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14)
卷二 中經 (14)
1. 蜚廉
味鹹寒。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生川澤。
負盤腹赤。名美香娘。稻花朝採。姜味中藏。寒逃屋角。飛愛燈光。中神保守。夷食稱良。
蘇恭曰。一名負盤。名醫曰。腹下赤。李時珍曰。俗呼香娘子。爾雅翼。此物好以清旦食稻花。日出則散。陶弘景曰。有兩三種。以作廉姜氣者為真。本生草中。八九月知寒。多逃入人家屋裡。李時珍曰。兩翅能飛。喜燈火光。其氣甚臭。徐之才曰。立夏之先。蜚廉生為參苓使。主腹中七節。保神守中。西南夷食之。亦有謂也。
白話文:
蜚廉味鹹性寒。能治療血瘀,以及因寒邪導致的堅硬腫痛、寒熱交替等症狀,能破除積聚,治療喉嚨腫痛、咽喉阻塞,以及體內寒邪,還能治療不孕症。蜚廉生長在水邊澤地。
它的腹部呈現紅色,又名「負盤」、「美香娘」。最佳採收時間是稻花盛開的清晨,其氣味中帶有薑味。天氣寒冷時,它會躲到屋角;而它喜歡飛到燈光附近。蜚廉內含精華,能保護臟腑,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認為它是一種很好的食物。
蘇恭說,蜚廉又名負盤。醫學典籍記載,蜚廉腹部呈現紅色。李時珍說,民間俗稱它為香娘子。據《爾雅翼》記載,蜚廉喜歡在清晨食用稻花,太陽出來後就會散去。陶弘景說,蜚廉有兩種或三種,以帶有類似薑味的才是正品。它本生長在草叢中,八、九月天氣轉冷時,大多會躲進人們的屋內。李時珍說,蜚廉長有翅膀,能飛行,喜歡燈火,但氣味非常難聞。徐之才說,立夏之前,蜚廉入藥,可與人參、白朮等藥材搭配使用,主治腹部七節病痛,能保護臟腑,西南夷人食用它,也有相關記載。
2. 䗪蟲
味鹹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生川澤。
墉壁濕生。含汙漬涅。揚簸張箕。蹣跚跛鱉。襁負兒嬉。街遊壤別。牝牡燈蛾。妍媸媚悅。
名醫曰。生沙中。及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拾遺記。滯汙漬涅。皆如新浣。寇宗奭曰。一名簸箕蟲。詩。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陶弘景曰。形扁如鱉。故名土鱉。玉篇。蹣跚。旋行貌。荀子。跛鱉千里。蘇恭曰。無甲而有鱗。小兒多捕以負物為戲。埤雅。䗪逢申日則過街。
故名過街。曹植賦。邦換壤別。李時珍曰。與燈蛾相牝牡。蘇軾詩。妍媸本在君。我豈相媚悅。
白話文:
土鱉蟲味鹹性寒。主治心腹寒熱、血瘀積聚、癥瘕,能破堅積,治療血閉不通,對婦女生產有益。也叫地鱉蟲。它生長在河川澤地、牆壁潮濕處。常在污泥中生活,需經過揚簸篩選才能淨化。土鱉蟲行動緩慢,像跛腳的鱉一樣,小孩子常抓來背負玩耍。雌雄土鱉蟲像燈蛾一樣,各有各的形態,各有各的吸引力。
古籍記載,土鱉蟲生長在沙地、人家牆壁下等潮濕的土壤中。 《拾遺記》記載,即使沾染污泥,洗淨後也像新的一樣乾淨。寇宗奭說,它也叫簸箕蟲,源於《詩經》中「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的句子。陶弘景說,它的形狀扁平像鱉,所以叫土鱉。 《玉篇》中「蹣跚」形容它旋轉行走的樣子。《荀子》中「跛鱉千里」形容它雖然行動緩慢,也能走很遠的路。蘇恭說,它沒有甲殼,但有鱗片。小孩子常抓來背負東西玩耍。《埤雅》說,土鱉蟲在申日會過街,所以也叫過街蟲。曹植的賦中「邦換壤別」也提及它。李時珍說,土鱉蟲與燈蛾雌雄相配,蘇軾的詩句「妍媸本在君,我豈相媚悅」也點出了土鱉蟲雌雄差異的意境。
3. 伏翼
味鹹平。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一名蝙蝠。生山谷。
肉芝仙飫。飲乳浮銀。倒飛垂腦。服氣調神。穴分鼠鳥。候變宵晨。漫推甲子。亦守庚申。
