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中經 (12)

1. 燕屎

味辛平。主蠱毒鬼注。逐不祥邪氣。破五癃。利小便。生平谷。

涏涏燕燕。飛啄差池。營巢泥帶。哺乳花遺。瘧寒吸氣。疰疢調脂。避知戊己。表瑞迎釐。(涏堂練切)

漢書傳。童謠。燕燕尾涏涏。燕飛來。燕啄矢。詩。差池其羽。杜牧詩。何處營巢夏將半。劉兼詩。江畔春泥帶雨銜。盧諶賦。銓先後而均哺。梁簡文帝詩。銜花落北戶。陳藏器曰。燕屎和酒。令人吸氣勿入口。厭瘧寒疾。名醫曰。和青羊脂丸治疰。聞見後錄。燕營巢避戊己日。肅詮詩。表瑞玉筐中。

白話文:

燕屎味辛性平。能治療蠱毒和鬼邪入侵。驅除不祥邪氣,治療五種尿閉症,促進排尿,滋養五穀(使農作物豐收)。

燕子飛來飛去,築巢時銜泥帶水,育雛喂食,甚至會叼來花朵。它能治療瘧疾寒氣,以及各種婦女疾病。燕子築巢會避開戊己兩日(陰曆的戊日和己日),其出現被視為吉兆。

2. 天鼠屎

味辛寒。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腸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一名鼠沄。一名石肝。生山谷。

鼠證飛仙。宵遊晝掩。蚊蚋睛收。星砂肝斂。幽洞培堆。空階疏點。天廁星沉。效靈夕焰。

馬志曰。一名飛鼠。蘇恭曰。一名仙鼠。拾遺記。太液池傍。起宵遊宮。司馬相如賦。門閣晝掩。李時珍曰。其屎皆蚊蚋眼也。陶弘景曰。一名黑砂星。陳子昂詩。幽洞無留行。王安石詩。一株臨路雪培堆。陸游詩。疏點空階雨。步天歌。左足下。四天廁。臨廁下。一物天屎沉。張衡賦。亦有天屎。質黃效靈。梁元帝詩。百枝凝夕焰。

白話文:

天鼠屎味辛性寒,能治療面部癰腫、皮膚洗滌時疼痛、腸胃血氣、寒熱積聚等症狀,並能去除驚悸。它還有別名,例如鼠沄、石肝。生長在山谷中。

關於天鼠屎,古籍記載其形似飛仙,夜晚活動,白天隱藏;其形狀像蚊蚋的眼睛,也像星砂或肝臟;它棲息在幽深的洞穴中,堆積成堆,或散落在空曠的台階上;在星宿圖中,它也與天廁星的運行軌跡相關;其顏色和效用與火焰有關。

不同醫家對天鼠屎的稱呼也不同,有人稱它為飛鼠,也有人稱它為仙鼠。古籍中記載它在太液池附近活動,白天門戶關閉,夜晚則四處遊走。李時珍認為它的糞便形似蚊蚋的眼睛,陶弘景則稱它為黑砂星。其他古籍詩文中也多次提及它在幽洞、雪堆、空曠台階等地方出現,並與天象星宿聯繫起來。

3. 蝟皮

味苦平。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要背。酒煮殺之。生川穀。

㹠蹄鼠跡。蜷蹜森森。慄莍叢刺。芡裹簇針。跳身虎避。仰腹鵲擒。睥睨蒙美。留豹同欽。

陶弘景曰。蝟足似㹠蹄者佳。鼠跡次之。李時珍曰。蜷蹜則形如慄房芡房。埤雅。慄有莍。蝟自裹。蘇轍詩。紫苞青刺攢蝟毛。晉書傳。時人語崔洪。叢生棘刺。酉陽雜俎。鬻刺者印上簇針。漢書傳。跳身遁者數矣。淮南子。蝟使虎申。蘇恭曰。蝟惡鵲聲。仰腹受啄。淮南子。天下之美人。若使之蒙蝟皮。人莫不睥睨而掩鼻。五代史傳。王彥章曰。豹死留皮。

白話文:

蝟皮味苦性平。主治五種痔瘡、陰部潰爛、出血(血色赤白不一)、五種顏色血不止、陰部腫痛並牽連到腰背。用酒煮沸殺死後使用。生長在山谷之中。

(以下描述蝟皮的形狀特徵,並引用歷代典籍佐證): 像鼠腳印,蜷縮成一團,刺毛森然,像栗子或芡實的果實一樣,刺密密麻麻地叢生在一起。動作敏捷,老虎都避讓它,但卻被喜鵲捉住。外觀漂亮,連豹子都欣賞它。

