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贊》~ 卷三 下經 (7)
卷三 下經 (7)
1. 連翹
味苦平。主寒熱鼠瘻。瘰癧癰腫。惡創癭瘤。結熱蠱毒。一名異翹。一名蘭華。一名軹。一名三廉。生山谷。
小大翹分。形藏闔捭。榆葉狹長。蓮房中解。熱散心涼。聲通耳駭。芬馥含仁。脫莖瀟灑。
蘇恭曰。此有兩種。大翹生下濕地。小翹生岡原之上。長安惟用大翹子。鬼谷子。乃可捭。乃可闔。蘇頌曰。青葉狹長。如榆葉。結實似蓮。內作房瓣。剖之則中解。其實才干。振之皆落。不著莖也。甄權曰。除心家客熱。王好古曰。治耳聾渾渾焞焞。李時珍曰。其中有仁甚香。
白話文:
連翹味苦性平。能治療寒熱引起的鼠瘻(鼠疫引起的淋巴結腫大)、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癰腫(化膿性腫塊)、惡性瘡瘍、癭瘤(甲狀腺腫大)、以及因體內積熱引起的蠱毒(古代指因邪毒引起的疾病)。連翹還有其他名稱:異翹、蘭華、軹、三廉。它生長在山谷中。
連翹有大有小,形狀各有不同,有的像關閉的門,有的像打開的門。葉子狹長,像榆樹葉,果實像蓮蓬,剖開裡面有隔膜。它能散發體內熱氣,使心清涼,聲音能傳入耳中,聞起來芬芳撲鼻,果實脫離莖幹,瀟灑飄逸。
蘇恭說,連翹有兩種:大連翹生長在低濕的地方,小連翹生長在山岡原野上。長安地區只使用大連翹的果實。鬼谷子(一種道家典籍)記載,連翹的形狀可以開合,如同門戶。蘇頌說,連翹的葉子狹長,像榆樹葉,果實像蓮蓬,裡面有隔膜,果實乾枯,搖晃就會掉下來,不附著在莖上。甄權說,連翹可以去除心火。王好古說,連翹可以治療耳聾。李時珍說,連翹的果實裡面有香氣濃郁的種子。
2. 䕡茹
味辛寒。主蝕惡肉。敗創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樂。生川穀。
茹根牽引。色尚黃勻。金漿漆汁。青顆白仁。博聞強記。靜臥安身。能痊馬疥。飛鞚驚塵。
範子計然云。出武都。黃色者善。陶弘景曰。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李時珍曰。本作蘆蕠。其根牽引之貌。破之有黃漿。結實如豆大。生青熟黑。中有白仁。禮。博聞強記而讓。陶弘景文。可以安身靜臥。寇宗奭曰。治馬疥尤善。虞集歌。飛鞍驚塵遍南陌。
白話文:
[䕡茹]
䕡茹味道辛辣微寒。能腐蝕壞死肌肉,治療潰爛的傷口和壞死的組織,殺滅疥瘡蟲,排出膿液和瘀血,去除風熱之邪。還能治療健忘、心情鬱悶等症狀。它生長在山谷之中。
䕡茹的根部有牽引力,顏色偏黃而均勻,汁液像金漿或漆一樣,果實呈青色,成熟後變黑,裡面有白色的果仁。服用後能增強記憶力,使人平靜安詳,也能治療馬的疥瘡。騎馬奔馳時,即使塵土飛揚也不會驚擾身心。
古籍記載:計然說,䕡茹產於武都,黃色的最好;陶弘景說,剛採摘時,它的汁液會凝固成黑色,像漆一樣;李時珍說,䕡茹舊名為蘆蕠,它的根部有牽引力,切開後會流出黃色的汁液,結出的果實像豆子一樣大,生時青色,熟時黑色,裡面有白色的果仁;《禮記》中記載,博聞強記的人應該謙虛禮讓;陶弘景的著作中記載,䕡茹能使人安靜安穩地睡覺;寇宗奭說,䕡茹治療馬疥瘡尤其有效;虞集的詩歌中寫道,騎馬在南邊的街道上奔馳,即使塵土飛揚,也不會驚擾身心。
3. 烏韭
味甘寒。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生山谷石上。
漠漠斑斑。石苔熏發。青冪毛衣。翠披卷發。養愛云陰。紋添雨歇。屋霤飄遊。幽情超越。
白居易詩。漠漠斑斑石上苔。臨川志熏發而起。陳藏器曰。生大石及木陰處。青翠茸茸。日華子曰。一名石衣。蘇恭曰。一名石發。蘇子卿詩。丹水浴毛衣。詩。捲髮如蠆。蘇軾詩。昨日云除重。李白詩。野涼疏雨歇。李時珍曰。烏韭是瓦松之生於石上者。與垣衣屋遊同類。崔融賦。瓦松產於屋霤之上。錢起詩。幽步更超越。
白話文:
烏韭味甘性寒,能治療皮膚病及往來寒熱(指瘧疾)。它能通利小腸膀胱之氣。烏韭生長在山谷的岩石上,呈現出斑駁的樣子,像石苔一樣被熏蒸而出,長著青綠色的絨毛,翠綠的葉片捲曲生長,它喜歡陰濕的環境,雨後長勢更好。
