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選方》~ 上卷 (6)
上卷 (6)
1. 中寒凍死門
中寒之證。由平素體氣虛弱。冬月出外。一時為嚴寒所中。則口噤失音。遍體拘急。四肢厥冷。畏寒腹痛。脈息沉微。昏沉不知人事者。宜急用熱酒入生薑汁。和而灌之。候少甦醒。然藥用姜酒。脈出者生。不出者死。更覆手取之。而無脈則絕矣。(危證簡便)
灸法(危證簡便),命蒂穴(即臍中),丹田穴。關元穴。用艾火。各灸三七壯。手足暖脈至。知人事。汗出即生。如無汗。手足不暖。不省人事者死。
乾薑附子湯(三因),療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燥熱。
白話文:
中寒的症狀
由於平時體質虛弱,在冬天外出時,突然被嚴寒侵襲,就會出現口不能言、全身緊繃、四肢冰冷、畏寒腹痛、脈搏微弱、昏沉不醒的狀況。
治療方法
應立即用熱酒加入生薑汁混合,灌服。待病人稍稍清醒後,觀察脈搏。脈搏跳動的則能活下來,不跳動的則會死亡。更要用手觸摸病人手腕,若無脈搏則已無救。
灸法
灸法可以用於治療中寒危症。灸治部位包括命蒂穴(即肚臍)、丹田穴、關元穴。用艾火灸三七壯,直到手腳暖和,脈搏恢復,病人恢復意識,並出汗,即表示病情好轉。如果沒有出汗,手腳也沒有回暖,病人仍舊不省人事,則會死亡。
乾薑附子湯
乾薑附子湯可用於治療中寒突然昏倒,或者伴隨嘔吐涎沫,表現出類似中風的症狀,手腳抽搐、口不能言、四肢冰冷,或者出現燥熱的症狀。
乾薑(炮),附子
上水煎。
救凍死方(肘後),以大器中多熬灰使暖。囊盛以薄其心上。冷即易。心暖氣通。目則得轉。口乃開。可溫尿粥清稍稍含之。即活。若不先溫其心。便持火炙其身。冷氣與火相搏。則死。
凡冬月凍倒人。急與冷水一二口。扶在溫暖處。不得與熱湯。如便與熱物。及向火炙必死。雪泥中行。便近火即腳指隨落。(奇效良方)
又方(願體集),用厚綿被。將凍人捲住睡臥。使二人推來轉去。候血脈和通。身上漸溫。則活。如無綿被。氈單草荐亦可。
又方(救急易方),用前法。更以熱酒。或薑湯。或粥飲少許。灌之即活。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古代中醫如何救治凍死之人。藥方使用乾薑和附子,用水煎煮。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溫暖心臟,可以用溫暖的灰燼,或用厚棉被包裹病人,並以熱酒、薑湯或稀粥灌服。其中也強調了不可直接將凍僵的人靠近火源,因為冷氣與熱氣相衝會導致死亡。
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醫對溫熱療法、藥物療法以及救治緊急情況的豐富經驗。
療凍死已經救活者。(奇效良方),宜用生薑帶皮。搗碎。陳皮捶碎。用水三碗。煎一碗。溫服。
冬月溺水之人。及被凍極之人。雖纖毫人事不知。但胸前有微溫。皆可救。倘或微笑。必為急掩其口鼻。如不掩。則笑而不止。不可救矣。切不可驟令近火。但一見火。則必大笑。不可救藥。(洗冤錄)
凍倒人。不得近火。近火即逼寒氣入心。而死矣。北方之人。手足凍僵。若湯浴火炙。則肢節脫落。須緩緩搓之。候其回暖。或反以雪搓之引出寒氣。氣舒暖回。乃愈。即其理也。(醫碥)
白話文:
治療凍死後又救活的人,可用生薑連皮搗碎,陳皮也捶碎,加水三碗煎成一碗,溫溫地喝下。
冬月落水的人,以及被凍僵的人,即使昏迷不醒,只要胸前還有一點溫度,都能救活。如果病人微笑,必須立刻捂住他的口鼻,如果不捂住,就會不停地笑,那就無法救治了。切忌讓病人靠近火,只要一看到火,病人就會大笑,無藥可救。
凍僵的人,不能靠近火,靠近火就會逼迫寒氣進入心臟,導致死亡。北方人手腳凍僵,如果用熱水燙或火烤,就會導致肢節脫落。應該慢慢地搓揉,等到身體回暖,或者用雪搓揉,引出寒氣。寒氣散去,身體暖和後,才能痊癒。這就是道理。
2. 中暑暍死門
中暑悶倒。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即漸醒。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於臍。以多為佳。冷即易。古法道塗無湯。即掬熱土於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於其中以代湯。續與解暑毒藥白虎竹葉石膏湯。
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醒。(三因)
中暑為證。面垢悶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切不可以冷水。及用十分冷劑。蘇合香丸用湯調灌。或剝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初覺中暑。即以日曬瓦。或布蘸熱湯。更易熨其心腹臍下。急二氣丹末。湯調灌下。(要訣)
白話文:
中暑悶倒的處理方法:
中暑昏倒時,要馬上扶到陰涼處。絕對不能用冷水或冷的東西。應該用布巾或衣服沾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穴,然後用熱湯淋濕布,讓熱氣滲透到臍腹。溫暖後就會逐漸清醒。
