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1. 卷三 下經
2. 石灰
味辛溫。主疽瘍。疥搔。熱氣惡創。癩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一名堊灰。生山谷。
靈根椎鑿。鍛灶薪炊。水蒸濡化。風散靈吹。禁嚴度釀。塗解填肌。潛藏龍骨。歷久探奇。
劉孝孫詩。高嶂接雲根。論衡。以椎系鑿。陶弘景曰。近山生青白石。作灶燒之。晉書傳。荀勖曰。此是勞薪所炊。蘇頌曰。又名石鍜。有二種。風化者。置風中自解。水化者。以水沃之熱蒸而解。揚雄文。從風濡化。王履詩。滿山松樹送靈吹。陶弘景曰。灰性至烈。以度酒飲。
則腹痛下利。蘇恭曰。療瘡生肌。李時珍曰。古墓中石灰。名地龍骨尤佳。王維詩。探奇不覺遠。
白話文:
石灰味辛溫,能治療疽瘍、疥瘡、熱氣引起的惡瘡、癩疾、壞死肌肉和脫眉毛等症狀,還能殺死痔瘡蟲,去除黑痣和息肉。石灰又名堊灰,生長在山谷中。
它的形成過程是:靈根被椎鑿開採,用作灶爐的薪柴焚燒,經過水蒸氣的濡潤和風的吹拂而生成。製作過程需要嚴格控制,才能將它塗抹於肌膚、潛藏在龍骨中,歷經久遠才能發現其奇效。
據劉孝孫的詩歌記載,石灰產自高聳入雲的山根。論衡中提到以椎子繫著鑿子開採。陶弘景說,石灰來自近山生長的青白石,將其燒製而成。晉書記載荀勖說,這是用勞作的薪柴燒製的。蘇頌說,石灰又名石鍜,分為兩種:一種是風化而成的,將其放置於風中自然分解;另一種是水化而成的,用水澆灌,使其受熱蒸發而分解。揚雄的文章中提到,石灰是經過風的吹拂和水的濡潤而形成的。王履的詩歌中寫到,滿山的松樹送來靈氣的吹拂。陶弘景說,石灰的藥性非常強烈,如果用它來過量釀酒飲用,會引起腹痛和腹瀉。蘇恭說,石灰可以治療瘡瘍,促進肌肉再生。李時珍說,古墓中的石灰,名為地龍骨,效果尤其好。王維的詩歌中寫到,探尋石灰的奇效,不知不覺就走得很遠了。
3. 礜石
味辛。大熱。主寒熱。鼠瘻。蝕創死肌。風痹腹中堅。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出山谷。
山訊皋塗。特生澤乳。朝飼肥蠶。夕陳毒鼠。握雪寒凝。涵星光煦。文鸛營巢。求溫庇處。
山海經。皋塗之山。有白石焉。其名曰礜。李時珍曰。石有蒼白二種。蒼者多特生。吳普曰。一名澤乳。郭璞曰。蠶食則肥。鼠食則死。丹房鑑源。握雪礜石。盛寒時有髓。李時珍曰。石有金星銀星等名。俱是一物。但以形色立名。容齋隨筆。文鸛伏卵。取石置巢中。以助溫氣。列子。避寒求溫。高啟詞。庇處密固。
白話文:
礜石味辛性熱,能治療寒熱症、鼠瘻(鼠疫引起的廔管)、潰爛壞死的肌肉組織,以及因風寒引起的痹症和腹痛。它還有其他名稱,如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礜石產於山谷中,生長在潮濕的地方。相傳,蠶吃了它會長得肥壯,老鼠吃了則會死亡。 古籍記載,礜石有蒼白色兩種,其中青色者多是獨自生長。 文鷁(一種鳥)築巢時,會取礜石放在巢中以保溫。在寒冷的季節,礜石中會出現髓質。 此外,礜石因形色不同,又有金星、銀星等名稱,其實都是同一種礦物。