蘇恭曰:仙經列為肉芝。《述異記》:千歲之後,體白如銀。山洞有乳窟,飲汁而得長生。《參同契》:採浮銀至寶於西方。《拾遺記》:岱輿山蝙蝠,有倒飛腹向天者,有腦重頭垂者。寇宗奭曰:此善服氣,冬月不食。唐明皇詩:芝桂欲調神。《正法念經》:譬如蝙蝠,入穴為鼠,出穴為鳥。
《烏臺詩案》:蝠以日入為旦,日出為夕。陶潛詩:淹留忘宵晨。《獨異志》:明皇朝有張果老,不知歲數。道士葉靜能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變化。《自然論》:蝙蝠夜值庚申則伏。許渾詩:年長漫勞推甲子,夜深誰共守庚申。
白話文:
伏翼味鹹性平,能使眼睛明亮,晚上視力很好,有神采。長期服用能令人心情愉悅、容光煥發,沒有憂愁。伏翼又名蝙蝠,生長在山谷中。
它像仙藥般滋養身體,飲其乳汁如浮銀般潔白。它倒飛,頭向下垂,能調和氣息、修養身心。它的穴位兼具鼠與鳥的特徵,它能感知季節變化,晝夜分明。漫長歲月如同甲子年輪般流逝,它也能遵守庚申日(每隔六天逢庚申日)的修行規律。
蘇恭說,《仙經》中將其列為肉芝,《述異記》記載千年之後,它的身體潔白如銀,山洞中有乳窟,飲其汁液能得長生。《參同契》中記載採集西方珍貴的浮銀,《拾遺記》記載岱輿山的蝙蝠,有的倒飛腹部朝天,有的頭重向下垂。寇宗奭說,它善於調養氣息,冬天不吃東西。唐明皇的詩中寫道:「芝桂欲調神」,正法念經,比喻蝙蝠,入穴為鼠,出穴為鳥。
《烏台詩案》中說,蝙蝠以日落為旦,日出為夕。《陶潛詩》中寫道:「淹留忘宵晨」。《獨異志》記載唐明皇時期的張果老不知其年齡。《道士葉靜能》說,這是混沌初開時,白色蝙蝠精氣變化而成。《自然論》中說蝙蝠在庚申日夜晚會伏藏。《許渾詩》中寫道:「年長漫勞推甲子,夜深誰共守庚申」。
4. 梅實
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惡疾。生川穀。
迎雨搖風。著枝疊累。捩齒津回。顰眉渴止。膾獸多春。和羹具美。酸點百人。升盤桃李。
風土記。夏至前為迎梅雨。風俗通。五月為落梅風信。雷思霈詩。半點微酸已著枝。漢書傳。嘉瑞疊累。陸游詩。村醪捩齒酸。峨眉山志。累累梅實。可以回津。黃庭堅詩。北客未嘗眉自顰。羅隱詩。曾與將軍止渴來。禮。膾獸用梅。又。春多酸。書。若作和羹。爾為鹽梅。南史傳。柳惲可謂具美。淮南子。百梅足以為百人酸。黃庭堅詩。得升桃李盤。
白話文:
梅子味酸性平。能降氣,消除煩熱飽脹,安定心神,緩解肢體疼痛,治療半身不遂、感覺麻木、肌肉壞死等症狀,去除青黑色斑點和惡疾。生長在山谷之中。
迎著雨,搖曳在風中,累累果實掛滿枝頭。梅子酸味能生津止渴,令人眉宇舒展。春天多以梅子烹飪獸肉,與其他食材一起熬製成美味的羹湯,百人份的梅子酸味可供眾人享用,梅子也能搭配桃李等水果盛盤食用。
5. 大豆黃卷
味甘平。主濕痹。筋攣膝痛。生大豆。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生平澤。(黃卷豆櫱也)
吉陬壬癸。罨豆孚生。玉攢髥磔。冰脆牙萌。粥分口數。算布心精。殊形慧辨。莢谷通名。
李時珍曰。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候生芽用。詩疏。既方既皂。謂孚甲始生。方岳詩。平明先視玉髥磔。一夜怒長堪冰苴。田家五行。煮赤豆粥。大小人口皆食之。謂之口數粥。以驅疫。吳志傳。趙達治九宮一算之術。取小豆數升。播席上。立處其數。吳志傳。顧譚心精體密。
左傳。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注。豆麥殊形易別。群芳譜。豆莢谷之總名也。
白話文:
大豆黃卷
大豆味甘性平,能治療濕痺、筋攣、膝痛等症。將生的黃豆搗碎外敷,可治療癰腫;煮熟後飲用豆汁,則可殺死鬼毒(指邪毒)、止痛。赤小豆能利尿消腫,排出癰腫中的膿血,生用效果最佳。黃卷指的是大豆的莢殼。
壬癸日(陰曆的壬癸日),用井水浸泡大豆,待其發芽後使用。古詩中「既方既皂,謂孚甲始生」指的就是大豆剛發芽的樣子。詩句「平明先視玉髥磔,一夜怒長堪冰苴」描寫了大豆一夜之間快速生長的情景。農家有在煮赤豆粥給大人小孩吃的習俗,稱為「口數粥」,用以驅除瘟疫。據《吳志》記載,趙達精通九宮算術,曾用數升的小豆在席子上擺出算陣。而《吳志》也記載,顧譚心思縝密、精明能幹。
