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7)
卷二 中經 (7)
1. 地榆
味苦微寒。主婦人乳痓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創。生山谷。
平原榆布。特立莖苗。寶珠安用。玉豉常調。陽驕霧斂。金鑠石銷。茗香釀熟。藕佐山餚。
蘇頌曰。平原山澤處處有之。苗初生布地。獨莖直上。葉似榆葉。古詞。寧得一把地榆。安用明月寶珠。煮石經。何不食石用玉豉。注。地榆也。群芳譜。此草霧而不渝。太陽氣盛故也。燒灰能鑠金石。其根作飲若茗汁。釀酒。其葉又可炸食。歐陽修記。山餚野蔌。
白話文:
地榆味苦性微寒。能治婦女乳房脹痛、七傷(外傷)導致的陰道分泌物異常、止痛、去除壞死組織、止汗、治療刀傷。生長在山谷、平原等處。
它的莖直立,葉子像榆樹葉子。古時候有詩句說:「寧可要一把地榆,何必用明月寶珠?煮石頭,何必用玉豉?」(註:這裡的地榆指的就是地榆)《群芳譜》記載,這種草不怕霧,因為它喜歡陽光。地榆燒成灰能熔化金屬和石頭。它的根可以像茶一樣泡水喝,也可以釀酒;葉子還能油炸食用。歐陽修記載,地榆是山珍野味。
2. 海藻
味苦寒。主癭瘤氣頭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一名落首。生池澤。
託身洪流。藏修潔澡。縈帶蘿牽。如雲發繞。火藉光明。鑑形醜好。似組似綸。偕功海島。
嵇康詩。俯唼綠藻。託身洪流。禮。藏焉修焉。埤雅。藻水草之有紋者。字從澡。言自潔如澡也。杜甫詩。徑石相縈帶。昭明太子詩。牽蘿下石磴。爾雅注。一名海蘿。詩。鬒髮如雲。陶弘景曰。生海島。黑色如亂髮。書注。藻火。藻。取其潔。火取其明也。閻復啟。藻鑑垂光。
劉禹錫賦。彼多方兮。自生醜好。李時珍曰。爾雅云。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即昆布也。性味相近。主療一致。
白話文:
海藻味苦性寒。主治甲狀腺腫瘤、頸部淋巴結腫大,能消散結聚的氣體,治療癰腫、癥瘕、腹部堅硬腫塊以及腹部鳴響、下肢水腫等症。海藻又名落首,生長在池澤之中。
它依附於奔騰的河流,保持著潔淨的本性,纏繞著水草,如同雲髮般蓬鬆茂盛。它以火來照亮自身,映照出自身的優劣,形狀像繩索又像絲線,與海島共同孕育著功效。
嵇康的詩句「俯唼綠藻,託身洪流」描寫了海藻的生長環境。 《禮記》中記載「藏焉修焉」,形容海藻的修潔。 《埤雅》解釋說,藻是帶有紋理的水草,字從「澡」,說明它潔淨如同洗滌一般。杜甫的詩句「徑石相縈帶」以及昭明太子的詩句「牽蘿下石磴」都描寫了海藻纏繞生長的樣子。《爾雅》注釋中,海藻又名海蘿。《詩經》中「鬒髮如雲」形容海藻髮絲般的外觀。陶弘景說海藻生長在海島,顏色黑褐色,像亂髮一樣。《書經》注釋中提到「藻火」,說明海藻因其潔淨而被用於祭祀。閻復的文字中用「藻鑑垂光」來形容海藻。
劉禹錫的賦中寫道,海藻種類繁多,自身呈現著各種不同的形態。李時珍說,《爾雅》中描述海藻「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所產的海藻,就是昆布,二者的性味和療效都非常相似。
3. 澤蘭
味苦微溫。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創。癰腫。創膿。一名虎蘭。一名龍棗。生大澤傍。
猗猗蘭靄。秋髮幽香。南陔葉並。九畹莖方。遺思紉佩。具浴燂湯。竊名蓀芷。引類都梁。
嵇康詩。猗猗蘭靄。蘇頌曰。七月開花紫白色。束晰詩。循彼南陔。言採其蘭。吳普曰。二月生苗。赤節。四葉相值。蘇恭曰。莖方節紫。離騷。紉秋蘭以為佩。又。余既滋蘭之九畹兮。九歌。浴蘭湯兮沐芳。又。折芳馨兮遺所思。禮。三日則燂湯請浴。遁齋閒覽。楚辭所詠之蘭。
或以為猗蘭。或以為都梁香。當以澤蘭為止。楊慎序。人家盆植如蒲萱者。蘭之別種。曰蓀與芷耳。九畹之受誣。千載矣。爾雅翼。今之蘭草都梁香也。
