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13)
卷二 中經 (13)
1. 烏賊魚骨
[味鹹微溫。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生池澤。]
東遊棄袋。海畔浮漂。化由鵅𪪇。骨類螵蛸。纜風須勁。噀墨腹消。縱橫紋辨。白勝英瑤。
陳藏器曰:海人云是秦王東遊棄算袋於海所化。曹操樂府:流澌浮漂。蘇頌曰:陶隱居言,此是𪪇鳥所化。爾雅:鵅鳥𪪇。李時珍曰:骨名海螵蛸。色白脆。爾雅疏:螵蛸螳螂卵也。日華子曰:魚遇風波,即以兩須下注黏石如纜,故名纜魚。蘇頌曰:魚腹中有墨,能吸波噀墨,令水溷黑以自衛。雷斆論:沙魚骨亦相似。紋順者真,橫者假。宋史志:有美英瑤。
白話文:
烏賊魚骨味鹹性微溫,能治療婦女白帶、經血過多、血瘀閉經、陰部潰爛腫痛、寒熱症瘕、以及不孕等症狀。烏賊魚骨產於池澤,相傳是秦始皇東巡時丟棄的袋子所化,也有人說是鵅鳥(一種鳥類)所化。其骨骼類似螳螂卵,質地堅硬,色白如玉。烏賊魚遇到風浪時,會用觸腕吸附岩石,如同纜繩般固定,因此又稱纜魚。烏賊魚腹部有墨汁,遇到危險會噴射墨汁,使海水混濁,藉此保護自己。真烏賊骨紋路順暢,假烏賊骨紋路則橫向排列。好的烏賊骨色澤潔白,如同美玉。
2. 白殭蠶
味鹹。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瘍病。生平澤。
三起三眠。忽摧風擾。馬首猶瞻。蛾眉罷掃。繭室休營。絲腸自繞。湯鑊辭烹。知幾及早。
李時珍曰:蠶三起三眠,二十七日而化。病風死者,其色自白。荀卿賦:「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左傳:「惟余馬首是瞻。」趙孟頫詩:「蛾眉何娟娟。」杜甫詩:「淡掃蛾眉朝至尊。」埤雅:蠶以繭自衣,亦謂之室。釋惠洪歌:「肺腸已作金絲光。」史記傳:藺相如請就湯鑊。蘇軾詩:「不須更說知幾早。」
白話文:
白殭蠶味鹹,可以治療小兒驚癇、夜啼,驅除體內三種蟲害,消除黑斑,使人面色紅潤,還能治療男子陰部腫瘍。它生長在濕地,經歷三次蛻皮、三次睡眠,突然被風吹動,頭部像馬頭一樣昂揚,停止梳理眉毛,不再築繭,絲線自己纏繞,躲避烹煮的熱水,及早知道(趨吉避凶)。
李時珍說,蠶三次蛻皮、三次睡眠,二十七天後化蛹。死於風寒的蠶,顏色會自然變白。荀卿賦中描述的是人體美好但頭部像馬頭的樣子;《左傳》中“惟余馬首是瞻”是指唯獨以我為首領;趙孟頫的詩句“蛾眉何娟娟”描寫女子美麗的眉毛;杜甫詩句“淡掃蛾眉朝至尊”形容女子輕掃蛾眉去朝見皇帝;《埤雅》中說蠶用繭裹住自己,也稱為蠶室;惠洪的歌中“肺腸已作金絲光”形容蠶絲的珍貴;《史記》中“藺相如請就湯鑊”指藺相如請求接受烹煮的懲罰;蘇軾詩句“不須更說知幾早”是指不必多說,要早做準備。
3. 鮀魚甲
味辛微溫。主心腹癥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陰中相引痛,創疥死肌。生池澤。
肖生十二。五色潛鮀,橫飛沖岸,鼾睡盤渦,更傳砰磕,雨召滂沱,平鱗鏟甲,敢肆麼麼。
埤雅。鮀身具十二生肖肉。說文。鮀水蟲紋五色,背毛皆有鱗甲。曹植啟。臛江東之潛鮀。
李時珍曰。性能橫飛,不能上騰。杜甫詩。紫鱗沖岸躍。陳藏器曰。性嗜睡,恆閉目,力至猛,能攻江岸。唐彥謙詩。安寢正鼾睡。楊炯詩。盤渦轉深谷。晉安海物記。鮀宵鳴如桴鼓。江淮之間,或謂之鮀更。袁桷詩。院吏傳更寫制時。潘岳賦。鼓鼙⿰召宏隱以砰礚。爾雅翼。
鮀能吐霧致雨。詩。俾滂沱矣。庾信賦。平鱗鏟甲。李時珍曰。老者善變妖魅。歐陽修詩。膽大身麼麼。
白話文:
鮀魚甲味辛性溫,可以治療心腹脹痛、腹部腫塊、積聚、寒熱、婦女崩漏、出血不止、小腹及陰部牽引疼痛、創傷及疥瘡等症。鮀魚生活在池澤中,形體肖似十二生肖,身上有五種顏色的紋理,能橫著飛行衝擊岸邊,嗜睡且力大無比,能破壞江岸。鮀魚會發出像擂鼓一樣的聲音,也有人稱它為鮀更。它能吐霧致雨,老年鮀魚甚至能變成妖魅。
4. 樗雞
味苦平;主心腹邪氣,陰痿,益精強志,生子,好色,補中,輕身。生川穀。行列秋梢。寒螿同候時協雞鳴。氣含樗臭。六足鱗差。雙飛斑糅。莎羽樊中;聲煩色陋。
名醫曰:生河內樗樹上,七月採。陶弘景曰:形似寒螿而小。李時珍曰:其鳴以時,故以雞名。此物六足重翼,翼灰黃有斑點,居樗樹上,布列成行。蘇頌曰:一名莎雞。飛而振羽,索索有聲。人或蓄之樊中。李時珍曰:莎雞居草間,如蟋蟀之類。蘇頌所引殊誤。
白話文:
樗雞味苦性平,可以治療心腹邪氣、陽痿,並能滋補精氣、增強意志、幫助生育、增加性慾、補益身體、使人輕盈。它生長在山谷的樗樹上,秋天枝頭成群出現,與寒螿同時出現,叫聲在雞鳴時分。它散發著樗樹的氣味,有六條腿,鱗片排列不整齊,成雙成對飛行,顏色斑駁混雜,羽毛藏在樹叢中,叫聲煩躁,外形醜陋。
古代醫家說,它生長在河內地區的樗樹上,七月採集。陶弘景說,它形狀像寒螿但較小。李時珍說,它按時鳴叫,因此稱為「雞」。這種蟲子有六條腿和兩對翅膀,翅膀灰黃色並帶有斑點,居住在樗樹上,排列成行。蘇頌說,它也叫莎雞,飛行時振動翅膀,沙沙作響,人們有時會把它養在籠子裡。李時珍說,莎雞居住在草叢中,類似蟋蟀,蘇頌的記載有誤。
5. 蛞蝓
味鹹寒,主賊風喎僻,軼筋及脫肛,驚癇攣縮。一名陵蠡。生池澤。
蝸螺寄殼,名假形殊。屈伸雙角,淟涊單軀。跡留涎滑,胎托腥汙。毒蟲侷促,盬腦噆膚。
說文:附裸揹負殼者為蝸牛,無殼者曰蛞蝓。寇宗奭曰:蝸牛四角,蛞蝓二角,身肉只一段。毒蟲行所過之路,觸其涎即死。博雅:淟淊,垢濁也。宋書傳:王僧達單軀弱嗣。李時珍曰:俗名托胎蟲。鐵圍山叢談:嶠南多蜈蚣,見托胎蟲即侷促不行;蟲乃登其首,陷其腦。王孝籍書:毒螫噆膚。
白話文:
蛞蝓味鹹性寒,能治中風歪斜、筋脈受損及脫肛、驚癇抽搐等症。它又名陵蠡,生活在池塘沼澤中。
蝸牛有殼,蛞蝓無殼,雖然名稱不同,卻是同類。蛞蝓伸縮著兩根觸角,身體柔軟黏滑,留下黏液痕跡,產下的卵又腥又髒。蛞蝓是一種毒蟲,行動遲緩,它的黏液碰到其他蟲子就會讓牠們立刻死亡。
《說文解字》記載:背負著殼的是蝸牛,沒有殼的叫做蛞蝓。《證類本草》寇宗奭說:蝸牛有四根觸角,蛞蝓只有兩根,身體是一整段,牠經過的地方,其他蟲子碰到它的黏液就會死。《博雅》解釋:「淟涊」是污濁的意思。《宋書》記載王僧達形容單薄無後繼之人。《本草綱目》李時珍說:蛞蝓俗稱托胎蟲。《鐵圍山叢談》記載:嶺南地區蜈蚣很多,碰到蛞蝓就會行動遲緩,蛞蝓還會爬到蜈蚣頭上,鑽入牠的腦中。《王孝籍書》記載:蛞蝓的毒液能螫傷皮膚。
6. 石龍子
味鹹寒,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蜴。生山谷。
析易陰陽,荊山盈數,魚躍浮交,蟬棲巧捕,召雨含冰,興雲擁霧,從壁上觀,守宮丹注。
埤雅:蜴善變易,有陰陽析易之義。名醫曰:生荊州山石間。抱朴子:虺蜴盈數。異物志:魚跳躍,蜥蜴從草中下依,近共浮水而相合。古今注:善於樹上捕蟬食之。卦爻名義注:與龍通氣,故可祈雨;與蛇同形,故能吐雹。倦遊雜錄:京師久旱以甕貯水,插柳枝泛蜥蜴,小兒呼曰蜥蜴蜥蜴。
興雲吐霧。說文:在壁者曰蝘蜓。史記紀:諸將皆從壁上觀。博物志:蜥蜴食以硃砂,體盡赤,搗點女人肢體,終身不滅,故曰守宮。
白話文:
石龍子味鹹性寒,能治療五種尿道疾病、邪氣阻塞、血尿及小便不利等症。它也叫蜥蜴,生活在山谷中。