4. 鉛丹
味辛。微寒。主上逆胃反。驚癇瘨疾。除熱下氣。煉化還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平澤。(今名黃丹)
青金澀固。良冶銷熔。分形點醋。還質披蔥。霜砒毒伏。汞釜泥封。鹽砂決擇。元液沖融。
說文。鉛青金也。王好古曰。澀可去脫而固氣。寇宗奭曰。鉛丹化鉛而成。禮。良冶之子。丹房鑑源。炒鉛丹法。用土硫黃硝石。熔鉛成汁。下醋點之。待為末則成丹。若轉丹為鉛。用蔥白汁拌丹。煅成金汁。傾出即還鉛矣。日華子曰。鉛丹伏砒。陶弘景曰。塗丹釜所須。李時珍曰。凡用須漂去硝鹽。飛去砂石。王珣文。方融元液。
白話文:
鉛丹味辛,性微寒。能治療胃氣上逆、嘔吐,以及驚癇、癲癇等疾病,還能清熱降氣。經過煉製後可呈現九種光澤,長期服用能使神志清明,益壽延年。(現代稱之為黃丹)
青金石性質澀滯而堅固,需經由精煉冶煉才能熔化。將鉛丹分開後,點入醋,再以蔥汁處理,使其還原成鉛。霜砒的毒性可以被鉛丹所抑制。將汞放入釜中,用泥封好。鹽和砂需精挑細選,使鉛的精華充分熔融。
《說文解字》中記載,鉛即青金石。《王好古》說,鉛的澀滯之性可以去除體內邪氣,並固護元氣。寇宗奭說,鉛丹是由鉛煉製而成的。《禮記》中記載,良冶之子掌管丹房,熟知丹藥的製作方法。炒製鉛丹的方法是用土、硫黃、硝石,將鉛熔化成汁,再滴入醋,待其成為粉末即成丹藥。如果要將丹藥還原成鉛,則用蔥白汁拌和鉛丹,煅燒成金汁,倒出即為鉛。日華子說,鉛丹可以抑制砒霜的毒性。陶弘景說,鉛丹是塗丹釜所必需的材料。李時珍說,使用鉛丹前必須漂洗去除硝石和鹽,並除去砂石。王珣的文中提到,鉛丹的精華是經由熔融而成的。
5. 粉錫
味辛寒。主伏屍毒螫。殺三蟲。一名解錫。錫鏡鼻。主女子血閉。癥瘕伏腸絕孕。生山谷。
鉛質銀光。生香和粉。糟甕懸蒸。風爐扇緊。裂鼻通精。照心開蘊。為賊為媒。救疴裁准。
說文注。銀色而鉛質也。庾信詩。和粉雜生香。桂海虞衡志。以黑鉛著糟甕中罨化之。謂之桂粉。李時珍曰。鉛錫一類也。熔片安水甑內。鹽泥固濟。風爐安火封養。即成粉。姜質賦。裂鼻之芬。子華子。肺之精其竅上通於鼻。古鏡銘。照心照膽保千春。元樂章。提綱開蘊。
土宿指南。五金之中。獨錫易制。失其藥則為賊。得其藥則為媒。梁簡文帝論。救頭痛之疴。裴度書。有所裁准。
白話文:
粉錫味辛性寒,能治療屍毒和蟲咬傷,也能殺死三種寄生蟲。它還有一個名稱叫解錫,另一種叫錫鏡鼻,能治療婦女血閉、癥瘕(腹部腫塊)、腸道阻塞和不孕等症狀。粉錫生長在山谷中。
粉錫呈現銀白色,帶有鉛的性質。製作方法是將香料和粉末混合,放入糟甕中懸掛蒸制,用風爐加強火力,直到粉末變得細膩,能通透鼻竅,也能使心臟氣血暢通。粉錫既能治病救人,也能危害健康,需謹慎使用。
