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8)
卷二 中經 (8)
1. 積雪草
味苦寒。主大熱惡創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生川穀。
葉葉特生。沿溪縈碧。海挹蘇融。雪霏寒積。重疊錢圓。參差荇坼。茶飲辛香。風生兩腋。
蘇恭曰。此草蔓生溪澗側。倪瓚詩。冷文縈碧暮煙和。蘇頌曰。一名海蘇。陶弘景曰。積雪草。以寒涼得名。寇宗奭曰。形如水荇。葉葉各生。今人謂之連錢草。蔡邕表。前後重疊。詩。參差荇菜。蘇頌曰。江浙人多以作茶飲。庚辛玉冊。引蔓摶地。香如細辛。盧仝詩。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白話文:
積雪草味苦性寒。能治療因過熱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浸漬紅腫發炎、皮膚發紅發熱等症狀。它生長在山谷溪澗中。
葉子單獨生長,沿著溪流蔓延,碧綠一片。如同海上的蘇葉,在寒冬積雪中依然生長,葉片重疊如銅錢,排列参差不齊。泡茶飲用,辛香可口,令人感覺兩腋間微風習習,清爽舒適。
據蘇恭記載,此草蔓生於溪澗旁。倪瓚的詩中寫道:「冷文縈碧暮煙和」,描寫其生長環境和形態。蘇頌稱它為海蘇。陶弘景則因其寒涼的特性而命名為積雪草。寇宗奭說它形狀像水荇,葉子單獨生長,現代人稱之為連錢草。蔡邕的文中描述其葉片前後重疊。詩句「參差荇菜」也描述了它的形態。蘇頌還記載,江浙地區的人們常把它製成茶飲用。《庚辛玉冊》記載,它以蔓莖匍匐地面生長,香味像細辛。盧仝的詩中寫道:「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形容飲用積雪草茶後的感受。
2. 女菀
味辛溫。主風洗洗霍亂。泄利。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生川穀或山陽。
負陰尚白。集菀噓枯。金清肺潔。玉潤膚腴。名題織女。形易妝嫫。五辛味濁。遠屏沾濡。
老子。負陰而抱陽。禮。殷人尚白。名醫曰。一名白菀。一名織女菀。國語。人皆集於菀。己獨集於枯。後漢書傳。孔公緒噓枯吹生。搜神記。金清則義。南史傳。劉遵內含玉潤。肘後方。治人面黑令白。忌五辛。手太陰氣分藥也。肺熱。則面紫黑。肺清。則面白。白居易詩。妝嫫徒費黛。晉書志。我志沾濡。
白話文:
女菀味辛溫,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霍亂、腹瀉、腸鳴、腹痛遊走不定、驚癇、寒熱等各種疾病。它生長在山谷或向陽的地方。
女菀的藥性偏陰,顏色偏白,能使枯萎的植物重新生長,使金屬變得潔淨,使肌膚潤澤光滑。它也稱為織女,但外形卻不如織女美麗。服用女菀要避免與辛辣食物同食。
古代典籍中多處記載了女菀:老子說「負陰而抱陽」;《禮記》記載「殷人尚白」;醫書稱女菀也叫白菀或織女菀;《國語》記載「人皆集於菀,己獨集於枯」;《後漢書》記載孔公緒「噓枯吹生」;《搜神記》記載「金清則義」;《南史》記載劉遵「內含玉潤」;《肘後方》記載用女菀可以治療皮膚黑沉,但要忌食辛辣食物;女菀屬於手太陰經的藥物,肺熱則面色紫黑,肺氣清則面色白皙;白居易詩句「妝嫫徒費黛」;《晉書》記載「我志沾濡」。
3. 王孫
味苦平。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生川穀。
