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15)
卷二 中經 (15)
1. 蓼實
味辛溫。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馬蓼。去腸中蛭蟲。輕身。生川澤。
間白分紅。垂珠穗密。辛佐盤陳。香濡腹實。莖矗塗斑。葉標記墨。安故蠕蟲。葵甘不食。
劉克莊詩。分紅間白汀洲晚。梅堯臣詩。無香結珠穗。寇宗奭日。春初以水浸濕。懸火上使暖。生紅芽。備五辛盤。禮疏。濡豚包苦實。謂破其腹。實蓼於中。陶弘景曰。馬蓼莖斑葉大。李時珍曰。每葉中間有黑跡如墨點。方士呼為墨記草。楚辭芳草譜。蓼蟲不知徙乎葵菜。言蓼辛葵甘。蟲各安其故。不知遷也。易。井渫不食。
白話文:
蓼實味辛性溫,能明目、溫暖中焦。它能耐受風寒,能治療水腫、面部浮腫、癰瘍等症。馬蓼還能驅除腸道中的蛭蟲,使身體輕盈。蓼實生長在河流和沼澤地帶。
蓼實花穗分紅白相間,果實像珠子一樣密密麻麻地垂掛著。它的辛味可以作為佐料,加入到盤陳(一種食物)中,其香氣能滋養腹部。蓼實的莖直立,上面有斑點,葉片上有像墨點一樣的記號。它能安撫腸道中的蠕蟲,而葵菜甘甜,蟲子卻不吃。
劉克莊的詩句「分紅間白汀洲晚」描寫了蓼實的顏色;梅堯臣的詩句「無香結珠穗」則描述了它的花穗;寇宗奭說,春天初期用清水浸濕蓼實,然後懸掛在火上溫暖,就會長出紅色的芽,可以用來做五辛盤(一種食物);禮記中記載,用蓼實塞進豬肚子裡煮,意在使其腹內更為香美;陶弘景說,馬蓼的莖上有斑點,葉子很大;李時珍說,每片葉子中間都有黑色斑點,像墨點一樣,所以道士稱它為墨記草;《楚辭·芳草譜》中提到,蓼蟲不吃葵菜,說明蓼辛葵甘,蟲子各居其所,不會遷移;《易經》中「井渫不食」也暗指蓼實的辛辣。
2. 蔥實
味辛溫。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䪥。味辛溫。主金創。創敗。輕身不飢耐老。生平澤。
脂膏相潤。切實醯柔。鹿胎白潔。龍角青浮。強宗霆擊。實政風流。金銀蘊實本末捐投。禮。脂用蔥。膏用䪥。又。切蔥若䪥。實諸醯以柔之。李時珍曰。一名鹿胎蔥。蘇頌曰。一名龍角蔥。後漢書傳。龐參曰。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蔡邕碑。討惡如霆擊。晉書傳。庾亮啖薤留曰以種。
陶侃嘆曰。非惟風流。兼有為政之實。酉陽雜俎。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禮。為君子擇蔥䪥。則絕其本末。
白話文:
蔥味辛溫,可以明目,補益身體不足之處。蔥莖可以煮湯,治療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部腫脹等症。藫(音同「蘇」)也味辛溫,主治金創(刀傷)、創傷潰爛,還有輕身、不飢、耐老等功效,生長在濕潤的地方。
蔥和藫都富含油脂,切碎後用醋柔化。蔥又名鹿胎蔥,也叫龍角蔥。後漢書記載,龐參拔起大蔥(或薤)的根莖,是為了比喻打擊強大的敵人。蔡邕碑文中形容討伐敵人如同雷電般迅速猛烈。晉書記載,庾亮吃藫後留下藫種,陶侃感嘆說,這不僅僅是風流雅事,更體現了為政的實幹精神。酉陽雜俎記載,山上長著蔥,山下有銀礦;山上長著藫,山下有金礦。禮儀中規定,為君子選擇蔥和藫時,要除去根部和葉尖。
3. 水蘇
味辛微溫。主下氣。闢口臭。去毒辟惡。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生池澤。似荏如蘇。水濱漱齧。虛植方莖。叢生對節。齒錯參差。腦含辛烈。調飪烹雞。蒩苴名別。
李時珍曰。蘇乃荏類。此草似蘇。好生水旁。三月生苗。方莖中虛。色青。葉對節生。寇宗奭曰。葉槎牙如雁齒。吳瑞曰。俗呼龍腦薄荷。梅堯臣詩。膻腥失調飪。李時珍曰。其葉辛香。可以煮雞。故名雞蘇。名醫曰。一名芥蒩。一名芥苴。
白話文:
水蘇味辛性微溫,能降氣,去除口臭,解毒辟邪。長期服用可以使神志清明,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它生長在池沼澤地,外形像荏,又像蘇,生長在水邊,莖方中空,叢生,節對生,葉子互生,排列參差不齊,葉子氣味辛辣。可以和雞一起烹調食用。古籍中還有蒩苴等別名。
李時珍說,水蘇是荏類植物,這種草和蘇類相似,喜歡生長在水邊。三月發芽,莖方中空,莖葉青綠,葉子對生。寇宗奭說,它的葉子像雁的牙齒一樣參差不齊。吳瑞說,民間俗稱它為龍腦薄荷。梅堯臣的詩中提到,它可以去除肉類的腥膻味。李時珍說,它的葉子辛香,可以用來煮雞,所以也叫雞蘇。古籍中也稱它為芥蒩或芥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