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三 下經 (12)
卷三 下經 (12)
1. 石蠶
味鹹寒,主五癃,破石淋,墮胎;內解結氣,利水道,除熱。一名沙蝨,生池澤。
蠶形石化。亦育中阿。候無眠起。樂在風波。身環泥繭。羽化灰蛾。雲師雨虎。相蕩相摩。
馬志曰:石蠶生海岸石旁,狀如蠶,其實石也。李時珍曰:與此不同。詩:在彼中阿。韓保升曰: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埤雅:蠶三眠三起。張志和詞:樂在風波不用仙。寇宗奭曰:作絲繭長寸許,以蔽其身,其色如泥。陳藏器曰:春夏羽化,作小蛾水上飛。
李時珍曰:霍山有云師,狀如蠶,長六寸;雨虎,狀如蠶,長七八寸;皆石蠶之類。
易: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白話文:
石蠶味鹹性寒,能治療五種小便不利(五癃)、破除石淋(尿路結石引起的疼痛)、墮胎,內在能解開氣結,使水道通暢,去除體內暑熱。石蠶又名沙蝨,生長在池塘澤地。
石蠶外形像蠶,本質卻是石頭,也生長在山澗溪流之中。它不眠不休,喜好風浪,身體環繞著泥土做成的繭,羽化成灰色的蛾子。雲師和雨虎兩種生物,互相衝擊摩擦。
馬志記載:石蠶生長在海岸邊的石頭旁,形狀像蠶,但實際上是石頭。李時珍則認為這與他所見的石蠶不同。《詩經》中記載它生長在山澗溪流中。韓保升說,這種蟲子常見於水邊石頭間。《埤雅》記載,蠶要經過三次蛻皮三次甦醒。張志和的詞中寫道:「樂在風波,不用成仙。」寇宗奭說,石蠶會吐絲結繭,長約一寸,用來保護自身,繭的顏色像泥土。陳藏器說,石蠶在春夏之交羽化成小蛾,在水上飛舞。李時珍說,霍山地區有雲師,形狀像蠶,長六寸;雨虎也形狀像蠶,長七八寸,都是石蠶的種類。《易經》中提到:「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2. 雀甕
味甘平。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注。一名躁舍。
五色蛅蟖;白涎凝凍;蛹閉專房;蛾穿破甕;附愛榴甘;墜添棘重;同寄桑蛸;風搖日弄。
名醫曰:一名蛅蟖房,八月採。 陳藏器曰:背有五色斑毛,能螫人。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漸堅,正如雀卵。其蟲以甕為繭,在中成蛹,夏月羽化而出,作蛾放子。 曹鄴詩:專房莫相妒。 元稹詩:破甕嫌防路。 李時珍曰:此蟲處處有之。惟取石榴樹上,及棘枝上,房內有蛹者,正如螵蛸。取桑上者耳。 萬楚詩:日弄長飛鳥,風搖不卷花。
白話文:
雀甕味甘性平,能治療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注等症。它也叫躁舍。
這種蟲子身上有五種顏色,吐出的白色唾液會凝結成凍狀。它在蛹期時住在甕狀的繭中,羽化後變成蛾,產卵。它喜歡待在石榴樹和棘樹上,也和桑螵蛸一樣寄居在桑樹上。風吹日曬,它在空中飛舞。
