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14)
卷二 中經 (14)
1. 蜚廉
味鹹寒。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生川澤。
負盤腹赤。名美香娘。稻花朝採。薑味中藏。寒逃屋角。飛愛燈光。中神保守。夷食稱良。
白話文:
鹹寒。主治血瘀。症狀: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生長於川澤。
藥物描述: 負盤腹赤。名美香娘。稻花朝採。薑味中藏。寒逃屋角。飛愛燈光。中神保守。夷食稱良。
蘇恭曰。一名負盤。名醫曰。腹下赤。李時珍曰。俗呼香娘子。爾雅翼。此物好以清旦食稻花。日出則散。陶弘景曰。有兩三種。以作廉薑氣者為真。本生草中。八九月知寒。多逃入人家屋裡。李時珍曰。兩翅能飛。喜燈火光。其氣甚臭。徐之才曰。立夏之先。蜚廉生為參苓使。主腹中七節。保神守中。西南夷食之。亦有謂也。
白話文:
蘇恭說:另一種名稱叫「負盤」。
名醫說:生長在赤色的土壤中。
李時珍說:俗稱「香娘子」。
《爾雅翼》中記載:這種昆蟲喜歡在清晨吃稻花的露水,太陽出來後就會散去。
陶弘景說:有兩三種,用來製作廉薑的人參為真品。生長於草叢中,在八、九月時感知到寒冷,就會逃進人家的屋子裡。
李時珍說:有兩隻翅膀,可以飛。喜歡燈火的的光亮。氣味非常臭。
徐之才說:立夏之前,蜚廉生出,被視為參苓的使者。管轄腹中的七個關節,保佑神靈居住在人體中心。西南夷人也會食用它。
2. 䗪蟲
味鹹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生川澤。
白話文:
其味鹹、性寒。主治心腹寒熱疼痛、血瘀積塊、堅硬的腫瘤、月經不通、生產時效果很好。別名為地鱉。生長在山野水澤間。
墉壁濕生。含汙漬涅。揚簸張箕。蹣跚跛鱉。襁負兒嬉。街遊壤別。牝牡燈蛾。妍媸媚悅。
白話文:
城牆潮濕滋生了青苔,沾染上了污漬和泥土。
用簸箕揚起米粒,簸動著。走路一瘸一拐,就像跛子一樣。
背著孩子在玩耍,在街上走著。牝牡兩性的飛蛾,美麗與醜陋都令人著迷。
名醫曰。生沙中。及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拾遺記。滯汙漬涅。皆如新浣。寇宗奭曰。一名簸箕蟲。詩。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陶弘景曰。形扁如鱉。故名土鱉。玉篇。蹣跚。旋行貌。荀子。跛鱉千里。蘇恭曰。無甲而有鱗。小兒多捕以負物為戲。埤雅。䗪逢申日則過街。
故名過街。曹植賦。邦換壤別。李時珍曰。與燈蛾相牝牡。蘇軾詩。妍媸本在君。我豈相媚悅。
白話文:
名醫說,土鱉生長在沙地上、人家牆壁下、潮濕的土裡。它能去除污漬並使衣物看起來像新洗過的一樣。《拾遺記》中記載,土鱉可以去除污垢和污漬。寇宗奭說,土鱉又名「簸箕蟲」。《詩經》中有「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之句。陶弘景說,土鱉的形狀扁平如鱉,因此得名。玉篇中記載,「蹣跚」是形容步伐緩慢的樣子。《荀子》中有「跛鱉千里」之說。蘇恭說,土鱉沒有甲殼,但有鱗片。小兒們喜歡捕捉土鱉,用來背負東西玩耍。《埤雅》中記載,土鱉在申日(猴日)外出,會過街。
過街
曹植賦:「邦換壤別。」
李時珍曰:「與燈蛾相牝牡。」
蘇軾詩:「妍媸本在君。我豈相媚悅。」
過街的女郎,容貌各異。
曹植在賦中說:「不同地區的人物,容貌不同。」
李時珍說:「就像燈蛾一樣,有雌雄之分。」
蘇軾在詩中說:「美醜是主觀的看法。我不會為討好別人而改變自己。」
3. 伏翼
味鹹平。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一名蝙蝠。生山谷。
肉芝仙飫。飲乳浮銀。倒飛垂腦。服氣調神。穴分鼠鳥。候變宵晨。漫推甲子。亦守庚申。
白話文:
這種藥物味道鹹性平,主治視力模糊、盲症。夜晚看東西有神采。長期服用令人心情愉快,容貌美好,沒有煩惱。又稱蝙蝠。生長在山谷中。
肉芝仙飫:食用山中靈芝,達到仙界一般的滿足。
飲乳浮銀:飲用牛乳時,看到浮在上面的銀色反光。
倒飛垂腦:倒著飛翔,頭垂向地面。
服氣調神:吐納呼吸,調理精神。
穴分鼠鳥:穴位分佈如同鼠洞和鳥巢。
候變宵晨:等待夜晚和清晨的變化。
漫推甲子:隨意推算年乾和地支,推演時間變化。
亦守庚申:也遵守道教的庚申信仰,認為每六十年一次的庚申年會遭遇災厄。
蘇恭曰。仙經列為肉芝。述異記。千歲之後。體白如銀。山洞有乳窟。飲汁而得長生。參同契。採浮銀至寶於西方。拾遺記。岱輿山蝙蝠。有倒飛腹向天者。有腦重頭垂者。寇宗奭曰。此善服氣。冬月不食。唐明皇詩。芝桂欲調神。正法念經。譬如蝙蝠。入穴為鼠。出穴為鳥。
白話文:
蘇恭說,仙經中記載肉芝堪比仙人。根據《述異記》記載,肉芝千年後,身體會變成銀白色。在山洞中有乳泉,飲用它的汁液可以長生不老。《參同契》說,從西方採集浮銀是一種珍寶。《拾遺記》記載,泰山上的蝙蝠,有的倒吊著飛,腹部朝天;有的頭垂著,腦袋很重。寇宗奭說,這都是擅長吐納的人,冬季不吃東西。《唐明皇詩》中提到,「芝桂欲調神」;《正法念經》中說,「譬如蝙蝠,入穴為鼠,出穴為鳥」。
烏臺詩案。蝠以日入為旦。日出為夕。陶潛詩。淹留忘宵晨。獨異志。明皇朝有張果老。不知歲數。道士葉靜能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變化。自然論。蝙蝠夜值庚申則伏。許渾詩。年長漫勞推甲子。夜深誰共守庚申。
白話文:
烏臺詩案: 蝙蝠把白天當作夜晚,把夜晚當作白天。
陶潛詩: 沉浸其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獨異志: 唐明皇朝中有位張果老,不知道年齡多大。道士葉靜能說:這是混沌初開時,白色蝙蝠精變化而來的。
自然論: 蝙蝠在庚申日值班時就會隱藏起來。
許渾詩: 年紀大了,不用再費心思推算年歲。深夜裡,有誰和我一起守護庚申日?
