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神農本草經贊》是清代醫學家葉志洗(字東卿)撰寫的一部獨具匠心的中醫藥學經典。本書以詩贊的形式,簡潔而富含詩意地記錄和闡明了中草藥的性味、功效、使用方法及禁忌。該書以《神農本草經》為藍本,結合古代藥物經驗與理論,使得本草知識更具吸引力,對中醫藥學的學術傳承和實踐應用具有重要價值。


著作背景與核心目的:承襲經典,詩贊傳道

《神農本草經贊》的撰寫背景,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間,由廣州郡齋的王楚材作序。序中指出,葉志洗大中丞封翁(即葉東卿)在晚年仍然好學不倦,取孫星衍所編的《神農本草經》為底本,對其中每一味藥物進行贊詠和注釋。這種形式的選擇,正是作者的核心目的所在: 通過簡潔、押韻且富有文學性的詩贊形式,使繁複的藥物知識更易於學者記憶、理解和傳播

作者深知《神農本草經》作為中醫藥學的源頭經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古籍文字簡練,難以通俗。葉志洗希望通過「贊各四言四韻,音節之古,不可名言」的詩歌形式,將藥物特性融入文化意境,使得本草知識不僅科學實用,更具文學藝術價值,從而「讀本草者,瀏覽諷誦,不能釋手,而其藥之本性治用,瞭然於目,自有會心」。這種創新性的傳播方式,對於當時知識普及和學術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王楚材在序中將葉志洗比作郭景純注《山海經》並作圖贊的志向,暗示了葉志洗不僅追求醫學的精深,更追求知識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使其「不尤為神農功臣乎」。


核心內容與獨特特色:藥物三經,贊詠精粹

《神農本草經贊》的核心內容圍繞藥物的三經分類展開,並以其獨特的詩贊形式貫穿始終。

1. 藥物三經分類與性味精要

本書承襲《神農本草經》的分類體系,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經,共計365種,以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度:

  • 上經:收錄120種藥物,強調「養命以應天」。這些藥物多為無毒或毒性輕微,可久服以輕身延年益壽,如丹沙、雲母、人參、甘草等。它們主要用於日常保健和強身健體。
    • 丹沙:「味甘微寒。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為澒。」贊曰:「液孳金質,光燦朱霞。宜家壽考,廖井澄華。」
    • 雲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久服輕身延年。」贊曰:「曉慶非云。養育如母。時維中春。升彼齊阜。五色相宣。四時更受。蘊地精收。全形不朽。」
    • 滑石:「味甘寒。主身熱溲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久服輕身耐飢長年。」贊曰:「蕩穢滌瑕。滑為滯導。上合三焦。兩之九竅。可以樂飢。使我高蹈。」
  • 中經:收錄120種藥物,著重「養性以應人」。這些藥物或有毒或無毒,多用於調節身體機能,對應人性和生活養護。
    • 雄黃:「味苦平寒。主寒熱。鼠瘻。惡創。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神仙。」贊曰:「丹雄蘊石。精結陽巒。五兵制勝。百毒除殘。威申虎爪。色映雞冠。桃枝闢禳。怪祟奚千。」
    • 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贊曰:「膻腥拂徹。味美和調。柔尖日瑩。老辣霜驕。含辛比桂。御濕分椒。贈甘非意。雪謗神超。」
  • 下經:收錄125種藥物,側重「治病以應地」。這些藥物多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疾病,著眼於臨床療效。
    • 石灰:「味辛溫。主疽瘍。疥搔。熱氣惡創。癩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贊曰:「靈根椎鑿。鍛灶薪炊。水蒸濡化。風散靈吹。禁嚴度釀。塗解填肌。潛藏龍骨。歷久探奇。」
    • 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利五臟。」贊曰:「色美黃良。西羌東蜀。牛舌伸舒。羊蹄躑躅。斑緊波旋。紫鋪錦縟。劍戟中心。頑堅凌觸。」

2. 藥物功效與經典引證:學術與實用並重

書中不僅記錄了藥物的基本功效,還廣泛引證古代經典,如《山海經》、《淮南子》、《抱朴子》、《齊民要術》、《周禮》、《易》、《詩經》等,為藥物理論提供堅實的依據,增加了內容的說服力。

  • 丹沙:引《齊民要術》強調其「驅邪驅鬼」之效,又引《抱朴子》記載廖氏井水赤而得丹沙數十斛,增添傳奇色彩。
  • 滑石:結合《周禮》「上合三焦」的理論,闡述其利水滌穢的功效,使其功能解釋更具體。
  • 黃連:詩贊中提到「珠連九節」,注中指出「宣城九節者為勝」,強化了對道地藥材的認識。
  • 桑上寄生:引《易》「休否繫於苞桑」,將藥物的自然屬性與哲學義理相結合。

這種學術與實用相結合的寫作方式,使得書中內容更具說服力與實用性,也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古籍功底。

3. 獨特的詩贊形式:文學與醫學的交融

《神農本草經贊》最獨特的之處在於,每種藥物都配以四言或五言的詩贊。這些詩贊言簡意賅,音節古樸,將藥物的形狀、顏色、生長環境、氣味、功用等特點融入詩句,使讀者在欣賞文學美的同時,輕鬆記憶和理解藥物知識。

