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選方》~ 上卷 (8)
上卷 (8)
1. 攪腸沙門
療攪腸沙。發即腹痛難忍。陰沙腹痛手足冷。看其身上紅點。以燈草蘸油。點火燒之。陽沙。腹痛手暖。以針刺其十指背近甲處一分半許。血出即安。仍先自兩臂捋下其惡血。令聚指頭。血即出為好。(衛生易簡),痛不可忍。須臾能令人死。古方乾霍亂。急用鹽一兩。熱湯調灌口中。
鹽氣到腹即定。又將石沙。炒令赤色。令水淬之。良久。澄清水一合一服。或用香油茶吐之。
又方(拯急遺方),上患痛之人。兩臂腕中有筋。必致黑色。急敲磁器。務取鋒尖者一塊。即劈竹箸一隻。微開露磁鋒夾定。以線縛牢。就虛按於左腕中筋之上。卻將尺或匙擊之一下。必紫血即出。待食一碗飯間。若痛止。以手摩臂屈之。其血即止。若痛不止。卻再於右腕中脈之上。如前法擊之。即可。
白話文:
治療腸炎。發病時腹部劇烈疼痛。陰性腸炎會導致手腳發冷,觀察病患身上是否有紅點,可用燈草蘸油點燃後燒之。陽性腸炎則手腳溫熱,需在手指背接近指甲處刺入一分半,使出血後症狀緩解。應先從兩臂排出惡血,使其聚集於手指,血液就會流出,這樣效果最好。此方法簡便易行,疼痛難忍,可致人於死地。古代有一種乾霍亂的病症,急用一兩鹽,熱水調和後灌入口中,鹽分進入腹部可以平息疼痛。接著,將石沙炒至紅色,用水冷卻後,過一段時間,用混合的清液一合服用,或者使用香油茶吐出。
又一種方法(拯急遺方),對於患有腸炎的人,雙臂腕部有筋絡,必然呈現黑色。緊急敲擊瓷器,選擇尖銳的碎片,並劈開竹筷子,微微露出磁鐵尖端,用線繫牢,對準左腕中筋上方輕壓,然後用尺子或匙子輕擊一下,必將紫血引出。待吃一碗飯後,如果疼痛停止,用手按摩手臂使其彎曲,血液就會停止。若疼痛未止,再次在右腕中脈上方按照前述方法擊打,就能得到緩解。
又方(衛生易簡),陳樟木,陳皮(醫林集要用陳艾),東壁土(各等分)
上水煎。去滓。連進三四服。即愈。又方。用苧麻。劄十指尖。以針挑出惡血。
又方(醫林集要),先以艾湯飲之立吐。方是其證。用白礬為末。白湯調一錢。泡起服之。
又方(壽域神方),用白蜜馬糞。不拘多少。擂碎。新汲水化下。去滓頓服一碗。雖曰穢汙。卻有神效。
又方(滋德堂方),以手蘸溫水。於病人膝腕。用力拍打。有紫黑處。以針刺去惡血。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出自《衛生易簡》),用陳樟木、陳皮(《醫林集要》中要用陳艾)、東壁土(各取等量)。
用水煎煮,去除藥渣,連續喝三到四劑,就會痊癒。
還有一種方法,用苧麻扎在十個手指尖,用針挑出淤血。
又有一種方法(出自《醫林集要》),先用艾湯讓病人喝下,立即嘔吐。這是判斷病情的方法。然後用白礬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一錢,泡著喝下。
還有一種方法(出自《壽域神方》),用白蜜和馬糞,不拘多少,研磨成碎末,用新鮮的水稀釋後喝下一碗,去除藥渣。雖然聽起來很髒,但卻有神奇的效果。
還有一種方法(出自《滋德堂方》),用手蘸取溫水,在病人膝蓋和手腕用力拍打,如果有紫黑色的地方,就用針刺出淤血。
絞腸沙。垂危將死者。尿屎已出。急用芋艿一斤。放在病人口中咽汁。下喉即醒。醒後再吃幾片。亦可生。(秘方集驗),胡椒二十四粒。綠豆二十四粒。同研。熱酒調服。即愈。鹽少許。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即死者亦蘇。
凡痧脹夏月多患此證。面色紫赤。腹痛難忍。使飲熱湯。便不可救。即溫湯亦忌。如遇此證。速取生黃豆。咀嚼嚥下。約至數口。立刻止痛。平人食生豆。最引噁心。止在痧脹人。食之反覺甘甜。不知腥氣。此方既可療病。且可辨證。真奇方也。(葉天士方)
