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3)
卷二 中經 (3)
1. 枲耳實
味甘溫。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句攣痛。惡肉死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枲。一名地葵。生川穀。
耳食長生。推求賤質。延蔓璫垂。結叢盤密。薄採頃筐。判離盈室。下箸忘飢。依稀奴橘。
史記年表。此與以耳食無異。晉書傳。求媒陽之美。談推沙礫之賤質。蘇軾記。藥至賤而為世要用。無若蒼耳長生藥也。詩箋。葛覃延蔓谷中。詩疏。今人謂之耳璫草。李嶠詩。忘憂自結叢。廣雅。枲耳叢生如盤。詩。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離騷。薋葹綠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李白詩。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飢。杜甫詩。依稀橘奴跡。陸龜蒙詩。舊栽奴橘老。
白話文:
枲耳實味甘性溫,能治療頭痛、風濕痺痛、四肢拘攣疼痛以及肌肉壞死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益氣,使耳目聰明,增強意志,身體輕盈。它也叫胡枲、地葵,生長在山谷中。
它像耳食一樣能讓人長壽,其價值雖然低廉,但卻能蔓延生長,叢生茂密。採摘容易,卻能裝滿一筐,甚至能堆滿屋子。食用它能讓人忘記飢餓,如同古代詩文中所描寫的橘樹一樣。
許多古代典籍記載了它的功效,例如《史記》中將它比作耳食,《晉書》中提到它雖然卑賤,卻有美好的藥效,《蘇軾》的記載中提到它雖然廉價,卻是世人常用的藥物,就像蒼耳一樣珍貴,《詩經》及其箋注中也記載了它的名稱和生長形態,《李白》、《杜甫》、《陸龜蒙》等詩人的作品中也出現了與它相關的意象。
2. 葛根
味甘。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葛谷主下利十歲以上。一名雞齊根。生川穀。
雞齊鹿藿。庇本繁滋。臂伸蜷曲。脰絕紛披。累依桂樹。枯花萱枝。秋登谷似。齠齔扶羸。
名醫曰。一名鹿藿。左傳注。葛蘽庇其本根。藟蔓繁滋者。以本枝蔭庇之多。蘇頌曰。根形大如手臂。庾信表。一枝蜷曲。蘇恭曰。葛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脰。有微毒。服之令人吐。說苑。王蠋懸軀絕脰。許有壬詩。筐筥薦紛披。劉向九嘆。葛藟累於桂樹兮。張時徹詩。
願留枯根株。化作萱花枝。李時珍曰。葛谷是實。八九月採之。詩。式谷似之。庾信碑。未逾齠齔。宋史傳。李瀆扶羸養疾。
白話文:
葛根味甘,能治療消渴(糖尿病)、身體發熱、嘔吐、各種痹症(關節疼痛等),可以補充陽氣,解毒。葛根的果實(葛谷)主治腹瀉,十歲以上兒童可以使用。葛根也叫雞齊根,生長在山谷中。
葛根的藤蔓繁茂,莖葉伸展彎曲,根部蓬勃生長,依附在桂樹上。秋天採收果實,如同詩句中所描述的景象,用來滋養體弱的人。
古籍記載,葛根也叫鹿藿。葛根的根部枝葉繁茂,是因為根部能庇護其生長。葛根根部粗大,像手臂一樣。莖枝彎曲。葛根深入土中五六寸以上的根莖,稱為葛脰,略帶毒性,服用後可能引起嘔吐。古籍中也有關於葛根形態、生長環境和藥用記載的描述。
3. 栝蔞根
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一名地蔞。生川穀及山陰。
果蓏兼名。幽根蟠結。粉沁秋霜。花霏瑞雪。枯潤津回。陰純體潔。入夏筋凝。毒防滷齧。
李時珍曰。栝蔞即果裸轉音。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潔白如雪。
故名瑞雪。蘇頌曰。一名天花粉。沈約詩。幽根未蟠結。成無己曰。潤枯燥而通行津液。李杲曰。純陰解煩渴。傅咸賦。體潔性真。李時珍曰。夏月掘者有筋無粉。不堪用。名醫曰。生鹵地者有毒。
白話文:
栝蔞根味苦性寒,能治療消渴症、身體發熱、煩躁胸悶、高燒等症狀,並能滋補虛損、安穩腸胃、修復外傷。它也叫地蔞,生長在河谷和陰濕的山地。