石龍子具有陰陽變化的特性,數量多如荊山上的樹木般繁盛。牠們在水中嬉戲交配,靈巧地捕捉蟬。牠們能呼風喚雨,甚至吐出冰雹。人們常在牆上觀察牠們,也稱牠們為守宮,因其能以硃砂餵食,體色變紅,搗碎後點在人體,顏色持久不褪。
古籍記載,蜥蜴善於變化,因此有陰陽變化的含義。牠們產於荊州的山石間。牠們數量眾多,外形與蛇相似,能吐出冰雹,也因此能祈雨。牠們也善於在樹上捕捉蟬來食用。人們曾用牠們來祈雨,將牠們與柳枝一起放在盛水的甕中,並呼喚牠們的名字。
7. 木虻
味苦平;主目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𢠹、無子;一名魂常生川澤。
蚊為民害;虻亦甿愁。嶺南霧集;塞北塵浮。卷從木葉;化起溪流。蜩蟬形似;鼓翼鳴秋。
埤雅:蟁害民,故曰蚊;虻害蚊,故曰虻。陳藏器曰:塞北亦有;嶺南極多。從木葉中出,卷葉如子,形圓,著葉上。破之,初出如白蛆,漸大子化。折破便飛,即能齧物。揚雄文:霧集雨散。辛德源詩:扇舉細塵浮。酉陽雜俎:南方溪澗中多水蛆,長寸余,色黑;夏末變為虻。蘇恭曰:綠色如蜩蟬。李時珍曰:以翼鳴,其聲虻虻。韓愈序:以蟲鳴秋。
白話文:
木虻味苦性平。能治療眼睛紅腫疼痛、眼角受傷流淚、瘀血、血瘀閉塞、寒熱、胃痛以及不孕症。它也叫魂常生,常見於川澤之中。
蚊子是危害人民的害蟲,而虻也令人苦惱。嶺南地區霧氣聚集,塞北地區塵土飛揚,木虻卷曲在樹葉中,從溪流中誕生。它形似蟬,振翅發出聲音,在秋天鳴叫。
《埤雅》記載,蟁(蚊子)危害人民,所以叫它蚊子;虻危害蚊子,所以叫它虻。陳藏器說,塞北也有木虻,嶺南地區則非常多,它們從樹葉中鑽出來,卷曲樹葉如同結繭,形狀圓滾,附著在樹葉上。將其破開, initially 像白色蛆蟲,逐漸長大變成木虻,破葉而出就能叮咬東西。《揚雄文》中描述霧氣聚集、雨水散去;辛德源的詩中寫道風扇起細微的塵土。《酉陽雜俎》記載,南方溪澗中有很多水蛆,長約一寸多,顏色黑色,夏末會變成木虻。蘇恭說,木虻呈綠色,像蟬;李時珍說,木虻以翅膀發出“虻虻”的聲音;韓愈的序文中寫到蟲鳴秋聲。
8. 蜚虻
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生川穀。
蠶蛹生蛾。營飛逞快。飽飫血腥。猛同針蠆。毒化堅凝。苦攻瘀敗。譬彼多藏。厚亡堪喟。
陳藏器曰:木虻是葉內者,蜚虻是已飛者,正如蠶蛹與蛾耳。梁武帝詩:黃鳥營飛時。陶弘景曰:啖牛馬血,因其腹滿,掩取干之。寇宗奭曰: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黃綠色。李時珍曰:虻食血而治血。成無己曰: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老子:多藏必厚亡。
白話文:
蜚虻味苦性微寒,能驅除瘀血,使積聚的瘀血排出體外,治療腹部腫塊、痞塊、積聚和寒熱等症狀,還能使血脈和九竅通暢。它生長在山谷中。
蠶蛹羽化成蛾,在空中飛舞,飽食血液,凶猛如同毒蜂,其毒性能使積聚的瘀血化解。就像那些貪得無厭的人一樣,最終會走向衰亡。
陳藏器說:木虻是停留在葉子上的,蜚虻是已經飛起來的,就像蠶蛹和蛾子的關係一樣。梁武帝的詩中寫道:「黃雀飛翔的時節」。陶弘景說:蜚虻吸食牛馬的血液,因為腹部飽滿,所以可以捕捉曬乾。寇宗奭說:蜚虻大小如蜜蜂,腹部凹陷狹窄,顏色微黃泛綠。李時珍說:蜚虻以血為食,又能治療血瘀。成無己說:血脈阻塞不通的,可以用苦味藥物攻克它。老子說:「積累得太多,最終必然會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