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中經 (3)

1. 枲耳實

味甘溫。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句攣痛。惡肉死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枲。一名地葵。生川穀。

耳食長生。推求賤質。延蔓璫垂。結叢盤密。薄採頃筐。判離盈室。下箸忘飢。依稀奴橘。

白話文:

性質溫和,味道甘甜。主治風寒頭痛、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疼痛、惡肉死肌。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氣血,使耳目聰明、強壯體質、減輕體重。又稱為胡枲或地葵,生長在山川溝谷中。

聽聞長生不老之術。探究微小的本質。絲蔓蔓延,垂落如珠玉。成叢盤結,錯綜複雜。稍加採摘,便得滿筐。取之不盡,盈滿屋室。下箸進食,忘卻飢餓。宛如昔日採摘金橘,留有餘味。

史記年表。此與以耳食無異。晉書傳。求媒陽之美。談推沙礫之賤質。蘇軾記。藥至賤而為世要用。無若蒼耳長生藥也。詩箋。葛覃延蔓谷中。詩疏。今人謂之耳璫草。李嶠詩。忘憂自結叢。廣雅。枲耳叢生如盤。詩。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離騷。薋葹綠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李白詩。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飢。杜甫詩。依稀橘奴跡。陸龜蒙詩。舊栽奴橘老。

白話文:

  • 史記編年:這好比是道聽途說。
  • 晉書列傳:追求美滿的姻緣。談論沙礫一般的卑賤之質。
  • 蘇軾筆記:藥材雖賤,但世間需要。沒有比蒼耳子這種長生不老之藥更實用的了。
  • 詩經注釋:葛覃在山谷中爬藤蔓延。
  • 詩經註疏:現在的人稱它為耳璫草。
  • 李嶠詩:忘憂草自然成叢。
  • 廣雅:枲耳草叢生,形狀如盤。
  • 詩經:採來許多卷耳草。不夠裝滿一個小籃子。
  • 離騷:用薋葹草裝滿屋子,打散後它們纔不會糾結在一起。

李白詩:

他席上,筷子都停了。

這筵席上,忘了清晨的饑餓。

杜甫詩:

依稀可見,那橘奴的足跡。

陸龜蒙詩:

過去種下的橘奴,如今已經老了。

2. 葛根

味甘。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葛谷主下利十歲以上。一名雞齊根。生川穀。

白話文:

味道甘甜。主要治療口渴、身體發熱、嘔吐和各種關節疼痛。增強陽氣。解除各種毒素。葛根可治療十歲以上兒童的腹瀉。又名雞齊根。生長在山谷中。

雞齊鹿藿。庇本繁滋。臂伸蜷曲。脰絕紛披。累依桂樹。枯花萱枝。秋登谷似。齠齔扶羸。

白話文:

雞冠和鹿角菜繁茂蔥翠。手臂伸展或彎曲。腰部柔軟且多皺紋。重重相疊,依附在桂樹旁。枯萎的花朵,垂落的萱草枝條。秋天登上山谷,景色如同這般。飢餓的人咀嚼這些藥草,可以恢復體力。

名醫曰。一名鹿藿。左傳注。葛蘽庇其本根。藟蔓繁滋者。以本枝蔭庇之多。蘇頌曰。根形大如手臂。庾信表。一枝蜷曲。蘇恭曰。葛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脰。有微毒。服之令人吐。說苑。王蠋懸軀絕脰。許有壬詩。筐筥薦紛披。劉向九嘆。葛藟累於桂樹兮。張時徹詩。

白話文:

名醫說:它有一個名字叫鹿藿。《左傳注》中記載,葛蘽用它的根莖庇護自己的根。那些藤蔓繁盛生長茂盛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根莖和枝條互相庇護。蘇頌說,葛根的外形像人的手臂一樣粗。庾信在表章中描述,它有一根藤蔓蜷曲著。蘇恭說,葛根入土五六寸以上的稱為葛脰,有微毒。服用它會讓人嘔吐。《說苑》中記載,王蠋靠著葛根維持生命。《許有壬詩》中寫道,筐筥中盛放著葛脰,琳瑯滿目。《劉向九嘆》中描述,葛藤纏繞在桂樹上。《張時徹詩》中也有提及。

