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中經 (10)

1. 山茱萸

味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一名蜀棗;生山谷。

名亦茱萸,性殊治療。梅葉綠稠,杏枝紅鬧。樲棘同酸,荊桃襲貌。春氣半含,雀酥同調。

寇宗奭曰:山茱萸與吳茱萸甚不相類;治療大不相同;未知何緣命名。孟子:其性與人殊。蘇頌曰:葉如梅有刺;二月開花如杏;四月實如酸棗。薛能詩:辭林綠尚稠。遁齋閒覽。張子野曰:得非紅杏枝頭鬧尚書耶?爾雅注:荊桃今櫻桃。李時珍曰:陶弘景注,山茱萸及櫻桃皆言似胡頹子;凌冬不雕;即雀酥也;吳人呼為半含春;儼如山茱萸;酸澀亦同。

白話文:

山茱萸味酸性平。主要功效是治療心下邪氣,溫中散寒,驅除寒濕痺痛,殺滅三種寄生蟲。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山茱萸又名蜀棗,生長在山谷中。

山茱萸和茱萸名稱相似,但性質和療效卻大不相同。山茱萸的葉子濃密翠綠,像梅樹;花朵紅豔似杏花;果實酸味與樲棘相似,外形則像荊桃,春季含苞待放的樣子,與雀酥相似。

寇宗奭說:山茱萸和吳茱萸非常不同,治療功效差異很大,不知道為什麼名稱如此相似。就像孟子說的:「它們的性質與人不同。」蘇頌說:山茱萸的葉子像梅樹葉,帶有刺;二月開花,花朵像杏花;四月結果,果實像酸棗。薛能的詩句「辭林綠尚稠」也描述了它葉子茂盛的樣子。張子野說:「難道是像紅杏枝頭盛開的花朵嗎?」《爾雅》注釋說:荊桃就是現在的櫻桃。李時珍說:陶弘景的注釋中提到,山茱萸和櫻桃都像胡頹子,冬天也不凋謝,也就是雀酥。吳地的人稱它為「半含春」,外形和山茱萸相似,酸澀的口感也相同。

2. 紫葳

味酸微寒。主婦人產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生川穀。(即凌霄花)

翹翹高豔,勢客夤緣,龍鱗濕浥,蜴足輕堅,拂云翠繞,鬥日紅妍;差池臭味莫解縈纏。

梅堯臣賦:慕高豔而仰翹。 三柳軒雜識:凌霄花為勢客。 趙汝回詩:夤緣直上照殘霞。 陸游詩:老蔓煙濕蒼龍鱗。 群芳譜:得木而上,即高數丈,須如蠍虎,足附樹上甚堅牢。 白居易詩:朝為拂云花。 楊繪詩:強攀紅日鬥妍明。 曾鞏詩:固知臭味非相類;其奈縈纏不自由。 左傳:吾臭味也;而曷敢差池。

白話文:

紫葳味酸微寒,能治療婦女產後乳汁不通的餘疾、崩漏、血塊、血閉、寒熱、消瘦等症狀,並有養胎功效,生長於山谷之中(即凌霄花)。

它花朵豔麗高挑,攀援向上生長,葉片像龍鱗般濕潤,莖蔓強韌。翠綠的枝葉環繞著雲朵,紅豔的花朵與太陽爭輝。雖然氣味特殊,但卻無法擺脫它攀援纏繞的特性。

梅堯臣的賦文讚美它豔麗高挑;《三柳軒雜識》記載凌霄花是依附其他植物生長的;趙汝回的詩句描寫它攀援向上,直達殘霞;陸游的詩句形容它老藤蔓被雨露打濕,像龍鱗般;《群芳譜》記載它依附樹木向上生長,高度可達數丈,莖蔓像蠍子或壁虎的腳一樣,牢牢地攀附在樹上;白居易的詩句描寫它清晨時像拂拭著雲朵的花朵;楊繪的詩句描寫它努力攀緣,與太陽爭豔;曾鞏的詩句說明它的氣味特殊,但卻無法擺脫它攀援纏繞的特性;《左傳》記載“吾臭味也,而曷敢差池”,說明即使氣味不好,但也不應輕易改變。

3. 豬苓

味甘平;主痎瘧;解毒、蠱、蛀、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猳豬屎;生山谷。

氣感木余;楓根採掇;瑿採苞零;瓊腴囊括;圓比竹丸;拳如松撥;升降咸宜;滌煩療渴。

李時珍曰:亦是木之餘氣所結。他木皆有,楓樹為多。其塊零落而下。陶弘景曰:其皮黑色、肉白,而實者佳。陸龜蒙詩:更賦錦苞零。易:括囊無咎。李時珍曰:雷丸竹之餘氣所結,一曰竹苓。群芳譜:古松枯槎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有大如拳者。李時珍曰:豬苓淡滲,升而能降。國史補:滌煩療渴,所謂茶也。

白話文:

豬苓味甘性平。主治瘧疾。能解毒,去除蠱毒、蟲蛀等不祥之物。能利尿通水道。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益壽。豬苓又名猳豬屎,生長在山谷中。

