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中經 (9)

1. 竹葉

味苦平。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汁。主風痓。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縹節黃苞。露凝寒濕。綠助秋聲。粉含瀝汁。繃錦龍獰。蔬珠鳳粒。千畝胸中。森森玉立。

韓愈詩。縹節已儲霜。黃苞猶掩翠。方千詩。露凝寒色濕遮門。李白詩。綠竹助秋聲。王維詩。綠竹含新粉。蘇軾詩。槁竹欲瀝汁。楊萬里詩。錦繃半脫娟娟玉。朱子詩。縛得獰龍並寄我。陳造詩。密砌玉粒綴旒珠。韓詩外傳。鳳皇食竹實。蘇軾詩。渭川千畝在胸中。白居易詩。玉立竹森森。

白話文:

竹葉味苦性平。能治咳嗽、氣喘、肌肉抽搐、惡性腫瘍,並能殺滅寄生蟲。竹根煮湯喝,可以益氣止渴、補虛、降氣。竹葉的汁液,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痙攣。成熟的竹實能使人頭腦清醒,輕身健體,增強體力。

竹子,節呈青綠色,苞片呈黃色,露珠凝聚,寒濕之氣瀰漫,綠色襯托著秋天的聲音,竹葉上帶著白粉,並含有汁液。 詩人們用許多優美的詞句描寫竹子:像錦緞般包裹著如同蛟龍般蜿蜒的竹竿;像許多翠綠的珠子;成千上畝的竹林在胸中展開;挺拔的竹子像玉一般森森矗立。 這些都是古人對竹子的讚美之詞,從不同角度描寫了竹子的形態、顏色、氣質。

2. 茱萸

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一名藙。生山谷。

白藏節授。朱實紛敷。囊盛充佩。鈴系含珠。高山九日。東舍三株。匹椒和菊。香滿杯盂。

孫楚賦。白藏授節。王維詩。朱實山下開。潘岳賦。華實紛敷離騷。樧(茱萸別名)又欲充夫佩幃。易洞林。郭璞射覆曰。子如小鈴含元珠。按文言之。是茱萸。續齊諧記。今人九日登高飲酒。帶茱萸囊。始於桓景。雜五行書。舍東種茱萸三株。延年益壽。宋祁贊。椒桂之匹。徐鉉詩。長和菊花酒。成都古今記。蜀人進酒投艾子一粒。香滿盂醆。

白話文:

茱萸味辛溫,能溫暖中焦、降氣,止痛、止咳逆,治療寒熱,去除濕邪引起的痺證,驅逐風邪,疏通肌膚腠理。其根可以殺死三種蟲害。茱萸又名藙,生長在山谷中。

重陽節時,人們佩戴盛滿茱萸的香囊,茱萸果實紅豔,如同串珠,佩帶身上,香氣四溢。人們會在高山上,或家東邊種植三棵茱萸,以祈求延年益壽。茱萸與椒、菊搭配,香氣撲鼻。古人重陽登高,飲酒佩戴茱萸囊的習俗,始於桓景。

3. 卮子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炮。皶鼻白賴。赤癩。創瘍。一名木丹。生川穀。

雪瑩傾卮。薰風吹度。圓腦含苞。直稜分數。黃燦柔金。紅嫣染素。木戟鉤枝。同方類附。

蔣梅邊詩。清淨法身如雪瑩。李時珍曰。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沈周詩。薰風吹結子。雷斆論。凡使。須要如雀腦者為上。蘇頌曰。皮薄而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佳。司馬相如賦。鮮支黃爍。李杲曰。丹書言卮子柔金。李商隱詩。側近嫣紅伴柔綠。群芳譜。實如訶子。中仁深紅。

可染繒帛。名醫曰。木戟。生山中。葉如卮子。有名未用。新論。盤根鉤枝。陸機論。同方者以類附。

白話文:

卮子味苦性寒,能治療五臟積聚的邪氣和胃中熱氣,治面部發紅可用酒炮製。可治鼻樑發白、皮膚白斑、紅斑、瘡瘍等疾病。卮子又名木丹,生長在山谷中。

卮子果實潔白晶瑩,在薰風吹拂下成熟。果實圓潤飽滿,果皮上有明顯的稜角,顏色金黃,或紅艷似胭脂。枝條如戟,鉤狀,與其他同類植物相似。

許多古代詩詞、醫書都記載了卮子的特性和用途,例如其果實形似酒器「卮」,也描述了它的顏色、形狀、藥效以及與其他植物的區別,並提到其果實可以染布。 其中,也提到好的卮子果實大小適中,果皮薄,稜角分明,形狀像雀腦。

