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選方》~ 上卷 (30)
上卷 (30)
1. 小兒急證門
附子(炮三錢),木香(一錢半),白附子(一錢),甘草(炙半錢)
上生薑五片。水煎。以匙送下。加人參一錢半。名黑附子湯。(保嬰撮要)
虛風湯(幼幼新書),療慢驚多因吐瀉。或因久瀉而得之。身冷麵或白或黃。不甚搐搦。目微微上視。口鼻中氣塞。大小便清白。昏睡露睛。筋脈拘攣。此危證也。
黑附子,南星(各一個),白附子(七個),全蠍(一個)
上水煎。
肘後療卒得癇方。(外臺)
鉤藤,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如小棗大。
人參牛黃散(總微論),療小兒驚熱。
牛黃,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以薄荷水調下。最佳。
琥珀散(嬰童百問),療小兒急慢驚風。入口立效。驚癇發作。常服除根。
辰砂(一錢半),琥珀,牛黃,天麻,殭蠶,全蠍,白附子,乳香,蟬蛻,代赭石(煆醋淬七次各一錢),麝香,片腦,牛膽南星(各一字)
上為末。薄荷湯下。慢驚加附子一分。(薛氏撮要。去龍麝。)
紫金錠(類萃),療一切驚風癇證。痰涎壅盛。功過牛黃等劑。(即萬病解毒丸。加雄黃辰砂。方出中飲食毒門。)
暴喘。俗傳為馬脾風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黃奪命散。後用白虎湯平之。(醫學綱目),馬脾風。在百日內者。不理。
牛黃奪命散(綱目),療小兒肺脹。喘滿胸膈起急。兩脅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喝。聲嗄而不鳴。痰涎潮塞。俗云馬脾風。若不急療。死在旦夕。
白牽牛,黑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熟),大黃,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末。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調下。涎多加膩粉少許。無時加蜜少許。(幼幼集成。去檳榔。加枳實。)
無價散(綱目),療風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
辰砂(一錢半),輕粉(五錢),甘遂(麵裹煮焙乾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入滴油一點。挑藥在上。沉下去卻。以漿水灌之。立效。(入門。名馬脾風散。)
又一法(綱目),小兒喘脹。俗謂之馬脾風。又謂之風喉者。以草莖量病兒手中指里。近掌紋。至中指尖截斷。如此二莖。自乳上微斜直立兩莖。於梢盡頭。橫一莖。兩頭盡頭點穴。灸三壯。此法多曾見愈。
小兒生下。有走馬候。甚即遍沾作崩砂候。牙邊肉腫。爛齒齦紫色。口內氣臭。身微有潮熱。吃食不得。齒縫出鮮血。齒動似欲脫。肉爛自漏落。此候因肚中疳氣盛。而奔上上焦。熱蒸得牙如此。若先落齒一個即死。不活。先以淡鹽湯洗口內。次摻藥。
譚氏殊聖療走馬疳方。(幼幼新書),上用尿桶內白。不拘多少。焙乾為末。入麝香少許。研細揩牙立效。
聖散子(新書),療小兒走馬疳。
膽礬,龍膽草(各一兩)
上同於瓦瓶中。煅煙盡。略存性。貼瘡上。(入麝香少許。名黑神散。)
白話文:
小兒急證門
黑附子湯:用炮製過的附子三錢、木香一錢半、白附子一錢、炙甘草半錢,加上五片生薑,用水煎煮。煎好後,用湯匙餵給小孩。如果加入人參一錢半,就稱為黑附子湯。這個方子出自《保嬰撮要》。
虛風湯:這個方子出自《幼幼新書》,用來治療慢驚風,多半是因為嘔吐、腹瀉,或是長期腹瀉引起的。患兒身體冰冷,臉色蒼白或蠟黃,抽搐不太嚴重,眼睛微微向上看,鼻子和嘴巴呼吸不暢,大小便清澈,昏睡不醒且眼睛睜著,筋脈也可能攣縮。這是一種危急的病症。