如果臨時找不到熱湯,可以從路面掬取熱土敷在臍上,越多越好。冷土容易使病情加重。古時候沒有熱湯,就用熱土敷在臍上,並挖個小坑,讓病人更貼近熱土,代替熱湯的作用。
接著要服用解暑毒藥,例如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只要感覺中暑,就應該馬上嚼一大塊生薑,用冷水送服。如果已經神志不清,就嚼一瓣大蒜,用冷水送服。如果無法咀嚼,就用水研磨後灌下去,可以馬上清醒。(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中暑的症狀包括面色蒼白、昏倒、神志不清、冷汗淋漓、手腳冰冷、嘔吐或腹瀉。絕對不能用冷水或冷藥。可以服用蘇合香丸,用熱湯調服;或將蒜肉塞入鼻孔;或研磨蒜汁灌服。
如果剛開始感覺中暑,可以用太陽曬熱的瓦片或用熱湯浸濕的布巾反覆熨拭心腹和臍下。並服用二氣丹末,用熱湯調服。(出自《傷寒論要訣》)
二氣丹(局方)
硝石,硫黃(各等分)
上為末。於銀石器內。火炒令黃色。再研。用糯米糊丸。如梧桐子。每服四十丸。新井水送下。
道路城市間。中暑昏僕而死者。此皆虛人勞人。或飢飽失節。或素有疾。一為暑氣所中。不得泄。則關竅皆窒。非暑氣使然。氣閉塞而死也。大蒜一握。道上熱土。雜研爛。以新水和之。濾去滓。刔其齒灌之。有頃即蘇。(避暑錄話)
又方(千金),張死人口令通。以暖湯。徐徐灌口中。小舉死人頭。令湯入腹。須臾即蘇。又方。使人噓其心令暖易人為之。又方。灌地漿一盞。即愈。
白話文:
二氣丹由硝石和硫黃等量製成,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丸,用井水送服。對於在路上或城市中因中暑昏迷而死的人,大多是虛弱的人或勞累的人,也有可能是因飢飽失節或本身患有疾病,再加上暑氣侵襲,導致體內氣機阻塞而亡。可以用大蒜研磨成泥狀,加入清水,濾去渣滓,灌入昏迷者口中,很快就會蘇醒。另外,可以用溫水緩慢灌入死者口中,並稍微抬高頭部,讓水流入腹中,過一會兒便會蘇醒。也可以讓旁人用嘴對著死者的心臟吹氣,使其溫暖,也可以灌入地漿,治療中暑昏迷。
又方。濃煮蓼。取汁三升。飲之。即愈。不瘥更灌。又方。乾薑橘皮甘草。煮飲之。稍稍咽。勿頓使飽。
又方(壽域),連皮生薑一塊。搗爛。熱湯灌下。即蘇。急卒不得熱湯。以冷水亦可。
又方(澹寮),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溫水調灌之。
療暑證諸藥不救者。(居家必用),硃砂研細。水調灌下。
有本於陰虛。復遇暑途。飢困勞役。暴僕昏絕者。此暑邪乘虛而犯神明之府。生脈散加香薷。(證治匯補)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把蓼草濃煮,取汁三升,喝下去,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再灌一次。還有個方法,乾薑、橘皮、甘草煮水喝,慢慢咽下,不要一次喝太多。
另外一種方法,連皮生薑一塊,搗爛,用熱湯灌下去,馬上就會清醒。如果急著救治,沒有熱湯,用冷水也可以。
另外一種方法,皂莢一兩燒成炭,甘草一兩微炒成粉,用溫水調和灌下去。
如果用各種治療暑熱的藥物都救不了,可以用硃砂研細,用水調和灌下去。
如果原本就陰虛,又遇上暑熱的旅途,又飢餓疲勞,突然昏倒,這是暑邪趁虛而入,侵犯了神明之府,可以服用生脈散加香薷。
生脈散(辨惑論)
麥門冬,人參(各兩),五味子(十五粒)
上水煎。
蘇後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煩悶多渴者。宜香薷飲。蘇後為醫者。過投冷劑。致吐利不止。外熱內寒。煩躁多渴。甚欲裸形。狀如傷寒陰盛隔陽。當用溫藥。香薷飲加附子浸冷服。(要訣)
香薷飲(局方)
白扁豆(微炒),厚朴(各半斤),香薷(一斤)
白話文:
生脈散是用來治療盜汗、手足冰冷、烦躁、口渴等症状的药方,适合外热内寒、阴盛隔阳的病人。如果因为服用寒凉药物导致吐瀉不止,应该使用温热的药方,如香薷饮,并加入附子,用冷水浸泡后服用。
注
- 古代重量單位:一斤約等於 500 克,一錢約等於 3.75 克。
- 方劑中所提到的藥材,目前仍常用於中醫藥治療。
- 藥物的服用方法和劑量應遵醫囑。
上水煎服。
曾有客人。中暑迷悶。四肢厥冷。冷汗如雨。裸形欲投水中口吻涎沫流溢。此中暑已深。陰陽離絕難除。(要訣)
白話文:
「上水煎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將藥材加水煮沸後,讓病人服用。
「曾有客人。中暑迷悶。四肢厥冷。冷汗如雨。裸形欲投水中口吻涎沫流溢。」這段描述了一個中暑的病人,他感到困惑和迷糊,四肢冰冷,冷汗像雨水一樣流下,並且他想脫掉衣服跳入水中,口中流出大量的口水。
「此中暑已深。陰陽離絕難除。」意思是說,這種中暑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陰陽失衡,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