4. 蕪荑

味辛。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一名無姑。一名𦽄塘。生川穀。

山榆束莢。心赤維嘉。擩鹽香溢。醞醬辛加。臭攻齒。蛀。暖化腹瘕。褭潭山徑。箭羽槎丫。

說文。梗山枌榆有束莢可為蕪荑者。範子計然云蕪荑在地。赤心者善。詩。維其嘉矣。蘇頌曰。此榆乃大氣臭。今人採實。以鹽漬則失氣味。儀禮。擩鹽振祭。李時珍曰。醞為醬味尤辛。危氏得效方。蟲牙。以蕪荑安蛀孔即除。仁齋直指方。腹中鱉瘕。用蕪荑及暖胃理中之劑。

五代史。胡嶠自契丹歸。入大山。一大林長二三里皆蕪荑。枝葉有芒刺如箭羽。岑參文。如戟槎丫。

白話文:

蕪荑味辛,能治療五臟的邪氣,散去皮膚、骨節中濕熱的毒氣,驅除體內三種蟲害,幫助消化食物。蕪荑別名無姑、𦽄塘,生長在山谷之中。

它的果莢像山榆的果莢,果實中心呈紅色,氣味芬芳,用鹽醃製後香味更濃郁,若製成醬則辛辣味更甚。它能治療牙齒蛀蝕。溫暖的蕪荑能化解腹部的腫塊。蕪荑生長在山間小路旁,枝葉帶刺,像箭羽般尖銳粗糙。

《說文解字》記載,山上的榆樹中,帶有果莢的才能作為蕪荑使用。《計然》書中記載,蕪荑在地下生長,果實中心呈紅色的品質最佳。《詩經》中讚美它「其嘉矣」。蘇頌說,這種榆樹的氣味很大,現在人們採摘它的果實,用鹽醃製會損失其原有的氣味。《儀禮》記載,祭祀時會用鹽醃製蕪荑。《本草綱目》記載,製成醬後味道更加辛辣。古代的一些藥方記載,蕪荑能治療蟲牙,將其塞入蛀牙孔中就能去除蟲害;還能治療腹中腫塊,需搭配溫胃理氣的藥物同用。

《五代史》記載,胡嶠從契丹回來,進入大山,看到一大片森林,長達二三里,全是蕪荑樹,枝葉帶有芒刺,像箭羽一樣;岑參的文中也描述其枝葉像戟一樣粗糙。

5. 枳實

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生川澤。

種枳編籬。鸞棲詎擬。櫾碧移情。楓紅著美。大小殊功。速詳具理。山叩崇吾。食宜孫子。

陸游詩。種枳為籬草結廬。李商隱詩。枳嫩棲鸞葉。列子。有大木焉。其名為櫾。樹碧而冬生。渡淮而北化而為枳。王逢詩。楓葉殷紅枳實肥。寇宗奭曰。枳實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山海經。崇吾之山有木焉。其實如枳。食之宜子孫。

白話文:

枳實味苦性寒。主治皮膚上的風症,例如像麻豆般又癢又痛的症狀。能去除寒熱積聚,止瀉,增強肌肉,使五臟通暢,益氣輕身。它生長在河川沼澤地帶。

人們用枳樹種籬笆,鳳凰也不屑棲息其上。碧綠的枳樹令人賞心悅目,紅楓更添美麗。枳實大小功效各有不同,詳情需仔細探究其道理。山海經記載崇吾山上有種果實像枳實的樹木,食用它可以使子孫興旺。 陸游的詩中提到種植枳樹作籬笆,蓋草屋居住;李商隱的詩中描寫枳樹嫩葉上棲息著鳳凰;列子記載一種名為櫾的大樹,樹木碧綠,冬天也生長,但過了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樹;王逢的詩中寫到楓葉殷紅,枳實飽滿。寇宗奭認為,枳實小的,藥性猛烈而見效快;大的,藥性平和而見效慢。