古籍記載,它也叫蛅蟖房,在八月採集。老熟的蟲子,口中會吐出白色汁液,凝固後像雀卵一樣。這種蟲以甕狀物為繭,在裡面化蛹,夏天羽化成蛾,產卵。 許多詩人,如曹鄴、元稹和萬楚等,都曾以它為題材作詩。李時珍也說,這種蟲到處都有,但最好採集生長在石榴樹或棘樹上,且繭內有蛹的。
3. 蜣螂
味鹹寒。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大人瘨疾狂易。一名蛣蜣。火熬之良。生池澤。
深睛昂鼻,附母飛行,圓催丸轉,光撲燈明,久諳飽穢,忽化飢清,野狐覓食,暗聽鐘聲。
韓保升曰:此類多種,以鼻高目深者入藥。莊子:蛣蜣之智,在於轉丸。陶弘景曰:俗名推丸。寇宗奭曰:腹翼有小黃。子附母而飛。晝伏夜出。見燈光則來。狐喜食之。抱朴子曰:鳴蟬潔飢;不羨蜣螂穢飽。李時珍曰:柞蟬有轉丸化成者。蘇軾詩:洪鐘起暗室,能作殷床聲。
白話文:
蜣螂味鹹性寒。可以治療小兒驚癇、抽搐、腹脹、寒熱等症狀,也能治療成人癲癇、狂躁等疾病。蜣螂也叫推丸。用火烘烤後藥效更好。它生活在池塘和沼澤地。
蜣螂眼睛深陷,鼻子高聳,幼蟲依附在母蟲身上飛行,糞球滾動如丸,在燈光下閃閃發光。它長期食用糞便,卻能消化吸收,變得乾淨清爽。狐狸也喜歡吃它。
韓保升說:蜣螂種類很多,入藥應選擇鼻子高、眼睛深陷的。莊子說:蜣螂的智慧在於滾糞球。陶弘景說:蜣螂俗稱推丸。寇宗奭說:蜣螂腹部翅膀上有小黃點,幼蟲依附母蟲飛行,白天休息晚上活動,見到燈光就會飛來,狐狸喜歡吃它。抱朴子說:蟬愛潔淨,不羨慕蜣螂吃糞便後飽足的樣子。李時珍說:有些蟬會滾糞球化成蜣螂。蘇軾的詩中寫到:洪亮的鐘聲在黑暗的房間裡響起,像蜣螂在床底下發出的聲音。
4. 螻蛄
味鹹寒,主產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創。一名蟪蛄,一名天螻,一名𧎅。夜出者良。生平澤。
穢穴聲來,陰生夏至。一技無成,五能徒備。晝伏宵行,雄升雌墜。磨鐵相招,烙驚赤地。
蘇頌曰:穴地糞壤中而生。禮注:孟夏螻蟈鳴,陰氣動於夏,應之而鳴也。蔡邕文:碩鼠(螻蛄別名)五能,不成一技。注: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度谷;能穴不能藏身;能走不能絕人。山海經:𪄀鶡宵飛而晝伏。爾雅正義:雄者善鳴善飛;雌者不能飛翔。
食風與土類。從磨鐵致蛄。物相感也。李時珍曰:燒地令赤,置螻於上,任其跳死。覆者雄,仰者雌也。
白話文:
螻蛄味鹹性寒。能治療難產,排出肉中刺,治療潰瘍腫痛、哽咽,解毒、治療惡性瘡傷。它還有蟪蛄、天螻、𧎅等別名。夜間出沒的螻蛄藥效較佳,牠們生活在田澤濕地。
螻蛄居住在污穢的洞穴中,發出聲音。牠們生長於陰暗潮濕的環境,在夏至時節出現。螻蛄雖然擁有五種能力(飛行、攀爬、游泳、打洞、奔跑),卻沒有一項能力能做到精通。牠們白天潛伏,夜晚活動;雄性會向上飛,雌性則向下墜落;牠們會被磨擦的鐵器吸引,被炙熱的土地燙死。
蘇頌記載,螻蛄生活在泥土和糞便中。禮記注釋說,孟夏時節螻蛄鳴叫,這是陰氣在夏天活動的反應。蔡邕的文章中提到,螻蛄(別名碩鼠)雖然有五種能力,卻沒有一項能力能做到精通,註解說明牠能飛但飛不高,能攀爬但爬不到樹梢,能游泳但游不過河谷,能打洞但藏不了身,能奔跑但跑不過人。山海經記載,螻蛄晚上飛,白天藏匿。爾雅正義指出,雄性螻蛄善於鳴叫和飛行,雌性則不會飛。
