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中經 (5)

1. 淫羊藿

味辛寒。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一名剛前。生山谷。

九葉三枝。植謀背水。紫溢柔須。青敷細齒。蹩躠騰騫。劥㔞奮起。放杖逍遙。剛前振靡。(劥邱庚切㔞枯懷切)

蘇頌曰。一名三枝九葉草。韓保升曰。言生處不聞水聲者良。葉青似杏葉。根紫色有須。羅隱啟。更謀背水。李時珍曰。葉薄而細齒。柳宗元詩。蹩躠皆騰騫。集韻。劥㔞人有力貌。日華子曰。一名放杖草。

白話文:

淫羊藿味辛性寒。主治陽痿、遺精、腰膝疼痛、小便不利等症。能益氣、增強體力、壯陽固精。它又名剛前,生長在山谷中,一株通常有九片葉子,三支莖,生長在背陰向陽,有水的地方。葉子紫色,柔軟多毛,葉片青綠色,邊緣有細小的鋸齒。它像騰飛的駿馬一樣充滿活力,勃勃生機。 蘇頌說,它也叫三枝九葉草。韓保升說,生長在聽不到水聲的地方的淫羊藿品質最好。葉子青綠色,像杏葉,根部紫色,長有細毛。羅隱說,它生長在背陰向陽的地方。李時珍說,它的葉子薄而邊緣有細小的鋸齒。柳宗元詩中寫道,它像騰飛的駿馬一樣充滿活力。 《集韻》中記載,「劥㔞」形容人精力充沛的樣子。《日華子本草》中記載,它也叫放杖草。

2. 黃芩

味苦平。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創疽蝕火瘍。一名腐腸。生川穀。

修條尾似。黠鼠奔㹠。黃深北塞。黔雜西原。枯飄利表。堅實滋源。督郵耐苦。決躁疏煩。

陶弘景曰。一名鼠尾芩。蘇恭曰。一名㹠尾芩。李時珍曰。子芩新根。今謂之條芩。或言北芩深黃。西芩色黔。黔乃黃黑之色也。易林。沙漠北塞。岑參詩。西原驛路掛城頭。李杲曰。黃芩之中枯而飄者。利氣消痰。清肌表之熱。實而堅者。養陰退陽。瀉火補水。滋其化源。記事珠。一名苦督郵。易。震為決躁。中論。疏煩以理之。

白話文:

黃芩味苦性平。能治療各種熱症引起的黃疸、腸胃濕熱導致的腹瀉,以及水腫、閉經、下血等症。還能治療外傷感染、癰疽、潰瘍等症。黃芩也叫腐腸。生長在山谷之中。

它的根莖細長,形似老鼠尾巴。生長在北方地區的黃芩顏色深黃,在西方地區生長的黃芩顏色則較黑。乾燥的黃芩適合治療表證,堅實的黃芩則能滋養陰液。黃芩也稱作苦督郵,能消除煩躁,疏通鬱結之氣。

陶弘景說,黃芩也叫鼠尾芩。蘇恭說,黃芩也叫鼠尾芩(這裡指同一種植物,僅名稱略有差異)。李時珍說,黃芩的嫩根稱為條芩。有人說北方產的黃芩顏色深黃,西方產的顏色較黑,這裡的“黔”指的是黃黑色。易經記載,沙漠中也有黃芩生長。岑參的詩中也提到西域地區有黃芩。李杲說,枯萎的黃芩能疏通氣機、消痰,治療表證熱症;而堅實的黃芩能滋陰降火、瀉火補水,從根本上滋養人體。 黃芩也叫苦督郵。易經中“震為決躁”指的就是黃芩能消除煩躁。中醫典籍中也記載,治療煩躁可以用黃芩疏通鬱結之氣。

3. 狗脊

味苦平。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一名百枝。生川穀。

強扶百枝。舒拳如蕨。赤脈簇須。金茸歧骨。髀膂僨盈。筋骸超越。黃耉康強。清秋健鶻。

名醫曰。一名強膂。一名扶筋。李時珍曰。葉似大葉蕨。蘇軾詩。韭芽戴土拳如蕨。吳普曰。葉端圓。青赤。皮白有赤脈。雷斆論。凡修事火燎去須。蘇頌曰。根黑色。多歧。似狗脊骨。陳鑑賦。髀膂僨盈。劇談錄。田膨郎且善超越。詩。黃耉臺背。書。身其康強。蘇舜欽詩。氣勁健鶻橫清秋。

白話文:

狗脊味苦性平。能治療腰背酸痛、關節僵硬疼痛、周身痺痛(因寒濕引起)、膝蓋疼痛等症狀,對老年人尤其有效。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百枝,生長在山谷中。

它強健筋骨、舒展筋脈,如同蕨類植物般捲曲生長,根莖上有紅色的脈絡和細毛,像金色的茸毛和分岔的骨頭一樣。服用後,大腿和腰部強健有力,筋骨強健,超過常人。老年人服用後也能強健,在秋天也能精力充沛。