古人詩文中也常提到烏韭:白居易的詩描述它斑駁的生長在岩石上;陳藏器說它生長在大石頭和樹蔭下,青翠茂盛;日華子稱它為「石衣」;蘇恭稱它為「石發」;蘇子卿的詩中將它比作在丹水中洗過的柔軟的毛衣,又像蜈蚣一樣捲曲的頭髮;蘇軾的詩中提到它在雨後長勢更好;李白的詩中描寫它在野外的涼爽雨後生長;李時珍說烏韭是生長在石頭上的瓦松,和生長在牆壁或屋簷上的瓦松同類;崔融的賦中提到瓦松生長在屋簷之上;錢起的詩中描寫了在幽靜處漫步時看到烏韭的感受。
4. 鹿藿
味苦平。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生山谷。
溷生麥隴。名共葛苗。蔓紛淮豌。莢纈蜀椒。黃香氣潤。粉紫風飄。喜招鹿飼。漫具烹調。(豌音剜)
陶弘景曰。葛苗一名鹿藿。蘇恭曰。苗似豌豆。而引蔓長。農書。豌豆大者。名淮豆。爾雅注。葉似大豆。蔓延生根黃而香。李時珍曰。多生麥地。三月開淡粉紫花。結小莢。其子大如椒子黑色。生熟皆可食。豆葉曰藿。鹿喜食之故名。陸游詩。豉香鹽白自烹調。
白話文:
鹿藿味苦性平,可以治療蠱毒,以及女性腰腹疼痛、腸癰、瘰癧、癰疽等症。它生長在山谷或麥田裡,也叫做共葛苗。它的藤蔓茂盛,莢果像蜀椒,黃色帶有香味,粉紫色的花朵隨風飄揚,鹿很喜歡吃它,因此可以烹調食用。
陶弘景說,葛苗又叫鹿藿。蘇恭說,它的苗像豌豆,但藤蔓較長。農書記載,豌豆中較大的品種稱為淮豆。《爾雅》注釋中提到,它的葉子像大豆,蔓延生長,根部呈黃色且帶有香味。李時珍說,它多生長在麥地,三月開花,花色淡粉紫,結出像蜀椒一樣大小的黑色小莢果,生熟都可以食用。因為鹿喜歡吃它的葉子(豆葉稱為藿),所以叫做鹿藿。陸游的詩中寫道:「豉香鹽白自烹調」,說明它可以烹飪食用。
5. 蚤休
味苦微寒。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瘨疾癰創。陰蝕。下三蟲。去蛇毒。一名蚩休。生川穀。
如轉河車。休哉蚤捷。七葉一枝。重臺三疊。掌運趺承。頭昂舌貼。氣朗天清。長生陳牒。
蘇頌曰。一名紫河車。李時珍曰。蟲蛇之毒治之。即休。故有此名。陳嘉謨曰。一名七葉一枝花。蘇恭曰。一名重臺。葉有二三層者。日華子曰。治胎風。手足搐掣。服食經。紫河車。根切塊。水煮。風乾。每服三丸。五更初。面東致祝。連進三服。即能休糧。祝辭曰。天朗氣清金雞鳴。吾今服藥欲長生。
白話文:
蚤休味苦微寒,能治療驚癇、搖頭弄舌、腹中熱氣、瘨疾(一種痙攣性疾病)、癰瘡、陰蝕(陰部潰瘍)、腸道寄生蟲以及蛇毒。它還有蚩休、紫河車等別名,生長在山谷中。
它的藥效神奇快速,如同河車星宿般運行,七片葉子一枝莖,花朵重疊成三層,藥力從手掌、足背運行到頭部,舌頭貼合,氣息順暢,精神煥發,如同長生不老。
蘇頌說它也叫紫河車;李時珍說它能治療蟲蛇之毒,因此得名蚤休;陳嘉謨說它也叫七葉一枝花;蘇恭說它也叫重臺,因為它的葉子有二三層;日華子說它能治療胎風引起的四肢抽搐。
服用方法:將紫河車的根切成塊,水煮後風乾,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三丸,在凌晨五點左右,面向東方,按照祝辭念祝,連續服用三劑,就能痊癒。祝辭是:「天朗氣清金雞鳴,吾今服藥欲長生。」
6. 石長生
味鹹微寒。主寒熱。惡創。火熱。辟惡氣。不祥鬼毒。一名丹草。生山谷。石有時泐。草獨長留。色逾檜澤。地旁蕨柔。丹沙名異。元漆光浮。筀筋細紫。藥物何求。
周禮。石有時以泐。益部方物記。長生草生山陰。蕨地修莖。茸葉色似檜而澤。經冬不凋。
李時珍曰。一名丹沙草。陶弘景曰。葉似蕨而細如龍鬚。黑如光漆。蘇恭曰。市人以筀筋草為之。莖細勁紫色。杜甫詩。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白話文:
石長生味鹹性微寒,能治療寒熱病症,以及外傷、火傷等,還能辟除惡氣、不祥之氣及鬼怪毒邪。它也叫丹草,生長在山谷中,即使岩石風化,它也能獨自存活。顏色比檜樹更翠綠光澤,葉片柔軟如蕨類植物。雖然名稱不同,但它跟丹砂、元漆一樣具有光澤,莖細如筀筋,顏色紫黑。藥物珍貴難求啊!