陶弘景說,蝟足像鼠腳印的最好。鼠腳印狀的次之。李時珍說,蜷縮起來的樣子像栗子或芡實的果實。 《埤雅》說,栗子有刺,蝟身上的刺是自身裹成的。《蘇轍詩》說:「紫色的苞片,青色的刺,蝟毛攢聚在一起。」《晉書》記載,當時有人對崔洪說:「叢生的荊棘。」《酉陽雜俎》記載:「賣刺的人,印章上印著簇生的針。」《漢書》記載:「跳躍逃竄的例子很多。」《淮南子》記載:「蝟使老虎害怕。」蘇恭說:「蝟怕喜鵲的聲音,仰著肚子任憑喜鵲啄。」《淮南子》記載:「天下最美麗的人,如果用蝟皮蒙住臉,沒有人不側目掩鼻的。」《五代史》記載,王彥章說:「豹子死了也要留下皮。」

4. 露蜂房

味苦平。主驚癇瘛瘲。寒熱邪氣。瘨疾鬼精蠱毒。腸痔火熬之良。一名蜂腸。生山谷。

育毒藏精。倒懸固圉。一寸樓臺。四開門戶。偃月斜縈。抱香分貯。雀卵莫容。禝神托輔。

魏志傳。管輅射覆。家室倒懸。藏精育毒。此蜂房也。左傳。亦聊以固吾圉也。元亭涉筆。

蜂房為一寸樓臺。劉詵賦。千門萬戶。環向四開。又。斜縈偃月。溫庭筠詩。蜂重抱香歸。淮南子。蜂房不容雀卵。韓詩外傳。稷蜂不螫。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也。其所託者然也。故聖人求賢者以自輔。

白話文:

蜂房味苦性平。能治療驚癇、瘛瘲(一種抽搐病症)、寒熱等邪氣入侵引起的疾病,以及瘨疾(一種慢性病)、鬼精蠱毒等。對於腸痔(痔瘡)等因火熱引起的疾病,蜂房也是良好的藥物。蜂房又名蜂腸,生長在山谷中。

蜂房的結構奇特,如同一個個倒掛著的牢固住所,形似一寸高的樓臺,有四個開口,形狀彎曲如同偃月,並有許多小室用於貯藏蜂毒和蜂王漿。蜂房的空間狹小,甚至連麻雀蛋都放不下。古代人們認為蜂房的神奇功效來自於它所寄託的神靈保佑。

《魏書》記載,管輅曾以射覆(一種占卜方法)預測家室將會面臨困境,並用蜂房來比喻這種岌岌可危的狀態。 《左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用“固吾圉”比喻穩固自身的防禦。元代亭林先生也曾用“一寸樓臺”來形容蜂房的結構。劉詵的賦文中則描述蜂房有“千門萬戶,環向四開”的景象。其他文獻也記載了蜂房“斜縈偃月”的形狀,以及蜜蜂“抱香歸”的景象。此外,《淮南子》中提到“蜂房不容雀卵”,說明蜂房空間狹小。 《韓詩外傳》則記載稷蜂不螫人,社鼠不熏家,並非因為它們本身具有神力,而是因為它們所寄託的神靈的庇佑。因此,聖人尋求賢才輔佐自己,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5. 鱉甲

味鹹平。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生池澤。

浮津穹脊。慕臭紛紛。知希九肋。願妄重裙。形還沃莧。煙解驅蚊。魚飛神守。擐甲策勳。

埤雅。鱉之所在。上有浮沫。名鱉津。爾雅翼。形圓而穹脊。皮日休紀。群小茸茸。如慕臭之鱉。摭言。沅江鱉甲。九肋者希。五代史補。僧謙光曰。但願得鱉長兩重裙。唐類函。鱉甲包置濕地。以赤莧汁沃之。即化生。李時珍曰。燒煙燻蚊即化。埤雅。魚滿三百六十。龍即引飛出水內。鱉則魚不復去。故一名神守。鍾會文。擐甲厲兵。潘岳文。誄德策勳。

白話文:

鱉甲味鹹性平。能治療心腹脹痛、腫塊、堅硬積聚等症狀,以及寒熱交替等疾病,並可消除痞塊、息肉、陰部潰瘍、痔瘡和惡性腫瘤。鱉生活在池澤之中。

鱉的背部隆起,水面漂浮著牠分泌的黏液。鱉喜歡臭氣,成群聚集在一起。九肋的鱉很少見。有人希望得到比平常大一倍的鱉。將鱉甲埋在潮濕的地方,用紅莧菜汁澆灌,它就能化生。燒鱉甲的煙可以驅蚊。 據說,當魚群達到三百六十條時,龍就會引導牠們飛出水面;而鱉則能阻止魚群離開,因此又稱作「神守」。 「擐甲」指穿戴盔甲,「策勳」意指表彰功勳。

6.