  • 人參:贊曰:「搖光散採。涓涓濛濛。三丫穎擢。五葉陰濃。紫雲團蓋。明月當空。迎年佩結。求我嬰童。」寥寥數語,勾勒出人參的生長形態、神祕氛圍和吉祥寓意。
  • 白朮:贊曰:「子欲絕谷。當服山精。紫花標色。綠葉抽萌。朝煙夜火。悟拙激清。餘香滿室。空甑塵生。」將白朮的絕谷功效與其生長形態、氣味聯繫起來,形象生動。
  • 厚朴:贊曰:「不殘純樸。龍梓儲珍。半出黃槲。層蔽蒼榛。白凝膚厚。紫透鱗皴。從容典職。佐助姜辛。」詩中不僅點出厚朴的形態特徵,還隱含其散濕、調氣的功效。

這種獨特的呈現方式,不僅增強了閱讀的趣味性,也使得中醫藥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和有效。

4. 藥物禁忌與配伍原則:重視安全用藥

書中雖然以詩贊為主,但在藥物注釋中也特別強調了 藥物禁忌與配伍原則。這些細節對於安全用藥和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石膽:提到「仙人狡獪。變化金銀」,暗示其可能存在的毒性或煉製的複雜性。
  • 巴豆:贊曰:「如菽如豆。蜀棧凌雲。稜尖雄辨。細緊雌分。房開雙瓣。線起縱紋。療牛肥鼠。物性偏欣。」注中則提到其「性毒」,需要「去油名巴霜」等製法。
  • 附子:贊曰:「附母旁萌。嚴冬盈積。蹲坐形端。乳垂甄摘。力薄縮拳。側生連脈。畏惡猥多。禱神祈獲。」注中提到其「畏惡猥多」,暗示其毒性和複雜的藥性。

這些禁忌和原則雖未像現代本草書那樣系統羅列,但通過具體提示,提醒醫者和讀者在使用藥物時應當謹慎。

5. 天地五行與藥物應用:體現整體觀

葉志洗在藥物描述中融入了中醫的 五行理論,將藥物與五臟六腑、天地陰陽的調和聯繫起來,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

  • 雲母:被賦予「五色相宣。四時更受」的特性,並在注中提到「五色並具。多青者宜以春服之」,體現了五行與自然季節、人體臟腑之間的相應關係。
  • 玉泉:被描述為「陽精孕璞。霏屑消堅」,與「玉是陽精之純者」相呼應,將自然界的精華與人體養生相聯繫。
  •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贊中提及「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明確將五色藥物與五臟歸屬相結合,這正是中醫五行學說在藥物應用上的體現。

與其他本草著作的比較:獨特的文學與醫學典籍

《神農本草經贊》在中國本草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與《神農本草經》的原典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相比,其特色主要體現在:

  1. 高度的文學性:該書將詩歌藝術與醫學知識巧妙結合,使得本草知識富有美感,增強了可讀性和傳播性。這在浩瀚的醫學文獻中獨樹一幟。
  2. 便於記憶與理解:詩贊的押韻形式和凝練的語言,極大地便利了醫學初學者對藥物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彌補了傳統本草書的艱澀難懂。
  3. 實用性與理論性兼顧:雖然形式簡潔,但內容並未簡化,而是對藥物的性味、功效、歸經、應用等進行了精要闡述,並輔以古籍引證,使其在實用之餘,仍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對後世的影響:傳承經典,普及知識

《神農本草經贊》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促進中醫藥知識的普及:其獨特的詩贊形式,使得中醫藥知識更易於大眾接受和傳誦,對於中醫文化的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2. 豐富本草學的理論表達形式:該書證明了醫學知識可以與文學藝術相結合,為後世學者提供了新的學術表達範式。
  3. 提升臨床應用能力:書中對藥物特性的精煉描述和禁忌提示,對醫者在臨床中科學用藥具有指導意義,尤其在記憶藥物基本屬性方面提供了便捷途徑。
  4. 弘揚《神農本草經》:作為《神農本草經》的繼承和闡發之作,它幫助更多人理解和學習這部核心經典,促進了中醫藥學術的傳承。

結語

《神農本草經贊》是一部兼具學術價值與文學藝術美的中醫藥學經典。葉志洗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才華,將深奧的本草知識化為朗朗上口的詩篇,使醫學不再枯燥,而成為一種充滿趣味和智慧的學問。該書不僅繼承了《神農本草經》的優良傳統,更以其創新性的形式,為中醫藥學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至今仍是研究中醫本草學和古代醫藥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


卷一 上經 (1)

卷一 上經 (2)

卷一 上經 (3)

卷一 上經 (4)

卷一 上經 (5)

卷一 上經 (6)

卷一 上經 (7)

卷一 上經 (8)

卷一 上經 (9)

卷一 上經 (10)

卷一 上經 (11)

卷一 上經 (12)

卷一 上經 (13)

卷一 上經 (14)

卷一 上經 (15)

卷一 上經 (16)

卷一 上經 (17)

卷二 中經 (1)

卷二 中經 (2)

卷二 中經 (3)

卷二 中經 (4)

卷二 中經 (5)

卷二 中經 (6)

卷二 中經 (7)

卷二 中經 (8)

卷二 中經 (9)

卷二 中經 (10)

卷二 中經 (11)

卷二 中經 (12)

卷二 中經 (13)

卷二 中經 (14)

卷二 中經 (15)

卷三 下經 (1)

卷三 下經 (2)

卷三 下經 (3)

卷三 下經 (4)

卷三 下經 (5)

卷三 下經 (6)

卷三 下經 (7)

卷三 下經 (8)

卷三 下經 (9)

卷三 下經 (10)

卷三 下經 (11)

卷三 下經 (12)

卷三 下經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