栝蔞同時擁有果實和根莖兩種名稱,它的根莖盤結於地下,潔白如雪,宛如秋霜和冬雪。它能調節人體水分代謝,保持陰液充盈,體質純淨。夏季採挖的栝蔞根,則會筋絡凝結,並且可能含有毒性,不宜使用。
李時珍說,「栝蔞」是「果蓏」的音轉,「果」指生長在樹上的果實,「蓏」指生長在地下的根莖,栝蔞蔓生攀附在樹木上,所以兼有這兩個名稱。它的根莖潔白如雪,因此也稱作「瑞雪」。蘇頌說,栝蔞也叫「天花粉」。沈約的詩中寫道:「幽深的根莖尚未盤結」。成無己說,栝蔞能滋潤乾燥,使津液暢通。李杲說,栝蔞純陰之性,能解除煩渴。傅咸的賦文中寫道,栝蔞體質純淨,品性真實。李時珍又說,夏天挖取的栝蔞根,纖維多而粉末少,不能使用。而經驗豐富的醫生則指出,生長在含鹽鹼的土地上的栝蔞根有毒。
4. 苦參
味苦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一名水槐。一名苦⿱⺮識。生山谷及田野。
駢莖三五。萌櫱春催。⿱⺮識名別菜。葉類驕槐。疏風齒固。遏氣腰隤。患增偏勝。化變心裁。
蘇頌曰。根三五莖並生。春生冬凋。李時珍曰。與菜苦⿱⺮識同名異物。陶弘景曰。葉極似槐葉。別錄。一名驕槐。史記傳。齊大夫病齲齒。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其風。胡震亨曰。苦參峻補陰或致腰重者。氣降而不升也。
張從正曰。苦參久服必有偏勝氣增之患。易。化而裁之謂之變。
白話文:
苦參味苦性寒。能治療心腹脹氣、腹部腫塊、黃疸、尿頻、水腫、癰腫,還能補益身體、明目、止淚。它還有別名水槐、苦參(另一種寫法)。生長在山谷和田野裡。
一株苦參通常有三四五個莖,春天發芽,冬天枯萎。苦參(另一種寫法)也稱為別菜,葉子像槐樹葉,能疏散風寒、固齒、止咳、治腰痛。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副作用,使病情加重。
蘇頌說,苦參的根部有三到五個莖同時生長,春天長出來,冬天枯萎。李時珍說,苦參和別菜(另一種寫法)雖然名字相同,但卻是不同的植物。陶弘景說,苦參的葉子非常像槐樹葉子。《名醫別錄》記載,苦參也叫驕槐。《史記》記載,齊國一位大夫牙痛,用苦參湯每天漱口三次,病就好了。胡震亨說,苦參峻猛,補益陰氣過度可能會導致腰部沉重,這是因為氣機下降而不上升的緣故。
張從正說,長期服用苦參,必定會有副作用,使病情加重。 “易經”說:「變化之道,在於隨機應變。」
5. 當歸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創。煮飲之。一名干歸。生川穀。
各有攸歸。身其餘幾。細摘蠶頭。肥收馬尾。望遠遲遲。相招亹亹。血海增光。地仙是韙。
陳承曰。能使氣血各有所歸。當歸之名出此。李時珍曰。治上用頭。治下用尾。治中用身。
左傳。身其餘幾。蘇恭曰。似細葉芎藭者。名蠶頭。不堪用。似大葉芎藭者。名馬尾。古諺。遠望可以當歸。孟郊詩。意恐遲遲歸。古今注。古人相招以文無當歸也。摯虞賦。氣亹亹而愈新。雲仙雜記。竇淝以當歸為地仙。圓曰。使血海增光。
白話文:
當歸味甘性溫。能治咳嗽、氣喘、瘧疾寒熱交替、皮膚癬疾、婦女陰道出血或不孕、各種外傷。將其煮沸飲用。也稱為干歸,生長在山谷。
其根部各有不同的用途,根莖部分較短,細小的根部像蠶頭,肥大的根部像馬尾。從遠處就能辨認出是當歸,人們互相邀約時也常用它來比喻。當歸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所以才得名當歸。李時珍說,治療上焦病症用根莖,下焦病症用粗大的根部,中焦病症用根部中間的部分。
古籍記載:「身其餘幾」,意思是根莖短小。蘇恭說,像細葉芎藭的當歸,稱為蠶頭,不能使用;像大葉芎藭的當歸,稱為馬尾。古諺語說,遠遠就能看出是當歸;孟郊的詩中也有「意恐遲遲歸」的句子;古人相約時,也以當歸來比喻;古籍記載,當歸被稱為地仙,能使血海(指女性的經血)更加充盈。
6. 麻黃
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一名龍沙。
雄雌類辦。根雜赤黃。暖無積雪。輕自浮陽。護營通衛。減熱含涼。推行尼止。理妙難量。
