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神農本草經贊》是一部以詩贊形式記錄中草藥理論和應用的中醫學著作,旨在闡明藥物性味、功效以及使用方法。該書基於《神農本草經》整理而成,內容結合古代藥物經驗和理論,對中醫藥學的學術傳承和實踐應用具有重要價值。

一、著作背景與意義

《神農本草經贊》承襲《神農本草經》的核心框架,對藥物進行贊詠與注解,以便於學者記憶與理解。根據序言記載,該書成書於清道光年間,撰寫者試圖通過簡潔的文字和押韻的形式使藥物知識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

藉助贊詠的形式,作者將藥物特性融入文化意境,使得本草知識不僅科學實用,更帶有文學藝術價值。書中對藥物的分類、功能和應用進行了詳盡描述,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核心內容與特色

1. 藥物分類與性味分析

《神農本草經贊》將藥物按照上、中、下三經進行分類:

  • 上經:包括120種藥物,主要強調養命,適用於日常保健。例如,丹沙具有安魂魄、益氣明目的功效。
  • 中經:記載了120種藥物,著重養性,多用於調節身體機能,對應人性與生活養護。
  • 下經:涉及125種藥物,側重治病,與地理環境和疾病相關聯,著眼於臨床療效。

藥物的性味、功效與歸經成為書中討論的重點。例如:

  • 丹沙:性味甘微寒,主治五臟百病、安魂魄、益氣明目。
  • 雲母:性味甘平,具有安五臟、益子精、明目等功效。
  • 滑石:味甘寒,主治熱症,並有利尿、增強精氣的作用。

2. 藥物功效與經典引用

書中不僅記錄藥物的基礎功效,還引用古籍佐證。例如:

  • 在描述丹沙時,引用《齊民要術》中的記錄,強調其驅邪驅鬼的效果。
  • 談到滑石時,結合《周禮》提到的"上合三焦"理論,闡述其利水滌穢功能。

這種學術與實用相結合的寫作方式,使得書中內容更具說服力與實用性。

3. 以贊詠形式呈現藥物特性

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每種藥物都配以四言或五言的贊詠。例如:

  • 丹沙

    液孳金質,光燦朱霞。 宜家壽考,廖井澄華。

這種形式不僅便於記憶,也讓中醫藥知識充滿文學情趣。

4. 藥物禁忌與配伍原則

書中特別重視藥物禁忌與配伍。例如:

  • 提到丹沙與其他金屬類藥物配伍的注意事項。
  • 指出滑石在不同季節的使用方法,根據藥物屬性調整服用量。

這些禁忌與原則對安全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5. 天地五行與藥物應用

書中融入了中醫五行理論,將藥物與五臟六腑、天地陰陽的調和聯系起來。例如:

  • 雲母被賦予"四時更受"的特性,體現五行與自然之間的相生關係。
  • 玉泉則被描述為具有滋養筋骨、延年益壽的功效,與金屬的屬性相應。

這些理論為藥物應用提供了更深層次的哲學依據。

三、與其他本草著作的比較

與《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等經典相比,《神農本草經贊》具有以下特色:

  1. 文學性與學術性的結合: 藉助詩贊形式,使藥物知識富有文學美感,增強了可讀性。

  2. 實用性與理論性的兼顧: 對藥物的性味、功效進行詳細闡述,注重臨床應用的實用價值。

  3. 條理清晰,易於記憶: 以簡潔的句式記錄藥物特性,便於醫學初學者掌握。

四、對後世的影響

  1. 普及中醫藥知識: 書中簡明易懂的內容形式,使中醫藥學的傳播更加廣泛,對後世中醫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

  2. 豐富本草學理論: 該書補充了《神農本草經》中的不足,對藥物特性的描述更加全面細緻。

  3. 提高臨床應用能力: 書中關於藥物禁忌、配伍及使用原則的探討,對醫生在臨床中的科學用藥具有指導意義。

五、結語

《神農本草經贊》是一部兼具學術性與文學性的中醫藥學經典,它不僅繼承了《神農本草經》的優良傳統,還以詩贊的形式賦予了本草知識新的生命力。該書對中醫藥學的傳承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為現代中醫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文化遺產。


卷一 上經 (1)

卷一 上經 (2)

卷一 上經 (3)

卷一 上經 (4)

卷一 上經 (5)

卷一 上經 (6)

卷一 上經 (7)

卷一 上經 (8)

卷一 上經 (9)

卷一 上經 (10)

卷一 上經 (11)

卷一 上經 (12)

卷一 上經 (13)

卷一 上經 (14)

卷一 上經 (15)

卷一 上經 (16)

卷一 上經 (17)

卷二 中經 (1)

卷二 中經 (2)

卷二 中經 (3)

卷二 中經 (4)

卷二 中經 (5)

卷二 中經 (6)

卷二 中經 (7)

卷二 中經 (8)

卷二 中經 (9)

卷二 中經 (10)

卷二 中經 (11)

卷二 中經 (12)

卷二 中經 (13)

卷二 中經 (14)

卷二 中經 (15)

卷三 下經 (1)

卷三 下經 (2)

卷三 下經 (3)

卷三 下經 (4)

卷三 下經 (5)

卷三 下經 (6)

卷三 下經 (7)

卷三 下經 (8)

卷三 下經 (9)

卷三 下經 (10)

卷三 下經 (11)

卷三 下經 (12)

卷三 下經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