味鹹寒。主胸中邪氣熱結痛。喎僻面腫。敗漆燒之致鼠。生池澤。

集浪搖江。秋風乍起。聳衛雙敖。橫行八跪。月孕金膏。霜酣丹髓。杯藥分香。藏風忌柿。

蟹譜。濟鄆人。夜執火紛集水濱。謂之蟹浪。江側對引兩舟。施綱徐行。謂之搖江。江淹賦。乍秋風兮暫起。沈約歌。八神聳衛。爾雅翼。八足折而容俯。謂之跪。兩敖倨而容仰。謂之敖。黃魯直詩。怒目橫行與虎爭。羅氏曰。蟹腹虛實。應月盛衰。徐陵碑。金膏未熔。黃庭堅詩。

想見霜臍當大嚼。龍虎經。丹髓流為汞。陸龜蒙詩。藥杯應阻蟹敖香。李時珍曰。同柿食動風。

白話文:

螃蟹性寒味鹹。能治療胸部邪氣鬱結、熱痛,以及面部歪斜腫痛等症狀。螃蟹生活在池澤之中。

漁民們夜晚打著火把成群結隊聚集在水邊捕捉螃蟹,稱為「蟹浪」;在江邊並排放置兩艘船,用網慢慢地拖行捕撈,稱為「搖江」。秋風乍起,螃蟹張牙舞爪,橫行霸道。螃蟹的膏黃在秋季最肥美,如同凝結的金膏和丹髓一般。食用螃蟹時,應搭配藥酒,但忌與柿子同食。

這些記載來自於古代的蟹譜,濟南地區的人們有這樣的捕蟹方式。古籍中對螃蟹的形態和習性有許多生動的描述,例如「八足彎曲,身體低伏,稱為跪;兩螯高舉,身體仰起,稱為敖」。螃蟹的肥瘦與月亮盈虧相關,膏黃的成熟也與霜降有關。螃蟹雖美味,但食用時需注意,不可與柿子同食,以免導致風疾。

7. 柞蟬

味鹹寒。主小兒驚癇夜啼。瘨病寒熱。生楊柳上。

柳都美蔭。蛻穢揚清。過枝音曳。抱葉身輕。月斜露飽。風急秋驚。清高冠飾。樂召琴聲。

陸龜蒙詩。全仗柳為都。莊子。蟬得美蔭而忘其身。郭璞贊。潛蛻棄穢。曹植賦。惟夫蟬之清素兮。方千詩。蟬曳殘聲過別枝。賈島詩。早蟬孤抱芳槐葉。沈鵬詩。依樹愧身輕。子夜歌。斜月垂光照。羅隱詩。風棲露飽今如此。盧照鄰詩。急響送秋風。漢書志注。武冠侍臣附蟬為文者。

取其清高。後漢書傳。有以酒食召蔡邕者。至門潛聽客彈琴曰。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客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捕鳴蟬。

白話文:

柞蟬味鹹性寒,可以治療小兒驚癇、夜啼,以及瘨病(一種發熱性疾病)引起的寒熱症狀。它生長在柳樹上。

柳樹枝葉茂盛,提供蟬良好的庇蔭;蟬蛻去舊殼,變得乾淨清爽;它鳴叫著,聲音拖長,穿過枝頭;它輕盈地依附在樹葉上;月光斜照,它吸飽了露水;秋風驟起,它感到驚慌。它有著高潔的形象,如同冠飾般美麗,也像被美妙的琴聲召喚般。

這些都是古人對蟬的讚美,從陸龜蒙的詩歌到其他文人的作品,都借蟬來表達高潔、脫俗的意象。也藉由蟬的故事說明了忘我、潛心修養的道理,以及被外物所誘惑的危險。

8. 蠐螬

味鹹微溫。主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一名蟦蠐。生平澤。

不母而生。蟦蜰僂俯。濕鬱根株。熱蒸糞土。變食還明。雜羹通乳。莫誤蝤蠐。殊形柳腐。

李時珍曰。宋齊邱言。蠐螬不母而生。久則羽化。其狀如蠶。生樹根及糞土中。皆濕熱之氣熏蒸而化。言蟦蜰者。其狀肥也。晉書傳。中書郎盛沖母王氏失明。婢取蠐螬蒸熟與食。母目即開。陶弘景曰。同豬蹄作羹食。下乳汁。蘇恭曰。一名蝤蠐。生腐柳中。韓保升曰。以木中所生者為勝。生產既殊。主療亦別。

白話文:

蠐螬味鹹性微溫,可以治療瘀血、痹症、肋下堅硬疼痛伴隨血瘀、月經閉止、眼部充血、青盲、白內障等症狀。蠐螬又名蟦蠐,生長在潮濕的地方。它是不經母體生育而產生的,蟲體肥大彎曲,生長在潮濕的植物根部或被熱氣蒸過的糞土中,以腐敗的食物為食。需注意區分蠐螬與蝤蠐,它們形狀不同,一個生長在樹木中,一個生長在腐爛的柳樹中。

李時珍引用宋代齊邱的說法,蠐螬是不經母體生育而產生的,時間久了會羽化,形狀像蠶,生長在樹根和糞土中,都是因為濕熱之氣的熏蒸而產生。蟦蜰是形容其肥大的樣子。晉書記載,中書郎盛沖的母親王氏失明,婢女取蠐螬蒸熟給她吃,她眼睛就復明了。陶弘景說,蠐螬可以和豬蹄一起做成羹湯食用,可以催乳。蘇恭說,蠐螬又名蝤蠐,生長在腐爛的柳樹中。韓保升說,生長在木頭裡的蠐螬藥效最好。由於蠐螬的產地不同,其治療的功效也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