古籍記載,狗脊又名強膂、扶筋。李時珍記載,它的葉子像大葉蕨。蘇軾的詩中寫道:「韭芽頂著泥土,捲曲得像蕨類植物。」吳普記載,它的葉子頂端圓潤,顏色青中帶赤,莖皮白色,有紅色的脈絡。雷斆記載,加工時要用火烤去細毛。蘇頌記載,它的根是黑色的,有很多分叉,像狗的脊椎骨。陳鑑賦中寫道:「大腿和腰部強健有力」。《劇談錄》記載,田膨郎善於跳躍。詩句「黃髮(老年人)的背部」、「身體強健」和「氣勢強勁,在清秋也像雄鷹般矯健」都描述了狗脊的功效。

4. 石龍芮

味苦平。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久服輕身。明目不老。一名魯果能。一名地椹。生川澤石邊。

連叢泉石。陰濕潛涵。堇滑滌瀡。葚熟咀甘。劣區河北。勝選山南。天雄名假。亦共龍參。

劉孝勝詩。連叢去本葉。李時珍曰。多生近水下濕地。方言。潛涵沉也。掌禹錫曰。爾雅言苦堇即此。禮。堇萱粉榆兔薧滫瀡以滑之。蘇恭曰。實如桑椹。故又名地椹。山南者粒大。河北者細劣於山南。又天雄亦名石龍芮。韓維詩。插芳咀甘。李白詩。龍參若護禪。

白話文:

石龍芮味苦性平。能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關節疼痛、心腹脹痛等症狀,可以舒筋活絡,消除腹脹,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明目延年。它還有其他名稱,例如魯果能、地椹。生長在河流、澤地或岩石邊的陰濕處。

石龍芮叢生在泉水邊的岩石旁,生長在陰濕潮濕的環境中。它的莖葉光滑,果實成熟後味甘。河北產的石龍芮品質較差,山南產的較好。天雄也有人誤稱為石龍芮,與龍膽草也容易混淆。

古籍記載,石龍芮連根帶葉都可以入藥。 它的果實像桑葚。山南的石龍芮果實較大,河北的較小且品質不如山南的。 天雄也叫做石龍芮。古人曾以詩詞歌詠其藥用價值和生長環境。

5. 茅根

味甘寒。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其苗主下水。一名蘭根。一名茹根。生山谷田野。

猗彼菅茅。白華潔質。三脊標靈。連茹匯吉。誘喻麇包。光留螢出。布地針穿。春郊比櫛。

詩。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易疏。白茅用潔白之茅。史記書。江淮之間。一茅三脊。呂岩說。有靈茅賦。易。拔茅茹以其匯徵吉。詩。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李時珍曰。其根夜視有光。腐則變為螢火。蘇頌曰。春生茅。布地如針。俗謂之茅針。詩。其比如櫛。

白話文:

茅根味甘性寒。能治療勞累過度導致的身體虛弱,補充中氣,益氣強身,去除瘀血和血脈阻塞,治療寒熱症狀,促進小便排泄。茅根的莖葉能利尿。茅根又名蘭根、茹根,生長在山谷、田野等地。

茅草潔白美麗,三條葉脈清晰可見,叢生茂盛,象征著吉祥。螢火蟲的光亮常在茅草叢中出現,春天時茅草遍布田野,像針一樣密密麻麻,也像梳子一樣整齊排列。

古籍記載中,茅草被用於祭祀和占卜,也描述了茅草潔白、茂盛的景象,以及它與螢火蟲、動物的聯系。 李時珍記載茅根夜晚會發光,腐爛後則變成螢火蟲。蘇頌則提到春天茅草初生,像針一樣佈滿田野,民間稱之為“茅針”。

6. 紫菀

味苦溫。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蹷。安五臟。生山谷。

有菀其特。上氣夷瘳。紫深節潤。白賁毛柔。山疏春暮。水注東流。羊須練色。漫易牽牛。

詩。有菀其特。靈樞經曰。風寒舍於肺。發咳上氣。詩。靡有夷瘳。日華子曰。根作節紫色。潤軟為佳。陶弘景曰。本有白毛。根甚柔細。名醫曰。三月採根。陰乾。雷斆論曰。凡使用東流水洗淨。有白如練色者名羊須草。自然不同。孟子。以羊易之。李時珍曰。一名夜牽牛。

白話文:

紫菀味苦性溫。主治咳嗽氣逆、上氣喘促,以及胸中寒熱、氣血凝滯等症。能去除蠱毒,治療肢體痿弱無力,並能滋養五臟。生長在山谷中。

好的紫菀,莖粗壯,上氣症狀可以痊癒。顏色紫深,莖節潤澤,根部有白色細毛,質地柔軟。適合在春季末採收,生長在山間,水流向東的地方。根部顏色潔白如羊須般,容易與牽牛子混淆。