4. 梅實
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惡疾。生川穀。
迎雨搖風。著枝疊累。捩齒津回。顰眉渴止。膾獸多春。和羹具美。酸點百人。升盤桃李。
白話文:
味道為酸,性質平和。主要治療下氣,消除熱氣和煩悶,安定心神,緩解肢體疼痛。偏癱不仁,肌肉壞死,消除青黑色斑點,治療惡疾,滋生五穀。
風土記。夏至前為迎梅雨。風俗通。五月為落梅風信。雷思霈詩。半點微酸已著枝。漢書傳。嘉瑞疊累。陸游詩。村醪捩齒酸。峨眉山志。累累梅實。可以回津。黃庭堅詩。北客未嘗眉自顰。羅隱詩。曾與將軍止渴來。禮。膾獸用梅。又。春多酸。書。若作和羹。爾為鹽梅。南史傳。柳惲可謂具美。淮南子。百梅足以為百人酸。黃庭堅詩。得升桃李盤。
白話文:
- 夏季到達之前,是迎接雨季的時候。
- 風俗通:五月是落梅風吹拂的時候。
- 雷思霈詩:梅子微微發酸,已經掛在枝頭。
- 漢書傳:有很多好兆頭。
- 陸遊詩:鄉村的甜酒,喝了會讓牙齒咬不動。
- 峨眉山志:累累的梅子,可以止渴。
- 黃庭堅詩:北方人沒有嚐過梅子,表情都很憂愁。
- 羅隱詩:梅子曾被將軍用來解渴。
- 禮記:切碎的肉中加入梅子。
- 禮記:春天多酸。
- 書經:如果要調和湯羹,你就是其中的鹽梅。
- 南史傳:柳惲可以說很美。
- 淮南子:一百個梅子可以讓一百個人感到酸。
- 黃庭堅詩:得以登上盛裝桃子和李子的盤子。
5. 大豆黃卷
味甘平。主濕痹。筋攣膝痛。生大豆。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生平澤。(黃卷豆櫱也)
吉陬壬癸。罨豆孚生。玉攢髥磔。冰脆牙萌。粥分口數。算布心精。殊形慧辨。莢谷通名。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主治濕痹、筋攣、膝痛。用生大豆塗抹癰腫,煮汁後服用可以驅除鬼毒,止痛。赤小豆主治水腫,化膿排膿血。生平澤(指黃卷豆)可用於驅除鬼毒。
吉祥安泰。蠶豆生長。玉色細發。牙齒萌發。粥食分給人口數。計算衣物心意精妙。特殊的形狀聰慧辨別。莢豆通稱為豆。
李時珍曰。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候生芽用。詩疏。既方既皂。謂孚甲始生。方岳詩。平明先視玉髥磔。一夜怒長堪冰苴。田家五行。煮赤豆粥。大小人口皆食之。謂之口數粥。以驅疫。吳志傳。趙達治九宮一算之術。取小豆數升。播席上。立處其數。吳志傳。顧譚心精體密。
左傳。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注。豆麥殊形易別。群芳譜。豆莢谷之總名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壬癸日用井水浸泡大豆,等到發芽後使用。詩經疏義上說:「既方既皁」,是指大豆的嫩芽剛開始生長。方岳的詩中寫道:「黎明先看玉色的竹筒,一夜之間怒長,可以拿來當冰棒。」田家的五行書籍上記載,煮赤豆粥,全家大小都吃,叫做「口數粥」,用於驅除疫氣。吳志傳記載,趙達精通九宮一算術。他會取幾升小豆,撒在席子上,然後根據小豆的數目推算事情。吳志傳還記載,顧譚心思縝密,身體健康。
周子的哥哥不聰明,無法辨別豆子和麥子。
注:
- 豆子與麥子形狀不同,很容易辨別。
- 豆莢谷指所有豆類作物的總稱。
6. 粟米
味鹹微寒。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比德陽精。粱甘谷續。冠鳳游龍。升金斗玉。天雨書成。地藏兵足。一穗三千。新田綏福。
白話文:
內容: 味道鹹、性微寒。主要用於滋補腎氣。清除胃、脾胃中的熱氣。增強元氣。陳年藥材味道苦。主治胃熱、消渴。利尿。
