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4)
卷二 中經 (4)
1. 蠡實
味甘平。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花葉去白蟲。一名劇草。一名三堅。一名豕首。生川穀。
挺出荒郊。弗勞鋤墾。帚擁三堅。叢攢一本。倒薤參差。束蒲苯䔿。解異寒溫。事權益損。
蘇恭曰。月令荔挺出即此。蘇軾詩。荒澀旋鋤墾。爾雅。荓馬帚也。何遜七召。擁帚者繼足。李時珍曰。荒野中就地叢生。一本二三十莖。廣雅馬薤荔也。庾肩吾序。參差倒薤。說文。荔似蒲而小。詩。不流束蒲。張衡賦。苯䔿蓬茸。韓保升曰。性寒。蘇頌曰。大溫有奇效。淮南子。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
白話文:
蠡實味甘性平。可以治療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痺等症,能強健筋骨,讓人食慾增加。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其花葉可以殺死白蟲。蠡實別名劇草、三堅、豕首,生長在山谷間。
它挺立在荒郊野外,不需要辛苦耕耘,像掃帚一樣叢生,一株能長出二三十莖,葉子參差不齊,像薤(一種植物)一樣,根部像蒲草一樣糾纏在一起,可以治療寒熱等疾病,效用取決於用量。
蘇恭說,月令中記載的荔挺就是指這種植物。蘇軾的詩中寫到它生長在荒地,不需要翻土耕作。爾雅中解釋說,荓馬就是掃帚。何遜的七召中寫到,有人拿著掃帚跟在後面。李時珍說,它在荒野中自然叢生,一株能長出二三十莖。廣雅中說,馬薤就是荔挺。庾肩吾的序文中寫到,葉子參差不齊,像薤一樣。說文中說,荔挺像蒲草但較小。詩經中寫到,不流束蒲。張衡的賦中寫到,蓬蓬鬆鬆的樣子。韓保升說,蠡實性寒。蘇頌說,它性溫,有奇效。淮南子中說,益損是指帝王治理國家的事情。
2. 瞿麥
味苦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一名巨句麥。生山谷。(今名石竹)
輕逾秀麥。蘭菊通鄰。亂抽玉瘦。碎剪霞新。蜂憐色好。麝過香勻。春風買斷。還較霜筠。
陶弘景曰。子頗似麥故名。名醫曰。一名大蘭。爾雅。瞿麥大菊也。張詠詩。昔年吟社偶通鄰。王安石詩。種玉亂抽青節瘦。林逋詩。碎片英英剪海霞。獨孤及詩。遊蜂憐色好。杜甫詩。麝香眠石竹。陸龜蒙詩。買斷春風是此花。張耒詩。謂爾勝霜筠。
白話文:
瞿麥味苦性寒。能治療關節阻塞、各種大小便不通暢的疾病。還能排出體內刺物,治療癰腫,明目去翳,以及墮胎、治療閉經和血瘀。它也叫巨句麥,生長在山谷中。(現在叫做石竹)
瞿麥輕盈秀美,與蘭花菊花為鄰。莖枝纖細,花朵豔麗。蜜蜂喜愛它的顏色,麝香氣息也與它相配。春天,人們爭相購買,勝過霜打的竹子。
陶弘景說:它的種子有點像麥子,所以叫這個名字。名醫說:它也叫大蘭。《爾雅》記載:瞿麥是大菊花。張詠的詩裡寫道:往年吟詩作賦時,常與瞿麥為鄰。王安石的詩裡寫道:種植瞿麥,細莖抽長,節瘦。林逋的詩裡寫道:花瓣片片,如同剪裁的海霞。獨孤及的詩裡寫道:遊蜂喜愛它的美麗顏色。杜甫的詩裡寫道:麝香氣息縈繞著石竹。陸龜蒙的詩裡寫道:買斷春風的,就是這種花。張耒的詩裡寫道:你比霜打的竹子更勝一籌。
3. 元參
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一名重臺。生川穀。
上下樞機。控清引濁。高節竹萌。垂陰柳弱。腸系鹿蟠。根潛蠶噣。渙散氤氳。香馥百濯。
張元素曰。元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清肅而不濁。左思賦。控清引濁。蘇頌曰。莖方大有節若竹。高五六尺。葉對生如槐柳而尖長。吳普曰。一名鹿腸。李時珍曰。宿根多地蠶喜食之。故其中空。張元素曰。治胸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馬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名馥草。