古籍記載,粉錫是銀白色而帶有鉛的物質。詩文中也記載了香料和粉末混合製備粉錫的方法。李時珍認為鉛和錫是同類物質,製備粉錫的方法是將錫熔化後放入蒸籠中,用鹽泥封好,再用風爐加熱,直到製成粉末。古人形容粉錫氣味芬芳,能通透鼻竅(鼻竅與肺部相通)。古鏡銘文也提到粉錫能使人心明眼亮,長保青春。古籍中也記載粉錫能疏通經絡,調理臟腑。
總而言之,錫的藥用價值高,但使用不當則會產生危害,需掌握正確的製作方法和用量。
6. 代赭
味苦寒。主鬼注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須丸。生山谷。
鐵精上達,灌水流丹。祥凝牛角,澤潤雞冠。罨金色瑩,拭劍光寒。餘糧併產,牡蠣訑謾。
管子:山上有赭,其下有鐵。山海經:石脆之山,灌水出焉,中有流赭。注:今人以塗牛角云辟惡。名醫曰:色如雞冠,有澤者良。崔昉曰:代赭陽石也,罨金色益赤。張華:以之拭劍,色益精明,與太乙餘糧並生山峽中。蘇頌曰:真者難得,以左顧牡蠣代使。九章:或訑謾而不疑。
戎鹽,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大鹽令人吐。滷鹽,味苦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生池澤。
天產咸鹺,希蹤明潔。凝樹飴甘,留潮石結。煮海飛霜,吹熏散雪。金鼎羹調,和梅就列。
禮:煮鹽之尚貴天產也。又鹽曰咸鹺。陸雲賦:清和明潔,群動希蹤。唐書傳:黑水靺鞨,有鹽泉,氣蒸薄,鹽凝樹顛。李時珍曰:飴鹽生於戎地,味甘美。李當之曰:戎鹽是海潮澆山石,經久凝著石上者。急就篇注:夙沙氏煮海為鹽。張融賦:飛霜暑路。虞舜歌:南風之熏兮。
曹植啟:離若散雪。蘇頌曰:解州池鹽,得南風則宿夕成。王安石詩:金鼎重調鹽。閻伯璵賦:可以和梅羹之調鼎。
白話文:
代赭味苦性寒,能治療中邪、鬼魅作祟、蠱毒,以及殺死精物、惡鬼等。它還能治療腹部中毒邪氣,以及婦女赤白帶下。代赭又名須丸,生長在山谷中。
代赭是鐵的精華上湧而成,像灌溉的水流淌而成的丹砂,凝聚如牛角般,潤澤如雞冠,顏色金黃閃亮,用它擦拭寶劍,則劍光更加寒冽。代赭與太乙餘糧同時生長在山谷中,與牡蠣的功效相似。
古籍記載,山上長有赭石,山下就有鐵礦。 好的代赭顏色像雞冠,且潤澤。用它塗抹牛角可以避邪。 真品代赭稀少,常用牡蠣代替。
戎鹽可以明目,治療目痛,增強體力,強健筋骨,去除毒蠱。但大鹽會讓人嘔吐。滷鹽味苦性寒,能治療發熱、口渴、煩躁、狂亂等症狀,還能去除邪氣和蠱毒,使皮膚柔嫩。
天然的鹽,潔淨稀少,像樹上凝結的飴糖,像潮濕的石頭凝結而成,像煮海而成的飛霜,像風吹雪散。 古代十分重視天然的鹽。 戎鹽產於戎地,味道甘美;也有人認為戎鹽是海潮浸潤山石,經久凝結而成。 古人以煮海為鹽。
7. 白堊
味苦溫。主女子寒熱。癥瘕目閉。積聚。生山谷。
堊分五色。白善稱材。浣衣雪潔。漫鼻風摧。繢開粉本。瓷重陶坯。蚩尤戰罷。山聚余灰。
蘇頌曰。堊有五色。入藥惟白者耳。名醫曰。一名白善士。管子注。稱材。材稱其用也。寇宗奭曰。京師人用浣以衣。莊子。郢人堊漫其鼻。匠石運斤成風。盡堊而鼻不傷。陶弘景曰。即今畫家用者。蘇軾詩。粉本遺墨開明窗。李時珍曰。用燒白瓷器坯者。周文璞詩。雕鐫若陶坯。拾遺記。黃帝除蚩尤。聚骨如岳。數年後骨白如灰。故有白堊之山。