白話文:
澤蘭味苦性微溫,可以治療產婦內出血、中風後遺症、腹脹水腫、全身浮腫、關節積水、外傷、癰腫、傷口化膿等。澤蘭又名虎蘭、龍棗,生長在水澤邊。
澤蘭優雅美麗,秋天散發著幽香。葉子成對生長,莖是方形的。古人用它做佩飾,也用它煮水沐浴。有人將它與其他香草混淆,但其實它就是澤蘭。
嵇康的詩中寫到澤蘭的優雅姿態;蘇頌記載澤蘭在七月開花,花色紫白;束晳的詩中提到採摘澤蘭;吳普記載澤蘭二月發芽,莖節呈紅色,每節有四片葉子相對生長;蘇恭記載澤蘭莖是方形的,節是紫色的;屈原的《離騷》中寫到用澤蘭做佩飾,以及種植大量的澤蘭;《九歌》中寫到用澤蘭煮水沐浴,以及採摘澤蘭贈送給思念的人;《禮記》中記載三天就要用煮沸的香草水沐浴。
古籍中所記載的蘭花,有人認為是澤蘭,有人認為是都梁香,但最終都應指澤蘭。楊慎認為,人們盆栽的像蒲草和萱草一樣的蘭花,是澤蘭的另一種,也就是蓀和芷。九畹(廣種蘭花的田地)被誤認為其他蘭花,已經持續千年了。《爾雅翼》中記載,現在的蘭草就是都梁香。
4. 防己
味辛平。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離。生川穀。
如葛延緣。水驅風障。輻解文分。莖通氣壯。險健思防。敵仇善將。丁足腥聞。木強弗尚。
李當之曰。其根如葛蔓延。陳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蘇頌曰。破之文作車輻解。莖甚嫩。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然。
李杲曰。防己如險健之人。首為亂階。若善用之。亦可禦敵。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黃庭堅詩。不戰者善將。雷斆論。凡使。勿用黃腥皮皺有丁足者。書。腥聞在上。陶弘景曰。黑點木強者不佳。
白話文:
防己味辛性平。主治風寒、溫熱瘧疾、熱氣、各種癲癇,能去除邪氣,通利大小便。又名解離,生長在山谷之中。
它的藤蔓像葛藤一樣蔓延生長,能驅除風邪,莖的橫切面像車輪輻條一樣分開,莖中氣足,強壯有力。 如同一個強健的人,能預料危險並做好防範,如同善於用兵的將領,能抵禦敵人。 其根部略帶腥味,木質堅硬的則品質較差。
李當之說,它的根像葛藤一樣蔓延生長。陳藏器說,治療風邪用木防己,治療水腫用漢防己。蘇頌說,它的橫切面像車輪輻條一樣分開,莖很嫩,折斷莖後往其中一端吹氣,氣會從另一端穿透而過,如同木通一樣。
李杲說,防己就像強健的人,能預見危險並及時防範,如果善於運用,也能抵禦外邪。 這正如《易經》所說:「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黃庭堅的詩句「不戰者善將」也是這個意思。雷斆認為,使用防己時,不要用皮色發黃、表面皺縮、有丁足(類似節瘤)的,書中記載「腥聞在上」,陶弘景也說,帶有黑點且木質堅硬的防己品質不好。
5. 款冬花
味辛溫。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一名橐吾。一名顆凍。一名虎鬚。一名兔奚。生山谷。
類形蓴茆。保質三冬。兔奚鑽凍。蜂鬥能容。豐肥萼直。茂悅冰封。陰蒸陽煦。心似寒松。
陶弘景曰。其形如宿蓴。詩疏。茆江東人。謂之蓴。傅咸賦。獨保質而全形。李時珍曰。一名鑽凍。蘇頌曰。十二月開花。黃青紫萼。初出如菊花。通直而肥。又有紅花。葉如荷而鬥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合。俗呼蜂鬥葉。述徵記。洛水款冬花。茂悅層冰之中。郭璞贊。陽煦陰蒸。蘇軾詩。知君心似後雕松。
白話文:
款冬花味辛溫,可以治療咳嗽、氣喘、喉嚨阻塞、驚癇、寒熱等症。它還有其他名稱,例如橐吾、顆凍、虎鬚、兔奚。款冬花生長在山谷中,外形像水中的蓴菜。它能耐寒,冬天也能保存完好。 款冬花的花朵初開時像菊花,顏色有黃、青、紫,花莖粗壯肥大,大的可以容納一升,小的也能容納幾合,因此也俗稱蜂鬥葉。 款冬花在冰天雪地中也能茂盛生長,其花心堅韌如寒松。
6. 牡丹
味辛寒。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創。一名鹿韭。一名鼠婦。生山谷。
百兩精金。丹延植盛。荊棘同儔。琅玕是競。豔思移姿。真香失性。枯燥形全。四經順令。
陶弘景曰。土人謂之百兩金。李時珍曰。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與荊棘無異。其根入藥最良。白居易詩。根本是琅玕。蘇頌曰。世人慾花之詭異。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其根性殊失本真。不可入藥。溫庭筠詩。裁成豔思偏應巧。蘇軾詩。真香亦竟空。蘇頌曰。山牡丹。莖梗枯燥。李時珍曰。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伏火。
白話文:
牡丹味辛性寒。能治療寒熱、中風、抽搐痙攣、驚癇等症,以及邪氣入侵、消除堅硬腫塊、瘀血停滯腸胃等病症,還能滋養五臟,治療癰瘡。牡丹別名鹿韭、鼠婦,生長在山谷中。
牡丹珍貴如黃金,生長繁茂,與荊棘為伍,卻又與美玉媲美。它美麗的外表掩蓋了本真的性情,只有枯萎時才能體現其完整的形態和藥效。
陶弘景說,當地人稱牡丹為「百兩金」。李時珍說,丹州、延州以西和褒斜道一帶牡丹最多,它與荊棘生長在一起,但其根入藥效果最佳。白居易的詩中曾寫到牡丹的根如同美玉。蘇頌說,人們為了追求牡丹花朵的奇特,秋冬季節移栽嫁接,用肥沃的土壤培育,到春天才能盛開,花朵形態變化多端,但這樣培育的牡丹根性已改變,失去本真,不能入藥。溫庭筠的詩歌讚美了牡丹精巧艷麗的外形,蘇軾的詩則感慨牡丹的香味終究會消失。蘇頌還說,山間野生的牡丹,莖葉枯燥。李時珍說,牡丹能治療手足少陰、厥陰四經的伏火。
7. 馬先蒿
味平。主寒熱。鬼注。中風濕痹。女子帶下病無子。一名馬屎蒿。生川澤。
先緣新近。藍以高瞻。麻花紫豔。豆角青尖。牡因子辨。邪遠名嫌。馬通臭味。煉石炎炎。
蘇恭曰。一名馬新蒿。晏子蒿。草之高者也。掌禹錫曰。七月開花。似胡麻花而紫赤。八月生角。似豆角銳而長。李時珍曰。馬先蒿。牡嵩。原是二種。詩疏。所謂有子者。乃馬先蒿。而復引無子之牡蒿釋之。誤矣。蒿氣如馬矢。先乃矢之訛。新又先之訛也。北史傳。食採有邪蒿。
邢峙令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禮。禮不諱嫌名。漢書傳注。以馬通熏之馬矢也。名醫曰。一名煉石草。陶弘景曰。又名爛石。詩赫赫炎炎。
白話文:
馬先蒿味甘性平。可以治療寒熱,以及鬼注(一種風濕病)、中風、風濕痹痛、婦女帶下病和不孕症。它也叫做馬屎蒿,生長在山川濕地。
馬先蒿植株高大,花朵紫紅色,豔麗奪目,果實像豆莢,尖而細長,氣味像馬糞。
蘇恭說,它也叫馬新蒿、晏子蒿,是蒿屬中較高大的植物。掌禹錫說,它七月開花,花像胡麻花,紫紅色;八月結果,果實像豆莢,尖而細長。李時珍說,馬先蒿和牡蒿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詩經》中所說的「有子者」,指的是馬先蒿,而用沒有種子的牡蒿來解釋它,是錯誤的。「蒿」字的氣味像馬糞,「先」字是「矢」(糞)字的訛誤,「新」也是「先」的訛誤。北史記載,曾有邪蒿這種植物被人食用,邢峙令下令去除它,認為這種蔬菜名稱不雅。禮記中說,禮法上不迴避不雅的名稱。《漢書》的注釋中說,用馬通(即馬先蒿)熏東西,是因為它氣味像馬糞。還有醫生說,它也叫煉石草,陶弘景說,它還叫爛石,這與詩經中「赫赫炎炎」的描述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