白話文:
元參味苦微寒,能治療腹部寒熱積聚,以及婦女產後乳汁不通的餘疾,還能補益腎氣,使人眼睛明亮。它也叫重臺,生長在山谷之中。
元參能調節人體上下氣機,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它的莖高大挺拔像竹子,枝葉柔弱下垂如柳,根部則像鹿腸盤曲,又有地蠶啃食的痕跡,散發著濃郁芬芳的氣味,經多次清洗也依然香氣撲鼻。
張元素認為,元參是調節氣機的重要藥物,能統攝全身各部位的氣,使上下都清爽乾淨,不會淤積濁氣。左思的《吳都賦》中就有「控清引濁」的說法。蘇頌說,元參莖方正,有很多節,像竹子一樣,高約五六尺,葉子對生,像槐樹和柳樹的葉子,但更尖更長。吳普說,元參也叫鹿腸。李時珍說,元參的宿根常被地蠶啃食,所以裡面是空的。張元素還說,元參能治療胸中鬱悶的氣,以及虛火上升的症狀。馬志說,元參常用於製作香料,所以民間也叫它馥草。
4. 秦艽
味苦平。生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飛烏山畔。糾植交紛。苣青葉布。葛紫花芬。中剔沖土。左隱羅文。實成月計。化速絪縕。
名醫曰。生飛烏山谷。蘇頌曰。根土黃色而相交糾。葉青色如萵苣。葉花紫色似葛花。當月結子。陶弘景曰。中多衝土。用宜破去。根作羅紋。李時珍曰。以左紋者良。漢書紀。月計有餘。易。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白話文:
秦艽味苦性平,能治療寒熱邪氣引起的疾病,例如寒濕痺痛、關節疼痛等。它能利尿,促進小便排出。秦艽生長在山谷中。
飛烏山附近的秦艽,枝葉糾纏繁茂,葉子青綠似萵苣,花紫色像葛花。它在農曆某月中結果實,生長迅速。
名醫認為,飛烏山谷產的秦艽最好。蘇頌記載,秦艽根呈土黃色,互相糾纏,葉子青綠像萵苣,花紫色像葛花,每月結果。陶弘景說,秦艽根部多混雜泥土,使用前應去除。秦艽根部有紋理。李時珍認為,根部紋理呈左旋的最好。漢書記載,秦艽在某月中成熟,易經中提到天地交合,萬物化育成熟。
5. 百合
味甘平。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生山谷。
蒜結蓮含。夜深香引。四向旁歧。中逢合緊。味勝蹲鴟。化傳結蚓。似柳如萱。蒔連畦畛。
陶弘景曰。根如胡蒜。爾雅翼。狀如白蓮花。陳淳詩。夜深香滿屋。李時珍曰。此物花葉根皆四向。名醫曰。一名中逢花。宋闕名詩。軟溫甚蹲鴟。歲時廣記。或云是蚯蚓相纏結變作之。群芳譜。山丹紅花。葉如柳葉。卷丹。花如萱花。根俱似百合而迥別。石貫賦。致誠不味於畦畛。
白話文:
百合味甘性平。可以治療邪氣導致的腹脹、心痛,並能利尿通便,補益中氣。百合生長在山谷中,鱗莖如同蒜頭,花朵像含苞的蓮花,花瓣朝四面伸展,花心緊密相合。它的香味勝過蹲鴟(一種鳥),其形態像蚯蚓纏繞、互相連結。百合的葉子像柳葉,也像萱草。人們常成行成列地種植它。
陶弘景說,百合的根莖像蒜頭。爾雅翼中記載,百合的形狀像白色的蓮花。陳淳的詩中寫道:「夜深香滿屋」。李時珍說,百合的花、葉、根都朝四個方向生長。古時候的名醫稱它為「中逢花」。宋代的一首無名詩中寫道:「溫和的香氣勝過蹲鴟」。《歲時廣記》中記載,有人說百合是由蚯蚓纏繞變成的。 《群芳譜》記載,山丹的花是紅色的,葉子像柳葉;卷丹的花像萱草的花,根莖都像百合,但又各有不同。《石貫賦》中提到,人們用心栽種百合,不計較田地的界限。
6. 知母
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一名蚳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生川穀。
宿根分系。厥狀虻蚳。呼聆眾母。踵接群兒。蒸收火定。熱濯陰滋。槐砧適性。鑌鐵相違。
李時珍曰。宿根之旁生子根。如虻蚳之狀。禮。子產猶眾人之母也。名醫曰。一名兒草。又名兒踵草。李杲曰。其用有四療。有汗之骨蒸。瀉無根之腎火。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雷斆論。凡使於槐砧挫細。勿犯鐵器。