蘇頌曰。麻黃有二種。雄者不結子。雌者結子。僧繼洪曰。中牟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泄內陽也。張元素曰。氣味俱薄。輕清而浮陽也。李時珍曰。其根皮色黃赤。內護於營。外通於衛。為發散火鬱之藥。孟浩然詩。緒風初減熱。傅咸賦。氣泠泠以含涼。易。推而行之謂之通。孟子。止或尼之。李時珍曰。麻黃髮汗。根節止汗。物理之妙。不可測度。
白話文:
麻黃味苦性溫。主要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的头痛,溫熱病初期的发热、恶寒,使病人发汗退热,去除邪气和热气,止咳平喘,消除寒热,治疗癥瘕积聚等病症。麻黃又名龍沙。
雄性與雌性麻黃的樣子相近,根部顏色雜亂,多為黃赤色。生長在溫暖的地方,即使冬天也不積雪。性味輕浮,具有向上向外發散的特性,能保護營氣,疏通衛氣,降低體熱,兼具清涼之效,能推動氣血運行,又能止咳平喘,其藥效神奇難以估量。
蘇頌說,麻黃分雄雌兩種,雄性麻黃不結果,雌性麻黃結果。僧繼洪說,中牟地區盛產麻黃,冬天不積雪,是因為麻黃能發散人體內部的陽氣。張元素說,麻黃氣味都比較淡薄,輕清而具有向上向外發散的特性。李時珍說,麻黃的根皮顏色黃赤,內部能保護營氣,外部能疏通衛氣,是發散體內鬱熱的良藥。孟浩然詩中寫道:「緒風初減熱」,傅咸賦中寫道:「氣泠泠以含涼」。《易經》中說:「推而行之謂之通」,孟子說:「止或尼之」。李時珍說,麻黃莖能發汗,根節能止汗,其藥理之精妙,難以估量。
7. 通草
味辛平。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今名木通)
藤支萬年。中通營腠。引蔓漿流。解吹氣透。甘受白藏。辛咀紫厚。活莌名同。根尋天壽。
甄權曰。一名萬年藤。韓愈詩。經紀肖營腠。陶弘景曰。繞樹藤生。汁白。莖有細孔。含一頭吹之。氣出彼頭者良。李時珍曰。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甘。皆能通利。蘇頌曰。爾雅活莌即通脫水也。李杲曰。通脫木亦有通草之名。與木通同功用。蘇頌曰。天壽根出臺州。
白話文:
通草味辛性平。能驅除體內寄生蟲,治療脾胃寒熱,疏通九竅、血脈及關節,並能增強記憶力。它也叫附支,生長在山谷中(現在稱為木通)。
它的藤蔓生長萬年,中間通道暢通無阻,能引導體液流通,消除風邪,甘味來自其白色內部,辛味來自其紫色外皮,活莌(另一種名稱)與它功能相同,根部則稱為天壽根。
甄權說,它也叫萬年藤。韓愈的詩中寫到它能疏通經絡。陶弘景說,它纏繞樹木生長,汁液是白色的,莖上有細孔,如果從一端吹氣,氣體能從另一端出來的就是好的。李時珍說,它有紫、白兩種顏色,紫色的皮厚味辛,白色的皮薄味甘,都能通利。蘇頌說,《爾雅》中所說的活莌就是通脫水。李杲說,通脫木也叫通草,與木通功效相同。蘇頌說,天壽根產於台州。
8. 芍藥
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生山谷及邱陵。
階翻綽約。花色隨科。金濃脂膩。紫瘦脈多。將離謔贈。具味滋和。酸收甘緩。深察弗訛。
謝脁詩。紅藥當階翻。李時珍曰。芍藥猶婥約也。根之赤白。隨花之色。古今注。芍藥有二種。金芍藥色白多脂。木芍藥色紫多脈。一名將離。故將別以贈之。詩。伊其相謔。司馬相如賦。芍藥之和具而後御之。成無己曰。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武王鑰銘深察訛。
白話文:
芍藥味苦性平。能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去除血痹(血液循環障礙),消除堅積(堅硬腫塊)、寒熱、疝氣、瘕塊(腹部腫塊),止痛,促進小便排泄,並能益氣。它生長在山谷和丘陵地帶。
芍藥花姿綽約,花色因品種而異,白色的芍藥脂粉豐厚,紫色的芍藥則脈絡較多。芍藥又名將離,古人常在離別時贈送。詩句中也記載了芍藥的滋潤和緩和的特性,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和,這些都是正確的。
古籍記載,芍藥有兩種:白色的金芍藥,脂粉豐厚;紫色的木芍藥,脈絡較多。白芍藥補益,紅芍藥瀉下;白芍藥能收斂,紅芍藥能散瘀。這些藥性特點,都需要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