治療慢驚風的藥方:用黑附子、生南星各一個,白附子七個,全蠍一個,用水煎煮。
治療突然發作癲癇的藥方:出自《外臺》,用鉤藤和甘草等分,用水煎煮。每次服用像小棗大小的藥量。
人參牛黃散:出自《總微論》,用來治療小兒發熱驚厥。用牛黃和人參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薄荷水調和後服用,效果最好。
琥珀散:出自《嬰童百問》,用來治療小兒急性和慢性驚風,入口就能見效。如果常服,可以根除驚癇。藥方包括辰砂一錢半,琥珀、牛黃、天麻、殭蠶、全蠍、白附子、乳香、蟬蛻、代赭石(用醋淬燒七次,各一錢),麝香、片腦、牛膽南星各一字。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薄荷湯送服。治療慢性驚風時,可以加入附子一分。(這個方子出自《薛氏撮要》,去掉了龍麝。)
紫金錠:出自《類萃》,用來治療各種驚風和癲癇,對於痰液壅塞的症狀,效果超過牛黃等藥劑。它其實就是萬病解毒丸,加上雄黃和辰砂。這個方子出自治療食物中毒的章節。
暴喘(俗稱馬脾風):大小便不通暢,應該立即瀉下。先用牛黃奪命散,再用白虎湯來調理。(出自《醫學綱目》)如果馬脾風發生在出生百天以內,就無法治療。
牛黃奪命散:出自《綱目》,用來治療小兒肺脹,表現為喘氣急促,胸部脹滿,兩肋扇動,胸部凹陷,鼻孔張大,煩躁咳嗽,聲音嘶啞,痰液多而堵塞。民間俗稱馬脾風,如果不馬上治療,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死亡。藥方包括生、熟各半的白牽牛和黑牽牛各一兩半,大黃和檳榔各一兩。研磨成細粉,三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二錢,用冷開水調服。痰多的可以加入少許膩粉,沒有時間限制,可以加入少許蜂蜜。(這個方子出自《幼幼集成》,去掉了檳榔,加入了枳實。)
無價散:出自《綱目》,用來治療風熱引起的喘氣急促、煩躁不安,俗稱馬脾風。藥方包括辰砂一錢半,輕粉五錢,甘遂(用麵包裹煮熟烘乾)一錢半。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字,用溫開水調和,加入一滴油,挑藥粉放在水面上,等它沉下去後,再用開水服下,效果很快。(出自《入門》,又名馬脾風散。)
治療小兒喘脹的另一種方法:出自《綱目》,小兒喘脹,俗稱馬脾風,也稱為風喉。用草莖量取孩子手中指內側,從靠近掌紋的地方到中指指尖的長度,截取兩段這樣的草莖。將這兩段草莖斜放在乳房上方,在兩條草莖的末端,用另一段草莖橫向連接,在橫向草莖的兩端點穴,艾灸三壯。這種方法很多人用過都有效。
走馬疳:小兒出生後,如果出現走馬疳的症狀,就會迅速發展成牙齦糜爛的崩砂候,牙齦邊肉腫脹,牙齦腐爛呈紫色,口內氣味惡臭,身體微微發熱,吃不下東西,牙縫流出鮮血,牙齒鬆動好像要脫落,牙肉腐爛漏出膿水。這是因為腹內疳氣過盛,向上衝到上焦,熱氣蒸騰導致牙齒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先掉一顆牙齒,就會死亡。先用淡鹽水清洗口腔,然後敷藥。
譚氏殊聖療走馬疳方:出自《幼幼新書》,用尿桶內的白色沉澱物,焙乾研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研磨細後擦在牙齒上,效果很快。
聖散子:出自《新書》,用來治療小兒走馬疳。藥方包括膽礬和龍膽草各一兩,一同放在瓦罐中,煅燒至煙盡,略微保留藥性,敷在瘡口上。(如果加入少許麝香,就叫做黑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