白話文:
絞腸痧病危時,病人已無法控制大小便,可以將一斤芋頭放入口中,讓病人吞咽汁液,吞下後就會醒來。醒來後再吃幾片,也可以生吃。另外,可以用胡椒和綠豆各二十四粒研磨,用熱酒調服,也可以治癒。也可以將少許鹽放在刀頭上燒紅,淬入水中,趁熱飲用,即使是快要死的人也能救活。
夏季容易出現痧脹,患者面色紫赤,腹痛難忍。切忌飲用熱湯,即使溫湯也禁止。遇到此症,應立即取生黃豆咀嚼吞咽,大約幾口就能止痛。一般人吃生豆會感到噁心,但痧脹患者卻覺得甘甜,沒有腥味。此方既能治療疾病,又能辨別病症,真是奇方。
案攪腸沙。始見於危氏得效方。云乾霍亂。俗謂攪腸沙是也。而此所載。別是一種病。名同而其候殊異。乾霍亂。得吐下而愈。此證則不爾。明末亦呼為鬼箭。蔣示吉曰。其人衛氣素虛。腠理不密。賊風乘虛而入。客於經絡。經絡閉塞。閉塞則榮衛不通。不通則大痛作。若有鬼以射之也。故服藥之外。用挑血法。總令氣血宣通之意。(詳出痧脹玉衡。今不繁引。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一種名為「攪腸沙」的病症,與常見的「乾霍亂」不同。乾霍亂可透過嘔吐瀉下痊癒,而「攪腸沙」則不然。明末時,也有人稱之為「鬼箭」,認為這是因為體質虛弱的人,抵抗力不足,風邪入侵經絡,導致經絡阻塞,造成劇烈疼痛,像是被鬼箭射中一般。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還要用挑血法疏通氣血。
2. 腳氣衝心門
凡小覺病有異。(謂頑痹不仁。或腳脛腫。或緩縱不隨。或屈弱不能行。或行卒屈倒。或酷冷疼煩。或覺轉筋等候。),即須大怖畏。決意急療之勿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逆滿。氣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寬者數日必死。不可不急療也。但看心下。急則氣喘不停。
或白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皆死也。(千金)蘇長史曰。脈沉緊者多死。洪數者並生。緩者。不療自差。(外臺)
茱萸湯(千金),療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文仲云。毒氣攻心。手足脈絕。此亦難濟。不得已。作此湯。十愈七八。(外臺)
白話文:
如果出現像頑固的痺症、麻木無感、腳脛腫脹、身體僵硬無力、屈膝難行、行走突然跌倒、劇烈寒冷疼痛、轉筋抽搐等等症狀,就必須非常恐懼,立即下定決心積極治療,不可拖延。氣上逆入腹部,可能腫脹,也可能不腫脹,胸脅部飽滿、氣上衝到肩膀、呼吸困難,病情緊急的,可能立刻死亡,病情稍輕的,也必將在幾天內死亡,不可不積極治療。觀察心下部位,如果呼吸急促不停,或是冒出大量白汗,或是忽冷忽熱,脈象急促短數,伴隨嘔吐不止,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蘇長史說,脈象沉緊者多半會死,脈象洪大而數者多半會活,脈象緩慢者,不治療也會自己好。茱萸湯治療腳氣入腹,導致胸悶欲死、腹脹的病症。文仲說,毒氣侵犯心臟,手足脈象消失,這也難以治療,不得已才使用此湯,十個病人中能救活七八個。
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
上水煎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此起死回生方。
廣濟。療腳氣急上衝心悶欲死。(外臺)
檳榔(三顆細末),生薑汁(三合),童子小便(二升新者不須暖)
上攪頓服。須臾即氣退。若未全差。更服最佳。利三兩行無所忌。