願留枯根株。化作萱花枝。李時珍曰。葛谷是實。八九月採之。詩。式谷似之。庾信碑。未逾齠齔。宋史傳。李瀆扶羸養疾。

白話文:

希望留下枯萎的根和莖,化作萱草。李時珍說:葛谷是一種果實,在八、九月採收。詩經中說:葛谷類似小麥。庾信的墓誌銘:還未長出乳牙。宋朝的歷史傳記:李瀆攙扶年老體弱的人,照顧他們的疾病。

3. 栝蔞根

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一名地蔞。生川穀及山陰。

果蓏兼名。幽根蟠結。粉沁秋霜。花霏瑞雪。枯潤津回。陰純體潔。入夏筋凝。毒防滷齧。

李時珍曰。栝蔞即果裸轉音。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潔白如雪。

白話文:

味道苦、寒。可以用於治療口渴、發燒、煩悶發熱。緩解虛弱,安定中氣。治療身體衰弱的傷痛。又名地瓜。生長於平原或山坡陰面。

註釋: 果蓏兼名:果蔞兼具瓜果和根莖的名稱。 幽根蟠結:隱藏在地下的根莖交錯盤結。 粉沁秋霜:潔白如秋霜。 花霏瑞雪:花朵潔白如瑞雪。 枯潤津回:乾枯後仍能分泌津液。 陰純體潔:性質純陰,身體潔白。 入夏筋凝:進入夏季後,筋脈凝結。 毒防滷齧:有毒,能防禦滷蟲的咬食。

李時珍註解: 栝蔞是果裸的轉音。生長在樹上的叫果,生長在地下的叫蓏。此物蔓生在樹上,故得兼名。花朵潔白如雪。

故名瑞雪。蘇頌曰。一名天花粉。沈約詩。幽根未蟠結。成無己曰。潤枯燥而通行津液。李杲曰。純陰解煩渴。傅咸賦。體潔性真。李時珍曰。夏月掘者有筋無粉。不堪用。名醫曰。生鹵地者有毒。

白話文:

因此,被稱為瑞雪。蘇頌說,又名天花粉。沈約的詩句中寫道,深埋在地下的根莖還沒長成。成無己說,滋潤乾燥,暢通津液。李杲說,純陰之物,能解煩渴。傅鹹在賦文中寫道,品質潔淨,性真。李時珍說,夏季挖到的瑞雪有筋沒有粉,不能用。著名醫家說,長在鹽鹼地的瑞雪有毒。

4. 苦參

味苦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一名水槐。一名苦⿱⺮識。生山谷及田野。

駢莖三五。萌櫱春催。⿱⺮識名別菜。葉類驕槐。疏風齒固。遏氣腰隤。患增偏勝。化變心裁。

白話文:

味道苦而寒。主要治療心腹部脹氣,腫塊積聚,黃疸,小便滴瀝不盡。排除水腫,消散膿腫。補益身體,明目止淚。別名為水槐,苦扁豆。生長在山谷和田野中。

陽春三月,草木萌芽。識得此菜,名號不俗。葉片像嬌艷的槐樹。疏通風邪,固護牙齒。遏制邪氣,解除腰背痠痛。偏勝之患,逐漸消除。化解變異,盡展心意。

蘇頌曰。根三五莖並生。春生冬凋。李時珍曰。與菜苦⿱⺮識同名異物。陶弘景曰。葉極似槐葉。別錄。一名驕槐。史記傳。齊大夫病齲齒。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其風。胡震亨曰。苦參峻補陰或致腰重者。氣降而不升也。

張從正曰。苦參久服必有偏勝氣增之患。易。化而裁之謂之變。

白話文:

蘇頌說:苦參有三個到五個根莖並生,春天長出莖葉,冬天枯萎。

李時珍說:苦參和菜苦蘵(苦菜)名字相同但不是同種植物。

陶弘景說:苦參的葉子很像槐樹的葉子。別錄記載,苦參別名「驕槐」。

史記記載:齊國大臣患有蛀牙,每天用苦參湯漱口三次,出入時避免風吹。

胡震亨說:苦參過於補陰,可能會導致腰部沉重,這是因為氣下降而不上升。

張從正說道:過度服用苦參,必然會造成偏勝的氣血增盛問題。靈活。將事物轉化並裁剪,便稱之為變化。

5. 當歸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創。煮飲之。一名干歸。生川穀。

各有攸歸。身其餘幾。細摘蠶頭。肥收馬尾。望遠遲遲。相招亹亹。血海增光。地仙是韙。

白話文: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創。煮飲之。一名幹歸。生川穀。

味道甘甜溫和。主治咳嗽逆氣上沖,溫熱瘧疾寒熱交替,皮膚中的癬症。婦女漏下、不孕。各種惡性瘡瘍、金屬外傷。用來煮水飲用。別名幹歸,分佈在山谷中。

陳承曰。能使氣血各有所歸。當歸之名出此。李時珍曰。治上用頭。治下用尾。治中用身。

白話文:

陳承說:當歸能使氣血各自歸於它們應該去的地方。因此它的名字叫做當歸。李時珍說:治療上焦的疾病用它的頭(根部),治療下焦的疾病用它的尾(葉子),治療中焦的疾病用它的身(莖)。

左傳。身其餘幾。蘇恭曰。似細葉芎藭者。名蠶頭。不堪用。似大葉芎藭者。名馬尾。古諺。遠望可以當歸。孟郊詩。意恐遲遲歸。古今注。古人相招以文無當歸也。摯虞賦。氣亹亹而愈新。雲仙雜記。竇淝以當歸為地仙。圓曰。使血海增光。

白話文:

左傳 :身體還有多少啊? 蘇恭說:像細葉川芎的叫蠶頭,不能用。 像大葉川芎的叫馬尾,俗話說:遠看像當歸。 孟郊的詩句:擔心回來晚了。 古今注 :古人互相請帖不寫當歸。 摯虞賦 :氣息溫和而越來越新鮮。 雲仙雜記 :竇淝把當歸視為地仙。 圓說:讓血海煥發光彩。

6. 麻黃

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一名龍沙。

雄雌類辦。根雜赤黃。暖無積雪。輕自浮陽。護營通衛。減熱含涼。推行尼止。理妙難量。

白話文:

其味苦,性溫。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汗出表。祛除邪熱之氣。止咳逆上氣。驅除寒熱、破堅積聚。一名龍沙。

龍沙這味藥苦味,性溫。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痛。溫熱性的瘧疾,發汗退表。祛除邪熱之氣。止咳逆上氣。驅除寒熱、破除堅固的積聚。又名龍沙。

說明:

雄雌類辦:雌雄異株。 根雜赤黃:根部呈赤褐色。 暖無積雪: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不積雪。 輕自浮陽:重量輕,容易浮在水面上。 護營通衛:保護身體營血和衛氣,使之運行通暢。 減熱含涼:能清熱降溫。 推行尼止:促進行氣,止咳化痰。 理妙難量:理氣妙用難以估量。

蘇頌曰。麻黃有二種。雄者不結子。雌者結子。僧繼洪曰。中牟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泄內陽也。張元素曰。氣味俱薄。輕清而浮陽也。李時珍曰。其根皮色黃赤。內護於營。外通於衛。為發散火鬱之藥。孟浩然詩。緒風初減熱。傅咸賦。氣泠泠以含涼。易。推而行之謂之通。孟子。止或尼之。李時珍曰。麻黃髮汗。根節止汗。物理之妙。不可測度。

白話文:

蘇頌說:麻黃有兩種。雄麻黃不結果,雌麻黃結果。僧繼洪說:中牟有盛產麻黃的地方,那裡的冬天不積雪,這是因為麻黃發散內在的陽氣。張元素說:麻黃氣味都很淡薄,輕清而上升,有浮陽的性質。李時珍說:它的根皮顏色黃紅,內能護住營血,外能通達衛氣,是發散火鬱的藥物。孟浩然詩中說:「微風初起,暑熱漸消。」傅鹹賦中說:「空氣清涼而含蓄著涼意。」《易經》中說:「推動而施行,叫做通達。」孟子說:「停止或安撫它。」李時珍說:麻黃發汗,根節止汗,這是自然界的奧妙,無法揣測。

7. 通草

味辛平。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今名木通)

藤支萬年。中通營腠。引蔓漿流。解吹氣透。甘受白藏。辛咀紫厚。活莌名同。根尋天壽。

白話文:

味道辛鹹,性質平和。主治驅除寄生蟲,消除脾胃寒熱。疏通九竅血脈和關節,有助於增強記憶力。別名「附支」。生長於山谷。(現在稱為木通)

藤蔓蔓延千年。中空通達體內臟腑。引導白液流淌於各處。使氣息暢通無阻。味甘滋養白色臟腑。味辛咀嚼紫黑色果實。活像蘭草,名同異種。根系深厚,探尋上天的壽命。

甄權曰。一名萬年藤。韓愈詩。經紀肖營腠。陶弘景曰。繞樹藤生。汁白。莖有細孔。含一頭吹之。氣出彼頭者良。李時珍曰。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甘。皆能通利。蘇頌曰。爾雅活莌即通脫水也。李杲曰。通脫木亦有通草之名。與木通同功用。蘇頌曰。天壽根出臺州。

白話文:

甄權說,它有一個別名叫做萬年藤,韓愈曾寫詩說:「經紀肖營腠」,是指它能爬滿樹身。陶弘景說,它是一種纏繞在樹上的藤類植物,汁液呈白色,莖上有細小的孔洞,含住一端吹氣,如果氣從另一端出來,則品質較好。李時珍說,它有紫色和白色兩種,紫色的藤皮較厚,味道辛辣;白色的藤皮較薄,味道甘甜,都能起到通利的作用。蘇頌說,《爾雅》中記載的「活莌」就是通脫水。李杲說,通脫木也叫通草,具有和木通一樣的功效。蘇頌說,天壽根原產於臺州。

8. 芍藥

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生山谷及邱陵。

階翻綽約。花色隨科。金濃脂膩。紫瘦脈多。將離謔贈。具味滋和。酸收甘緩。深察弗訛。

白話文:

苦味平性。主治邪氣導致的腹痛。清除血瘀。化解堅硬的積塊,熱性或寒性的疝氣,以及腹中腫塊。止痛,利小便。益氣。生長在山谷和丘陵地帶。

謝脁詩。紅藥當階翻。李時珍曰。芍藥猶婥約也。根之赤白。隨花之色。古今注。芍藥有二種。金芍藥色白多脂。木芍藥色紫多脈。一名將離。故將別以贈之。詩。伊其相謔。司馬相如賦。芍藥之和具而後御之。成無己曰。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武王鑰銘深察訛。

白話文:

謝脁的詩句中提到了「紅藥」,李時珍解釋說,芍藥是一種嬌艷動人的花卉,它的根有紅色和白色,顏色會根據花朵的顏色而變化。

古代的注釋中提到,芍藥有兩種:

  • 金芍藥:花色白色,含油脂較多
  • 木芍藥:花色紫色,脈絡較多

「將離」一名也指代芍藥,因為它通常在離別時贈送。

詩句中表達了相戀之人的調笑。

司馬相如在賦中說,芍藥具有和合的作用,在婚禮上使用。

成無己指出,白色芍藥具有補益作用,而紅色芍藥具有瀉下作用。白色收斂,而紅色散發。用酸性藥物來收斂,用甘味藥物來緩和。

武王鑰深入探討了這些錯誤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