螻蛄以風和土類物質為食。用磨擦的鐵器可以吸引螻蛄,這是物體互相感應的現象。李時珍記載,將土地燒得通紅,把螻蛄放在上面,讓牠跳躍致死,背朝上的為雄性,腹朝上的為雌性。
5. 馬陸
味辛溫。主腹中大堅症。破積聚息肉。惡創白禿。一名百足。生川穀。(即馬蚿大蜈蚣也。)
翠屏搖曳;逃影岩嵌。避蝸涎滑;羨蛇足芟。步嗤鱉跛;醉解雞饞。食牛氣壯;鳴鼓聲嚴。
嶺南異物志。珠崖人,每晴明,見海中遠山羅列如翠屏,東西不定,悉蜈蚣也。高啟詩。罔兩忌影逃岩嵌。玉匣記。蝸牛登蜈蚣背,以涎繞之,其足自落。莊子。蚿憐蛇。注。以有而羨無也。黃庭堅詩。百足馬蚿笑鱉跛。束晰記。雞以蜈蚣為酒,食之即醉。異物志東南海中。蜈蚣長數丈。能啖牛。里人秋冬間,鳴鼓燃火炬,以驅逐之。
白話文:
馬陸味辛溫,能治療腹部腫塊堅硬的症狀,以及消除積聚、息肉等病症,也能治療惡瘡、白禿。它也叫百足,生長在山川谷地。(也就是指大型蜈蚣)
遠處山巒景色變幻,如同翠屏般搖曳生姿;蜈蚣躲避著自己的影子,藏身於岩石縫隙之中;它羨慕蛇的足部,而避開蝸牛黏滑的涎液;它嘲笑鱉的腳步蹣跚;喝醉了酒的雞愛吃蜈蚣;吃了蜈蚣,牛則變得強壯;秋冬時節,蜈蚣發出像擂鼓一樣的聲音。
嶺南地區的奇異生物志記載:珠崖地區的人們,每當天氣晴朗時,看見海中遠處的山巒,像翠屏般羅列,位置不定,其實都是巨大的蜈蚣。高啟的詩中寫到蜈蚣害怕影子,躲藏在岩石縫隙中;《玉匣記》中記載,蝸牛爬上蜈蚣背上,用唾液纏繞蜈蚣的腳,蜈蚣的腳就會掉下來;莊子記載,蜈蚣同情蛇,注釋說,這是因為蜈蚣有腳而蛇沒有腳;黃庭堅的詩中寫到,蜈蚣嘲笑鱉走路跛腳;《束晰記》記載,雞把蜈蚣當作酒,吃了就醉;《異物志》記載,南海地區的蜈蚣長達數丈,能吞食牛,當地居民在秋冬時節,敲鼓點火炬來驅趕蜈蚣。
6. 地膽
味辛寒。主鬼注,寒熱鼠瘻,惡瘡死肌,破癥瘕墮胎。一名蚖青。生川穀。寂歷冬心,披尋寒膽;蠢動陽舒,蟄藏陰慘。頳尾霞拖,烏頭云黮。蟻垤同封,垂精接感。
江淹賦:連悁冬心,寂歷冬暮。朱子詩:肝膽不勝寒。禮注:春之言蠢,蠢動,生之貌也。雲笈七籤:禽蟲蟄藏,以不食而全。劉峻論:陽舒陰慘。李時珍曰:此莞青亭長之類,冬月入蟄者,黑頭赤尾。蘇軾詩:霞拖弄修帔。張衡賦:雲師黮以交集。陶弘景曰:出涼州,狀如大馬蟻有翼。淮南子:蟻知馬垤。歐陽修跋:垂精接感,分源而流。
白話文:
地膽味辛性寒。能治療鬼注(一種腫痛)、寒熱引起的鼠瘻(一種皮膚病)、惡瘡、死肌(壞死組織)。可以破除癥瘕(腹部腫塊)、墮胎。它又名蚖青,生長在山谷中。冬天蟄伏,春天甦醒。它紅色的尾巴像拖著霞光,黑色的頭部像烏雲。常與螞蟻窩在一起。精氣相通,感應交融。
(以上文字引述古籍對地膽的描述,並解釋其中部分詞語的出處及含义。)
7. 鼠婦
味酸溫。主氣癃,不得小便,婦人月閉血症,癇痓寒熱,利水道。一名負蟠,一名蛜威。生平谷。
訛沿鼠婦。稱溷雞群。足垂多跡。脊蹙橫紋。伴蛸寄寂。抱甕持勤。赤頭青股。丹戩形分。