《左傳》記載,周子有位兄長卻缺乏智慧,不能區分大豆和小麥。注解中說明,大豆和小麥外形不同,很容易分辨。而《群芳譜》則指出,「豆」是豆莢和種子的總稱。
6. 粟米
味鹹微寒。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比德陽精,粱甘谷續,冠鳳游龍,升金斗玉。天雨書成,地藏兵足。一穗三千,新田綏福。
管子:粟可以比君子之德。《春秋說題辭》:米者陽精。李時珍曰:粱即粟也。《周禮疏》:犬宜粱者,味甘而微寒。《說文》:粟之為言續也,續於谷也。《拾遺記》:背明國有鳳冠粟、游龍粟。《閩志》:唐時泉人客洛陽為羽衣,寄書遺以粟米半升,還家視之,金粟也。李白詩: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淮南子》: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周禮注》:九穀俱藏,以粟為主。神農之教曰:帶甲百萬,無粟弗能守也。北方水土深厚,窖地而藏。《群芳譜》:諺雲谷三千,一穗之實,至三千顆,言多也。《易林》:新田宜粟,以綏百福。
白話文:
粟米味鹹微寒,能滋養腎氣,去除胃脾裡的熱,並且益氣。放久了就變苦,能治療胃熱引起的口渴,促進小便。
粟米比得上陽剛精氣,是大米、穀物的始祖,有的像鳳冠、有的像游龍,珍貴如黃金美玉。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降粟米,地藏滿是兵糧,一穗就能結出三千粒,新開墾的田地種植粟米能帶來福祉。
古籍記載,粟米可以比作君子的品德;粟米是陽剛精氣的象徵;小米就是粟米;狗適合吃粟米,因為它味甘微寒;粟米的「粟」字,意思是連續不斷,指它在穀物中連綿不斷的生長;也曾記載有鳳冠粟和游龍粟這樣的珍貴品種;唐朝時有人寄粟米,回家後發現變成了金粟;李白詩中讚美粟米勝過珍寶;倉頡造字時天降粟米;古代糧食儲藏以粟米為主;古代有諺語說粟米一穗能結三千粒,形容數量很多;新田種植粟米能帶來福祉。
7. 黍米
味甘溫。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精移火轉。多黍豐蕃。新嘗薦廟。春釀盈樽。起鍾率度。吹律回溫。設桃雪賤。谷長宜尊。
春秋說題辭。精移火轉生黍。詩。豐年多黍多稌。禮。仲夏之月。天子以雛嘗黍。先薦寢廟。說文。黍可為酒。從禾入水為意。曹鄴詩。黑黍春來釀酒飲。漢書志。度者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
黃鐘之長。列子。鄒衍在燕。吹律而溫氣。至今傳名曰黍谷。家語。魯哀公以黍雪桃。孔子曰。黍五穀之長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
白話文:
黍米味甘性溫,具有益氣補中的功效。食用過多則容易讓人感到煩躁。
黍米成熟象徵著精氣轉化,五穀豐收。新收穫的黍米要先祭祀祖廟。春天釀造黍米酒,酒滿樽盈。根據黃鐘律的音律調整,吹奏律管,使氣溫回暖。黍米雖廉價,但因其為五穀之首,應當被尊貴看待。
春秋時期的記載提到,精氣轉化才能生長黍米。詩經中記載豐收的景象:「豐年多黍多稌」。禮記記載,仲夏時節,天子要以雛鳥祭祀黍米,先祭祀寢廟。說文解字記載,黍米可以釀酒,字形由禾和水組成。曹鄴的詩中寫道:「黑黍春來釀酒飲」。漢書記載,古代的度量衡單位,是根據黃鐘律的音長,以及秬黍的寬度來確定的,一黍的寬度是九十分之一的度。
黃鐘律的音長是基準。列子記載,鄒衍在燕國吹奏律管,使氣溫回暖,因此後人稱之為黍谷。家語記載,魯哀公用黍米、雪和桃子祭祀,孔子說:「黍米是五穀之長,君子應該看輕雪,重視黍米,而不是看重雪,輕視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