周禮中記載,岩石有時會風化,而石長生依然存在。《益部方物記》記載,石長生長在山陰潮濕的地方,莖細長,葉子柔軟,顏色像檜樹一樣翠綠光澤,冬天也不會枯萎。
李時珍說,石長生也叫丹砂草。陶弘景說,它的葉子像蕨類植物,但細如龍鬚,顏色黑亮如漆。蘇恭說,市面上常將筀筋草誤認為石長生,它的莖細而堅韌,呈紫色。杜甫的詩句「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道出了人們對珍貴藥物的渴望。
7. 陸英
味苦寒。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生川穀。
蒴藋敷華。蕭秋啟候。五葉纏枝。百枚貯豆。水節清肥。木心虛秀。粲兮三英。骨風效奏。
蘇恭曰。此即蒴藋也。古方惟言。陸英後人不識耳。蘇頌曰。爾雅榮而不實。謂之英。此物英名。當是其花。名醫云。宜秋採。正是其花時也。李時珍曰。每枝有五葉。寇宗奭曰。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而大。生一二百子。蘇恭曰。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三物。亦同類芹。
名水英。接骨名木英樹。此三英也。水英根葉肥大。主治骨風。木英體輕虛無心。續筋骨。除風痹。詩。三英粲兮。
白話文:
陸英是一種苦寒的藥材,可以治療骨骼間的各種痹症、四肢拘攣、疼痛酸楚、膝蓋寒冷疼痛、陽痿、呼吸短促氣虛、腳腫等症狀。它生長在山谷之中。
它的花朵像蒴藋,秋季開花。莖上有五片葉子,果實像豆莢,裡面有許多種子。莖節飽滿多汁,木質部輕盈疏鬆。三種英(陸英、水英、木英)都很出色,能有效治療骨風。
蘇恭說,陸英就是蒴藋,古代方劑只記載陸英,後人因此不認識它。蘇頌說,《爾雅》中提到「榮而不實」的植物稱為英,陸英這個名字,指的是它的花。名醫說,應該在秋季採收,因為那是它開花的時候。李時珍說,每枝莖上有五片葉子。寇宗奭說,它的果實一開始是青色的,像綠豆那麼大,每個花朵都像小碗一樣大,裡面有一兩百個種子。蘇恭說,陸英的葉子像芹菜,和接骨草、接骨木的花很像,都是芹菜類的植物。
陸英又叫水英,接骨木則叫做木英,這三種都是英。水英的根和葉子肥大,可以治療骨風;木英的植株輕盈,沒有堅硬的木心,可以接續筋骨,去除風濕痹症。《詩經》中記載:「三英粲兮」(三種英草,光彩照人)。
8. 藎草
味苦平。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生川穀。
王芻貢草。忠藎名垂。掬盈綠採。染變金姿。服垂盭綬。谷訪青衣。莎呼鴟腳。竹誤猗猗。
爾雅。綠王芻。李時珍曰。古者貢草。入染人。故謂之王芻。而盡忠者。謂之藎臣也。詩。終朝采綠。不盈一掬即此。草本綠色可染黃。名醫曰。染作金色。漢書注。諸侯盭綬。盭草似艾可染。因以名綬。蘇恭曰。生青衣川穀。青衣縣。在益州西。掌禹錫曰。即綠蓐草也。今呼為鴟腳莎。
詩云。綠竹猗猗是也。資暇集。綠竹王芻也。今為辭賦。皆引猗猗。入竹事大誤。
白話文:
藎草味苦性平。可以治療久咳、上氣喘息、久寒引起的驚悸、疥瘡、白禿、皮膚潰瘍和殺死皮膚上的小蟲。它生長在山谷溪流邊。
古時候,藎草是進貢的草藥,忠誠的人被稱為藎臣,因此藎草也與忠誠聯繫在一起。藎草是綠色的,可以提取黃色染料,也能染成金色。古代官員的綬帶,因其顏色和藎草相似而得名。藎草也叫鴟腳莎,生長在青衣縣(位於益州西部)的山谷溪流。
詩經中提到的「綠竹猗猗」並不是指藎草,後世許多辭賦都誤用「猗猗」來形容竹子,這是錯誤的。