陶弘景曰。爾雅名鼠婦。言鼠在坎中,背多黏負,今訛為婦。李時珍曰。俗名地雞。白居易詩。未曾回眼向雞群。寇宗奭曰。多足大者三四分,背有橫紋蹙起。詩。伊威在室,蠨蛸在戶。黃庭堅詩。寄寂喧鬨間。蘇頌曰。在下濕處甕器底,及土坎中。黃庭堅文。持勤補拙。名醫曰。丹戩生蜀郡,青股赤頭,狀如鼠婦。
白話文:
鼠婦味酸性溫,主治氣閉不通,小便不利,婦女月經閉止、血瘀症,以及癲癇、寒熱等症狀,能利尿通水道。它還有其他名稱,例如負蟠、蛜威。生長在田埂、谷地等潮濕處。
人們常把它誤稱為鼠婦,也叫溷雞(廁所裡的雞)、地雞。牠有很多腳,留下許多足跡;背部有許多橫向的皺紋。牠常與蜘蛛一起棲息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辛勤地生活著。鼠婦的頭是紅色的,腿是青綠色的,身體呈丹紅色,形狀像一把小刀。
陶弘景說,《爾雅》中記載其名為鼠婦,是因為老鼠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築巢,鼠婦背部黏性強,常附著在其他物體上,所以得名。現在人們常將其誤稱為「婦」。李時珍說,民間俗稱它為地雞。白居易的詩句「未曾回眼向雞群」中提到的雞群,可能指的就是鼠婦。寇宗奭說,鼠婦體型較大,長約三四分,背部有隆起的橫紋。詩句「伊威在室,蠨蛸在戶」中的「伊威」,指的就是鼠婦。黃庭堅的詩句「寄寂喧鬨間」,描述了鼠婦棲息於喧囂環境中的寂靜。蘇頌說,鼠婦通常生活在潮濕的下水道、甕底以及土坎等地方。黃庭堅的文中「持勤補拙」,也暗指鼠婦勤勞樸實的特點。據名醫記載,一種名為丹戩的蟲,生長在蜀郡,青綠色的腿,紅色的頭,形狀像鼠婦。
8. 熒火
[味辛微溫。主明目。小兒火創傷熱氣。蠱毒鬼注通神。一名夜光。生池澤。]
開闔光浮。悠揚腐化。雙影池中。獨徵月下。羅扇輕揚。斑簾疏罅。冠將和丸。武威扶藉。
蘇軾詩:惟有孤螢自開闔。葛長庚詩:俯仰浮光幾點星。劉禹錫詩:千門九陌飛悠揚。禮:季夏之月,腐草為螢。紀少瑜詩:臨池影更雙。潘岳賦:翩翩獨徵。駱賓王詩:含暉疑泛月。杜牧詩: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甫詩:簾疏巧入坐人衣。神仙感應篇:務成子螢火丸,主闢疾病、諸毒兵刃、盜賊凶害;一名冠將丸,又名武威丸。郝經詩:扶藉不絕聖。
白話文:
螢火味辛微溫,能使眼睛明亮。可治小兒燒燙傷、內熱、蠱毒、邪祟作祟等症。又名夜光,生長在池沼溼地。
螢火的光亮開合閃爍,飛舞的姿態輕盈飄忽,水中倒影成雙,月光下獨自閃爍。它輕盈飛舞,穿梭於稀疏的窗簾縫隙。古方「冠將丸」、「武威丸」都含有螢火。
蘇軾的詩句「惟有孤螢自開闔」;葛長庚的詩句「俯仰浮光幾點星」;劉禹錫的詩句「千門九陌飛悠揚」;《禮記》記載「季夏之月,腐草為螢」;紀少瑜的詩句「臨池影更雙」;潘岳的賦中「翩翩獨徵」;駱賓王的詩句「含暉疑泛月」;杜牧的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甫的詩句「簾疏巧入坐人衣」;《神仙感應篇》記載的「務成子螢火丸」,主治各種疾病、中毒、刀傷、盜賊侵害等;「冠將丸」和「武威丸」都是治療此類疾病的藥方;郝經的詩句「扶藉不絕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