暗語: 太陽能量溫暖大地,披上華麗的外衣。五穀甘甜,接續生長。鳳凰展翅翱翔,青龍騰雲而起。金玉升騰,光芒四射。書信飛揚,傳達天意。大地孕育萬物,兵力充足。一粒種子,衍生繁茂。新開墾的田地,帶來平安幸福。
管子。粟可以比君子之德。春秋說題辭。米者陽精。李時珍曰。粱即粟也。周禮疏。犬宜粱者。味甘而微寒。說文。粟之為言續也。續於谷也。拾遺記。背明國有鳳冠粟。游龍粟。閩志。唐時泉人客洛陽為羽衣。寄書遺以粟米半升。還家視之。金粟也。李白詩。雖有數斗玉。
白話文:
《管子》中記載:「粟米可以比喻君子的美德。」春秋時期的《春秋說題辭》解釋說:「米是陽氣的精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粱就是粟米。」《周禮》的註疏中提到:「狗愛吃粱,因為它的味道甘甜微寒。」《說文解字》解釋說:「『粟』的本意是『續』,表示它能繼續生長。」《拾遺記》記載:「背明國有鳳冠粟和遊龍粟。」《閩志》記載:「唐朝時,泉州有人到洛陽做官,寫信遺贈朋友半升粟米。朋友回到家打開一看,發現是金粟。」李白在詩中寫道:「即使有幾鬥玉。」
不如一盤粟。淮南子。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周禮注。九穀俱藏。以粟為主。神農之教曰。帶甲百萬。無粟弗能守也。北方水土深厚。窖地而藏。群芳譜。諺雲谷三千。一穗之實。至三千顆。言多也。易林。新田宜粟。以綏百福。
白話文:
不如一盤小米。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時,天上下起小米雨。周禮注中說:九種穀物都儲藏起來,主要以小米為主。神農的教導說:有百萬帶甲之兵,沒有小米也無法守住。北方水土豐厚,挖地窖貯藏小米。羣芳譜中記載有句俗話:「穀三千」,指一穗小米的果實可以多達三千顆,形容數量極多。易林說:新田地適合種植小米,可以帶來各種福氣。
7. 黍米
味甘溫。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精移火轉。多黍豐蕃。新嘗薦廟。春釀盈樽。起鍾率度。吹律回溫。設桃雪賤。谷長宜尊。
白話文:
味甘性溫。主要益氣補中。過量食用容易令人煩躁。
(詩句描述酒的功效和飲用樂趣,大意如下) 酒能轉化精氣,使人神采奕奕。 豐收的黍米釀製美酒,充盈家園。 新釀的酒奉獻給廟宇,是祭祀的佳品。 春天釀造的酒盈滿酒樽,令人歡欣。 調諧樂器,吹奏悠揚的樂曲,讓酒氣回溫。 設宴擺酒,氣氛熱烈,賓客歡歡喜喜。 酒後口渴,宜飲用粟米湯,保持身體健康。
春秋說題辭。精移火轉生黍。詩。豐年多黍多稌。禮。仲夏之月。天子以雛嘗黍。先薦寢廟。說文。黍可為酒。從禾入水為意。曹鄴詩。黑黍春來釀酒飲。漢書志。度者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
白話文:
春秋說,題為:
精氣移動,化為火氣,產生黍。
詩經:
豐收年,黍和稌都很多。
禮記:
仲夏之月,天子用雛祭祀黍,先獻給祖廟。
說文解字:
黍可以釀酒。黍的字形,從禾,入水,表示它的性質。
曹鄴詩:
黑黍在春天釀成酒,可以飲用。
漢書志:
度量衡制度最初源自黃鐘的長度。用穀子、秬黍和普通黍的平均值,一黍的寬度作為度量的九十分之一。
黃鐘之長。列子。鄒衍在燕。吹律而溫氣。至今傳名曰黍谷。家語。魯哀公以黍雪桃。孔子曰。黍五穀之長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
白話文:
相傳最長音的黃鐘律。列子、鄒衍在燕國的時候,吹奏此律,可以溫暖氣氛。至今,仍然有「黍谷」這個名稱流傳下來。
家語中記載:魯哀公用黍米煮粥招待孔子。孔子說:「黍米是五穀中最有價值的。君子應該用低賤的東西去供奉尊貴的人,從來沒有聽說用尊貴的東西去招待低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