文仲。療腳氣冷毒悶。心下堅。背膊痛。上氣欲死。(外臺)
吳茱萸(三升),檳榔(四十枚),木香(二兩),犀角(三兩屑),半夏(八兩),生薑(六兩)
白話文:
用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片,加水煎煮服用。可以引起嘔吐、出汗或利尿,如果患者感到極度發熱悶熱,症狀就會減輕,此方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廣濟方,治療腳氣上衝心悶,快要死亡的症狀。
用檳榔三顆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汁三合和童子尿兩升(新鮮的童子尿不需要加熱),混合後一次服用。很快就能使氣逆消退,如果沒有完全康復,可以再次服用,效果更佳。此方可以使大小便通暢,沒有禁忌。
文仲方,治療腳氣寒毒導致心悶,心下堅硬,背部疼痛,呼吸困難,快要死亡的症狀。用吳茱萸三升、檳榔四十枚、木香二兩、犀角三兩屑、半夏八兩、生薑六兩。
上水煎服。大效。破毒氣。尤良。
又腳氣入腹心悶。(外臺),濃煮大豆汁。飲一大升。不止更飲。大驗。
又療腳氣入心。悶絕欲死者。(外臺)
半夏(三兩),生薑汁(二升半)
上二味。內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
養正丹(易簡),腳氣之患。入腹衝心。或見嘔吐之證。無法可療。不若用此。更須多服。以大便流利為度。此有利性。服之無疑。
杉木節湯(盧氏續易簡方),腳氣毒勝痰逆。悶絕喘急。汗流昏塞。搐搦咬齒。上視致垂死者。惟此湯為至妙。百發百中。垂死復生。
白話文:
-
上水煎服,效果顯著。能破除毒氣,特別有效。
-
若腳氣進入腹部,導致心口悶塞,可以煮一大升的大豆汁來喝。若症狀未緩解,可以再次飲用,效果極佳。
-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對於腳氣進入心臟,導致呼吸困難、近乎死亡的情況,可以煮一大升的大豆汁來飲用。
-
治療腳氣進入心臟,引發呼吸困難,甚至接近死亡的情況。配方包括:半夏(三兩)和生薑汁(二升半)。先將半夏加入,再煮至剩下一升八合,分四次服用。
-
養正丹(易簡)對於腳氣的問題,進入腹部並衝擊心臟,或者出現嘔吐的症狀,現有療法可能無力對付。但使用這藥方,需要多量服用,以大便流利為標準。此藥具有利尿性質,服用後不必擔心副作用。
-
杉木節湯(盧氏續易簡方)對於腳氣中毒過重,引發痰逆,導致呼吸困難、大量流汗、意識模糊、抽搐咬牙、視線上翻、接近死亡的情況,唯有這種湯藥能達到極佳的治療效果,能夠百分百地輓救生命,使垂死之人重新獲得生命。
杉木節(斫碎一握),大腹子(連皮剪碎七個),青橘葉(銼碎一握無葉以皮代之)
分二服。童子小便一小碗。同煎。絞汁半碗服之。未通再服。其方出外臺及董汲總論許氏本事等方。但庸醫不透。棄而不用之。
三將丸(盧氏續易簡方),腳氣入腹。奔上絞痛嘔吐。用此最捷。
吳茱萸,木瓜,大黃(各等分)
上細末。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未應多加丸數。蓋茱萸木瓜。已是理腳氣要藥。又賴大黃。領而宣泄之。為至巧也。(得效方云。大黃隨其病加減。)
白話文:
這兩個方子都是治療腳氣病的。第一個方子用杉木節、大腹子和青橘葉等藥材,煎煮後服用,適合症狀較輕的患者。第二個方子名叫“三將丸”,用吳茱萸、木瓜和大黃等藥材,製成藥丸服用,適合症狀較重的患者,特別是腳氣入腹,上衝絞痛,嘔吐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方子都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建議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大戟丸(聖濟),療腳氣攻注。心腹脹滿。小便赤澀。