白話文:
知母味苦性寒。主治消渴(糖尿病)、內熱。能去除邪氣,治療肢體浮腫,利尿補益不足之氣。知母別名蚳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生長在山谷中。
它的根莖宿存,長出許多小的支根,形狀像虻蟲的卵。人們稱它為眾多孩子的母親,這些小根就像孩子們腳後跟般緊密相連。採收時要蒸煮使其成熟,然後用熱水清洗,陰乾保存。適合用槐木砧板切細,不能用鐵器。
李時珍說:知母的宿根旁邊會長出許多小支根,形狀像虻蟲的卵。就像子產(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以賢能著稱)被稱為眾人之母一樣。醫家又稱知母為兒草、兒踵草。李杲(金代醫家)說:知母的功效有四:治療因出汗引起的骨蒸勞熱;瀉除腎臟虛火;止虛勞內熱;滋養陰液。雷斆(明代醫家)論述:使用知母時,要用槐木砧板切細,絕對不能接觸鐵器。
7. 貝母
味辛平。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創。風痙。一名空草。陟彼阿邱。物融心會。葉接苗生。根連蒂薈。採候熟葫。聚陳編貝。精結丹龍。筋摧脈害。
詩。陟彼阿邱。詩注。採虻貝母也。主療鬱結之疾。江休復詩。心會境物融。蘇頌曰。葉隨苗出。詩疏。貝母子在根下。連累相著。蘇恭曰。蒜熟時採之良。爾雅翼。大蒜為葫。陶弘景曰。形似聚貝子。雷斆論。貝母中有獨顆者名丹龍精。誤服令人筋脈不收。
白話文:
貝母味辛性平。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煩躁、小便淋瀝、邪氣入侵、疝氣、喉嚨阻塞、乳汁不通、外傷、風濕引起的抽搐等症狀。貝母又名空草。古詩「陟彼阿邱」指採集貝母,其藥性能治療鬱結的疾病。 貝母的藥性與周遭環境相融契合,葉片隨著莖苗生長,根部與莖連在一起。採集貝母的最佳時機是大蒜成熟的時候。貝母的形狀像聚集在一起的貝殼,其中獨粒的貝母稱為「丹龍精」,誤服會導致筋脈萎縮。
8. 白茝
味辛溫。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穀。
騷人連詠。志潔稱芳。風回養鼻。煙迷褰裳。蘅蘭共攬。蕭艾休攘。採遴黃澤。秋思江鄉。
離騷。扈江離與闢茝兮。又豈惟紉乎蕙芷。又雜杜衡與芳茝。史記傳。屈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李群玉詩。風回日暮吹芳茝。荀子。側載睪茝。所以養鼻也。范成大詩。蘋茝迷煙路。謝混詩。褰裳順蘭茝。司馬相如賦。蘅蘭茝若。九章。攬大薄之芳茝。張衡賦。珍蕭艾於重笥兮。謂蕙茝之不香。蘇頌曰。以黃澤者為佳。僧德祥詩。一時秋思入江鄉。
白話文:
白茝味辛溫,能治療婦女陰道出血(赤白帶下)、月經閉止、陰部腫痛、寒熱頭痛、風邪侵犯眼睛導致流淚等症狀,還能滋養肌膚,使皮膚潤澤,可製成美容面脂。白茝又名芳香,生長在山谷之中。
古人詩文中常吟詠白茝,讚美其高潔的品格和芬芳的氣息。清風吹來,送來白茝的香氣;濃密的香氣瀰漫,令人忍不住撩起衣裳。白茝與蕙蘭同列名花,遠勝於蕭艾等雜草。採摘時選擇顏色黃澤的最佳。秋季的江鄉,更令人想起白茝的清香。
許多古代典籍都記載了白茝:如《離騷》中寫到「扈江離與辟茝兮」,又說「又豈惟紉乎蕙芷,又雜杜衡與芳茝」;《史記》記載屈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李群玉詩句「風回日暮吹芳茝」;荀子提到「側載睪茝,所以養鼻也」;范成大詩句「蘋茝迷煙路」;謝混詩句「褰裳順蘭茝」;司馬相如賦中「蘅蘭茝若」;《九章》中「攬大薄之芳茝」;張衡賦中「珍蕭艾於重笥兮,謂蕙茝之不香」;蘇頌說「以黃澤者為佳」;僧德祥詩句「一時秋思入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