兩鼻兩耳中效。(得效)
白話文:
小孩肚子胀得快要死了,用半夏,不计多少,小火炮制成粉末,用酒调和成丸子,大小如小米粒,每次三到五粒,用淡姜汤或蜂蜜水送服。
小孩突然发病快要死了,用葱白塞入下部,以及鼻子里,可以救活。或者用菖蒲放在舌头下面,以及吹入鼻子和耳朵里,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