詩經中記載:「有菀其特」。《靈樞經》記載:風寒停留在肺部,會引起咳嗽和上氣。詩經中也記載:「靡有夷瘳」。《日華子本草》記載:紫菀根部呈紫紅色,潤滑柔軟的品質最佳。《名醫別錄》記載:紫菀根部有白色細毛,根莖細柔。《雷公炮製藥性解》記載:使用紫菀前,需用東流水清洗乾淨,根部潔白如練,稱為羊須草,與其他種類有所不同。《孟子》記載:用羊來交換紫菀。《本草綱目》記載:紫菀又名夜牽牛。

7. 紫草

味苦寒。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一名紫丹。一名紫芙。生山谷。

黃白青沙。紫根密擁。利野興鋤。春耕分壟。色耀花前。堅憑石重。幾見雅銜。蘭香嘉種。

群芳譜。紫草宜黃白軟良之地。及青沙地。秋耕深細。至春又轉耕之。逐壟下子。李時珍曰。此草花紫根紫。未花時採根。色鮮明。以石壓扁曝乾。猺獞呼為雅銜草。蘇恭曰。苗似蘭香。

白話文:

紫草味苦性寒。可以治療心腹的邪氣和五種黃疸。能補益中氣,使九竅通暢,利尿通便。紫草又名紫丹、紫芙,生長在山谷中。

它的根部顏色深紫,根莖密生,適合在肥沃疏鬆的黃土、白土、青沙土中生長。春天耕地時,要將土地分壟播種。紫草的花朵在眾多花卉之前就已盛開,根莖堅硬沉重。某些地區稱它為雅銜草。 它帶有蘭花的香氣,是上好的草藥。

紫草適合在肥沃疏鬆的黃白土和青沙土種植。秋天深耕細作,春天再翻耕一次,然後沿著壟溝播種。李時珍說,這種草的花和根都是紫色的,要在開花前採收根部,顏色才會鮮豔。採收後將根壓扁曬乾。瑤族人稱它為雅銜草。蘇恭說,紫草的植株像蘭花一樣,並且帶有香味。

8. 敗醬

味苦平。主暴熱火創。赤氣疥搔。疽痔。馬鞍熱氣。一名鹿腸。生川穀。

叢生岡嶺。敗味含嘉。淺深菘葉。碎簇芹花。酸鹹並具。甘苦交加。謂鹿呼馬。命意紛拿。

蘇恭曰。此藥多生岡嶺間。陶弘景曰。根作陳敗豆醬氣故名。李時珍曰。初時葉布地似菘菜。葉綠色面深背淺。頂開白花成簇如芹花。根味微苦帶甘。日華子曰。味酸。名醫曰。咸微寒。一名鹿首。又名馬草。史記紀。趙高謂鹿為馬。莊子。呼我馬也。而謂之馬。朱子書。辯說紛拿。

白話文:

敗醬味苦性平。能治療暴熱引起的傷燒、紅色疹子和皮膚搔癢、疽和痔瘡,以及馬鞍部位的熱毒。它又名鹿腸,生長在山谷和丘陵地帶。

它叢生在山崗嶺上,氣味像腐敗的豆醬,葉子像白菜,顏色正面深綠,背面淺綠,頂端開著白色的小花,成簇狀像芹菜花。根部嚐起來略帶苦味和甘味。其味道有酸、鹹、甘、苦等多種說法,名稱也因人而異,有人稱之為鹿首、馬草,這些名稱的由來與典故,如同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一樣,眾說紛紜。

9. 白蘚

味苦寒。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生川穀。

莖類槐茱。遠搜棧閣。春孕堅凝。炎蒸虛惡。膻近白羊。累垂金雀。表裡融通。黃消風卻。

蘇頌曰。根青葉稍白。如槐。亦似茱萸。李洞詩。棧閣交冰柱。陶弘景曰。以蜀中者為良。俗呼白羊蘚。蘇恭曰。皮白而心實。根宜三月採。若四五月採。便虛惡矣。李時珍曰。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氣。其子累累如椒。日華子曰。名金雀兒椒。為諸黃風痹要藥。任昉行狀。表裡融通。

白話文:

白蘚味苦性寒。主要治療頭痛、黃疸、咳嗽逆氣、小便淋瀝、女性陰部腫痛、濕痺導致肌肉壞死、關節不能屈伸、行動困難等症狀。生長在山谷中,莖像槐樹和茱萸。生長在高聳的棧道閣樓附近,春天孕育,堅硬凝結,夏季炎熱則品質變差。氣味近似羊膻,果實累累下垂,像金雀花。內外都能通達,能使黃疸消退,風痺消除。

蘇頌說,它的根是青色的,葉子略帶白色,像槐樹,也像茱萸。李洞的詩中寫道棧道上結滿冰柱。陶弘景說,四川產的白蘚最好。民間稱它為白羊蘚。蘇恭說,它的表皮白色而內部堅實,根莖宜在三月採收,如果在四五月採收,藥效就會變差。李時珍說,這種草的根是白色的,有羊膻的氣味,果實累累像胡椒。日華子說,它名叫金雀兒椒,是治療各種黃疸、風痺的重要藥物。任昉的行狀記載,它能內外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