大戟,芫花,葶藶(各炒兩半),巴豆,續隨子(各炒二錢半)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十丸。燈心湯下。(案二便閉塞。心腹脹急悶亂欲死。屬大實者。用此宣泄。)
唐侍中。療苦腳氣攻心。此方甚散腫氣。極驗(外臺)
大檳榔(七枚),生薑(二兩),橘皮,吳茱萸,紫蘇,木瓜(各一兩)
白話文:
大戟丸,用於治療腳氣侵犯心臟導致的腹脹、小便赤澀等症状。方劑包含大戟、芫花、葶藶、巴豆、續隨子,製成蜜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燈心湯送服。此方適合治療因大便秘結、腹脹疼痛欲死等症狀,屬於實證的人。唐代侍中曾用此方治療腳氣侵犯心臟,效果顯著,此方具有散腫消氣之功效。另有一方,用大檳榔、生薑、橘皮、吳茱萸、紫蘇、木瓜等藥材製成,也可用於治療腳氣。
上水煎。衛生良劑方。以此方名檳茱湯云。療風濕毒氣。中於足經。遂為腳氣。下注兩腳。腫脹疼痛。履地不得。及內攻心腹。手足脈絕。悶亂煩喘。氣不得息。極有神效。(性全萬安方)
蘇長史云。腳氣盛發時。自腰以上。並不得針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若氣上擊心不退。急灸手心。(案即勞宮穴)三七炷。氣即便退。若已灸腳。而胸中氣猶不下滿悶者。宜灸間使五十炷。兩手掌橫文後。一云。三寸。兩筋間是也。若胸中氣散。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心急忪悸者。
宜以手按捻少腹下兩傍。接髀大斜文中。有脈跳動。(案即氣衝穴),便當文上灸三七炷。跳即定。灸畢皆須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氣下也。若心胸氣滿。已灸身脛諸穴。及服湯藥。而氣猶不下。煩急欲死者。宜急兩足心下。(案即湧泉穴)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此穴尤為極要。
白話文:
將水煎煮藥方。這方叫做檳茱湯,能治療風濕毒氣侵犯足部經絡,導致腳氣,腳部腫脹疼痛,無法走路,甚至侵犯心腹,手足脈搏消失,胸悶氣短,呼吸困難,效果極佳。
蘇長史說,腳氣嚴重時,腰部以上部位禁止針灸,因為會引發風氣上行,導致致命。若氣上衝心臟無法退下,應立即灸手心勞宮穴,氣就會退下。如果已經灸腳,但胸中氣仍然鬱結不散,應該灸間使穴五十炷,位置在兩手掌橫紋後三寸,兩筋之間。若胸中氣散,但心下有脈搏跳動,而且心急心悸,應按壓少腹下兩側,接大腿斜紋處的氣衝穴,有脈搏跳動的地方,灸三七炷,跳動就會停止。灸完後,都要灸三里穴二十炷,引導氣往下走。如果心胸氣滿,已經灸了腿部各穴位,也服了湯藥,但氣仍然無法下降,患者煩躁不安,快要死亡,應立即灸兩腳心湧泉穴各七炷,氣就會下降。這個穴位尤為重要。
而不可數灸。但極急。乃灸七炷耳。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外臺)
白話文:
"對於一些情況,我們不能進行數次的艾灸。但如果情況非常緊急,可能只需要灸七炷即可。在使用艾灸時,我們也不會忽略服藥。藥物能夠從內部攻擊疾病,而艾灸則能從外部釋放出療效,就像打開門驅逐盜賊一樣,盜賊就很容易被趕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