它吸收了樹木的餘氣而生成,楓樹根部採集到的豬苓最多。長得圓的像竹球,拳頭大的像松樹的球果。無論升降皆可入藥,能消除煩熱,治療口渴。

李時珍說,豬苓也是樹木餘氣凝聚而成,其他樹木上也有,但楓樹上最多。豬苓的塊狀物會脫落掉下來。陶弘景說,豬苓的皮是黑色的,肉是白色的,飽滿結實的最好。陸龜蒙的詩中寫到豬苓像錦緞般包裹著,易於採集,採集它不會有災禍。李時珍又說,雷丸是竹子餘氣凝聚而成,也叫竹苓。《群芳譜》記載,古松枯朽的樹枝不再長出新芽的,稱為茯苓,大的像拳頭一樣。李時珍說,豬苓性味平和,具有滲濕利尿的功效,能升能降。 《國史補》中記載,豬苓能消除煩熱,治療口渴,就像茶一樣。

4. 白棘

味辛寒。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一名棘針。生川穀。莖如粉白。低列思名。針穿直刺。爪利鉤縈。鴇來肅肅。蠅止營營。景風洊至。赤實心誠。

蘇恭曰:白棘根如粉白。 李時珍曰:列生而低者為棘,觀名可辨。 名醫曰:一名棘針。 爾雅翼:棘刺有直者,鉤者。 群芳譜:一名赤龍爪。 詩:肅肅鴇翼,集於苞棘。 又,營營青蠅,止於棘。 白虎通德論:景風至棘造實。 陳留耆舊傳:夫棘中心赤,外有刺;象我言有棘,而赤心之至誠也。

白話文:

白棘味辛性寒,能治心腹疼痛,以及癰腫潰爛、止痛。它也叫棘針,生長在山谷中,莖幹像粉末一樣潔白。它低矮地叢生,枝條有的直刺,有的彎曲如鉤。常可見鴇鳥在其間發出沙沙的聲音,蒼蠅則嗡嗡地停留在其上。隨著季節風的交替吹拂,白棘果實成熟,呈現出紅色的果核,象徵著真誠的心意。

蘇恭說,白棘的根像粉末一樣潔白。李時珍說,低矮叢生的才叫做棘,從名稱上就能分辨。醫學典籍記載,它也叫棘針。《爾雅翼》記載,棘的刺有直的也有彎曲的。《群芳譜》記載,它也叫赤龍爪。《詩經》中寫道:「鴇鳥的翅膀沙沙作響,聚集在叢生的棘叢中。」又說:「嗡嗡的蒼蠅,停留在棘叢上。」《白虎通德論》記載:「季節風吹到棘叢,棘果成熟。」《陳留耆舊傳》記載:「棘的中心是紅色的,外面長著刺,比喻說話帶刺,但內心卻是真誠的。」

5. 龍眼

味甘平。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生山谷。

旁挺幽姿。莫如南土。金飾蜜脾。玉流膏乳。星結良宵。珠還合浦。益智策勳。呼奴誰侮。

劉子翬詩:幽姿旁挺綠婆娑。詩:莫如南土。宋珏詩:外裹黃金飾。荔枝譜:龍目叢生;玉露流晨。李商隱詩:紅露花房白蜜脾。蘇軾詩:平地走膏乳。廣東志:澄海縣七夕酒集多用龍眼,謂之結星。風土記:七日為良日。蘇軾詩:又恐珠還浦。名醫曰:一名益智。王象晉詩:況兼益智策勳殊。南方草木狀:一名荔枝奴。孟子:誰敢侮之?

白話文:

龍眼味甘性平,能治療五臟的邪氣,安定心神,治療厭食。長期服用可以增強精神、聰慧、輕身不老,甚至通達神明。龍眼也叫益智,生長在山谷中,姿態優雅挺拔,尤以南方生長的品質最佳,果實如同黃金裝飾的蜂巢蜜脾,晶瑩剔透猶如玉液流珠,果實成熟的夜晚,如同繁星點點,如同珍珠歸還合浦(比喻失而復得)。益智的功用卓著,無人敢輕侮。

多位詩人曾詠讚龍眼:劉子翬詩中寫道其姿態優雅挺拔,綠葉婆娑;宋珏詩中讚其外皮如同黃金裝飾;荔枝譜中描寫其叢生枝葉,晨間玉露滴落;李商隱詩中讚其紅色的花朵和白色的蜜脾;蘇軾詩中形容其果實如同膏乳流淌;廣東志記載澄海縣七夕酒會常用龍眼,稱為「結星」;風土記記載七夕為採摘龍眼的最佳時日;蘇軾詩中也提到龍眼如同珍珠歸還合浦;古有名醫稱龍眼為益智;王象晉詩中讚揚龍眼功用卓著;南方草木狀中記載龍眼又名荔枝奴;孟子中提到「誰敢侮之」,用以形容龍眼的珍貴和功效。

