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選方》~ 上卷 (1)
上卷 (1)
1. 上卷
2. 諸卒死門
三物備急丸(金匱),主心腹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
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泄氣。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如未差。
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案古今錄驗。司空三物備急散。療卒死及感忤。口噤不開者。即本方為散。服如大豆二枚。)
還魂湯(金匱),救卒死客忤死。
麻黃(三兩),杏仁(七十個),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療諸感忤。裡實者。用備急丸。表實者。用還魂湯。(金鑑)
救卒死方(金匱),雄雞冠。割取血。管吹內鼻中。薤搗汁灌鼻中。
又方(肘後),半夏末。如大豆許。吹鼻中。(案此千金療五絕法。心下溫者。一日亦可治。)
又方(同上),灸臍中百壯。又方。令人痛爪其人人中取醒。又方。以細繩。圍其人肘腕中。男左女右。伸繩從背上大椎。度以下行脊上。灸繩頭。(一云。五十壯),又從此灸。橫行各半繩。此凡三灸。各灸三壯。即起。又方。灸鼻下人中三壯。又方。並兩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壯。此華陀法。一云。三七壯。
又方(秘方集驗),燒炭火一杓。以醋澆之。令患人鼻受醋氣。即蘇。
救卒死而壯熱者。(金匱),礬石半斤。以水一升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
救卒死而張目反折方。(金匱),灸手足兩爪後各十四壯了。飲以五毒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金匱),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洗之。又以牛洞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差。
小兒卒死(本草附方),無故者。取蔥白納入下部。及兩鼻孔中。氣通。或嚏即活。
卒死。或先有病痛。或居常倒僕。奄忽而絕。皆是中惡之類。(肘後)取蔥中央心。刺鼻令入七八寸無苦。使目中血出乃佳。一云。耳中血出佳。又方。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極則易人。亦可以葦筒吹之。並捧其肩上。側身遠之。莫臨死人上。又方。以蔥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
勿怪。無血難療之。有血者是活候也。又方。視其上唇裡弦。有青息肉。如黍米大。以針決去之差。又方。以綿漬好酒。內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並持其手足。莫令驚動也。又方。取皂莢。如大豆。吹其兩鼻中。嚏則氣通矣。又方。灸其唇下宛宛中。名承漿。十壯。
白話文:
諸卒死門
三物備急丸(出自《金匱要略》):主要治療心腹突然發生的各種疾病。如果遇到中邪或受到外來邪氣侵擾,導致心腹脹滿,突然疼痛像錐子刺一樣,呼吸急促,牙關緊閉,甚至出現停屍猝死的狀況。
藥方組成: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需去皮去心,搗爛後像油脂一樣)。
用法:以上藥材都必須選用新鮮的。先將大黃和乾薑搗成粉末,再加入搗爛的巴豆一同混合,充分搗磨一千下,製成散劑。也可以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將藥密封保存,防止藥氣散失。主要治療心腹突然發生的各種疾病,以及中邪、受到外來邪氣侵擾,導致心腹脹滿、突然疼痛像錐刺、呼吸急促、牙關緊閉、甚至停屍猝死的情況。用溫水或溫酒送服,每次服用約大豆大小的三四丸。如果無法吞嚥,就扶起患者頭部,強行灌入使其下嚥,片刻就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再服三丸。當腹中出現腸鳴時,就會開始嘔吐或排便,症狀就會緩解。如果牙關緊閉,也需要撬開牙齒灌藥。(根據《古今錄驗》記載,司空三物備急散治療猝死及受到外來邪氣侵擾、牙關緊閉等症狀,與本方相同,只是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如大豆兩粒。)
還魂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搶救突然死亡或受到外來邪氣侵擾而導致的死亡。
藥方組成:麻黃(三兩)、杏仁(七十個)、甘草(一兩)。
用法: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八升煎煮,取汁三升,去除藥渣,分次咽下。可以治療各種受到外來邪氣侵擾的狀況。體內有實邪的,使用備急丸;體表有實邪的,使用還魂湯。(出自《醫宗金鑑》)
救卒死方(出自《金匱要略》):取公雞的雞冠,割取雞冠血,用管子吹入患者鼻中。或者將薤搗爛取汁,灌入患者鼻中。
又方(出自《肘後備急方》):將半夏研磨成粉末,取如大豆大小的份量吹入鼻中。(這個方法出自《千金方》,用於治療五種危急情況。如果患者心下溫熱,一天內也可以治好。)
又方(出自《肘後備急方》):在肚臍處艾灸一百壯。又方:令人用力掐按患者人中穴使其甦醒。又方:用細繩圍繞患者肘腕處,男性左手、女性右手,然後將繩子從背部大椎穴向上延伸到脊椎上,在繩頭處艾灸。(有一說艾灸五十壯)然後從這裡橫向艾灸,每側各取繩子長度的一半進行艾灸。一共艾灸三次,每次三壯。即可使患者甦醒。又方:艾灸鼻下人中穴三壯。又方:在兩腳大拇指指甲旁的毛叢中艾灸七壯。這是華佗的方法。(另一種說法是艾灸三七壯。)
又方(出自《秘方集驗》):將一勺炭火燒旺,然後倒入醋,讓患者用鼻子吸入醋的氣味,就能甦醒。
救卒死而發熱者(出自《金匱要略》):取礬石半斤,加水一升半煮化,用來浸泡雙腳,浸過腳踝。
救卒死而眼睛睜開、眼球上翻者(出自《金匱要略》):在雙手和雙腳的指甲後方各艾灸十四壯,然後給患者服用有巴豆的五毒諸膏散。
救卒死而四肢癱軟、大小便失禁者(出自《金匱要略》):取馬糞一升,加水三斗煮取二斗,用來清洗患者身體。再取牛糞一升,用溫酒灌入口中。然後艾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即可痊癒。
小兒卒死(出自《本草附方》):如果沒有明顯原因導致猝死,可以將蔥白塞入肛門以及兩側鼻孔中,如果氣息通暢或打噴嚏,就能活過來。
卒死:無論是因為之前有病痛,還是平時突然倒地昏厥,都屬於中邪的範疇。(出自《肘後備急方》)可以取蔥的中心部分,刺入鼻中七八寸深,如果沒有痛苦,而且眼睛中有血流出,效果更佳。另一種說法是耳朵中有血流出更好。又方:讓兩個人用衣服捂住患者嘴巴,然後往兩耳中吹氣,吹到極限時換人。也可以用葦管吹氣。同時要捧住患者肩膀,側身遠離,不要靠近死者上方。又方:用蔥刺入耳中,如果耳中、鼻中有血流出,不要驚慌,因為沒有血流出難以治療,有血流出是好轉的跡象。又方:觀察患者上嘴唇內側的肉,如果有像黍米大小的青色息肉,用針挑破就能痊癒。又方:用棉花蘸取好酒,塞入鼻孔中,用手按住,讓酒液進入鼻中,同時抓住患者手腳,不要讓患者驚動。又方:取皂莢如大豆大小,吹入兩側鼻孔中,打噴嚏後就能氣息暢通。又方:艾灸嘴唇下方凹陷處,也就是承漿穴,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