餌之延年。終南具有。呼聽多孫。訛沿兩牡。摩頂河車。剝膚旱藕。夜合黃昏。名同物否。
唐書傳。姜撫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甘守誠曰。牡蒙也。(王孫別名)易名以神之耳。詩。終南何有。吳普曰。楚名王孫。齊名長孫。又名海孫。名醫曰。一名黃孫。易林。受福多孫。詩。並驅從兩牡兮。李時珍曰。古方所用牡蒙。是紫參。後人所用牡蒙。乃王孫。葉生巔頂。
類紫河車葉。孟子。摩頂放踵。易。剝床以膚。李時珍曰。一名黃昏與夜合。名同物異。
白話文:
王孫味苦性平,能治療五臟的邪氣,以及寒濕引起的痺症、四肢疼痛酸楚、膝蓋冰冷疼痛等症狀。它生長在山谷之中。
服用它可以延年益壽。終南山有這種植物,服用它的人聽力好、子孫眾多。它還有其他名稱,例如牡蒙(兩種)。 有些說法認為它跟紫河車(胎盤)很相似,也有人說它像旱藕。它在黃昏或夜晚開花,名稱相同,但植物可能有所不同。
唐書記載,姜撫說終南山有旱藕,食用可以延年益壽。甘守誠說牡蒙就是王孫(的別名),易經中也用帶有神性的名字來稱呼它。詩經中提到終南山有什麼植物,吳普解釋說,楚地稱它為王孫,齊地稱它為長孫,還有人稱它為海孫。有位名醫說它也叫黃孫。易林中提到「受福多孫」。詩經中提到「並驅從兩牡」,指的就是它。李時珍說,古代方劑中所用的牡蒙指的是紫參,後來所用的牡蒙才是王孫。它的葉子長在植株頂端,類似紫河車的葉子。孟子說「摩頂放踵」,易經中提到「剝床以膚」,李時珍說它也叫做黃昏和夜合,名稱相同,但實際上是不同的植物。
4. 蜀羊泉
味苦微寒。主頭禿。惡創熱氣。疥搔痂癬。蟲療齲齒。生川穀。
沃饒西蜀。陰濕萌生。蚓吹流腫。蜂綴堅莖。細區鼠跡。滑誤鴉睛。功收漆齧。塗浴兼營。
盧思道詩。西蜀稱天府。由來擅沃饒。蘇恭曰。俗名漆姑。生陰濕地。顏延之詩。惠浸萌生。摘元方。蚯蚓氣吹者。搗入黃丹酓之。李時珍曰。黃蜂作窠。𠼫漆姑草為蒂。陳藏器曰。漆姑葉細。多生石邊。蘇恭曰。搗塗漆瘡。羊泉乃大草。漆姑草如鼠跡大。生階墀間。乃同名也。
蘇頌曰。或言老鴉眼睛草。李時珍謂此乃龍葵也。性滑如葵。蘇誤認。耳生漆瘡者。煎湯浴之。
白話文:
蜀羊泉味苦性寒。主要功效是治療頭禿,以及因熱毒引起的瘡瘍、疥瘡、癬、蟲牙等。它生長在四川等陰濕的谷地。
蜀地沃野肥饒,陰濕的環境使它容易生長。因蟲類侵蝕而引起的腫脹,或蜂類在它莖上築巢,其葉片細小如鼠糞,甚至會被誤認為烏鴉的眼睛。它能治療漆樹引起的皮膚病,可內服也可外敷。
盧思道詩中提到,四川自古以來就是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蘇恭說,蜀羊泉俗稱漆姑,生長在陰濕的地方。顏延之的詩中也提到它生長在潮濕的地方。據《肘後方》記載,可用被蚯蚓爬過而帶有蚯蚓分泌物的蜀羊泉,搗碎後加入雄黃一起熬煮。李時珍說,黃蜂會用蜀羊泉作蜂巢的蒂頭。陳藏器說,蜀羊泉的葉子細小,多生長在石頭邊上。蘇恭說,將它搗碎後可以治療漆瘡。蜀羊泉是一種大型的草本植物,漆姑草的葉子大小像鼠糞一樣,生長在台階或屋簷下,和蜀羊泉是同一個名稱。
蘇頌說,有人認為它是老鴉眼睛草。李時珍認為這是誤認,它其實是龍葵,性滑,與葵菜相似。蘇頌的辨識有誤。如果耳朵長了漆瘡,可以用蜀羊泉煎水洗浴。
5. 嚼床
微鹹寒。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生川穀及田野。