6. 厚朴

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不殘純樸。龍梓儲珍。半出黃槲。層蔽蒼榛。白凝膚厚。紫透鱗皴。從容典職。佐助姜辛。

莊子。純樸不殘。蘇頌曰。厚朴以龍州梓州為上。葉如槲葉。鱗皴而厚。張衡文。遠國儲珍。郝經詩。半出黃槲峴。名醫曰。一名榛。李白詩。蒼榛蔽層邱。李時珍曰。膚白肉紫。釋無可詩。枝幹怪鱗皴。紀異錄。盧端制既懷厚朴之才。宜典從容之職。日華子曰。凡入藥須用薑汁炙浸。

白話文:

厚朴味苦性溫。主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阻塞導致肌肉麻痺等症狀,並能驅除體內三種蟲害。

厚朴質地純樸,不損其完整性。最好的厚朴產自龍州和梓州,葉子像槲樹葉,樹皮厚實,表面有鱗片狀的皺紋。遠方國家視其為珍貴的藥材。有些厚朴產自黃槲峴。厚朴也稱為榛。其樹木枝幹粗壯,樹皮顏色外白內紫,呈現鱗片狀皺紋。使用厚朴入藥時,需用薑汁炙烤浸泡。

7. 秦皮

味苦微寒。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生川穀。

小木芩高。溯源秦產。釵股黍苗。羸愈蝸睆。兩鬢春新。雙眸月滿。試泛碧流。詳披青簡。

李時珍曰。木小而岑高。故又名梣皮。或云本出秦地。白居易詩。根稀比黍。苗稍剛同釵股。(自注祝蒼華髮神也)淮南子。梣木色青翳。而裸愈蝸睆。此皆治目之藥。王建詩。春來黑髮新。蘇軾詩。觀書眼如月。蘇恭曰。取皮漬水成碧色。著紙皆青色者真。庾肩吾詩。羽陵青簡出。

白話文:

秦皮味苦微寒,能治療風寒濕痺,消除寒邪,去除體內熱氣,以及治療眼睛青翳、白膜等眼疾。長期服用,可以使頭髮不變白,身體輕盈。秦皮生長在山谷中。

秦皮樹木雖小,但樹幹卻高聳,因此也稱作梣皮。據說它原產於秦地。白居易的詩中寫到:「根稀如黍,苗稍剛硬如釵股。」(註:這是祈禱頭髮烏黑茂盛的意思)《淮南子》中記載,梣木顏色青翠,能治療眼睛青翳和白膜。王建的詩中寫到:「春天來了,頭髮又黑又新。」蘇軾的詩中寫道:「讀書看書,眼睛明亮如同明月。」蘇恭說,將秦皮浸泡在水中,能使水變成碧綠色,並且能將紙染成青色,才是真正的秦皮。庾肩吾的詩中寫到:「青翠的竹簡從羽陵山而出。」

8. 秦茮

味辛溫。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髮。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川穀。

五行五義。光散衡星。通神御濕。貽我懷馨。調漿介壽。塗屋蕃丁。月正元日。作頌鐫銘。

東坡詩注。吳真君服椒歌。其椒應五行。其仁通五義。春秋運鬥樞。玉衡星散為椒。孝經援神契。椒姜御濕。詩。貽我握椒。宋書傳。臧燾幽蘭懷馨。僧。宗林詩。調漿美著。騷經上。成公綏銘。永介眉壽。漢官儀。椒房取其實。蔓延四民。月令正月之旦。子孫各上椒酒。劉臻妻有元日獻椒花頌。

白話文:

秦椒味辛溫,能治療風寒感冒,溫暖脾胃,去除寒痺(肢體麻木、疼痛),使牙齒頭髮強健,眼睛明亮。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容光煥發,延年益壽,甚至能通神。秦椒生長在山谷之中。

它與五行五德相應,光彩散發如同衡星(星名),能通神禦濕。人們用它表達美好的祝願,調製漿料以祈求長壽,用它塗抹房屋以祈求人丁興旺。正月初一,人們會用它來祭祀,並作頌詞銘刻。

以上內容引自東坡詩注、吳真君服椒歌、孝經援神契、詩經、宋書、僧宗林詩、騷經、漢官儀、劉臻妻元日獻椒花頌等典籍,說明秦椒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和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