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三 下經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下經 (11)

1. 馬刀

[味辛微寒,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生池澤。(即齊蛤)]

喧撈泥浦;巧類刀裁;夜侵燈影;寒孕珠胎;瓊研粉細;紫吐唇開;短長狹正;眾體兼該。

元稹詩:泥浦喧撈蛤。蘇頌曰:多生沙泥中。張蠙詩:夜蚌侵燈影。埤雅:蚌孚乳以秋;其孕珠若懷妊然,謂之珠胎。蘇恭曰:殼煉粉得火良。孔平仲詩:報君以淮南紫唇之蛤。李時珍曰:其形像刀;其類甚多;長短斜正;性味功用皆同。傅咸賦:體該眾妙。

白話文:

馬刀味辛微寒,能治療赤白帶下、寒熱、尿路結石和淋病,還能殺死禽獸、賊鼠。它生長在池澤中(即齊蛤)。

人們在泥灘上喧鬧地挖掘採集它,形狀如同刀子般精巧。夜裡,它受到燈光的照射,孕育著珍珠,就像懷孕一樣。磨成細粉後,呈現紫色,殼張開像嘴唇一樣。馬刀的形狀大小各異,但功效都相同。

2. 蛇蛻

味鹹平;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瘛瘲,瘨疾,寒熱,腸痔,蟲毒,蛇癇。火熬之良。一名龍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龍子單衣,一名弓皮。生川穀及田野。

似之而非;它蟲靈蛻,雪電藏形,風雷偃勢。蚓蟻失乘,蝍蛆殘噬。凡骨登仙,飽餐脫滯。

莊子。蛇蛻也。似之而非也。說文。它從蟲而長。郭璞贊。靈蛻乘煙。白居易賦。鱗甲晶以雪色,睛眸赩其電光。李紳詩。已應蛻骨風雷後。韓非子。云罷霧霽,龍蛇與蚓蟻同矣;則失其所乘也。關尹子。蝍蛆食蛇。陸游詩。凡骨已蛻身自輕。夏侯湛序。棄俗登仙。爾雅翼。草居,恆飢;每得食稍飽,輒蛻殼。避暑錄話。神仙升舉,形滯難脫。

白話文:

蛇蛻味鹹性平。能治療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瘛瘲、瘨疾、寒熱、腸痔、蟲毒、蛇咬傷等症。用火熬製效果更好。蛇蛻別名龍子衣、蛇符、龍子單衣、弓皮,生長在山谷和田野中。

蛇蛻的形態雖然類似其他昆蟲的蛻皮,但卻不同於它們。它能隱藏在雪地和電光之中,能讓風雷之勢減弱,能使蚯蚓螞蟻失去依附之物,能讓蝍蛆停止啃噬。凡是骨骼凡胎之人,只要飽餐之後,就能脫離凡俗之滯。

莊子曾說:「蛇蛻,看似相同卻又不相同。」《說文解字》記載:「蛇蛻是由蟲蛻變而成的。」郭璞贊曰:「靈蛻乘著煙霧升騰。」白居易在詩中描寫:「鱗甲晶瑩如雪,眼睛紅潤似電光。」李紳的詩句是:「應當是經歷了風雷之後才蛻去骨骼。」韓非子說:「雲霧消散之後,龍蛇與蚯蚓螞蟻沒有區別,都失去了依附之物。」關尹子記載:「蝍蛆吃蛇。」陸游的詩句是:「凡骨已蛻,身體也變輕了。」夏侯湛的序言中寫到:「拋棄俗世,羽化登仙。」《爾雅翼》記載:「蛇居住在草叢中,經常飢餓,每次稍微吃飽後,就會蛻皮。」《避暑錄話》記載:「神仙升天,身體滯礙難以脫離。」

3. 蚯蚓

味鹹寒。主蛇瘕;去三蟲、伏屍、鬼注蠱毒;殺長蟲,仍自化作水。生平土,飲泉食塊。心慧操廉。碧雲晴漏,翠雨濕沾,逶迤春畫,綰結冬潛。泥封六一,莫保觸鹽。

東方虯賦:上食塵塊,下飲淵泉。淮南子:食土者,無心而慧。孟子: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任士林賦:碧雲晴漏。陳旅詩:檐曲細含翠雨涼。李德裕賦:入虛白而逶迤。蘇軾歌:春蚓秋蛇隨意畫。易林:綰結難解。禮:仲冬之月,蚯蚓結。歲時記:五月五日午時,於韭畦取蚯蚓干之。

謂之六一泥,治魚鯁。東方虯賦:墐泥塗以自保,觸鹽滋而罔全。寇宗奭曰:被其毒者,以鹽湯浸之,並飲鹽水。

白話文:

蚯蚓味鹹性寒。能治療蛇引起的腹部腫塊,驅除體內三種寄生蟲,以及因屍體、鬼魅、蠱毒引起的疾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蚯蚓死後會化成水。它生活在泥土中,喝泉水,吃土塊。蚯蚓雖然沒有心臟,卻很聰明,品性廉潔。它在晴朗的藍天下蜿蜒爬行,在雨後翠綠的環境中濕潤的身體閃爍著光芒,春天它蜿蜒如畫,冬天則蜷縮起來冬眠。農曆五月五日午時在韭菜田裡捕捉到的蚯蚓曬乾後稱為「六一泥」,用來治療魚骨卡喉。蚯蚓用泥土保護自己,但遇到鹽分則會死亡。如果被蚯蚓毒到,可以用鹽水浸泡患處,並喝鹽水解毒。

4. 蠮螉

味辛平。主久聾、咳逆,毒氣出刺出汗。生川穀。

咽咽𦒃𦒃。情殷負子。穴地纖腰。撲花小尾。本異末同。情傳精委。蛛網塵封。營巢蘆葦。

唐闕名賦:𦒃𦒃鼓翅,咽咽傳意。詩:螟蛉有子,果裸負之。墨客揮犀:穴地為巢者名蠮螉。元禛詩:纖腰軟無力。李賀詩:黃蜂小尾撲花歸。唐闕名賦諒末同而本異。齊邱文:蠮螉之蟲,螟蛉之子,傳其情,交其精。薛道衡詩:暗牖懸蛛網。柳宗元詩:硯匣留塵盡日封。

陶弘景曰:一種蜂黑色,腰甚細,銜泥於人屋及器物邊作房,生子如粟米大,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其一種,入蘆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蟲也。

白話文:

蠮螉味辛性平,主治久聾、咳嗽逆氣,以及毒氣外洩、導致出汗的症狀。它生長在山谷之中。

蠮螉細腰,勤勞地哺育後代,在地下挖洞築巢,牠們小小的尾巴會輕輕拍打花朵。蠮螉的本質與螟蛉(一種寄生蜂)不同,但最終結果卻相同,都傳遞了親情,並將精華留給後代。牠們的巢穴佈滿蛛網和塵土,通常築在蘆葦叢中。

許多古代文獻中都有關於蠮螉的記載:例如,唐代的賦文中描述蠮螉振翅的聲音,以及牠們互相傳遞訊息的方式;詩經中提到「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說明蜾蠃(一種寄生蜂)撫養螟蛉幼蟲;古代文人墨客也以蠮螉為題材作詩,例如描寫牠纖細的身姿、輕盈的動作等。古籍中也記載蠮螉與螟蛉雖然種類不同,但都表現出母愛及傳承後代的共同點。

陶弘景記載,蠮螉有一種是黑色蜂類,腰身非常細,會在屋簷或器物邊緣用泥土築巢。牠們的幼蟲像小米一樣大小,蠮螉會捕捉十幾隻草上的青色蜘蛛放入巢中,並塞住巢口。另一種蠮螉則會在蘆葦管中築巢,也同樣會捕捉草上的青蟲餵養幼蟲。

5. 蜈蚣

味辛溫,主鬼注、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生山谷。

冬寒閉蟄,春暖昭蘇。赤連歧尾,黑簇雙須。禁施荒虺,畏制垂蛛。誤攫毒齧,桑沃鹽塗。

左傳:閉蟄而蒸。禮:蟄蟲昭蘇。李時珍曰:蜈蚣冬蟄春出,歧尾雙須。韓保升曰:黑頭,赤足者良。博物志:蛇虺見之,而蟠伏似施禁法。沈佺期詩:截荒虺。鶴林玉露:蜘蛛以溺射之即死。蘇軾詩:落月出柳看垂蛛。陶弘景曰:被齧者,以桑汁白鹽塗之。

白話文:

蜈蚣味辛性溫。主治中邪、蠱毒以及各種蛇蟲魚的毒。能殺死鬼物,治療老年人的精氣不足和瘧疾,還能驅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蜈蚣生活在山谷中,冬天寒冷時就冬眠,春天溫暖時就出來活動。它的身體呈紅色,尾部分叉,頭部黑色,長著兩根觸鬚。蛇見到蜈蚣會盤伏不動,好像被蜈蚣施了禁術一樣。蜈蚣害怕蜘蛛,被蜘蛛的黏液噴到就會死亡。如果被蜈蚣咬到,可以用桑樹汁和白鹽塗抹傷口。

6. 水蛭

以下是重新標點後的文字:

味鹹平,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生池澤。

三斷三成;清泠水性;滷汁攜行;寒菹任病;龜宅安歸;鮫巢莫令;一紀超形;人功物命。

博物志:水蛭三斷而成三物。白居易詩:清泠由水性。陶弘景曰:蛭有數種,以水中者為佳。李時珍曰:山行,攜繭滷汁一筒,避諸蛭。新書: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遂吞之,病不為傷。嵇康詩:坎井蝤蛭宅,神龜安所歸。王令詩:蛟龍宜自宅,蚓蛭莫令巢。神仙傳:桓君謂陶隱居曰:君修本草,用虻蟲水蛭輩為藥;功雖及人,而害物命。以此一紀後方得解形。

白話文:

水蛭味鹹性平。能驅除瘀血,治療月經閉止、血塊、腹部腫塊、積聚、不孕,並能利尿。水蛭生活在池沼之中。

水蛭即使斷成三截也能再生為三個個體。水蛭的特性是生活在清澈的水中。用滷汁攜帶水蛭,可以避免被它叮咬。有人因食用冰冷的醃菜而誤食水蛭,卻沒有因此生病。水蛭棲息在井邊,像龜一樣安居其中;但水蛭不應該在蛟龍的巢穴中生存。古人曾用水蛭入藥,雖然能治病救人,但也因傷害了生物的生命,需經一段時間才能超脫。

7. 斑蝥

味辛寒。主寒熱鬼注。蠱毒鼠瘻。惡創疽蝕。死肌。破石癃。一名龍尾。生川穀。

四時變化。蝥刺當秋。喙尖赤注。甲畫斑留。豆花涼晚。藍汁香浮。曾聞采葛。亭長前修。

古詩:四時更變化。李時珍曰:一名螌蝥,言其毒如矛刺也。春秋繁露:怒氣為清而當秋。雷斆論:斑蝥甲上一畫黃。一畫黑。嘴尖處有一小赤點。在豆葉上食豆汁。孟淑卿詩:豆花雨過晚生涼。李時珍曰:中斑蝥毒者,以藍靛汁解之。范成大詩:生香風外浮。太平御覽。

春食莞花為莞青。夏食葛花為亭長。秋食豆花為斑蝥。冬入地中為地膽。蘇頌曰:四蟲皆是一類,隨時變化耳。賈逵書:景仰前修。

白話文:

斑蝥味辛性寒,能治療寒熱、鬼注、蠱毒、鼠瘻、惡性瘡瘍、壞死組織、膀胱結石等疾病。又名龍尾,生長在山谷之中。

斑蝥隨著四季變化而改變形態。秋季是採集斑蝥的時節,它的嘴尖呈紅色,身上有斑點。傍晚時分,豆花盛開,斑蝥在豆花上活動,散發出藍色的汁液和香味。以前聽說採集斑蝥的人,會在亭長面前進行祭拜,以求平安。

古詩中記載了斑蝥的特性和四季變化。李時珍說,斑蝥又名「螌蝥」,意思是它的毒性像矛一樣銳利。古書記載,斑蝥的盛怒之氣在秋季最為旺盛。斑蝥的甲殼上有黃色和黑色條紋,嘴尖處有一個小紅點,它們以豆汁為食。孟淑卿的詩中寫到豆花雨後傍晚的涼爽景象。李時珍說,如果中毒,可以用藍靛汁解毒。范成大的詩中描述了斑蝥的香味。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斑蝥分別以莞花、葛花、豆花為食,冬天則潛伏在地下,稱為地膽。蘇頌認為,這四種蟲子其實是同一種蟲子,只是隨著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態。賈逵的書中提到,要敬仰前人。

8. 貝子

味鹹平,主目翳,鬼注蟲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燒用之。生池澤。水陸居分。陰陽象審。儀錫百朋,貨區五品,文瑩羅珠,言成織錦,御害靈奇,天然異稟。

爾雅:貝居陸焱。在水巽。六書精蘊:背穹而渾以象天之陽;腹平而折以象地之陰。詩箋:貨貝五貝為朋。錫百朋,得祿多也。漢書志:王莽為貨貝五品。南州異物志:文若羅珠,不磨而瑩。詩:成是貝錦。相貝經:徑尺之貝,靈奇之秘寶。其次則御害一也。陳琳箋:此乃天然異稟。

白話文:

貝殼味鹹性平。能治療目翳(眼睛疾患)、鬼注(一種皮膚病)、蟲毒、腹痛下血,以及五種尿道疾病,並能利尿。燒成灰後使用。貝殼生長在池澤之中,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生活,陰陽屬性兼備。貝殼用途廣泛,可作貨幣,分為五等;外形美麗,光澤如同珍珠,可製成精美的織錦。貝殼具有神奇的功效,能避邪除害,這是它天然生成的奇特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