錯認香葇。挼搓氣劣。平澤熟田。方莖對節。縱豎脊堅。引伸腰折。麻直蘇舒。澡身止熱。
李時珍曰。原野甚多。方莖對節。大葉似香葇。搓之不香。蘇恭曰。此草生平澤熟田。沈約賦。既縱豎而橫構。劉因詩。會經堅脊度危關。易。引而伸之。晉書傳。陶潛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吳普曰。一名爵麻。別錄曰。一名香蘇。顏延之頌。類麻能直。李時珍曰。蘇性舒暢。故謂之蘇。禮。儒有澡身而浴德。
白話文:
嚼床味微鹹性寒,主治腰脊疼痛、無法躺臥、俯仰困難等症狀。它可以熬成藥浴,去除體熱。這種植物生長在山谷和田野裡。
嚼床常被誤認為香葇,但揉搓後氣味較差。它生長在平坦濕潤的田地裡,莖方正,節節相對,莖桿堅硬挺直,可以舒展腰部,治療麻痺僵直,讓身體舒適,藥浴可止熱。
李時珍說:嚼床在原野非常常見,莖方正,節節相對,葉子很大,類似香葇,但搓揉後沒有香味。蘇恭說:這種草生長在平坦濕潤的田地裡。沈約的賦文中寫道:「既縱豎而橫構」(形容其莖桿的生長形態)。劉因的詩中寫道:「會經堅脊度危關」(形容其藥效)。《易經》中說:「引而伸之」(形容其舒展的功能)。《晉書》記載陶潛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用以說明嚼床能舒展腰背)。吳普說:嚼床又名爵麻。《名醫別錄》記載:嚼床又名香蘇。顏延之的頌文中寫道:「類麻能直」(形容其莖桿挺直)。李時珍說:蘇(指嚼床)的特性是舒暢,因此稱之為「蘇」。《禮記》中記載:「儒有澡身而浴德」(說明沐浴潔身的重要性,引申嚼床藥浴的功效)。
6. 假蘇
味辛溫。主寒熱鼠瘻。瘰癧生創。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蓂。生川澤。(今名荊芥)如蘇久假。味亦辛溫。旅生掇野。樹藝澆園。藏同鼠樸。毒禁魚飧。摘蔬閒覓。礙石盤根。
蘇恭曰。氣味辛香。如蘇。孟子久假而不歸。後漢書注。野谷不因種植而生。曰旅生。柳宗元詩。掇野代嘉餚。周禮。大司徒二曰樹藝。庾信賦。石堰水而澆園。李時珍曰。荊芥原是野生。今為世用。遂多栽蒔。布子生苗。炒食。戰國策。應侯曰。周人謂鼠未臘者為樸。公羊傳。
趙盾方食魚飧。輟耕錄。凡食河豚。不可食荊芥。蘇軾詩。穿林間覓野芎苗。方千詩。須知礙石作盤根。蘇頌曰。又有石荊芥。生山石間。體性相近。
白話文:
假蘇辛溫,能治寒熱引起的鼠瘻(一種皮膚病)、瘰癧(淋巴結腫大)、創傷、腫塊、瘀血,以及濕痹(風濕性關節炎)。它也叫鼠蓂,生長在川澤地區,現在稱為荊芥。 如同蘇(指蘇葉)久假不歸一樣,荊芥的氣味也是辛溫的。它既可以野生,也可以人工種植,栽種在園圃中,與鼠樸(一種植物)一起儲藏。但荊芥有毒,不能用來餵魚。人們在採摘野菜時,常常會看到它盤根錯節地生長在石頭縫隙中。
古人記載:荊芥氣味辛香,與蘇葉相似;「久假而不歸」比喻荊芥長期野生,後經人工栽培;野生植物稱為「旅生」;摘取野草充飢稱為「掇野」;「樹藝」指人工栽種;「澆園」指灌溉園圃;荊芥原本野生,現今廣泛種植,播種後就能生長,可以炒食;「鼠樸」指未經臘制的鼠;趙盾吃魚時,荊芥不能一起食用;在林間尋找野芎苗;荊芥盤根錯節生長在石頭上;還有一種生長在山石間的石荊芥,性質與荊芥相似。
7. 翹根
味甘。寒平。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生平澤。
根若揚翹。作甘和苦。產憶高嵩。性同曲枸。冠玉增容。披雲快睹。記佚形忘。久荒榛莽。
