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序
序
1. 序
古書之以經稱,而流傳於今者,以神農本草經與大禹山海經為最。顧山海經舊傳禹與益同記之,而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郡縣,識者疑之。因及神農本草,其出藥物者,亦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名,亦以為疑。然無可疑也。本草之目,
始見於漢書。平帝之詔,班氏藝文志,有神農黃帝食禁七卷,食禁乃食藥之訛。周禮賈疏引之,正作食藥,其即本草諸書明矣。隋書經籍志,神農本草八卷,又云梁有神農本草,五卷;神農本草屬物二卷;神農明堂圖一卷,殆合之為八卷邪?然梁七錄止云神農本草三卷。核其書,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者,本中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治病以應地者,本下經,則作三卷者,其本經也。又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以應一日,以成一歲。本草之為經大矣!其有豫章等郡縣名,
皆後人羼入之文字。大觀本草,黑白字書,釐正最精。太平御覽,所行經史,止云生山谷生川澤者,尤為確據。陽湖孫觀察星衍,及從子馮翼,相與輯之,實為神農功臣,亦可無疑於是經矣。漢陽葉大中丞封翁東卿先生,就養於粵東節署,老而好學,考古不衰,因取孫氏所編神農本草經,
物物而為之贊,贊各四言四韻,音節之古,不可名言。又自為之注,簡而且明,使讀本草者,瀏覽諷誦,不能釋手,而其藥之本性治用,瞭然於目,自有會心,不尤為神農功臣乎?楚材以縣職試用於粵者逾年,適與同寮校閱廣郡試卷,而封翁寄示是書,命為之序。展讀三四,
竊有請焉。昔郭景純注山海經,而併為圖贊,翁之為是贊也,其亦有景純之志乎?翁以為然,即以是言系諸簡末云。
道光三十年庚戌夏五鄞王楚材謹序於廣州郡齋
白話文:
古時候的書籍,以「經」來稱呼。而流傳到今日的,以《神農本草經》和《大禹山海經》最為有名。但《山海經》據說是禹和益共同記錄的,其中卻出現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郡縣的地名,讓有見識的人感到懷疑。進而推及《神農本草經》,其中記載的藥物產地,也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名稱,也讓人覺得可疑。然而,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可疑的。《本草》這個名稱,最早見於《漢書》,漢平帝的詔書和班固的《藝文志》中,都有提到《神農黃帝食禁》七卷。「食禁」其實是「食藥」的錯誤寫法,《周禮賈疏》引用時就正確寫作「食藥」。這就表明了它就是本草類書籍。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神農本草》八卷,又說梁朝有《神農本草》五卷、《神農本草屬物》二卷、《神農明堂圖》一卷,很可能合併起來就是八卷。然而《梁七錄》只說有《神農本草》三卷,考究其內容,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藥,主要用來養生以順應天道的,屬於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藥,主要用來養性以順應人道的,屬於中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藥,主要用來治病以順應地道的,屬於下經。這樣分成三卷的,才是原本的經文。又合起來總共有三百六十五種,符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度數,一天對應一個度數,以完成一年的週期。《本草》能稱為「經」,實在是太偉大了。其中出現豫章等郡縣名稱,都是後人摻入的文字。
大觀年間刊印的《本草》,以黑白字印製,校勘最為精確。《太平御覽》所引用的經史,只說藥物「生於山谷」或「生於川澤」,這個說法才最為可信。陽湖的孫觀察星衍,和他的侄子馮翼,一同整理了這本書,確實是為神農立下了功勞,也足以讓大家相信這本經書。漢陽的葉大中丞封翁東卿先生,在廣東的官署中安養晚年,年紀大了還勤奮好學,考證古代文獻從不懈怠。因此就取用了孫氏所整理的《神農本草經》,為每一種藥物寫下了讚語。這些讚語每句四個字,四句成韻,音節古樸,難以言喻。他又親自為這些讚語作注,簡明扼要,使得讀《本草》的人能夠快速瀏覽、朗讀背誦,愛不釋手,並且能清楚了解藥物的本性與功效,自然能有所領悟。這不也是為神農立下了大功勞嗎?
我楚材,以縣級官員的身份在廣東任職一年多,正好和同僚一起校閱廣州府的試卷,而封翁寄來了這本書,囑咐我為它寫序。我翻閱了幾遍,有些想法想說出來。過去郭景純為《山海經》作注,並附上了圖贊。封翁作這些讚語,難道也有郭景純的志向嗎?封翁認為是這樣,便以此作為書末的結語。
道光三十年庚戌年夏五月,鄞縣王楚材謹序於廣州郡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