白話文:
白堊味苦性溫,能治療婦女寒熱症狀、腹部腫塊、目不能視以及積聚等病症。它生長在山谷中。
白堊有五種顏色,其中白色最好,用途廣泛。例如,可以用来洗衣服使其潔白,也可以像《莊子》中所描述的,塗抹在鼻子上,即使強風吹拂也不會受傷。它也是繪畫的顏料,製作瓷器和陶器的原料。傳說中,蚩尤戰敗後,其遺骸堆積成山,經過時間的推移,骨骼變成像灰燼一樣的白色,因此有了白堊山。
古人認為,雖然白堊有五種顏色,但只有白色才能入藥。也有人稱其為「白善士」,「材」指其用途廣泛。「稱材」就是指它能勝任各種用途。古代京城的人們用它洗衣服。陶弘景說,它就是現在畫家使用的顏料。蘇軾的詩句「粉本遺墨開明窗」也提到了它。李時珍說,它被用來燒制白瓷器的坯胎。周文璞的詩句「雕鐫若陶坯」也說明了它的用途。根據《拾遺記》記載,黃帝戰勝蚩尤後,蚩尤的遺骨堆積如山,幾年後變成白色像灰燼一樣,這就是白堊山的由來。
8. 冬灰
味辛。微溫。主黑子去肬息肉。疽蝕疥搔。一名藜灰。生川澤。
爐撥三冬。寒灰沉質。火荻輝揚。燃藜煙密。涗水漚絲。吹莩縵室。心地澄然。酒杯淋溢。
杜甫詩。蟄龍三冬臥。鮑照詩。寒灰滅更燃。寇宗奭曰。冬灰經三四月方撒爐。其灰力燥體重。抱朴子。火荻數千束。因猛風而燔之。陸雲詩。厥輝愈揚。漢書傳。劉向校書天祿閣。有老人植青藜杖。吹杖端煙然。陶弘景曰。諸蒿藜積聚煉作之。性烈。荻灰尤烈。周禮注。涗水漚絲。
以灰所泲水也。後漢書志。候氣之法。布緹縵室中。每律各一。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氣至者灰去。李山甫詩。心地澄然一聚灰。蘇軾詩。趙子飲酒如淋灰。一年十萬八千杯。
白話文:
冬灰味辛,性微溫。主要功效是治療黑痣、去除息肉、癰疽、蝕瘡、疥癬等皮膚病。冬灰也叫藜灰,生長在河川濕地。
冬天爐火燒盡後,寒灰沉澱,質地堅實;而火荻燃燒時,灰燼則飛揚起來,煙霧濃密。用沸水浸泡蠶絲,再用灰燼覆蓋在屋內,讓屋內充滿灰燼的煙塵,心境卻能因此而平靜,如同酒杯斟滿美酒一般暢快。
杜甫的詩句「蟄龍三冬臥」描寫冬天的景象;鮑照的詩句「寒灰滅更燃」則比喻事情的轉機。寇宗奭說,冬灰要經過三四月才能從爐中取出,因為這時的灰燼乾燥、質地沉重。抱朴子記載,曾用數千束火荻猛烈燃燒。陸雲的詩句「厥輝愈揚」形容火光更加明亮。漢書記載,劉向校書時,曾見一位老人手持青藜杖,吹杖端,煙便燃起。陶弘景說,冬灰是用各種蒿類和藜類植物堆積起來燒製而成,其性烈,而荻灰尤為強烈。周禮注釋中「涗水漚絲」指的是用沸水浸泡蠶絲,再用灰燼覆蓋。後漢書記載,古代測量氣候的方法,是在室內鋪設絲織品,每隔一定時間就用葭莩的灰燼壓住絲織品的一端,如果氣候變化,灰燼就會移動。李山甫的詩句「心地澄然一聚灰」描寫心境平靜;蘇軾的詩句「趙子飲酒如淋灰,一年十萬八千杯」則形容趙子嗜酒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