鄭曼季詩。春草揚翹。書。稼穡作甘。周禮。食醫凡和夏多苦。太平御覽。作味苦平。名醫曰。生嵩高山。二八月採。吳普曰。採以作蒸。飲酒病人。詩疏。南山有枸。多枝而曲。能敗酒味。南史傳。鮑泉面如冠玉。趙良器賦。光近侍以增容。世說。若披雲霧而睹青天。陶弘景曰。方藥不用。俗無識者。李白詩。嵯峨蔽榛莽。
白話文:
翹根味甘,性寒平和。能治療下焦熱氣,滋補陰精,使人容光煥發,眼睛明亮。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長生不老,生長在水澤地帶。
它的根部向上翹起,味道甘甜中帶點苦。生長在高大的山嶺上,藥性與枸杞相似,能使人容貌美麗,猶如披開雲霧般看得清晰明瞭,讓人忘卻煩惱與疲憊,即使長久荒廢在草木叢生的地方也能生長。
鄭曼季的詩中寫到「春草揚翹」;書中記載「稼穡作甘」;《周禮》中提到「食醫凡和夏多苦」;《太平御覽》記載其味苦性平;名醫說它生長在嵩山高山上,農曆二、八月採收;吳普說採集後可以蒸煮,適合飲酒後生病的人服用;詩疏注釋「南山有枸,多枝而曲,能敗酒味」;《南史》記載鮑泉面如冠玉;趙良器賦中提到「光近侍以增容」;世說中記載「若披雲霧而睹青天」;陶弘景說方藥中不常用它,民間也少有人認識;李白詩中寫到「嵯峨蔽榛莽」。
8. 桑根白皮
味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葉。主除寒熱出汗。
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補陰陽寒熱。無子。五木耳名𣚊。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山谷。
東方神木。公桑女桑。休哉苞系。沃若條揚。寄生耳黑。構接衣黃。附疏五𣚊。志奮功襄。(𣚊音軟)說文通釋。桑東方自然神木之名。禮。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詩。猗彼女桑。宋史志。歡願休哉。易。休否繫於苞桑。詩。其葉沃若。又。以伐遠揚。傳。條陽也。陶弘景曰。
桑耳又呼為桑上寄生。群芳譜。桑木將槁。黃衣構葉。則葉大五𣚊。槐耳。榆耳。柳耳。柘耳。楊櫨耳。李時珍曰。桑𣚊以下。功性則一也。
白話文:
桑根白皮味甘性寒,可以治療內傷、過度勞累、消瘦、崩漏、脈搏微弱等症狀,並能補虛益氣。桑葉可以治療寒熱交替、出汗等症狀。
黑色的桑耳(桑寄生)可以治療婦女白帶、赤白帶下、出血等症狀,以及癥瘕、積聚等疾病,可以溫補陰陽,治療寒熱,並能治療不孕。五種桑寄生(「𣚊」音ruǎn)都具有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的功效,生長在山谷中。
桑樹是東方的神木,有公桑和女桑之分。桑樹枝繁葉茂,桑寄生附著其上,如同黃衣包裹著桑葉,生長著許多桑寄生。 《說文解字》中提到桑樹是東方自然的神木。《禮記》記載天子諸侯都必須有公桑和蠶室。《詩經》中也有關於桑樹的記載。《宋史》中也提到桑樹的祥瑞寓意。《易經》中也提及桑樹。《詩經》中描述桑葉茂盛。《爾雅》中解釋桑樹枝條向上生長。陶弘景說,桑耳也叫桑上寄生。《群芳譜》記載桑樹將要枯萎時,黃色的葉子會包裹著大型的桑寄生。槐耳、榆耳、柳耳、柘耳、楊櫨耳等,李時珍認為這些和桑寄生功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