6. 松蘿

味苦平。主瞋怒邪氣,止虛汗頭風,女子陰寒腫病。一名女蘿,生山谷。蒼顏老叟,玉女肩隨,陰籠月逗,風捲云垂,披衣結帶,補屋搴帷,歲寒相保,千載心期。

僧法潛指松曰:此蒼顏叟。爾雅蒙玉女注。女蘿別名。禮,則肩隨之。杜牧詩:晝陰籠近山。於鵠詩:深蘿月不通。王融詩:因風捲復垂。新論:碧蘿附於青松;以茂凌雲之葉。劉刪詩:學帶非難結;為衣或易披。杜甫詩:牽蘿補茅屋;又,高蘿成帷幄。白居易詩:應能保歲寒。朱子詩:心期本自幽。

白話文:

松蘿味苦性平。能治療憤怒、邪氣入侵所致的疾病,以及虛汗、頭痛。還能治療婦女因陰寒導致的腫脹病症。松蘿又名女蘿,生長在山谷之中。古人以「蒼顏老叟」、「玉女肩隨」、「陰籠月逗」、「風捲云垂」、「披衣結帶」、「補屋搴帷」、「歲寒相保」、「千載心期」等詩句來形容它。

許多古籍和詩文中都提到松蘿:法潛禪師稱松蘿為「蒼顏叟」;《爾雅》中蒙氏注釋稱女蘿為松蘿的別名;《禮記》中提到「肩隨」;杜牧詩句「晝陰籠近山」;于鵠詩句「深蘿月不通」;王融詩句「因風捲復垂」;《新論》中記載松蘿附著在青松上,以茂盛的葉子遮天蔽日;劉刪詩句「學帶非難結,為衣或易披」;杜甫詩句「牽蘿補茅屋」和「高蘿成帷幄」;白居易詩句「應能保歲寒」;朱熹詩句「心期本自幽」。

7. 衛矛

味苦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蟲注。一名鬼箭。生山谷。

儼樹屯防,日閒捍衛;植植矛森,三稜羽綴;香罨薪燔,苦調酥制。箭以神名,威能驅厲。

歐陽修文:歷覽亭障,屯防之要,易日閒輿衛。李時珍曰:釋名言,齊人謂箭羽為衛;此物乾有三羽,如箭羽矛刃自衛之狀,故名。生山石間,小株成叢。寇宗奭曰:人家多燔之遣祟。雷斆論:凡使用,酥拌制。廣雅:一名神箭。范成大詩:猶有餘威可驅厲。

白話文:

衛矛味苦性寒,能治療婦女崩中下血、腹脹汗出等症狀,還能去除邪氣、殺死鬼魅和毒蟲。它又名鬼箭,生長在山谷中。

衛矛樹木叢生,好像駐紮的軍隊,日夜守護著一方。它的枝葉茂密,像一支支鋒利的矛,三棱的葉片像羽毛般綴連。人們用它熏香、燒烤,再用苦味調配成藥膏。因為它像箭一樣,所以被稱為神箭,具有驅除邪祟的功效。

歐陽修的文章中提到,衛矛在亭障等防禦工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日夜守護著邊防。李時珍解釋說,齊國人稱箭羽為衛,而衛矛的果實有三個翅膀,像箭羽和矛刃一樣,具有防衛的形態,因此得名。它生長在山石之間,通常是小株叢生。寇宗奭說,民間常用它焚燒來驅除邪祟。雷斆論述了用酥油拌制衛矛的方法。廣雅中也記載它被稱為神箭。范成大的詩中也提到,衛矛即使殘留的藥力也能驅除邪祟。

8. 合歡

味甘平。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生山谷。

植根庭畔。夏景長暄。遊纓蘸暈。翦翠滋繁。來歡蠲忿。迎晝合昏。有情多種。共宿雙鴛。

吳師道詩:植根向庭畔。韓琦詩:況茲夏景長。袁桷詩:馬嘶不動遊纓聳。(系名馬纓花)韓琦詩:紅白開成蘸暈花。雍裕之詩:蝶猶迷翦翠。杜牧詩:柯葉自滋繁。易林:來歡致福。嵇康論:合歡蠲忿。周禮注:迎暑以晝;求諸陽。陳藏器曰:其葉至暮即合;故名合昏。花史。

遜頓國:有情樹,亦晝開夜合。杜甫詩:合歡尚知時;鴛鴦不獨宿。歐陽修詞:雙鴛池沼水溶溶。

白話文:

合歡味甘性平,能安五臟,使人心志舒暢,令人快樂無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明目,並能心想事成。它生長在山谷,也可栽種在庭院旁。夏天陽光充足時,合歡花盛開,花絲輕盈飄逸,花朵顏色豔麗,枝葉繁茂。合歡花能讓人消除煩惱,白天開花,晚上閉合。許多人喜愛種植合歡,就像成雙成對的鴛鴦一樣。 歷代文人墨客也曾吟詠合歡,例如吳師道、韓琦、袁桷、雍裕之、杜牧、嵇康、歐陽修等人,都以詩詞歌賦來讚美合歡的美麗與特性,並藉以抒發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